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转型初期的国产电影

21世纪初的几年里,随着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中国电影的主流开始摆脱过去“文艺腔”“电视化”“好人好事化”的状态,强化和放大了电影的娱乐元素和商业属性,促使了电影市场化程度的明显提高,也带来了国产影片票房连续的高速增长,电影重新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形式;与此同时,尽管中国电影在市场化的道路上颠沛流离、狼奔豕突,但随着电影观众的成熟、电影工业的成长、电影市场的扩展,电影在商业化道路上也开始回归艺术品质的提升。对于电影来说,没有美学就没有商业,没有艺术终究会没有市场,已经被更多的电影行业人士所意识到。因而,尽管大量的国产片仍然在用一种最急功近利的方式追逐着所谓的商业性,但是也有一些国产影片开始了以艺术品质为基础创造电影商业性的努力和探索。虽然,商业和美学在国产影片中,往往就像没有溶于水的盐粒一样,让人有时不免觉得苦口,但中国电影在商业与美学融合上的努力,已经初见端倪。

从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开始全面产业化、市场化改革之后,中国电影艺术从整体上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平淡中体现了一种不同凡响的整体性提升。这种提升主要体现为:

第一,香港、内地和台湾影片的整体创作和制作水平明显提高,形态统一、风格鲜明、形式完整、制作精良、叙述流畅、主题诚恳的影片数量明显增加。21世纪初的几年里,无论是大制作的《让子弹飞》《唐山大地震》《梅兰芳》(陈凯歌导演,2008)《赵氏孤儿》(陈凯歌导演,2010)或是中小制作的《岁月神偷》(罗启锐,2010)《人在囧途》《海洋天堂》(薛晓路导演,2010)《月满轩尼诗》(岸西导演,2010)《李米的猜想》(曹保平导演,2008),包括主旋律影片《建国大业》《第一书记》(陈国星导演,2010)、商业类型片《叶问》(叶伟信导演,2008—2019)《剑雨》(苏照彬导演,2010)等,都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认可。进入市场的影片票房与满意度之间更加匹配,“叫好不叫座”的分离现象有所缓解,华语电影整体队形逐渐显现,中国电影的艺术基础更加扎实。

第二,一批影片基本解决了故事的饱满性、人物塑造的鲜明性、细节的逼真感、画面的冲击力和节奏的简洁性等一直难以解决的创作老大难问题,电影类型感和修辞水平跨上了新台阶。产业改革之后几年里进入院线的影片,共同为观众留下了一组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许多影片的故事情节也逐渐走向复杂、丰富、完整,具有更高电影强度。相当部分影片在叙事流畅性、画面冲击力、细节趣味性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至少进入影院的多数国产片故事已经不那么沉闷、虚假、空洞了,紧凑、强烈、简练,这些现代电影美学品质逐渐被中国电影所接受。

第三,国产影片的风格、形态、样式更加多样,出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中小制作影片。历史片、动作片、喜剧片、动画片、都市情感片、年代片、家庭片、爱情片、警匪片、武打片、悬疑片、公路片等,在转型初期都产生了有一定影响的作品,中国电影的艺术选择更加多样,中小成本影片创作更趋成熟,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四,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电影艺术新生力量正在成长,中国电影人才断档的局面有望改观。以2010年度为例,有17位导演的影片票房过亿,达到5000万票房以上的影片数量更是超过30部。除内地的冯张陈和香港几位导演之外,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呈现出蓬勃生机。姜文再次异军突起,进入超一流导演行列;而由演员或者其他行业转型而来的导演也慢慢形成气候,柳云龙导演的《东风·雨》(2010)、郭德纲导演的《三笑之才子佳人》(2010)、歌手王力宏的《恋爱通告》(2010)等,尽管票房和口碑不尽如人意,但都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新的元素;广告导演出身的丁晟(《大兵小将》2010)、李蔚然(《决战刹马镇》2010)、乌尔善(《刀见笑》2010)也都出手不凡;高群书(《西风烈》2010)、蒋雯丽(《我们天上见》2009)、徐静蕾(《杜拉拉升职记》2010)、罗卓瑶(《如梦》2009)、李芳芳(《80后》2009)等青年导演,则成为值得关注的导演新人,特别是其中一群女性导演的出现,为文艺片发展提供了特殊视角和气质。

包括港台电影在内的国产电影艺术与商业品质的整体性提升,是中国电影市场能够不断扩展的前提。 SFbFpHSesVn8xPvceS+Flpe0HbiP12guJxz4qeO5Cs7IqLcREnQGzSdDMEmh7f8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