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勐腊县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勐腊县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但表现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山区坝区差距拉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农民增收困难较大,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和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发展建设资金短缺,开发与生态保护压力增大等方面。

一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问题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勐腊县地处热带北缘,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是发展种植天然橡胶及热带经济作物的理想宝地。勐腊县橡胶种植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国营农场的影响和带动下,民营橡胶也逐步发展起来。天然橡胶产业已成为全县种植规模最大、经营范围最广、整体效益最好、优势较为明显、经营层次较高和从业人员最多的支柱产业,是广大农村群众致富的“摇钱树”。2012年,勐腊县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已达203.2万亩,天然橡胶产业干胶总产量14.1万吨,全县直接从事天然橡胶种植经营的人员有近10万人,橡胶产业惠及全县农村农业人口近18万人。为全县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1000多元。农民现金收入的50%以上来自橡胶。天然橡胶产业有力地支撑了勐腊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橡胶产业的发展也给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带来了问题。由于事先缺乏科学规划,特别是民营橡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天然橡胶市场价格的持续上升,农民种胶的积极性高涨,不顾植胶环境,超过植胶海拔950米控制线以上的海拔、原有水源林等盲目开发种植橡胶较为突出,有的种植海拔已达1300—1400米。导致民营橡胶的种植面积急剧扩张,加之缺乏科学规划与正确的引导,致使县域内生态布局结构的合理性和整体生态效益受到影响,有近10%的橡胶种植在950米以上,这些橡胶将来很难有经济效益。然而更为严重的是,以橡胶为主的人工经济作物的大面积单一种植,不仅直接导致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破碎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还造成了年平均气温上升、相对湿度下降、有雾天数减少等局部气候的改变;同时还降低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储存功能。另外,还对区域内的水分平衡产生影响,出现山地水土流失、水资源减少;大面积的单一橡胶等经济作物的密植增加了胶园内病虫害的繁衍和扩散,而对胶园病虫害的大规模化学防控又带来进一步的环境污染;有些农户在坡度大的地方种植橡胶,致使发生山体滑坡冲毁公路等事件。以橡胶为主的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西双版纳州政府和民众强烈关注的问题。

橡胶产业带来的污染问题也较为突出并已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小规模的橡胶加工企业,无力投入资金兴建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未达标就直接排放了;植胶区的村寨,胶农对胶制品处理不当,造成公路沿线、村寨周围臭气熏天,影响了我州旅游和农业发展的环境质量。

二 脱贫后返贫的问题

按照国家贫困线新标准,至2013年,勐腊县仍有3万多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占全县总人口的近20%,占全县农村人口的30%以上,还有4000人生活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山区,贫困程度比较深,这里的人们已经丧失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同时部分贫困人口虽然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生产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变,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而返贫的现象尤其突出。造成返贫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勐腊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5.6%,这里降水集中在夏秋季,使得冬春季(旱季)容易发生火灾,夏秋季(雨季)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使许多贫困人口因自然灾害再度返贫。二是因病返贫、因学返贫等现象依然显著。由于部分医院较远难以就近就医,同时医疗费用较高,一旦脱贫户得了较重的疾病,无钱医治将很快因病返贫;部分家庭供子女到县城中读书,并到省城攻读大学,高额的教育费用,致使部分脱贫家庭重新返贫。三是劳动力素质低下,思想观念陈旧落后致贫的内因。勐腊县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远离大中型城市,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都过着“温饱即是满足”的生活,思想守旧,缺乏竞争意识,乐于纵向比较,自满自足。由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保持民族风俗传统,结婚需彩礼、新建房屋等活动,使许多贫困家庭因婚返贫。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许多少数民族家庭依然保持传统“多子多福”的观念,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因育返贫。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勐腊县贫困山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状况,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但要做好扶贫工作,还要确保扶贫后脱离贫困线的人口不再重新返贫。

三 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

从2006年开始,西双版纳实施建设新农村已七个年头,随着资金的大量投入,许多村寨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农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为实施整村整乡(整队整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勐腊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但仍然不能满足后续发展建设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后期要建设的村寨相比试点村普遍基础设施更差,尤其是山区村寨,水利化程度和山区自然村公路通达率偏低,扶贫开发和山区开发任务艰巨,需投入资金较大。且群众自筹能力亦有限,整合资金力度不大,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后劲不足。

二是农村信贷担保机制不够完善,整合涉农资金不到位,未能全面支持农村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三是由于勐腊县山坝区之间、乡镇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加之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认识不一致,因此,形成了山区村寨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坝区较低,“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表现突出,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四是经营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不高。目前,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强力支撑,勐腊县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较粗放,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仍是主要形式,土地规模小,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现代农业发展缓慢,集约化水平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严重缺乏,尤其是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附加值低,专业经营水平低,使得目前西双版纳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滞后。

五是村组集体经济薄弱,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困难。勐腊县10个乡镇52个村委会中有36个村委会无集体经济收入,占69%。村集体经济无实力,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使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大大削弱,极大地制约和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六是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部分农村基层组织难以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办法不多,能力不强,路子不宽。少数村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

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问题

当前,勐腊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既面临“桥头堡”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但也存在自身长期发展中由于历史和自然所形成的难点问题。

一是传统观念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勐腊县由于交通不发达、信息相对闭塞、经济发展滞后、教育落后等原因,一些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上,存在思想不够解放,小农意识观念还较强,缺乏竞争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抢抓机遇、谋求发展的新办法不多;缺乏学习精神和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不强,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面对改革困难时,敢想不敢干、敢干不会干、会干不大干,安于现状、小富即满,乐于纵向比较、自满自足,不善于横向比较、催人奋发。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受传统经济增长观念影响,存在一种认识,认为目前重要的是上项目、上速度,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样必然带来重经济总量扩大,重增长速度的加快,轻质量、结构、比例的结果。

二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长期以来,西双版纳能否发展工业,发展什么样的工业,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认识上,由于对工业概念理解偏差,片面地将工业与环境保护、旅游业和农业产业化对立起来,以致对发展工业经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工业经济发展。虽然近几年来,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了以采掘业、制糖业为工业经济支柱产业,以电力工业、水泥制造业以及茁壮成长的制茶业为辅的工业格局。其工业发展格局,没有体现出该地的经济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仅工业产值总量小,201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为65787万元,而且工业企业数量也极少,在438个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6家,以致造成三次产业比重中第二产业比重徘徊在20%左右,有些年份还出现低于20%以下的情况。这也是当地财政收入增长慢,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其经济内生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

三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勐腊县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的质量不高,缺乏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撑。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壮大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地方的税收,影响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性。一方面,传统产业仍然是勐腊县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但胶、糖、粮、茶等传统产业发展面临诸多调整,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新兴生物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这些新兴产业刚进入发展的起步阶段,要真正成为主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是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寻求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是当代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从勐腊县经济发展来看,这一问题也较为突出。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一块绿洲,因热带雨林生态保护较为完好而著称于世,而作为西部地区的勐腊县,经济落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生产方式粗放,而国家出台的如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其侧重点在于解决西部地区的生态问题,对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当地居民收入增长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导致勐腊县与大多数西部地区一样往往陷入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难的境地。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跳出传统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而这一矛盾制约和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寻求突破的路径,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

五是少数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劲不足。勐腊县是一个典型的边境民族贫困山区县。2012年末常住人口28.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5.4%,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15年,贫困山区的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大。科技人才严重不足,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只占总人口的1.1%,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而且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6%,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目标是现代农业。其根本途径在于农业科技进步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然而,勐腊县农民科学素质普遍偏低,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发展落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后劲乏力,难以持续。

六是对外贸易发展较快,但对当地经济发展拉动不大。产业培育是增加出口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此前当地干部群众对发展通道经济认识不足,导致勐腊县身处开放通道前沿,但自身外向型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培育相应的出口产业基地,培植相应的出口产品。大通道全线贯通后,虽然进出口商品大幅度增加,但出口的货物以水果、蔬菜、百货、鲜花及机械设备为主,这些商品基本上产于州外,真正产于当地的却微乎其微,勐腊县的对外贸易基本上停留于过货贸易或转口贸易。另外,由于当地企业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因而大通道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拉动不大,贡献率不高,口岸通道对当地经济带动作用主要仅体现在旅游、饮食、就业等方面,关税收入较少,表现出区位、口岸、地缘人文优势转变为地方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不明显。

五 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勐腊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始终没有摆脱总量小的问题。特别是取消农特税后,以农业为主的大县财政收入更少了。2000年财政收入为 6808万元,到2012年增长到 29082万元。地方财政收支比例由2000年的1∶1.77增加到了2012年的1∶5.51,收支差额的绝对值由2000年的5263万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13亿多元。可以看出,地方财政支出增长的速度远高于收入增加的速度,收支矛盾不断加大,对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依赖不断增加。这就决定了勐腊县很难依靠本级财政收入为全县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促进发展的财力只能来自外援。多年来,勐腊县虽然从多渠道得到不同程度的扶持和照顾,但县级财源仍然结构单一、基础薄弱,财政供养负担重,是典型的等上级补贴的“吃饭财政”,缺少产业开发和基本建设资金,缺乏长期、纵深发展的基础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表2-22 2000—2012年勐腊县地方财政收支状况

造成勐腊县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原因主要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总量不足,税源不足,还突出表现在以下值得注意的方面:

一是在财政收入方面,国家取消农特产税后,勐腊县作为农业大县,财政收入渠道急剧减少。但勐腊县乃至西双版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保护的重大责任,最大的橡胶产业对生态带来一定影响,未能征收一定的生态补偿费;以热带雨林为依托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未能收取一定的生态维护费,致使傣族聚居区地方政府难以从承担重大保护责任的领域获取应有的财税收益。这种不合理的现象,需要得到国家、省级政府的支持。

二是在财政支出方面,21世纪以来,国家和云南省为加快边境一线民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确保边疆繁荣稳定,投入了大量的项目和资金,但这些项目大多数都需要地方财政资金做配套,地方财政支出需求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扶贫攻坚、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等方面的任务日益艰巨,需要投入的资金量非常大。 +Sl4tIAiVivKdnXu9h+lzSPOMK/HjAFupKi8d+EVXSxkBe840siVbxPeeYFdXa4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