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新媒体影像传播环境与现状分析

20世纪晚期,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媒行业面临一场巨大的变革,传媒形态日益丰富,传媒格局不断调整,新兴媒体融入亿万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之中,成为世界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传播介质,影像传播以图文结合、声像具现的传播特征,满足了当代用户读图化、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需求。随着传播介质的更新换代,影像传播用户的沟通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需求增多,以及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和逐步完善,新媒体影像传播正朝着快速化、规模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第一节 新媒体影像传播环境分析

科技的进步为传媒行业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运用数字设备制作影像并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影像的新媒体影像传播 [1] 适应时代潮流和需求感召,在新媒体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新媒体影像传播的发展立足于国内环境,深耕于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土壤。因此,基于国内政治情境、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技术条件等,对新媒体影像传播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有其必要性。

一 政治环境

在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社会政治传播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政治话语权力的再分配,使得新媒体成为表达自由意见、突破政治管控、扩大政治参与、实现传播赋权的工具。新媒体影像凭借多维度展示信息、信息元素丰富、受众接受程度高、适应用户传播习惯等优势,成为新媒体传播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也深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在人类发展史上,媒体和政治环境之间历来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和消费方式,影响并重塑了社会政治结构和个人政治表达,言论自由和公民议政的意识不断觉醒和发展,构成了一种新的媒介政治环境。为适应深化国家文化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路线,我国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媒体融合,推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扶持政策——《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014年8月,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标志,中国传媒界开启“媒体融合元年”。随后推出的《三网融合推广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政策,进一步促进广电、电信、互联网企业发展合作竞争,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设包括管理体系、传播体系、技术体系、经营体系、人才体系等内容的媒体融合体系,从完善法规、行业准入、内容建设扶持、行业秩序规范等多个层面促进媒体融合发展,融媒体化成为我国媒体发展的政策指导性方向。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文化部等多个部门出台《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专网及定向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等新规,2019年1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网络视听领域唯一的国家级行业组织一级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及《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分别从审核流程和具体审核细则方面为互联网短视频的规范传播提供了依据,进一步规范新媒体影像的发展,不断修正新媒体影像传播中暴露出的问题。

一方面,通过新媒体技术,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动态,牢牢把握执政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最新动态;通过电子政府信息服务系统加快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做到阳光公开透明的政府工作要求,加快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整合带动协同多方不断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推动公共权力结构、组织和监督形式的发展,促进单一新媒体治理者走向多元化,综合发挥政府、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方参与,更好地发挥政府主导统筹作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技术规范等措施,建立起公开透明、廉洁法治、回应及时的新媒体政治环境,以完善民意表达机制、政务回应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等,为维护巩固政府政治权威提供新的机遇;以新媒体来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热情,开放公共决策系统并优化公共决策机制,保障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以新媒体为武器保证政治环境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新媒体保障用户的政治参与权利,成为公众表达意见观点和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我国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出台有关国计民生、社会热点问题的重大决策之前,越来越重视通过新媒体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新媒体为牵涉其中的各利益相关方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参与机会,刺激了新媒体用户的需求表达,激发公众参政议政热情。新媒体影像将原本具有一定知识门槛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变成人人都可以接触且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声画结合的影像作品,缩小了新媒体用户的认知鸿沟。

然而,政府和组织管理者对具备开放性、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新媒体难以实现全面精准的管控,用户可以运用新媒体自主分享信息、发表言论并且与他人实时对话沟通,以个人的力量影响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对政府舆论引导构成挑战。首先,在泛娱乐化新媒体环境下,用户面对舆论风暴、社会热点多以调侃、娱乐处之,注重感官刺激而淡化理性思考,沉浸在全民娱乐的狂欢中,导致自我中心主义、无脑跟风大行其道,从而影响到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力、感召力和动员能力。与之对应,新媒体的去权威化也促进权力运作透明化,新媒体具备自由开放和公开透明的传播特性,推动公权力运作过程透明公开,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公开信息和新媒体应用参与到权力监督和公权力运作过程中,公众政治参与渠道不断拓展,参政议政热情日渐提升。其次,新媒体促进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理念的诞生和发展,分众化拉开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分歧,各种意见领袖在新媒体上相对自由地传播各种思潮,观点交互并不断竞合,并在新媒体用户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及时、迅速的新媒体传播使得社会事件快速发酵升级,在各类网络思潮泛滥和混沌不清的事件初生阶段,对社会舆论的把控对政府新媒体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要求党和政府对社会热点问题必须迅速作出应对,科学引导舆论发展方向,积极回应公众公开问政,努力纠查辨明是非真相,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服务便民。此外,急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激发了各类社会矛盾,社会信任、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群体事件、安全漏洞等在新媒体上累积发酵,新媒体匿名化、主动参与、用户交互等特性促使公众在危机事件发生和利益受到威胁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声,这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很容易引起新媒体用户的共鸣心理,获得相应群体的认同支持或者批驳反对,迅速发酵为公共事件并大范围传播,一旦政府在社会矛盾问题上失职或应对不当,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将进一步激化引发公共危机,威胁公众对党执政能力的信任,增加了执政难度。

新媒体影像传播政治环境的困境对加快推出新媒体引导政策和法律法规提出了要求,目前新媒体治理主要由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一是通过《网络空间安全法》《著作权法》《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法律监管新媒体;二是通过一些行政法规和专项法律条例规范新媒体法治环境,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通过这些相关法律法规对我国新媒体监管只能起到初步的规范作用。新媒体面临的法律环境复杂,已有政策法规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新媒体在法律监管上陷于立法滞后之困,法律效力低且立法空白多;监管机构存在“管办一体”与“政出多门”等问题,对新媒体政治环境和治理来说某种具象化程度上存在“无法可依”的问题。

二 经济环境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变革,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互联网促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媒体层出不穷,形成了新的媒介传播格局,传媒产业急速变革并蓬勃发展,新媒体影像更是凭借低参与门槛牢牢占据传媒产业市场份额,并对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截至 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手机网民10.07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9.6%,移动网络促进“万物互联”,手机即时通信用户9.83亿,占手机网民的97.3%。移动支付使用不断深入,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增长明显,数字经济繁荣发展,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到8.72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达6.38亿,用户使用率为63.1%。文化娱乐产业进入全面繁荣期,秒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应用抢占用户市场,各大视频网站平台持续吸收海量流量,体量巨大的用户规模和快速扩张的新媒体影像产业都为网络社会影像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近年来,我国经济改革和产业调整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利好条件,我国正处在消费升级的新时期,精神文化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托起了文化消费的大盘,高速增长过程中的经济发展结构转型使文化产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产业对社会资本产生了显著的吸引力 [3] ,种种表征都为新媒体影像传播奠定了有利的经济环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起我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根据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实践经验,当一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该国的消费结构会出现根本性的升级,精神文化需求比重迅速上涨并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政府深刻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2009年推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16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新媒体影像传播正当其时,并获得资本和市场的一致青睐。

2015年,阿里巴巴以45亿美元将优酷土豆收购,在整个新媒体影像行业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前阿里巴巴在内容、营销、渠道等各个环节展开布局,通过并购优酷土豆将渠道上最薄弱的网络视频分发业务填补齐整,也促进优酷土豆导入阿里系的优势资源。湖南电广传媒于2015年6月利用自有资金总计13.35亿元,分别收购主营移动互联网效果广告的深圳市亿科思奇广告有限公司60%股权、移动互联网行业媒体运营平台类企业深圳市九指天下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拥有互联网游戏运营商久游网的上海久之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70%股权,以及专注移动互联网音频领域的金极点(北京)有限公司51%股权,大举兼并新媒体影像相关企业,以37亿元豪赌移动互联网。 [4] 互联网巨头公司也看好新媒体影像产业,纷纷加速成立影视公司,互联网与影像的相互渗透愈发紧密。2017年腾讯成立了企鹅影业,在新媒体网络剧、电影投资、艺人经纪三大核心业务上持续发力,网易游戏通过成立网易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进一步布局大IP(Intellectual Property)战略。此外,近年来IP改编成为影视行业的热潮,2015年被称为“IP剧元年”,吸引了巨额资本的投资青睐,动辄上亿的制作成本刺激诞生了一批题材遍地开花、热度持续的大IP作品,不断丰富新媒体影像内容。

2016年上半年以来,短视频经历了一波急剧上扬的热潮,尤其是阿里、腾讯、百度、今日头条等巨头入局,集聚在短视频市场中,令短视频创业者前赴后继,短视频、直播、游戏等新媒体原生出的影像内容成为新媒体产业的重要风口。至2017年,我国网络在线视频用户规模达到8.2亿,具备庞大的用户基数,在收入方面保持50%以上的增速。以短视频中的翘楚直播业务为例,我国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破百亿大关,直播公司超过200家,用户数量超过2亿人,同时在线人数400多万, [5] 这离不开技术进步、影视娱乐和资本涌入等因素。根据华创证券预测,2020年我国直播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60亿元,实现五年增长约十倍的成绩。 [6] 欢聚时代财报显示,2017年总营收为115.9亿元,同比增长41.3%。在活跃用户和付费用户上,截至2017年底,欢聚时代移动端月活跃用户达到7650万,同比增长36.6%,付费用户达到650万,同比增长25.0%, [7] 以YY Live和虎牙为双重驱动,移动端活跃用户和付费用户全年持续增长。在众多短视频公司中,直播业务营收占营收总额的半壁江山甚至几乎支撑起整个公司的营业收入,资本大量涌入直播行业。2016年11月,梨视频实现天使轮融资5亿元,同期一下科技达成E轮融资5亿美元。2017年10月,90后创业公司中娱传媒对外宣布完成A轮5000万元融资,营业额接近3亿元,成功签约近4万余名网络艺人及数万名在线陪玩人员。2018年3月,斗鱼完成E轮融资,获得腾讯独家投资6.3亿美元,同时游戏直播巨头虎牙与腾讯签订B轮股权融资协议,获得独家战略投资4.6亿美元。 [8] 新媒体影像传播时代已然来临,经济环境大方向上十分利好,正待四方公司和资本大施拳脚。

三 社会环境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交通建设让全球化成为现实,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信息的传播方式随之变革,新媒体应运而生,凭借及时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户或多或少地都会受到新媒体影像的影响并对其施加作用力,影响到新媒体影像当下及未来的发展态势。新媒体影像传播处在全球化社会环境之中,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了虚拟空间的网络社会,全球50多亿用户通过互联网接口在这个网络社会中表达意见、合作竞争、交流争辩、开展工作、休闲娱乐、购物消费,自由、自主、个性地选择新媒体议题和内容。互联网的全球文化属性有利于多种多样的文化相互交融,社会环境开放多元,各种价值观借助新媒体在全球流动输出,充满生机、错综复杂的全球环境不断左右着新媒体影像传播的走向。

新媒体影像传播处于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吸引了海量身份背景各不相同的用户,新媒体用户群体多元化促使影像传播及舆论效果复杂化,简单操作、即时交互、自由表达等网络技术特点能够让新媒体用户随时随地参与到影像传播过程中,在热点跟风、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推动舆论扩散,重大突发事件、明星绯闻、贪污腐败、公共安全、国际争端、文化艺术思潮等多种多样的影像作品各自有相对的用户,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的传播格局逐渐形成,双向或分众间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沟通成为主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新媒体影像作品更容易受到用户和市场的喜爱,风格化和多元化的影像作品新鲜感十足,如漫画改编、网络IP改编网剧等,小制作低成本的影视创意作品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新媒体影像作品百花齐放。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预言,“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9] 影像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诞生之初就极具娱乐色彩,可以说影像本质上就是娱乐性的,影像直观的特征使得用户不需要思考就能获得感官满足,泛娱乐化思想借由影像作品传播开来,最终成就了娱乐时代。娱乐精神在新媒体影像传播中尤为明显,资本青睐和注资的网综、网剧、电影、直播、短视频、个性博主(主播)等本身就是用户娱乐生活的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从注重实用性向注重精神文化转变,娱乐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互联网环境和多次售卖的影像产品经营模式将影像作品几乎归结为零消费成本的产品,只要拥有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用户即可在线观看电影、电视剧、网络综艺、各类直播和短视频等影像作品,获得感官和心理的满足。与用户娱乐需求对应的是新媒体影像作品为迎合用户喜好进一步向娱乐化发展,影像制作人也充分体现了娱乐至死的精神,为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以色情、暧昧、无尺度恶搞、脏话秽语为卖点,以直接违反或间接擦边球的形式违反互联网管理和人伦道德。在商业逐利和娱乐至死的环境里,新媒体影像传播容易误入歧途,急需政府在宏观和微观上引导和规范新媒体影像传播。

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社会为新媒体影像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对事物的见解、审美和评判的能力及权利,自媒体影像传播的价值日渐凸显,渐成一股风潮,新媒体影像传播的个人色彩和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显著,也具备了更加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然而,自媒体用户大多没有经历专业化的影像鉴赏教育,对影像信息的认知水准参差不齐,碎片化、粗制化的影像作品足以扭曲用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抖音等PGC和UGC创作平台因注重技术和商业利益,淡化了信息传播平台的社会责任担当,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影像平台频繁被监管部门约谈即为例证。在趋利避害的潜意识思维引导和网络精准推送技术影响下,用户不断被奢侈、享乐、搞笑、极限、情色等价值观同化,并模仿、学习,从而对社会整体文化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抖音的用户年龄主要分布在20至29岁之间,占比达60.7%,其中,19岁及以下用户占20%。 [10] 未成年人在互联网影视用户群中的比重不可小觑,面对低龄化用户群,新媒体影像传播内容把关不严的问题日渐凸显,急需探索如何实现新媒体影像传播的健康发展,以及新媒体影像社会伦理问题的解决之道,营造风清气朗的新媒体影像传播环境。

四 技术环境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发展和应用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新媒体影像传播内容和形式不断迭代更新。影像传播搭载移动互联网络,通过智能手机、掌上电脑、IPTV等移动终端持续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和娱乐需求。

首先,移动终端设备逐渐普及,“一人多终端”已成新常态。移动互联技术与应用惠及千家万户,用户参与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硬件设施不断升级和丰富,移动互联带宽服务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让随时随地观看和上传视频成为可能,互联网提速、数字编码、压缩和解压技术不断提升新媒体传播用户体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媒体影像的硬件设备也在不断升级,平板电脑、高色彩还原度和响应度的液晶屏幕、手机等在市场需求的影响下不断迭代,让新媒体影像观赏体验更佳。

其次,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摄影摄像功能日益强大,影像制作门槛进一步降低。数字化和工业化降低了制造拍摄设备的成本,专业摄影设备造价大幅降低,手机摄影效果飞速提升,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新媒体影像的记录者,影像拍摄门槛大大降低。在市场需求促使下,美拍、数码大师等大众化免费视频剪辑软件推陈出新,使得视频制作不再成为业余影像爱好者的拦路虎。

再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新媒体影像传播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基于人工智能和数据算法技术,新媒体影像传播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视频网站和APP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以及智能数据库推荐功能更容易让用户在传播过程中获得视觉和心理满足感。此外,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新媒体影像的传播效果,为影像传播打造身临其境之感,从感官上让影像变得更加“真实”。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和影响新媒体影像传播举足轻重的要素,也必定吸引各大互联网公司产品研发团队持续跟进技术创新,重视新媒体影像传播应用,以期能在用户注意力消费市场中分一杯羹。

新媒体影像监管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管制新媒体影像传播中的失范现象。微软、亚马逊、谷歌、微博等应用的机器识别图片功能不断增强,能有效地识别影像字符,支持多种语言,并且能够通过安全检测功能识别出图片中不合适的内容,帮助用户和监管者屏蔽令人不适的内容,通过更加精准化的智能识别和判断,影像监管技术的进步将有效消除新媒体影像传播中的不良影响。

总而言之,新媒体影像传播搭载新技术,注重个性和个体文化的传播,崇尚文化的多样,拒绝千人一面,通过技术手段构建以传统社会关系为基石、创新虚拟空间的社区文化,构建突破时空边界的人际关系,为多元开放的文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第二节 新媒体影像传播现状分析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影像成为人们交往交际、娱乐消遣、社会活动的重要符号,手机、电脑、数字电视通过影像传播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生活方式,人类进入了影像传播时代。

一 切合信息传播需求,牢牢占据用户市场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渗透度越来越高,新媒体影像传播运用数字设备制作影像并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影像,随着当代人对手机与网络的依赖,新媒体影像传播相较于其他传播形态而言更具有真实性和沉浸感,也更容易占据用户市场。

新媒体影像传播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开放性与自主性。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在技术上完全控制互联网,用户可以在任意时间和接入端口获取信息、交换信息,而互联网设备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和性能的提升让这种开放变得更加低成本和便捷。用户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将麦克风握在手中,向世界发出声音,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呈幂指数爆炸增长。二是即时性与互动性。技术赋权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搭载高速互联网在短短秒数计时间即可将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数字转换技术和网络传输性能的提升和稳定让新媒体影像传播变得更加即时,这种迅速反应的传播特性和打破时空界限平等发布、传播、探讨信息的网络自由意见市场促进了用户之间的互动,反过来促进新媒体及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三是海量性和共享性。我们知道电视传播信息受时间版面的限制,报纸刊登图片受空间版面的制约,而新媒体平台上传播影像不受版面限制,其通过超链接可以不断扩大版面空间,满足人们对各种影像的需求。新闻、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综艺片以及各种视频短片等,应有尽有。用户只要能上网,均可观看(不过有些影像节目是要付费的,绝大部分是免费的)。四是去中心化和去意义化。新媒体影像传播技术的发展为每个人提供了表达自我的机会,传统聚光灯高度集中、话题单一的局面被打破,用户可以进行自主选择,甚至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粉丝和号召力的中心,话语中心正处于不断消解和建构中。信息自由传播也促成传播信息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新媒体用户成为信息的解读者和信息意义的赋予者。

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特征符合新时代用户对注意力和文化娱乐消费的诉求,影像传播与身体视网和神经系统联系密切程度超越了其他传播形态,并且更容易给人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降低了文字类信息传播对受众信息解读和认知能力的要求。通过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新媒体影像传播更能强调娱乐元素和新奇体验,更能戳中用户的神经。

高速运转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传播提出了简短快速的要求。用户的耐心和注意力极易衰减,可视化图和长度控制在5分钟内的短视频在此背景下迅速走红,精心排版附加文字信息的图片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意义的丰富性让一张图或者一个短视频就可以表达出文字无法表达或难以简短表达的信息,并且以简短美观的形式更容易促成用户间的转发互动,形成巨流量的影像传播效果。

去中心化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使得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并作用于信息传播过程,长期以来话语权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每个个体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能够进行信息的构建与传播,在这种双向交流的环境中,传者与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形成了一种传者与受者间的平等关系,用户能够突破话语壁垒自由表达意见,满足用户个人在新时代追求自由平等、和谐开放的价值诉求。

二 影像制作门槛降低,传播环境错综复杂

影像制作门槛受到设备硬件成本和软件技术两大因素的影响,硬件成本的逐年降低和软件技术的飞速提升让人人都可以成为影像制作人,全民深度参与新媒体影像传播各环节的时代悄然来临。

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摄影走进千家万户。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市场深度调查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18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2亿户,普及率达96.2%,基本实现人人拥有手机的格局。目前智能手机性能、质量等越来越出色,摄影摄像功能成为手机必备的功能之一,各手机厂商不管发布旗舰机还是千元机,都将拍照功能作为重点宣传的对象。作为视觉接收终端的手机屏幕性能也不断提升,智能宽屏为影像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018年是人工智能(AI)进入手机产品的元年,2019年5G技术正式商用,5G将带来比4G更加高速的网络速率以及低延时低费用的高性价比特性,手机性能的不断提升意味着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硬件门槛持续降低。

傻瓜式视频剪辑软件的研发和便捷的网络搜索功能使得影像后期制作变得简单高效,只需要一台手机即可完成影像制作及传播的全过程。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百度魔图、天天P图、爱剪辑、VUE、Quik等手机应用软件的开发让影像剪辑制作一键即可完成,通过简单的介绍性指引就能掌握基本操作,如爱剪辑在宣传策略上强调“操作简单轻松”“过目不忘的顶级画质”“酣畅淋漓的运行速度”“影院级好莱坞特效”“专业的风格滤镜效果”“炫目的视频切换效果”等功能,软件后台预设好多样化的模板供用户一键套用,影像制作成为手机方寸间即可完成的简便操作。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为用户了解影像制作技术开辟了新的学习空间,虚拟社区里用户可以自由地就影像制作技术提问和解答交流,促成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知识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共同拥有和使用,用户的影像处理能力存在大幅提升的可能性。

新媒体的瞬时性、开放性、集群化为传播环境的错综复杂奠定了先天基因,影像的构成原理和动态化为内容识别和管理提出了技术难题。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宽带速度的提升,信息实现瞬间传输,在开放的虚拟空间中通过社交网络的集群结构升级发酵,最终一个节点的信息迅速扩散到整个互联网世界,速度绝非人类物理传输速度所能及。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在1993年出版的《失去控制:二十一世纪前夕的全球性混乱》一书中指出“通过视觉媒体大规模地传播道德败坏的世风”,而“电视尤其是罪魁祸首”。因为电视在内容上遵守“劣币驱逐良币”的来欣定律,为了吸引最大量的观众而日趋下流,在效果上则遵守“供给决定消费”的伊萨定律,以迎合媚俗而导致社会腐败颓废。 [11] 在逐利思想的驱动下,新媒体影像传播也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盗版现象日益泛滥,导致拥有版权的制作方利益受损;低俗情色的影像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消磨人们的意志;自媒体上恶搞的短视频,消耗用户的大量时间;为了提高流量,影像传播者不惜侵犯人们的隐私……众多角逐利益的参与者渗透到新媒体影像各个层次,想方设法借此打入注意力消费市场并从中获利,新媒体影像传播在多方拉扯下变得越发错综复杂。

三 贯穿社会经济网络,深获资本市场青睐

2014年,两个多月的“一条”公众号获得挚信资本数百万美元的投资;2015年10月,自媒体平台“罗辑思维”宣布完成B轮融资,其13.2亿元的估值将新媒体融资推向新的高潮;2016年,即刻视频获得由东方弘道领投、经纬中国跟投的1300万天使轮融资,欢聚时代以10亿元投资旗下知牛财经用于搭建完整生态圈,足以看出资本对新媒体及影像传播的青睐。近年来资本入局新媒体如火如荼,究其原因,一方面在资本面临“寒冬”的当下,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是投资市场为数不多的一股暖流。另一方面,不同于草创时期的野蛮生长,能够崭露头角占据可观用户规模的新媒体都已趋向成熟化和专业化,具备了吸引投资的条件。

随着新媒体影像传播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中对人的影响力日渐提升,新媒体影像正成为连接社会经济网络的重要介质。当前,用户手机连接移动互联网时高达52%观看短视频,其次是各类APP应用、地图导航、新闻视频、社交网络上观看视频、玩游戏、流媒体音乐、流媒体影视作品、网络广播、电视直播、电视点播节目、虚拟现实内容等,新媒体影像传播几乎占据用户使用手机的时间。 [12] 从comScore、Nielsen、SmartInsights、eMarketer、MediaKix、Pew Research Center等行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来看,每个人每天平均在手机上花费超过4小时,而应用程序使用率占90%, [13] 年轻人比老年人在手机上使用的时间要长得多,每日使用8小时以上的手机重度依赖者比例日渐提升,新媒体影像传播迎来了用户人口红利,注意力经济时代新媒体影像让资本争相进入。

当前社会经济网络的各个构成组件与新媒体影像传播息息相关。在移动互联网的媒介环境下,“媒介即注意力”给营销活动开辟了新思路,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主营业务都离不开新媒体影像的开发创新,甚至在影像产业布局上展开厮杀。一种事物的兴起,必然有其发展的客观因素在推动。从技术条件看,移动终端的发展、无线网络的普及、流量资费的降低,使得人们随时随地收看、参与影像传播成为可能。从用户角度看,影像传播满足了人们拟真环境、面对面、随时随地、多方互动等不同层次的交流要求。正如媒介理论大师麦克卢汉所言,“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 [14] 内容真实、随意的影像传播让接收信息成为无需思考的零负担活动,通过网络连接千里外的即时直播内容,让信息传播的过程更具真实感、现场感和不可预知性,打破了传受双方不对称的信息流通渠道,更受用户的欢迎。移动直播、VR直播等新兴技术点燃了一场传播革命,新媒体影像传播极具商业价值。2017年以来,BAT纷纷入局短视频行业。腾讯在2017年3月份领投快手3.5亿美元D轮融资;2018年3月,又投资了斗鱼TV。2017年3月份,阿里巴巴也宣布投入20亿现金打造“大鱼计划”,将旗下的土豆网转型为短视频平台。百度在2016年3月领投了快手C轮融资之后,于2017年领投了爱奇艺、人人视频、何仙姑夫等。 [15] 在强调构建企业生态环境的今天,新媒体影像内容制作、设备、带宽成本都在持续降低,在获取用户流量、增强用户黏性、实现商业变现上都表现出较好的效果,互联网企业中最重要的两个要件“用户”和“商业价值”实现挂钩。以网络游戏为四大核心业务之一的腾讯为斗鱼直播平台注入资本,正是发掘了斗鱼游戏主播能够为腾讯带来投资回报价值。凭借较高的社会关联度、可观的投资回报率、有想象力的商业空间和健康的商业模式,当前新媒体影像深受资本巨头的青睐。

四 传受主体边界模糊,信息信任危机爆发

新媒体自由、开放、低门槛的准入环境让人人都能将麦克风抓在手中。正如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年度人物评选封面上没有出现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一个大大的“You”和一台PC,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社会从组织机构向个人的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用户可以自主地在新媒体上进行影像传播,每个“草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表达自我,构建自己的虚拟社交网络和影响力,并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据克劳锐公司发布的《2018年自媒体行业白皮书》显示,2017年我国新媒体运营行业从业人数达到300万, [16] 我国9.89亿网民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根据服务商提供的网络空间和可选的模板,就可以利用版面管理工具在网络上传播信息,共同构成新媒体传播生态圈。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摄像硬件软件门槛的降低为新媒体影像传播创造了利好环境,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影像、创作影像,影像传播的传受主体边界日渐模糊,每个新媒体使用者都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方面为网络空间带来了新潮巧思、接地气、第一现场的影像作品;另一方面,无节制的信息创造导致信息爆炸,过多、无用的信息干扰了用户对新媒体的使用,影像拖沓冗长没有重点对观众也是一种视觉疲劳,产生对影像信息的厌恶感和烦躁感。此外,没有经过系统影像知识学习的用户在传播影像时可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违背信息传播的道德伦理规范,例如在传播灾难事件时运用特写镜头毫不避讳地拍摄现场惨烈的画面,在上传视频时不注意保护被拍摄者隐私等,没有考虑当事人和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2017年,武汉武昌站某面馆老板因每碗多1元钱的纠纷被胡某杀害,一时间现场血淋淋照片在互联网上流传,引发网友的强烈不适;与当事人相关的照片、身份信息图片不断曝出,在小范围群体内快速扩散。这种凑热闹的无意识转发参与新媒体影像传播的行为在开放的互联网空间迅速发酵,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全民都有机会成为新媒体影像的传播者使得影像传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值得推敲。传统信息发布者在传播前最重要的就是对真实性进行核查,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传播结果。未经权威媒体发布的影像信息有断章取义之嫌,信息失实或信息不全容易造成信息误读,甚至引发人们的恐慌和社会危机。具备一定传播影响力的自媒体在传播影像信息时会造成更大的影响力。但只需注册即可传播的准入门槛让信息传播存在不小风险,很多自媒体的内容看上去丰富多样,实则误读连篇,甚至引发恐慌情绪。营销视频、恶意炒作都只为获得流量,从中牟利。一些自媒体的传播只是蜂拥而上地蹭热度,激化社会矛盾,扭曲价值取向,并且消耗对新媒体影像传播的信任感,造成整个社会对新媒体影像传播的信任危机。2017年5月中旬,一则标题为《4岁女童遭女大学生飞踹》的动态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女童母亲称,当时在饭店里,两个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邻桌的一位年轻女子嫌孩子吵闹,奔向她的女儿就踹了一脚,现场曝光视频和女童母亲在朋友圈发布的遭遇经过,使得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对女大学生脚踹女童的暴力行为表示愤慨和指责。然而,随着事件完整视频流出,事实真相是,女大学生只是踹了椅子并没有踢到孩子,而女童母亲反应激烈,不仅暴打女大学生,还用桌上的东西砸向女大学生,并将前来劝架的服务生打了一耳光。舆论迅速反转。类似的反转影像近年来层出不穷,用户在观看影像时,对其真实性心理预判也常有所保留,反映出大众对新媒体影像信息的信任危机。

五 泛娱乐化难以管控,监督管理面临挑战

所谓“泛娱乐化”,指的是一股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内容浅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噱头包装、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思潮。 [17] 泛娱乐化是资本控制下信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娱乐是最能和大众建立利益相关性的传播内容,能够满足资本在逐利性驱使下最大限度占有用户市场的要求。新媒体影像的泛娱乐化传播有其自身的生长土壤,影像作为一种服务大众的媒介,骨子里自带娱乐色彩,娱乐化是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泛娱乐化是新媒体影像传播大势所趋。

泛娱乐化的发展方向是市场的选择。在这种环境下,有些影像传播主体为了追逐利益,将影像通过夸张化剪辑、戏剧化处理,甚至加上丑态化的文字使其不堪入目,只为获得流量和关注度,过度迎合和扭曲用户市场,导致影像质量降低。泛娱乐化造成精英话语权的缺失,不少新媒体用户在惰性心理的驱动下更乐于接受娱乐影像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尼尔·波兹曼预言的“娱乐至死”的时代已然来临,在“什么都可以开涮”“什么都可以恶搞”的今天,新媒体影像传播暴露出品味低下、有违公序良俗、甚至教唆人违法犯罪等问题。

首先,泛娱乐化导致用户注意力转移和分散,对严肃内容兴趣缺乏,沉迷于肤浅、碎片化、缺乏逻辑的视觉快感,无须思考就能获取情感满足,沉迷于新媒体影像传播的拟态环境中无法自拔。2017年,《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连续对一款火爆全国的网络游戏《王者荣耀》发表五篇评论文章:《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社交游戏监管刻不容缓》《移动时代不会像想象的那样无忧》《学生沉迷是家庭教育问题》《别让网游成为生活的全部》。2018年,火遍大江南北的抖音占据了用户的大量时间,不少抖音迷表示,“一次能刷两个小时,根本停不下来”。新媒体影像以娱乐化的形态占据了用户大量时间,长此以往,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效用下,严肃话题、切合民生大计的本应受到瞩目的信息被掩盖在海量信息流中,在全民娱乐狂欢中,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受到忽视。

其次,泛娱乐化过度追求眼球效应。通过色情、暴力、恐怖等视觉效果吸引用户关注,鼓励用户模仿、学习影像作品中的行为,教唆参与高危动作、违法犯罪、拜金主义等行为,搅乱传播环境并且败坏社会风气,引导心智尚未成熟的人的价值观走向歧途。以抖音为例,随着抖音爆红不少粉丝学习模仿抖音视频,杭州有位男子学抖音网友,在夜宵摊上用一串烤馒头换邻桌陌生客人的一串烤肉,被拒后感觉没面子,找人揍了对方,被刑拘;陕西西安一名8岁的男童因模仿抖音上“胶带粘门”的整人视频,导致6岁的弟弟绊倒摔伤;武汉一位爸爸学抖音挑战高难度,失手致女儿脊椎严重受损等因模仿抖音发生的事故数不胜数。一夜爆红的抖音温某迅速遭到封杀,随后曝出整容、拜金主义、私生活混乱、偷窃等黑料,引发人们对新媒体影像担当社会价值观引导问题的担忧。

再次,在利益的驱动下新媒体影像借娱乐外衣打着色情、犯罪擦边球。各新媒体影像传播平台积极研发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违规影像内容的封堵。然而,受技术手段和监管成本的限制,实现彻底的对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管控是不切实际的,被微博广大用户吐槽的、没有违规性质的微博内容因“该微博有违互联网管理规定”被删除,暴露出人工智能在监控网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动态视频更是对技术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高速运转的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影响着新媒体影像传播,传播环境可谓瞬息万变,对法律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新媒体传播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显得滞后,法律效力低且立法空白多,为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灰色地带留下喘息之机,往往是出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没有清晰规范的法律对新媒体影像传播进行有效约束。

本章小结

在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带动下,整个传媒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影像发展势如破竹,凭借开放性、自主性、即时性、互动性、海量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和话语赋权,迅速聚集起大批用户,切合互联网用户视觉听觉信息消费喜好,也获得地产、影视、游戏、科技等多类型公司和资本青睐,在众多新媒体表现形式中拔得头筹,迎来了发展的利好大环境。然而,高速运转的社会体系使新媒体发展环境瞬息万变,作为当今社会链接枢纽的新媒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急速壮大的新媒体影像产业和涌入的海量资本让新媒体影像发展如火如荼之余,也在各方利益驱逐之下不断爆发出安全、伦理、粗制滥造、法理缺失等问题。新生事物的出现需要正确引导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经历了早期的野蛮生长,在市场和监管大浪淘沙之下,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质新媒体影像内容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多重成就,彰显新媒体影像的时代价值风范。


[1] 周建青:《伦理学视野下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探析》,《现代传播》2015年第1期。

[2] 数据来源: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

[3] 魏鹏举:《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现状与趋势》,《前线》2014年第10期。

[4] 邢云:《电广传媒再购4家移动互联公司 互联网+传媒版图成型》,《证券时报》2015年6月12日。

[5] 郭全中:《我国互联网直播业发展综述》,人民网,2017年3月20日。

[6] 郭全中:《我国互联网直播业发展综述》,人民网,2017年3月20日。

[7] 桂小笋:《直播洗牌虹吸现象明显 欢聚时代去年营收115.9亿》,《证券日报》2018年3月8号。

[8] 王州婷:《虎牙斗鱼完成新一轮融资 资本热潮席卷直播领域》,《时代周报》2018年3月13日。

[9] [美]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10] 何天骄:《抖音“抖出”问题背后:内容平台用户越多责任越大》,千龙网,2018年6月15日。

[11] 华孚:《当代传媒革命中的艺术生态》,《福建艺术》2007年第1期。

[12] 智研咨询集团:《2017—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深度评估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智研咨询网,2016年10月。

[13] CDA数据分析师:《你每天要花多少时间在手机上?》,搜狐网,2017年5月13日。

[14] [加] 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秦格龙编,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页。

[15]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7—2022年中国网络直播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80322144852177.html)。

[16] 于洋:《点击量绝不是唯一标准》,《人民日报》2018年6月21日。

[17] 吕绍纲:《“泛娱乐化”为何屡禁不止?》,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6104/46105/5617825.html)。 dPTGxRiw/KRopLgWINLAwfMyJLjcL5LmQl4otzRutecaUStAYj5vWM8C+pWo1OO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