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文化展示经历了从面向代表特权阶层和精英的少数人到面向大众的转变;从物的展览到以参观性为基础的文化空间展示的转变。随着世界旅游业的纵深发展,未来文化展示的发展趋势将是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整体展示。归纳贝拉·迪克斯对文化展示发展的描述,展望未来的趋势,可将文化展示划分为五个阶段。
古董和艺术品的收藏是文化展示的基础,博物馆的产生才是文化展示的开始。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盛行古董和艺术品的收藏。从17世纪开始,许多皇室、贵族和教堂的收藏品对“公众”开放参观,这时的“公众”通常是指特权阶层、艺术家、鉴赏家等,参观场所通常在私人内室。直到17世纪末,才有了提供整体性展示的专门展览(Exhibiting)场所。世界上具有现代意义的最早的博物馆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过去一直是法国帝王的皇宫,17世纪末改为皇家美术陈列馆,供达官贵人观赏消遣。文化最初成为公共的、可参观的空间来展示是在18世纪期间,那时,发展了“Exhibition”这个词的现代用法——“向公共显示”。皇家收藏也开始面向公众展出,展现皇室的财富、品位、权力和知识,作为一种宣布国王权力合法化的手段。梅第奇收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飞齐艺术馆展出就是早期公共博物馆的突出例子。然而,那个时代绝大部分收藏是向少数精英展览的,而不是面向一般的大众,参观者都是学者、出身名门的旅行者和统治阶层的各种成员。
18世纪的展览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面向广泛意义的大众。直到19世纪才发生一个重要转折,艺术和文化收藏开始向市民(Citizenry)而不是目标人群(Subject People)进行展示。1793年,卢浮宫博物馆改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国家美术馆,并在同年11月18日起对公众开放,从而成为由皇家独占到大众观赏游览的场所,真正具有现代博物馆的性质和意义,它因此被视为世界上第一个博物馆。
19世纪,文化展示广泛面向大众,展示内容拓展,展示功能多样,从展示商品到展示整个城市的不同场所。普通商品以新的方式,通过品牌和包装相互区别,有文化差异的图画、各个地方的风景和有异国情调的人物画像,通过火柴盒、香烟盒、牙膏管和巧克力棒等商品,进入英国普通工薪阶层家庭,成为日常景观。
城市结构中折射着文化展示的影子。城市利用建筑、道路和庭院,把自己作为风景或一幅画呈现给游客,让游客对它产生一个整体意象。一些城市主张通过改造城市来加强政治和文化秩序的展示。因此,19世纪文化展示进入了城市的结构。同时,文化突破了贵族化私人收藏品和画室的限制。随着各种可参观性机构如“展览综合体”(Exhibitionary Complex)的发展,文化展示进入了公共领域。这些公共领域包括历史和自然科学博物馆,国家级和国际级展览,拱廊街和百货商店,服务于相关场合,达到多个目的,如发展和传播新学科(历史、生物、艺术史、人类学)并促进它们话语的形成(过去、进化、美学、人类)、发展新的视觉技术等。
19世纪,空前地产生了以吸引大量游客为主的新形式的公共文化景观,突出表现在19世纪后半期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sitions)的出现。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举办的首届伦敦国际博览会(London’s Great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是首次在博物馆举办的大规模展览。首届伦敦国际博览会由殖民地的宗主国主持,作为向世界展示它们的殖民成果、技术成就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这次博览会意味着展览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到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活理念交流的重大转变。因此,1851年的伦敦国际博览会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首届世博会。
这个时代的展览开始与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密切联系起来,主张科学和文化展览不是简单寻求留下印象或通过展示政治和经济力量来令观众感到敬畏,而是将展示内容转化成公众赞同的景观,让参观者不会感到与展览的境界分离,而是被展览环境氛围拥抱并融入,使博物馆成为普及科学和艺术的重要场所。几乎整个20世纪,面向公众的文化展示也呈现出等级特征。尽管宣扬自己是公众启迪机构,但大多数博物馆满足于提供最基本的标牌注释和公共信息,几乎没有把努力延伸到广泛的观众,只是迎合了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没有考虑社会大众的需求。
直到20世纪晚期才发生了另一个转折,就是重视文化展示的场所。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化展示开始朝着真正大众化的方向转变。博物馆开始重视普通访问者的需求。为了更生动地展示国家过去的历史,出现了新的、“活的历史”场所。文化在购物商场、街道和休闲娱乐综合体中被展示;混合的“发现中心”把艺术、技术和科学放到一起;艺术融入了城市街道和乡村。在城镇和城市再开发地带围绕购物中心、建筑和“节日零售”综合体装饰文化符号。总之,文化走出了精英机构的围墙,进入新的、差异性大的可参观环境和用户至上的空间,从而吸引参观访问者。
在许多方面,文化展示的目的仍然是增强人们在文化上的见识,从而使他们得到滋养。然而,从20世纪晚期开始,博物馆和其他展示场所复制的文化知识的构成,已经变得更具综合性,文化展示的等级秩序已经不太明显。文化差异越来越被看作“生活方式”,而不是品位和等级。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展示越来越转向典型消费者的培养。这是与20世纪晚期开始世界旅游的快速发展紧密联系的。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济产业格局的调整和经济全球竞争加剧,旅游业获得了巨大发展机遇,旅游方式、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出现了新趋势,创新、知识、营销、管理和智力等要素在旅游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推动旅游目的地文化向整体性展示和独特性展示方向发展。
考虑空间距离的目的地选择行为主要表现在首先选择近距离的区域内旅游,然后是中远程的区域外旅游。在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先进的今天,收入和时间的制约作用趋于下降,中远程旅游正在兴起并迅速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空间距离对旅行的阻力越来越小,只要目的地有足够的吸引力和价值。所以,中远程旅游兴起是趋势。
中远程旅游一般是在近距离旅游需求满足以后的需求,通常中远程旅游者旅游经验丰富,在目的地竞争全球化背景下,目的地要吸引中远程旅游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只有足够独特的目的地,才能唤起旅游者的选择兴趣,进入旅游者的选择域,因此独特性文化展示就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大众旅游的纵深发展,在追求个性化的浪潮下,标准化的大众旅游受到挑战。人们不再满足于疲于奔命式的固定景点游览观赏模式,更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对目的地进行全方位的深度体验游。科技进步、目的地服务和设施的便利化和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这种个性化的大众旅游发展。现在,世界预订网络日益普及和完善,让旅游者实现了快捷信息获取和各种旅游简便预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和无缝对接,使旅游者自助服务成为可能。尤其是汽车的普及,使人们实现了说走就走的畅游旅行。所以,自助旅游市场获得迅猛发展。
近几年来,“无景点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逐渐在游客中流行起来。很多人已经舍弃出游逛景点的传统思维,不去名山大川,不游名胜古迹,而是选择绕过景点自由自在地欣赏沿途风景,找个地方休息发呆、呼吸新鲜空气或参加极限运动、观鸟钓鱼打猎等,来一次新鲜的旅行体验。实践表明,“无景点旅游”这种极富存在价值和生命力的新型旅游方式正成为国际旅游的一种新趋势,人们的旅游行为特征和旅游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改变。
散客时代的到来和无景点旅游的兴起,带来旅游目的地整体性文化展示趋势。要求目的地全域整合自然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旅游、创意旅游、节庆旅游、生态旅游、医疗旅游、会展旅游、康疗旅游和山地旅游等,从整体上构建目的地旅游流网络,整体展示目的地文化。过去,目的地主要注重展示历史文化和文化遗产,以及自然胜景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文化。今后,目的地还要注重展示艺术、科技文化、经济景观文化、社会景观文化和生态智慧文化等。在旅游全过程进行文化展示,根据旅游体验规律,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的文化展示,使旅游者感知目的地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形成对目的地的清晰印象。在未来旅游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将扩展,对目的地文化展示整体性要求越来越突出。即使是观光旅游,旅游者选择目的地也不只是考虑要游览的几个景区景点,而是目的地的旅游线路和其背景。度假旅游和其他新兴旅游类型对目的地整体要求就更高。所以,目的地文化展示应该朝着整体展示的方向发展。
目的地文化整体展示是从时间上整合目的地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和未来文化,结合旅游活动,从空间上构建目的地旅游感知的意象点、意象流和意象场,全方位展现目的地文化,形成富有吸引力的目的地整体形象。同时,要突出目的地文化的独特性,形成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形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品质生活的愿望表现在旅游业中,就是对品质旅游的追求。从国际旅游市场近年来的发展特点看,旅游者越来越不满足于到目的地看景点看风景的观光旅游,而希望能够在目的地停下来,与当地人交流,分享彼此的文化,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积极的探索、参与和休息,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了解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并享受其周围的大自然景观所带来的喜悦,自由地度过一段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时光。虽然旅游目的地被精心设计以吸引各种不同目光,但显然旅游体验本身并不只是“看”。
观光已经不能反映当代旅游者的需求,游客真正想要的似乎是亲身参与“文化交往”,而不是简单地注视景点。 [17] 那些单纯游山玩水的消遣观光,将逐渐为多样化的休闲度假旅游方式和项目所取代,休闲需求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高频化)。 [18] 这就要求目的地要展示有吸引力的休闲生活方式,构建更多主客共享的休闲活动空间,将观赏与参与和体验当地人的休闲生活结合起来,设计丰富多样的运动、康养、娱乐、学习等休闲活动,大力开发冰雪、温泉、海岛、滨海、森林、养生、山地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让旅游者在目的地度过一段有趣的、能引起情感共鸣、能触动内心的难忘时光和值得今后回忆的美好经历。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继工业化、信息化之后,绿色化发展浪潮将成为又一次世界经济浪潮。绿色旅游是目的地有效应对环境问题挑战,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全球旅游业发展的大势。目的地要深入践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立足于发展低碳、绿色旅游业,为旅游市场提供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的旅游产品,树立高度的社会环境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节能减排为基础,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类旅游资源,降低和防控碳排量,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旅游环境,实现生态环保的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以展示生态智慧为引领展示生态文化的发展,将生态智慧应用于定义场所的欣赏,从而提醒人们,一个地方的福祉反映在人类的总体生活质量中,从而避免城市问题, [19]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展示手段划分:文化场馆(博物馆、博览会、主题馆、美术馆、文化展)、主题公园、旅游景区景点、节庆、表演、居民生活场景、产业园(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生态园)、文化街区(商业街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设施(餐饮、住宿、交通)、解说系统等。此外还有网络的虚拟展示、文学作品等。由于本研究主要从旅游者实地感知的角度探讨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因而本研究的文化展示不包括虚拟展示类型。
空间是文化的载体,从空间类型划分为文化景点、文化廊道和文化区域。分别对应意象点、意象流和意象场的产生。
从时间维度划分为历史文化展示、现代文化展示和未来文化展示。
从吸引层次划分为国际级和国家级、区域级、城市级和社区级。不同的层次对应不同的文化资源类型,级别越高,文化资源等级越高,吸引范围越大。
从文化层次划分为物质景观展示、规划展示和文化理念展示。
由于目的地文化展示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的系统,因而需要通过多种展示方式,从不同层次上展示目的地文化。
未来目的地竞争是文化竞争,目的地发展的文化导向是目的地应对未来竞争需要具备的基本思路。在城市旅游形象塑造、旅游资源开发和营销等方面运用文化展示是其具体路径。
塑造目的地有竞争力的文化形象。大众旅游兴起后,目的地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形象塑造。由于文化因素对旅游形象塑造的决定作用越来越显著,要塑造成功的旅游形象关键在于展示目的地文化的独特性。然而,在城市从古至今的变迁中,城市始终在更迭其功能和意象。从商贸、军事之城,到工业、消费之城,直至现代、综合之城,城市正在从差异走向趋同。当城市具备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齐全的功能之时,其意象也在不断地模糊,不断破碎。而且,当中西方城市游憩空间体系的构成越来越趋同时,更需要强调在游憩活动引导、城市规划和相关活动设计中对地域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展示将成为铸造目的地风格、体现地方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展示,目的地形成有序的文化空间格局,文化成为这些空间流淌的“血液”,将旅游场所、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体验都注入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让旅游者感知和体验目的地的文化特色、变化和包容等文化特征,形成目的地独特的有吸引力的文化形象。
旅游资源开发是文化展示和文化拓展过程,是旅游景观的符号化过程。从自在的旅游资源到旅游景观,各旅游文化主体不仅把自在景观符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改造,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能指”,而且在此基础上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所指”,从而完成旅游景观的符号化过程。为了满足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景观的符号化过程使旅游景观的意义不断丰富。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是资源文化内涵的外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创造和展示,即通过可行的科学的方式,将旅游资源所蕴含的无形文化内涵用具体的物化产品形式外显表现出来。旅游产品的外显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产品本身及其环境所营造的艺术氛围或艺术意境,如神秘的、恬静的、梦幻般的、田园般的等;二是旅游产品所显示的文化气质,如富有浪漫色彩的、含蓄典雅的、质朴的、富丽华贵的、庸俗浅薄的、狂野的等;三是旅游产品传递的时代气息,如具有开拓精神的、超前的、模仿复制的、古典的、落后的等。三个方面的特征相互关联,共同构成旅游产品的表情和魅力,与旅游者互动和交流。其中,文化气质是旅游产品外显系统的灵魂。 [20]
在文化展示导向下,旅游企业经营者往往采用文化营销手段,展示目的地文化,运用文化因素吸引旅游者注意力,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激发旅游者文化冲动,引起旅游者价值共鸣,从而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
传统文化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也是目的地独特性的源泉。通过文化旅游活动,旅游者在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审美、学习、体验和感悟中获得愉悦经历。所以,在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中挖掘、整理、展示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保护和复兴。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生态发生极大变化后濒临消亡。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开发、整理、展示后,将产生极大的旅游价值,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提高当地人的收入,从而调动当地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如西安市抢救整理的仿唐乐舞、山东潍坊市的木版年画和风筝等,都实现了保护和发展双赢。
实际上,传统文化不仅是被展示以制造文化氛围、被观赏,而且因旅游文化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传统性与现代化的极化互补结构, [21] 在旅游业各环节传统文化都得到利用,见表2-1。
表2-1 旅游业各环节的二元文化结构特征 [22]
所以,目的地文化展示必定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在目的地旅游发展实践中树立这样一种指导思想:要保护和弘扬典型传统,在推崇设施设备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同时,不忘以传统文化作为底蕴;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现代化中的合理性内涵,作为传统的发展和创新。 [23]
地方的生活方式是目的地的社会旅游资源,对当地生活方式的展示是目的地文化展示的重要内容。作为外来游客,了解和接触本地文化,感受目的地真实的民俗风情是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自助游和入境游旅游者的重要动机。尤其是休闲度假者,在目的地停留本质上就是体验异地的生活方式。所以,在目的地文化展示过程中,营造主客共享的居民生活环境,对当地居民生活场景进行展示,为旅游者提供接触居民生活的机会,才能满足旅游者需求。要提高目的地的环境品质,让目的地成为宜居城市,提高当地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从而提升目的地的吸引力。
目的地新景观的地方化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也让新景观富有吸引力。文化在动态发展,旅游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目的地为了丰富和完善旅游活动内容、美化旅游环境,着力从功能和观赏性上建设一些新景观。如果新景观成为居民重要的文化精神享受场所和文化休闲场所,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就能让旅游者感受到文化展示的真实性。这种具有地方意义的新景观就会产生吸引力,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有利于目的地文化形象构建,还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质量。
实际上,当旅游发展真正提高了目的地居民的生活品质时,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更加积极,对旅游者的态度更加友好热情,目的地的主客关系更加和谐,目的地旅游业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成为综合性大产业和吸引社会投资的热点领域。 [24] 旅游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和效益全面凸显,2016年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都超过10%,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 [25] 旅游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2017年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排名升至第15位。 [26] 但我国现在仍处于对资源依赖较高的粗放型旅游大国阶段, [27] 旅游产业结构尚待优化,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还需提升。我国要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业就要转型升级,针对发展短板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文化展示有助于打开目的地旅游发展新空间,为旅游业注入新动能,转变旅游方式、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全面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文化展示带动旅游业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业向其他产业融合渗透的重要方式。我国旅游业应跳出旅游看旅游、跳出景区景点发展旅游。全面挖掘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如产业文化、科技文化、休闲文化等,注重对现代文化的展示和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新展示。这将引导旅游业不断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形成新产业要素、新旅游业态、新旅游产品和新旅游市场,打开旅游发展新空间,注入发展新动能。
文化展示形成旅游者地方依附,促进旅游方式转型。“某些地方与人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是一个广泛存在的客观现象,而这个“地方(或是场所)”的尺度可以是宏观、中观和微观的。 [28] 通过文化展示创造意义,让目的地具有对旅游者的特殊意义,地方就不仅是观光旅游的地方,还是一个吸引旅游者经常停留的地方,使游客产生对地方的依恋,乐意沉浸在地方的某种文化氛围中,体验对他有特别意义的文化,目的地因此成为有魅力的休闲度假旅游地。于是,游客的旅游方式升级——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目的地通过文化展示,打造目的地文化旅游品牌,从低水平竞争和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依靠品牌吸引市场,占领市场,拓展市场,实现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目的地旅游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文化展示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旅游业增长方式转型。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来源于文化,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旅游者愿意以高于一般产品的价格付费。文化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的机制在于旅游产品的文化体验迎合了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体验式消费心理,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值得回忆的难忘的愉悦和审美的身心享受。旅游过程的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文化展示,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使旅游业本身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