中国大导演,大多不像冯小刚那样通过国内的电影工业成绩和市场业绩,而是通过国际电影节获得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中国的类型片导演屈指可数,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和独特艺术表达的、具有“艺术片”烙印的所谓“作者”导演却为数不少。第五代的张艺谋、陈凯歌已经从早期的“作者导演”转化为后来的国际化的商业大制作导演,而姜文、贾樟柯、顾长卫,还包括一些在香港、在国外制作影片的导演,如王家卫、李安等,仍然还具有明显的作者导演的风格。2007年,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李安的《色·戒》、王家卫的《蓝莓之夜》等影片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一些青年导演,仍然通过“作者电影”的策略获得自己在电影行业的地位。如张一白导演了《夜·上海》《为了爱》,庄宇新导演了《爱情的牙齿》,李玉导演了后来因违反相关电影管理法规受到处罚的《苹果》,尹丽川导演了《公园》,等等。
值得提到的是,中国的所谓“作者电影”,大部分制作经费都来自商业投资,因而商业诉求对这些“作者电影”在题材选择、演员配置、叙述方式、视听风格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换句话说,作者导演借助了商业资金的资助形成自己的美学差异性,而商业投资则借助作者电影的差异性来打造时尚的流行文化商品。艺术与商业、作者性与流行性由于资本的纽带而达成了某种妥协,甚至形成了某种合谋。这些作者电影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色彩和选择,而中国主流电影也从这些多样的个性中获得了丰富的滋养。
当时的中国电影主流观众相对精英化、都市化、白领化、年轻化,以至于某些特殊题材和特殊风格的“作者电影”常常也可能在中国引起比较热烈的反响。2007年,除了几部大制作商业电影和香港制造的商业类型片以外,引起强烈社会轰动的几部影片,几乎都可以被称为“作者电影”,如李安的《色·戒》,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前者以李安、张爱玲、色、戒、汤唯、梁朝伟等元素,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而后者则以姜文、周韵、陈冲、晦涩等元素遭遇票房滑铁卢。此外,2007年还出现了王家卫的《蓝莓之夜》和李玉的《苹果》等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作者电影。这些影响几乎都与其中的商业性有密切关系,或者是影片的题材涉及敏感内容而引起广泛关注,或者是影片采用了高强度的商业推广,如《太阳照常升起》。
在《色·戒》中,李安从容、细腻、委婉,影片中边缘题材的强度与人物心理的微妙形成了一种难得的统一。“色易守,情难防。”《色·戒》用李安特有的绵密细致,叙述了在“荒腔走板”的特殊背景下,一个女人征服男人却最终被男人征服的故事。当王佳芝对易先生说“走吧!”的时候,一直处在焦虑中的观众明白了女人的灵与肉的合一,而当易先生签字处决的时候,观众会感觉到男人可以灵魂出窍。这是李安,其实也是张爱玲对于人性、男人性、女人性的一种共识。《色·戒》不是一部仅仅进行自我表达的艺术电影,而是一部试图说服观众征服观众的艺术电影。《色·戒》甚至有许多主动的商业配置,如歌星王力宏的出演。如同李安的不少电影,这部影片中,除了两个主要人物以外,其他众多配角人物似乎也还缺乏深度和力度;正如一切电影都是遗憾的艺术,影片中一些“场面”的复原,也留下了一些故意的“喧哗”,但影片中丰满的细节、特别是男女主人公微妙心理的丝丝入扣,似乎也像陷阱一样,将观众引入了故事之中。几乎没有人为的噱头,也没有故意的奇观,镜头一开始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越到后来就越松弛,观众似乎已经忘却了镜头的存在,不仅能够感受到那种让人窒息的欲望与斗争,甚至能够听到两个陷入深渊中的男女主人公急促的呼吸。在香港、上海的昏黄氛围中,汤唯从服装、化妆到表情、台词、动作,将人物的性感、妖媚、倔强、缠绵表现得复杂、暧昧和深邃,不仅让易先生似乎处处都能嗅到她的味道,而且当影片中的王佳芝将香水抹在耳根、手腕的时候,这个特殊女人的味道似乎也在影院中弥漫,让观众迷离恍惚,唏嘘不已。
李安的电影故意脱离故事的“历史背景”的政治性,试图表达“爱是陷阱”的相对抽象的情爱主题。他把这个故事叙述得无奈而凄美、委婉而悸动。许多大制作的商业电影,大多是用奇观淹没了人,而这部电影却用人掩盖了奇观。李安的这种体贴入微的精细,是上海、台北共同酝酿出来的一种气质,与几位中国内地大导演那种北方的粗犷、奢华完全不同。这体现的不仅是不同的电影技巧,更是不同的生命气质。在世界电影影坛上,像李安这样,能够用小题材、小制作、小场面创造大效果的导演,可能的确是凤毛麟角,其艺术的敏感、艺术的控制能力和艺术的从容,造就了一个独特的电影作者。而后来一些评论将这样一部描写人性冲突的电影当作历史或者政治教科书来评论,似乎显示了价值尺度的一种错位。艺术与政治其实从来都有不同的观察维度,这才构成了社会的多元和价值的互补。
因为《阳光灿烂的日子》而出手不凡,在2007年,让人期待的姜文推出了自己呕心沥血的新作《太阳照常升起》。无论是场景还是音乐,无论是人物的情感状态还是社会环境符号,这部影片都带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的强烈的“代痕”。影片用一种超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混合的方式,叙述了一段似梦似真的历史记忆,历史舞台斑驳陆离,人性宣泄歇斯底里。尽管影片在细节、镜头、剪辑、节奏、场面、视觉和声音造型、文化意象等方面显示了姜文独特的才华,但是,一方面是影片过度的自恋性的叙述方式造成了大量的阅读障碍,另一方面是受到投资压力的、刻意的艺术片阅读假设的设置造成了叙事的僵硬,使这部影片的艺术才华与艺术完整性之间出现了某些裂缝,甚至造成了影迷“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电影阅读现象的出现,不少观众费劲地去猜测绣花鞋代表什么,天鹅绒隐喻什么,黄秋生为什么死……。应该说,这部讲述荒唐年代生存故事的电影,呈现出来的表意符号非常丰富,同时也流露出面对国际电影节的有意献媚。电影所表现的生存和命运的母题很有张力,但导演选择了过于形式化的讲述方式造成了表达和理解的臃肿。《太阳照常升起》证明了姜文依然是目前中国电影导演中才华和想象力方面的优秀代表,但姜文也许应该或者从自己的喃喃自语的梦境中有所自省,使欲望和升华能够被公众所理解和接受。而如果选择继续沉落在自己的梦境中,继续创作小众的“艺术电影”,则需要与商业诱惑保持适当的距离。
值得提到的还有内地青年导演张一白。这一年里他先后导演了《夜·上海》《好奇害死猫》等带有浓烈商业元素的艺术片,或者说是带有艺术个性的商业片。《夜·上海》的题材和风格似乎与《迷失东京》(索菲亚·科波拉导演,2003)颇为相似,甚至还有点《罗马假日》(威廉·惠勒导演,1953)的影子。一个逃离日常忙碌生活轨道的日本化妆师与一个身陷单相思旋涡的中国女出租车司机,在潮湿的夜晚邂逅,两位语言不通的异国男女,都从对方身上得到了一种对生活的新的体认。影片的情节和画面虽然有些因为唯美而造作,情调却时常让人沉醉。赵薇的表演,在人物塑造上也有新的突破。更具有艺术和商业张力的影片是张一白的《好奇害死猫》。影片用广告式的影像风格,悬念性的非线型结构,叙述了一个爱情与阴谋的犯罪故事,表达了一无所有的人相信爱情而有钱有势的人却把一切看作交易的人性主题。当偷走“有钱”的富太太的男人的第三者被自己的情人用烟缸砸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当被“资本家”豢养的女婿也因为背叛有钱的女人而被送进了囚车的时候,当企图敲诈富太太的保安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当劳动人民粗糙的皮肤与贵夫人细嫩的双手形成鲜明对比的时候,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婚外恋的悬疑电影,同时也是“下层人”被“有钱人”践踏的社会游戏。地下室的世界与屋顶上那个玻璃塔尖的世界相互对立,有钱人的世界可望却不可闯入——这似乎更像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主题被寓言化和类型化了。尽管“张一白电影”还有过于明显的唯美情结,也有过浓的小资情调,但他在青年导演中,将艺术个性与商业元素相结合,将类型特征与时尚风格相融合,显示了其独特的才华和潜力。
在2007年前后,中国的多数青年导演或者艺术感觉偏颇、电影驾驭能力弱,或者过度沉溺自我、远离市场中心,很难成为未来中国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中流砥柱。只有陆川、张一白、宁浩、冯超等少数青年导演显示了未来中国电影工业新一代的希望。实际上,在高度商业化的电影环境中,在中国电影观众的规模、品质都还需要培养的前提下,中国的作者电影往往必然会通过各种手段向“商业”寻求共谋。已经很难出现没有商业设计的艺术片或者作者电影了。其实,商人们反而在考虑如何利用作者电影,为市场提供“差异性”产品来获得经济利益。《色·戒》是成功的例子,《太阳照常升起》也许是在商业上不那么成功的例子,而王家卫在《花样年华》《2046》以后,也在用2007年的《蓝莓之夜》实践着同样的电影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