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好莱坞背景下的中国电影

20世纪以来,伴随美国政治、经济力量的壮大,特别是媒介产业的迅速发展,好莱坞电影一直是世界电影工业体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从20世纪初期就开始进口好莱坞电影,“国片”一直处在“洋片”的冲击下。早在1946年11月“中美商约”签订以后,好莱坞电影当时的年进口量就高达200多部,“米高梅”等八大电影公司还试图利用“中美商约”垄断中国各大城市的电影院业务,甚至提出要自由支配电影院线的营业方针并限制国产片的放映。1949年以后,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占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宣告结束,美国电影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

直到70年代末,好莱坞电影又重新逐渐进入中国。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切互动的网络,全球化不仅作为一种背景而且也作为一种动力,交互作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而中国大陆电影则正处在这种全球化互动语境之中,再次面对好莱坞的挑战。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中国允许按照分账发行方式进口外国“大片”,美国电影更加直接和迅速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尽管国产电影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政府规定各电影院必须保证国产电影占有2/3以上的营业放映时间,但在90年代的最后几年,10部左右的进口影片(其中多数为美国电影)、1/3以下的放映时间,在中国各大城市却几乎占有了电影票房的60%以上 [1]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边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根据协议,“入世”后,每年将可能有20部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而且,与1946年相似的是,美国也提出要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电影院线,好莱坞各大公司甚至已展开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全面研究,有的还设立了“中国部”,以进行更适合中国市场的调整。好莱坞已经对中国电影市场虎视眈眈。显然,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将面对美国电影更大规模的进入。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既是政治权力问题,也是工业经济问题,同时还是文化主权问题。许多人担心,好莱坞电影所贯穿的美国式神话是否会在影响民族认同的同时创造一种美国情结,好莱坞电影那种个人英雄的叙事原型是否会解构民族发展的自我凝聚力,好莱坞电影那种奇观化趋势是否会压抑人们对本土生存状态的关怀和体验,好莱坞电影那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是否会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的影响,好莱坞电影的艺术规则是否会完全替代中国叙述美学的传统,好莱坞电影是否会彻底摧毁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好莱坞电影是否会使中国电影丧失所有的本土意识和本土责任。应该说,在当时中国电影的情况下,所有这些威胁都是一种现实的存在。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威胁,来自美国国家力量和“现代化”文化的强势背景,也来自百年来美国资本主义电影工业机制的经验,还来自其对国际电影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年培育,当然也来自它利用自己的优势对于电影人才、资金、技术的广泛吸纳和融合。面对这种威胁,中国政府采取了种种行政措施来支持国产影片的生产和流通、限制和控制进口电影的数量和传播,并采用制作、发行、放映业的体制变革和走大型化集团化的方式来与外来电影抗衡。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电影人则试图在中国意识形态的有限空间中通过电影文化的选择来寻找本土电影的生存道路:或者通过国际化策略扩展电影的生存空间,如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或者通过本土的产业化运作,制作消费娱乐电影,如冯小刚的“贺岁片”;或者通过对本土文化和民族生存现实的观照来提供一种本土人文关怀,突出好莱坞重围,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民族的视野,如黄健新的城市影片……显然,正如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主办的重要学术刊物《电影艺术》在2000年第二期的首栏标题一样,“面对WTO增强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电影面临的现实考验。 VmGd8weC3lD7W6UDJJGr8awdact433dgZISLFzmCFFlmxfbvPPI/BDDMtl1DqDN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