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失衡

当然,应该看到,尽管21世纪初期的中国电影在商业性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但除《让子弹飞》具有某种天马行空的艺术独特性、《集结号》史诗感与戏剧性结合方面显示了独特的深度以外,整体上的中国电影,几乎没有出现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标杆性作品,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艺术舞台上也没有取得任何骄人的成绩。一方面,中国电影艺术正在稳步走向丰富和成熟,另一方面中国电影艺术也还存在的一些需要逐渐解决的问题:

第一,缺乏内容与形式统一、创作和制作水平匹配、思想渗透力与艺术感染力并重的精品力作。改革初期这几年的中国电影总体上还显得轻飘和粗糙,即便是《赵氏孤儿》《孔子》《梅兰芳》这类“重中之重”的重大题材,也仍然缺乏深思熟虑、精雕细刻的策划,路径失误、硬伤明显、决策草率的现象时有发生。《唐山大地震》虽然票房高、口碑不错,但是精细程度仍然不足,难以进入国际市场;《让子弹飞》后三分之一的“作者性”以及前三分之二的爆发性中,也总让人觉得有分寸失当的地方;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导演,2009)迷失在“商业”的陷阱中,《山楂树之恋》(张艺谋导演,2010)则失之浅薄。像《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1994)《阿凡达》(詹姆斯·卡梅隆导演,2009)《入殓师》(泷田洋二郎导演,2008)《社交网络》(大卫·芬奇导演,2010)《黑天鹅》(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导演,2010)《盗梦空间》(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2010)这样制作和创作上基本没有“硬伤”的完整精品,在这段时间内的中国电影中还找不到。更多的作品,是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作者性与大众性、类型性与创新性的选择上进退失衡。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还走在“试错”“纠错”的路途上。

第二,商业类型片的品种仍然不够丰富,类型假定性规律没有完全掌握。国产商业类型片,内地主要集中为喜剧和都市情感剧,香港集中为武打片和警匪片;许多重要电影类型特别是大型的动作类型片,如战争片、科幻片、灾难片、枪战片、恐怖片、惊悚片等,仍然作品少,精品更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缺乏类型影片创作观念和手法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不健全,难以支撑大型的偏奇观、动作的类型片创作和生产。同时,内地一些电影在类型假定性上往往缺乏足够的封闭性和设定能力,导致类型混杂、形态开放,在现实主义文体和类型文体之间摇摆不定。《决战刹马镇》《西风烈》等影片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混搭在国产类型片中往往不是一种自觉追求,而是一种不自觉的拼凑。

第三,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力量明显不足,缺乏有思想穿透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杰作。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造成现实主义题材和主题在选择、表达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中国电影艺术家也有意回避或者缺乏能力来充分地与现实对话,使电影的题材、主题、情感表达往往都与现实生活之间有明显距离。中国电影关注现实、审视社会、干预生活的能力比较薄弱,类似《人在囧途》这样的多少具备一些现实主义氛围的作品也难得一见。这种现实主义力量的匮乏,既体现了现实主义艺术在中国所面临的普遍性困境,也体现了电影艺术对现实主义态度缺乏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四,相当数量的电影作品艺术上仍然显得粗糙、混乱、幼稚、陈旧,专业化程度、艺术基本表现能力严重不足。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期间,每年100多部影片达到了可以进入市场、可以不同程度被观众接受的艺术水准,但在年产500多部影片中,仍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影片,艺术质量低劣,达不到基本的艺术水准。即便部分影片在电影频道上免费播出,其播出效果甚至不及电视电影以及已经播放过几十遍的老电影。中国电影数量多但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仍然突出。赤裸裸的血腥暴力、格调猥亵的情色挑逗、低级趣味的恶搞嘲笑等,仍然显示出部分国产影片文化格调的低俗。

第五,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没有得到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尽管国内电影市场一片繁荣,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却没有保持同步上升。2010年度除了一部带有明显好莱坞标记的中美合拍片《功夫梦》以外,商业电影的海外票房相当“惨淡”。在好莱坞票房榜官方网站外语片排行榜中,当年在北美地区上映的华语片仅有《三枪拍案惊奇》、《投名状》和《春风沉醉的晚上》(娄烨导演,2009)三部,其中成绩最好的《三枪拍案惊奇》也仅在美国该年上映的519部电影中排到276名,票房总收入不到30万美金,与主流影片的票房数据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在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电影也失去往日光彩。以2010年为例,在柏林电影节,王全安聚焦两岸主题的影片《团圆》(2010)进入了主竞赛单元;在戛纳电影节,王小帅的商业转型之作《日照重庆》(2010)入围主竞赛单元,贾樟柯的世博献礼片《海上传奇》(2010)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威尼斯电影节,徐克的古装商业大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加入了竞争“金狮奖”的行列。最终除王全安的《团圆》在柏林获得最佳编剧银熊奖之外,中国电影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上均与重要奖项无缘。中国电影在如何用国际视野讲述中国故事,如何用电影语言传达普适文化方面,没有找到合适的文化和艺术策略。

对于21世纪的中国电影来说,当市场已经准备就绪之后,中国电影艺术的丰富和成熟,将决定中国电影未来的命运和世界地位。没有商业,电影不成为工业;只有商业,电影不成为艺术。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工业,电影艺术需要在工业基础上、市场环境中、技术革新引导下,与时俱进,适应观众的需求,探索艺术规律,形成中国特色。如果说前一阶段电影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提升中国电影的商业影响力的话,那么第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则是提高艺术竞争力。商业与美学的动态平衡,持续推动着中国电影艺术面向观众、面向未来。过去的中国电影太不商业,改革初期的中国电影太商业。并脚跳肯定慢,一左一右才能行走如飞,矫枉过正往往是发展的辩证法。所以,太商业的中国电影面临着美学和艺术的平衡的考验,但是,中国电影的主流绝对不能重新回到“不商业”的死胡同。商业尽管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影响艺术的纯粹,但商业的电影仍然可以有艺术品位、有主流价值、有审美力量。


[1] MPAA, Movie Attendance Study ,2007,https://www.wikileaks.org/sony/docs/03_03/Mktrsch/Market%20Research/MPAA%20Reports/2007%20Movie%20Attendance%20Study.pdf.

[2] 数据来源:北京市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制作的《2007年度北京市区电影观众调查》。 iDS3VH07J9aWLs9JodoHaS3mik5IQPMQpEsPTxncIW3IxGdDfJWB+GIAX4wPUz/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