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目的地文化概述

一 文化、旅游文化与目的地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在许多文献和人们的生活中使用频繁,但人们对文化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截至20世纪50年代,可收集到的使用在各类学术著作中关于“文化”的不同定义有150种之多。迈克尔·克朗 [1] 将“文化”视为一整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它们使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意义,生活中那些物质的形式和具有象征性的形式产生于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文化学奠基者、人类学之父泰勒在1871年给“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由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 [2]

《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版)从广义和狭义上定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一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3]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对文化的定义更易于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4]

文化具有层次结构。对于文化的结构,最常见的是“二分法”,即划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层次。中国学者庞朴将文化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三个层次。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 [5] 冯天瑜等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次。 [6]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符号,任何文化形态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符号,任何文化形态的演变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符号加以记录,表达它的形式、功能和发展演变过程。 [7]

(二)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应建立在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本质上,分支文化也具有一般文化的特征,如文化的层次结构和时空特性等。现在,不同的学者对旅游文化有不同的认识。

张国宏认为,旅游文化及其关联要素应包括:旅游文化场景及环境;旅游文化符号系统;旅游文化景观;旅游价值观念及其差异;旅游活动方式及其过程;旅游产品及服务。旅游文化是一种系统性的场景文化,其核心为旅游行为,依托旅游产品并以旅游环境为背景。旅游文化学是以文化的属性、功能、结构及其变迁规律为研究内容,以旅游及其相关要素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8] 贾祥春认为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9]

有学者以文化的定义为基础定义旅游文化,即人类通过旅游活动改造自然和化育自身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10]

还有学者认为,旅游文化和文化没有严格界限,凡能直接或间接为旅游服务的文化都应纳入旅游文化范围。 [11]

本研究涉及的旅游文化是围绕旅游活动产生的一切文化现象,研究中把握旅游文化的特性最为重要。旅游活动是引起一切与旅游有关的文化现象的根源,没有旅游活动,就不存在旅游文化。从系统的观点看,旅游文化可划分为旅游主体的行为文化、旅游活动对象的目的地文化,以及连接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的媒介文化三个部分。

(三)目的地文化

目的地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是旅游活动体验的对象。

目的地文化是指为满足旅游者旅游活动需求而引起的相关文化现象。包括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组合、旅游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等旅游吸引物,也包括目的地的人文因素,如民风民俗、生活方式、地域条件等。特定的地域之所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能承载传统观光旅游活动或新兴旅游活动如商务、会展、休闲、健身养生等活动的开展。围绕旅游者需求,目的地要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配套建设,旅游产品的设计和营销,旅游服务的提供和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等等。同时,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活动引发的旅游经济现象涉及目的地众多行业部门、居民的就业和生活,影响目的地社会文化环境。所有这一切都是目的地政府、企业经营者和当地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的与旅游活动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是这些创造,使目的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与一般地域不同的文化和魅力,形成目的地旅游吸引力。

旅游目的地文化具有明显的时空性、差异性和动态性特点。时空性是指目的地文化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目的地文化内容和结构;正是因为地域性,使不同目的地文化之间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目的地文化与一般文化一样是发展的,它的发展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化和旅游消费文化的变化,体现了它的动态性。

存在于特定地域空间的目的地文化实际上属于地域文化。借鉴王纪武对地域文化的发展及其内涵构成的概括:“地域文化包括地域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线性的历史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多元移植,共同构成地域文化发展的主脉。地域传统文化一般指在地域空间中自身繁衍发展的地域文化,其地域空间特征显著,往往具有历史积淀深厚、个性突出的特征。外来文化泛指区别于地域文化的不同文化。” [12] 地域传统文化发展缓慢,外来文化往往代表着先进的观念和技术,是推动地域文化发展演进的重要力量。

目的地文化的时代性源于目的地居民在不同时代的生产、生活和建设活动,创造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目的地积淀的文化越来越深厚。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城、名镇和名村往往都拥有文化内涵和意蕴丰富突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成为现代旅游者向往的目的地。同样,当代人的创造实践也在发展文化。那些对人类和当地人具有重要意义的当代创造,也必将成为未来的文化遗产,为当代的历史挥洒光辉灿烂的笔墨。

目的地文化的差异性是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原因,旅游就是寻求差异的活动。不管是为了逃避城市的喧嚣,到乡村享受大自然的宁静,还是为了寻找一个风光秀丽迷人的地方度假,或者为了考察游览历史胜迹、到国外学习语言等,无一不是脱离了自己生活的惯常文化环境,接触体验与居住地相异的文化。世界是一个文化的嵌块体, [13] 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目的地文化呈现出斑斓的色彩。有的是在适应环境中创造的农耕文化景观,如菲律宾著名的稻米梯田;有的是在改造环境中形成的工业文化,如三峡大坝;还有的是在与环境和谐相处中创造的人居文化,如安徽的宏村。一些新兴的城市,因为文化底蕴不足,通过创造文化吸引旅游者,如深圳的主题公园。一些城市为了满足旅游者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不断挖掘和展示文化,如杭州宋城。所以,展示文化差异和特色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文化差异和特色越显著,目的地的吸引力就越大。

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动态性是指目的地文化的变化和发展。目的地是一个开放系统,经济、社会和环境不断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从而导致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当旅游开发资金进入目的地,开发商的空间开发行为使旅游目的地出现一些新的文化景观。有的是以当地文化挖掘为内容的景观,如乐山的乌木博物馆、峨眉山的武术文化村等;有的是以展示异域风情为内容的景观,如国内一些城市建造的外国风情小镇和风情街。当旅游客流进入目的地,往往引起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变化。在云南丽江,随着游客流的进入,大研古镇的商业文化越来越发达,外地商人大量涌入,原住民大量迁出,出现人口置换现象,古镇的社会文化出现了极大的变化,纳西文化特色面临逐渐消失的危机。在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到来,带来了新观念、新信息,使乡村居民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在旅游经营活动中村民增强了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提高了乡村旅游经营水平,从而增强了自信心。为适应旅游业的要求,乡村居民树立了文明友好的理念、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改变了原来的一些生活陋习。随着收入的增长,居住环境得以改善,现代化生活设施使用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由于激烈的经营竞争,乡村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乡村民风改变,商业化气息增加,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被干扰。随着乡村旅游中城市旅游者与村民交流的增加,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产生了很大冲击,乡村的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被逐渐削弱,使乡村文化出现退化。当先进技术和信息进入目的地,往往引起目的地产业的提升和飞跃发展,出现一些特色产业园区景观,如生态农业园、文化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丰富了目的地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目的地文化还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西餐厅、酒吧等西方文化景观,引起目的地餐饮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些变化。目的地文化的所有这些变化和发展,使目的地地域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同时也带来目的地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问题。

二 目的地文化的类型、层次结构和功能

(一)类型

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按照形态,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包括各类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公共设施、文化场馆、城市建筑、产业景观等。非物质文化包括民间文化、传统习俗和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教育等。

按照区域位置可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

按照目的地文化的属性特点,可将目的地文化分为景观文化、居民生活文化、历史文化、休闲文化(娱乐、养生、体育、学习等)、民间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服务文化(宾馆、旅行社等)、相关行业服务文化(通信、医疗等)、商业文化、产业文化(农业、工业等)、饮食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景观、生态经营等)和外来文化(酒吧、圣诞节等)。

将文化体系中集中对应于人类某一特定类型的行为或意识所产生的人化形态称为文化元。 [14] 按文化元将目的地文化分为商业文化、休闲文化、餐饮文化、产业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科教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西方文化等。

(二)层次结构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把一般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物质文化表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并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泉和保证;物质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反映民族心理特点;物质文化中积淀、凝聚着制度文化因素,又积淀、凝聚着观念形态的文化。制度文化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各种组织形式所构成。制度文化既要受到人们文化心理素质的制约,也要受到物质生产水平和智慧水平的制约。制度文化是文化系统中最具权威性的因素,它规定着文化整体的性质。精神文化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化育出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民族性格和宗教情感等因素构成,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精神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它所达到的历史水平也应该与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精神文化最终要受物质文化的决定和制约。各层次文化各有重点,在特定的结构功能系统中,则融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的各层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结构的诸层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由外层到中层再到内层,呈现逐步深入的趋向;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目的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分别对应着目的地旅游开发建设的三个层次内容,即旅游景观层、规划和管理制度层、目的地发展理念和发展取向层。如图2-1。

图2-1 一般文化层次与目的地文化层次的对应关系

与一般文化三个层次的关系一样,目的地文化对应的三个层次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促进目的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景观的建设状况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因为旅游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活动,只有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能产生旅游需求,目的地才能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开发建设,形成能够承载旅游活动的旅游景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旅游需求也将发生变化,目的地旅游景观建设将越来越丰富。旅游规划是目的地开发的依据。为了保证目的地的开发和景观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必须要规划先行。目的地旅游总体规划从形象设计、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旅游产品设计、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方面,从宏观层面控制着目的地开发的总体格局。微观的景区景点建设和开发,由景区景点控制性详规控制。景区景点的建设和运作需要目的地政府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来规范旅游市场、引导旅游投资等。目的地的旅游企业要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进行旅游产品生产的组织、管理和营销,进而实现旅游产品的价值。所以,目的地规划和各种管理制度,确立了目的地总体的文化展示格局。一般来说,多元文化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突出的文化类型彰显目的地的地域独特性。这种文化格局,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者感知,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意象。目的地规划和管理制度体现了目的地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思维和价值观念,又规定和制约着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目的地旅游景观建设的方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的格局和现状,是目的地开发的基础,也制约着当地发展理念和发展取向的确立,如关于目的地旅游资源市场的大小、吸引力的大小和开发潜力的大小等问题,是确定目的地开发规划总体目标的前提。

(三)功能

目的地文化的功能指它的价值和作用,对不同的利用途径,目的地文化有不同的功能。

目的地文化本身就是旅游资源,是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开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文化旅游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前往目的地,欣赏、体验和感受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深厚的活动。文化旅游市场的繁荣,给目的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历史城镇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现代城市的休闲娱乐文化、商业文化、餐饮文化,现代产业的各种产业文化,乡村的农耕文化、农业遗产文化和节庆文化等,为目的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关键是发掘和展示具有地方独特性的文化资源,与其他目的地形成差异,培育目的地文化旅游品牌,增强目的地吸引力。

目的地文化通过影响目的地品牌而提升目的地品质和吸引力,增强目的地竞争力。Qu等将文化传统和文化节庆作为影响目的地品牌联想认知维度的重要因素,将文化和历史吸引物作为影响目的地品牌联想独特性的重要因素。 [15]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为目的地增添了丰富内涵,让旅游者在目的地有更多停留的机会去体验与享受,对目的地产生由衷的欣赏和赞美,从而提升目的地品质。例如杭州西湖,不仅有可观赏的湖光山色,更有很多可体验的历史遗迹、文化典故和文学作品。有雷峰塔、六和塔、岳飞墓、秋瑾墓、灵隐寺、苏堤、孤山等历史遗迹让人凝视,有白蛇与许仙的爱情传说、苏小小的故事、济公的传说等文化典故让人回味,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在西湖留下的诗歌、文章等各种文化作品让人品鉴。正是因为拥有这些丰富的文化,才使西湖的旅游更有魅力和吸引力。又如江西庐山,虽然自然风景不具有垄断性,但因为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成为中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可见,文化展示是目的地品牌的成功之道。

目的地文化满足旅游者对文化体验的需求。旅游活动是文化活动,旅游者为了寻求文化差异而外出旅游。因而,在旅游活动的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体现文化,才能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例如,目的地的风景道让旅游者在乘车时也能体验目的地文化,产生愉悦兴奋感;很多目的地注重文化主题酒店建设,让目的地的特色文化融入旅游者的住宿环境,增强目的地文化的感染力;饮食文化更是目的地重点展示的文化,在任何目的地,美食都是重要的旅游活动,也是旅游者寻求目的地差异的重要方面;在购物方面,旅游者更愿意在文化特色街区消费,购买能代表当地特色的纪念品;有文化吸引力的游览和娱乐活动,旅游者选择倾向更大。

三 目的地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就是文化适应其生存环境而产生的不同形态和内容,它反映文化发育的地理环境背景给予文化的影响、作用和制约。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在《进化与过程》(1953)一书中,吸收了生物生态学的内容,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寻找与文化发生、发展和变异规律相关的因素,第一次提出了文化生态的概念。生物生态学认为,一定区位的有机体是一个生物集,它们的数量、种类和分布受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命都有自己的位置,相生相克形成生物链,保持着自然生态的平衡。如果一方失控,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破坏,所有物种的生存都会受到威胁。地理环境对文化有直观的影响和作用,形成了不同形态的文化,如海岸文化、流域文化、高地文化和纬度文化等。生态环境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在各层次之间是不同的,由外向里逐渐降低,自然环境对价值观念有一定影响,但是比较弱。对人类的社会化影响最近、最直接的却是价值观念,即风俗、道德、宗教、哲学等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 [16] 所以,在地理环境的作用下,目的地文化带着特定环境的基因,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如在独特自然环境格局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格局、在地域环境中形成的地方精神和孕育的独有的地方文化等。也就是说,目的地文化与之形成的环境之间所构成的文化场景,才是旅游者最能体验目的地独特性的空间。

文化生态理论的观点说明,与生物一样,在一定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文化群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目的地文化生态系统,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研究目的地文化生态系统的内在发展规律,是探讨目的地文化展示与形象互动机制的重要内容。在目的地文化展示中,既要展示目的地文化,也要注重保护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为旅游者提供文化与自然相结合的独特文化体验。 O/YdvU+wV+V0I4ZrbHCB8vgc3affF4DfNL1IqZuKkT2Dxvne78JZ3mQeX6f+JS6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