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促进勐腊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结合勐腊县老、少、边、穷的山区、半山区农业县的实际,要进一步促进勐腊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扬长避短,利用好水陆开放通道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动植物、土地、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抓住“桥头堡”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发展机遇,全面促进勐腊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 走科学和有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以傣族为主体民族聚居区的勐腊县存在的上述问题,既是发展中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但这种发展只能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针对勐腊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西双版纳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是全国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宝库,勐腊县又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面积最大的区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着本地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乎全国生态安全。所以,在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出现矛盾时,必须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坚持严格的天然林保护制度,严守生态红线,坚决制止毁林开垦,杜绝蚕食热带雨林,切实保护好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这片热带雨林。应坚决杜绝一切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经济发展项目。同时,应坚持保护与治理相结合,按照“头上戴帽、腰间系带、足底穿鞋”的要求,加快改造低产低质低效胶园,逐步退出“三超”胶林,构建多层次、立体型的橡胶林复合生态系统,建设环境友好型橡胶园。对已有企业的生产排放情况,必须严格监管,强力执法。应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的各项奖补政策和救助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不影响各民族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能得到有效巩固。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勐腊县应依托小磨高速公路和泛亚铁路中线建设之机,抓好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及村村通路建设,构建内连省府、外接东盟、通江达海的交通网络,为流通创造快捷、便利的条件。加快乡村电网、电信、饮水、广播电视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改造,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三是扶持壮大特色生物产业。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富活力、最具潜力、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勐腊县要充分发挥生物种质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生物农业、生物林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的生物产业体系,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重点推进粮食、橡胶、蔗糖、茶叶、香蕉、石斛、养殖等特色生物农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林药、林菌、林果、林菜、林禽、林畜等林下经济;加快傣药南药种植基础建设,为全州生物医药发展提供原料。另一方面,瞄准东南亚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尽管勐腊县的气候总体上与东盟相似,但东盟气候类型单一,而勐腊县气候及地形复杂,适合多种作物生长,经昆曼公路出口到泰国的蔬菜水果,绝大多数当地都可以生产。勐腊县应根据不同气候类型以及东盟所需产品来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与东南亚国家的气候差异,重点发展亚热带产品。当前,应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走产业化、公司化和国际化道路,改变水果蔬菜种植分散、竞争力不强的局面,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四是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加工制造业。一方面,以橡胶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加快特色加工制造业发展。勐腊县乃至西双版纳州作为橡胶的重要种植基地,与此不对称的是,缺乏橡胶精深加工企业。橡胶产品仅为初加工原料,无延长产业链,产品附加值低,未形成充分的产业优势。伴随着“桥头堡”战略的推进,泛亚铁路中线的建设对勐腊县发展橡胶加工业是一个机遇。铁路的开通将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借此充分发挥其所处的通道优势,利用原料基地和国家级口岸的优势引进橡胶深加工企业开展橡胶精深加工,就地提升产品价值,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加强茶叶精深开发,促进系列加工增值,充分发掘勐腊古茶树的文化底蕴,在易武、象明各重点扶持一家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并大力支持从国内外引进先进生产线,开发各类茶饮料、茶食品、速溶茶、茶多酚等茶制品,推进茶产业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另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国内和东盟市场需求,参与磨憨进出口贸易加工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勐腊县的地缘优势,依托当地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把通道经济带建成绿色工业区,积极扶持当地企业的发展,培育壮大第二产业。充分发挥所处的通道优势,努力把勐腊县发展成为连接内地与东盟的物流、商贸、旅游中心和枢纽。

五是充分发挥勐腊县旅游特色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立足自然资源、民俗风情、茶马古道之源、异国风光四大特色做大做强勐腊县的旅游产业。应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资源优势,开发曼旦、勐远仙景、孔明山、植物园二区、望天树二区、勐远绿道、易武贡茶镇等景区景点建设。包括勐仑哈尼族大卡老寨、象明石良子基诺山、勐腊镇曼龙勒漂流、瑶族村寨、基诺山寨子。形成孔明山基诺族生态文化度假区;勐仑热带生物、傣族文化游览区;南腊河沿岸民族村寨;“西双版纳橡胶博览园”;磨憨跨国通道风情;关累绿三角多国文化体验;易武茶马古道源地等勐腊文化旅游几大品牌。加快发展酒店、餐饮、娱乐等旅游业配套服务业,加快培育和扶持地方旅游服务业综合开发型的龙头企业,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加快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应严格执行旅游行业标准,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营造诚信经营环境。加大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资源。同时,应切实重视旅游资源地村民参与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从旅游业发展中合理受益的问题。应积极吸纳更多的当地村民到旅游服务行业就业,为地方群众增收拓展渠道。

六是持之以恒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县应逐步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贫困县目前的发展状况离不开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需要国家给予资金等条件帮助贫困县摆脱贫困,但完全依赖国家帮助贫困县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贫困的。必须把国家经济扶持与贫困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相结合,让贫困县群众看清地区之间的差距,找出脱贫思路,燃起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热情,引导贫困户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依靠自己,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才能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同时注重生态建设,走新型的脱贫道路。只有依靠贫困县自力更生,充分发挥内在能动作用才能使外在的国家经济扶持发挥最大功效。将“输血”变为“造血”功能是边境民族贫困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唯一出路。

七是加快民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是造福人民,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提高改善民生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既是实现经济发展终极目的和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必然途径,其本身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构成。应加大对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边远、民族、贫困、山区学校的中小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把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制度化,积极稳妥地推进偏远地区适当集中办学。加大对勐腊县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推广体系,鼓励当地群众学习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从整体上提高全县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减轻因病返贫的问题。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养老需求,解决因年老失去劳动能力而返贫的问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妥善解决边境民族地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八是发挥“民族”和“区位”两大优势,打好政治牌。勐腊县是多民族聚居区,居住着傣、哈尼、彝、瑶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4%,其中傣族占26.5%,哈尼族占24.7%。其中傣、哈尼、布朗等八个民族跨境而居,属跨境民族。自古以来,这些少数民族群众与境外居民民族同宗、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山水相连,彼此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傣族,在东南亚各国广泛分布,所以当地有“学会说傣话,走遍东南亚”之说。不仅如此,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国的傣族,普遍都对西双版纳有归宿感,有越来越多的傣族到西双版纳来寻根访源。“西双版纳”在东南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自古以来,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就与东南亚各国人民保持着非常密切的文化联系和经贸往来。西双版纳对东南亚地区的辐射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自治州本身。勐腊县处于连接国内和东盟的枢纽位置,“民族”“区位”这两大优势成为勐腊县实施对外开放合作的两大法宝。处在“桥头堡”建设前沿的勐腊县,可以此优势寻求上级特殊的政策扶持。为此,在向上级寻求支持和帮助时,应打好“民族”“区位”这两张牌,让上级部门领导都认识到:对勐腊县的扶持,促进该地的稳定和发展,符合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

二 落实和完善政策,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21世纪以来勐腊县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既是当地各族人民努力奋斗、自力更生的结果,也是党和国家正确领导的结果。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有些是当地干部群众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的,有些则是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予以协调和帮助解决的。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上级国家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依据傣族聚居区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国家应优先从如下几个方面给予更大的扶持。

一是继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应切实着眼于保护北回归线上唯一一块绿洲、物种基因库、动植物王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的大局,从政策、资金、项目等各个方面给予傣族聚居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更大的扶持。尤其应加大对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生态移民、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等的扶持力度。鼓励地方政府探索让在生存条件恶劣、对天然林保护构成威胁的地区居民永久撤离原居地的政策措施。对因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牺牲的村民,政府应保证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能下降。唯此,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是加大金融惠农政策实施力度。信贷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傣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应简化农民“惠农贷款”流程,加大政策性贷款扶持力度,加强贷款使用监管,让真正需要惠农贷款的家庭及时得到政府的惠农金融服务。应根据群众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惠农贷款资金总额和单户家庭贷款额度,延长惠农贷款财政贴息时间,以使惠农贷款能够真正发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是加大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应对边境一线和贫困地区的道路、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居民住房、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出更大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投入,为这些居住地居民发展生产、彻底摆脱贫困、尽快提高生活水平创造条件。

四是加大上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财政方面的全力支持。所以,要加快推进傣族聚居区的现代化,尽快缩小发展上的差距,保持边境一线安全、稳定,必须加大对傣族聚居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五是以“桥头堡”战略实施,赋予量身打造突破性政策。围绕建设面向老、缅、泰开放的试验区和战略先行区,建设昆曼经济走廊上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重要物流节点,建设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实行特殊的边境贸易政策,在关累建立边境贸易区综合保税区。调整完善边境贸易扶持政策,提升口岸级别,扩大边民互市,放宽贸易限制。鼓励企业到周边国家进行工程承包、境外投资和劳务合作。实施优惠税收政策。实施生态补偿政策。


[1] 参见勐腊县人民政府《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3月。

[2] 参见勐腊县人民政府《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5年12月。

[3] 参见勐腊县人民政府《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0年12月。

[4] 参见勐腊县人民政府《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3月。

[5] 参见勐腊统计局编《勐腊统计年鉴(2000)》《勐腊统计年鉴(2005)》。

[6] 参见勐腊县人民政府《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5年12月。

[7] 参见勐腊统计局编《勐腊统计年鉴(2010)》。

[8] 参见勐腊县人民政府《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0年12月。

[9] 参见勐腊统计局编《勐腊统计年鉴(2013)》,2014年3月,第4—5页。

[10] 参见勐腊统计局编《勐腊统计年鉴(2010)》《勐腊统计年鉴(2011)》《勐腊统计年鉴(2012)》。

[11] 参见勐腊县人民政府《勐腊县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2011年12月。

[12] 勐腊县扶贫办:《勐腊县2001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13] 参见勐腊县人民政府《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5年12月。

[14] 参见勐腊县人民政府《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5年12月。

[15] 参见勐腊县人民政府《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0年12月。 LpsLD+Ic3h4E9wSYavtTZGYXzK99P4UONqwTpu3YOeCzOqv4Q1MyPfrqg9Nfkrb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