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彭建兵教授领衔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重点学科项目成果《布依族传统文化与区域社会融合发展研究》书稿即将出版。因为我是布依族,曾经作过布依族的一些研究,做过贵州省布依学会秘书长;又因为我是做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学者,曾经做过贵州省民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所以,2020年春节期间,建兵教授给我电话,嘱我为之作序。其恳切之态度,令我不能拒绝,于是我答应了。
学术界一般认为,布依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越人集团。根据出土文物考证,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有古越人活动于云贵高原,创造了灿烂的石钺文化和青铜文化,是开发云贵高原最早的先民之一。布依族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居住环境依山傍水,传统农业以水稻耕作为主,素有“稻作民族”之称。布依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劳作中,以其独有的方式存在、传承和发展着。
《布依族传统文化与区域社会融合发展研究》旨在讨论布依族传统文化如何与当代区域社会融合发展。以布依戏、酒文化、民居、节日为重点研究对象,兼及布依族乡村文化、石文化和册亨转场舞等其他传统文化,对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经济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为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紧密结合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山地旅游发展等现实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同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提供相应的智慧支撑,以促进布依族聚居地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社会组织、婚姻家族、文学艺术、信仰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便是一个民族厚重的历史积淀,进而形成一种社会强制。人的社会属性使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处在某个社会群体中,成为该社会的一员,并浸沐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毫无选择余地地承袭这种文化,并又把这种文化传给后代,形成一种基因复制式的社会强制。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每个社会成员正是在传承共同的民族文化中而成为这个民族的成员的。拒绝这种文化,将不为这个民族社会所接纳。
现代化是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重要经典著作中对现代化的过程作了系统和科学的批判性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现代化分析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选题,产生诸多理论成果。学者认为:现代化可以理解为五个过程:(1)技术的发展;(2)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3)科技创新;(4)工业化、信息化;(5)城镇化。谢立中在考察众多理论观点之后,对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等几个概念做出了辨析,指出现代化是实现“现代性”的过程 ,其现代性的概念则认可吉登斯的界定,指的是某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
随着现代化的行进,每一个民族都要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都要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现代化是每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每一个民族都不应当拒绝现代化;另一方面,每一个繁荣昌盛的民族都是从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正如大地上的植物一样,根深才能叶茂。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丧失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丧失传统文化则意味着丧失民族的根性文化,而无本之木何言参天之树?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认真研究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正经历着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商品经济向纵深发展,深入每一个山乡、村落,一个村落的人们生计方式的同一性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由此引起的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的必要。其一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还不够协调与同步,集中表现在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和现代先进的思想意识未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并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体系,民族文化的发展出现断层的趋势。比如,道德文化及其价值体系,传统的体系已明显被冲破,而新的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文化价值摇摆不定。其二是,与这种社会发展相对应,在各民族的社会发展中,片面强调经济开发和民族地区普遍的模式化发展,有意无意地使体现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丧失或被取代,造成了新的背景下民族意识强化,使民族关系中的某些潜在不稳定因素有所增长。其三是,对正受到全面冲击的传统文化没有相应的保护政策,也缺少鉴别、引导的社会机制,所以造成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优秀部分正在丧失;而另一方面,借助所谓的文化“自然回归”,某些传统的糟粕、封建腐朽没落的东西趁机抬头,而且在某些地区还很有市场,与现代化的主旋律极不和谐,甚至就是“反现代化”的东西。这些问题的出现或者说失误的根源在于不重视传统文化,对其所具有的社会调适、整合功能认识不足。当然,我们也要反对另一种极端倾向,这就是在传统文化面前踌躇不前,把它视为一成不变的东西,唯恐其有丝毫的碰撞或改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把民族传统作为一个包袱背在身上,步履艰难。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没有动态地认识人类的文化,把传统文化视为僵死不变的东西。实际上,文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迁,它的选择机制将在这种变迁中吐故纳新,以显示其时代特征,而那种在传统文化面前抱残守缺、消极因循的态度和做法,不仅严重阻碍了现代化进程,而且也制约了新的文化养分的吸收,窒息了它自身的发展。
现代化应当是现代社会全方位的发展,应当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不与现代化相矛盾,处理得好还会成为有益的补充和动力:一方面,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可以纳入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体系,在新的条件下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还会以其所具有的民族向心力或内聚感对经济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而这正是现代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要素或者说是“精神生产力”。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由于变化速度极快,变迁范围极广,以及现代制度固有的特殊性,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以往变化的断裂特征。 这些断裂特征表现为:人们开始普遍面临信息缺失的困境,熟人社会逐渐变成陌生人社会,传统的社会调节机制开始失灵,快速发展的风险显著增加,而人们共同行动的可能在降低,风险社会成为现代社会的突出特点。因为现代化是实现现代性的过程,因此,在现代化的行进中,需要注意现代性的断裂特征。
事实上,传统文化与区域社会融合发展将有利于人们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减缓因为信息缺失和快速发展风险的忧虑,从而建立起族际信任,以消解现代性的断裂。
建兵的《布依族传统文化与区域社会融合发展研究》从布依戏、酒文化、传统民居、传统节日以及传统文化及其社会价值等方面讨论了如何融合发展问题,对于建兵提出的意见我是持肯定的意见。当然,这些显然还不能诠释布依族传统文化与区域社会融合发展的命题,因为,文化是人文化成,文化化人的事实,因此,需要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多个角度去讨论传统文化如何与区域社会融合发展,从传统走向现代,在现代化的行进中弘扬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彰显现代性。期待建兵继续努力,当然也是民族学工作者的使命。
是以为序。
杨昌儒
2020年6月1日写于花溪觉悟斋
布依族传统文化是布依族自古以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科技文化、生计方式、农耕文化、民间文学、节日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信仰文化、艺术文化、礼仪文化、婚姻文化、丧葬习俗、体育文化、医药文化、民间习惯法、家族文化等诸多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重构,形成较为稳定而具有自身特点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系统。新时代背景下,布依族传统文化大都可成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一定知识、技术等条件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资源。本书对布依族传统文化进行分析,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相结合的角度,对布依族传统民居、节日、酒文化、布依戏等布依族传统文化遗产融合布依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思考。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布依族传统文化在内容上丰富多样,在形式上精彩纷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布依族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不但反映了民族发展历史及文化习俗,而且表现了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等方面内容,价值颇高。对于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提振民族认同、文化自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振兴的时代要求。
本书对布依族传统文化之传统民居、节日、酒文化、布依戏等开展重点研究,对其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旨在从经世致用的视角,将传统文化与现实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彰显其时代精神,探讨现实条件下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方面的问题,通过文旅结合形式,力图为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转化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撑,从而以理论研究成果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新时代布依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事业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