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及结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有“九五”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加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工程”和“桥头堡”战略,勐腊县年均经济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总体上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同时,顺应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实施,各个时期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不同特点。

一 “十五”期间的经济增长及结构变化

(一)“十五”期间经济总体情况

勐腊县在“十五”计划中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到2005年达到15亿元,年均递增8%;地方财政收入9100万元,年均递增6%,支出15000万元,年均递增4.44%;对外贸易额达10亿元,年均递增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0亿元,年均递增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亿元,年均递增6%,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20万人次,年递增8.16%,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年均递增8.28%。 [4]

这一计划的执行结果如表2-1所示:

表2-1 勐腊县“十五”计划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勐腊县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下降,农业内部农林牧渔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畜牧业和冬季农业开发成为农民增收亮点。第二产业比例上升较快,主要是矿业开发带来的。第三产业保持平稳发展。2005年接待游客人数101.7万人次,旅游业发展增速不明显,主要受制于县际缺乏高等级公路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进入小康,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21元,年均递增1.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790元,年均递增4.5%。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共投入各项扶贫资金1.6亿元,全县3803个贫困人口、1800户特困户告别了茅草房、杈杈房,解决和巩固了农村3.4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相比“九五”时期,勐腊县“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为:一是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年累计完成30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13.3亿元,年均增长39.7%;二是开发与保护并举,这一期间全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覆盖率由64.9%提高到72.4%,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双提高。

(二)“十五”期间经济结构变化

“十五”时期,是勐腊县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时期,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主要经济结构指标都显现出整体经济量和质都有所提升(见表2-2)。

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来看,长期以来,由于勐腊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在“十五”期间,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为9.53%,第二、第三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和10.2%,第二、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初步显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由“九五”末的50∶15∶35调整为2005年的48∶17∶35。

表2-2 2000—2005年勐腊县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十五”时期勐腊县坚持调优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调快第三产业的方针,采取提升四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以矿业开发为龙头,推动新型工业发展等措施,完成了勐捧糖厂、勐腊糖厂等4户企业的改制工作,拉动了工业经济发展,特别是勐腊矿山的开发,使勐腊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速度。2004年工业增加值达9582万元,比2000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5.8%。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勐腊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引进资金改造提升了望天树景区,促进了旅游、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带动了与此相关的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勐腊县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至“十五”末, [5] 全县共有非公经济5096户,比2000年增加2287户;注册资本19692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60.09%;实现销售收入38841万元,比2000年增长95.7%;经济总量实现增加值58321万元,比2000年增加了35143万元;上缴税金4236万元,占全县税收总额9994万元的42.39%;从业人员12351人,比2000年增加了6010人。相应地,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总体上是递减的态势,由2000年的81%降为2005年的52%。这一变化,表明“十五”期间,勐腊县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

“十五”期间勐腊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公有制经济,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造和重组中,部分股权被民营经济成分购买;另一方面是因为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参与国企改革、财政金融扶持、税收适当照顾以及保护非公经济合法权益等各项优惠政策,营造了有利于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 “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增长及特点

(一)“十一五”期间经济总体情况

勐腊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为: [6] 国内生产总值到2010年达到33亿元,年均递增10%;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年均递增11.3%;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5亿元,年均递增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5亿元,年均递增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亿元,年均递增1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5%;森林覆盖率达7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77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年均增长8.2%。

这一计划的执行结果如表2-3所示:

表2-3 勐腊县“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时期,勐腊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出色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GDP比“十五”末增长近1倍,超规划年均递增10%预期目标的1.4%,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明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完成数比“十五”时期增长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9倍。争取国家扶贫资金1.85亿元,巩固和解决了3.1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贫困人口比“十五”时期减少1.2万人。

相比“十五”时期,勐腊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各项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加快,这一时期橡胶、茶叶支柱产业产品价格上涨明显,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有些指标成倍增长,反映出经济发展后劲增强。二是受发电量、铁矿石、食糖、精制茶行业产量增长率45%以上影响,拉到工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2.3倍,也带来了地方财政收入近3倍的增长。三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出现超常规增长,由2005年的0.5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27亿元,地方财力得到了加强。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结构变化

在产业结构变化方面,“十一五”时期,第二、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仍快于第一产业增长速度(见表2-4),具体表现为: [7] 第一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为8.4%,第二、第三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7%和14.0%,第二、第三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48∶17∶35调整为2010年的41∶22∶3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5个和2个百分点。

表2-4 2005—2010年勐腊县产业结构的变化

“十一五”时期,勐腊县的第二、第三产业能够保持较快增长,突出表现在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突飞猛进。以食糖、铁矿石、发电、水泥为代表的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2010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5.66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17.2%,工业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达14.4%,比2005年提高4.9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6%,成为支撑全县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在第三产业中,除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等仍保持快速增长外,以房地产、金融保险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也快速崛起,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和14.1%,成为勐腊县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10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5.2亿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4%,比“十五”年均增速加快3.8个百分点。工业和服务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十一五”时期,勐腊县非公有制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9亿元,第二产业3.6亿元,第三产业5.5亿元。上缴税金2.3亿元,从业人数达到2.5万人,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27.8%提高到46.9%,提高19.1个百分点。随着个体私营企业的不断增多,非公经济成为拉动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应地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不断下降,由2005年的52%降为2010年的41.4%。这一变化,表明“十一五”期间,勐腊县非公经济发展速度仍然快于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显示出经济发展的强大活力。

“十一五”期间勐腊县非公有制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是由于胶、糖、茶等主要产品市场价格有较大回升,企业增产增收,也带来了当地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对外贸易和旅游业快速增长,是拉动非公经济第三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2005年全县对外贸易仅1.52亿美元,到2010年达7.9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39.2%。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旅游人数逐步增加,2010年接待国内外旅客190.8万人次,年均增长13.4%,比“十五”年均增速加快8.8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12.93亿元,年均增长62%,比“十五”年均增速加快60.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以昆曼公路的开通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拉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快速增长,给非公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投资空间。

三 “十二五”初期的经济增长及特点

(一)“十二五”初期经济总体情况

勐腊县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为: [8] 国内生产总值到2015年达到70亿元,年均递增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8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0%,五年累计投资总量达150亿元以上,力争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亿元左右,年均递增18%;边境贸易总额达到20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0%;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6亿元左右,年均递增15%;森林覆盖率达到8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00元以上,年均递增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左右,年均递增11%;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十二五”末,力争解决1.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至2013年,“十二五”已过半,受全球金融危机深度蔓延影响,全国宏观经济形势仍然严峻,特别是橡胶价格的持续下降,严重影响了勐腊县经济社会发展。但勐腊县的经济增长仍保持了良好势头。

总体来看,“十二五”计划实施的前三年,全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年均经济增长率虽有波动,但仍保持在9%以上的速度。从各行业看,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尤为突出, [9]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15.9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010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5.1亿元,增长了近1倍,主要得益于植物园和望天树成功创建国家5A级和4A级景区,勐远仙境旅游景点开放等。工业产值下滑,2013年工业总产值8.8亿元,同比下降13.7%,地方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2.5%。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1099元增加到2013年的15908元,增长43.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663元增加到2013年的5891元,增长60.8%。 [10]

表2-5 2010—2013年勐腊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相比“十一五”时期,“十二五”前三年勐腊县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要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需要做出巨大努力;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特别是农民纯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要由于民营橡胶开割面积增加,以及茶叶生产与加工进入平稳发展,农民从中增收较多;三是与勐腊县区位优势和口岸优势相对应,边境经济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边境经济贸易总额2012年比2011年增长42.7%,2013年比2012年增长78.7%,远远高于预期目标。

(二)“十二五”初期经济结构变化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十二五”头三年勐腊县的第三产业显示出快速发展趋势,第二产业处于徘徊状态。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5.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5.48亿元,三年净增10.28亿元。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第一产业22.2%,第二产业26.5%,第三产业51.3%,其中第三产业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达6.2个百分点。相比“十一五”末期,“十二五”规划实施3年后,勐腊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42∶20∶38调整为2013年的44∶16∶40。

表2-6 2010—2013年勐腊县产业结构的变化

“十二五”实施三年,勐腊县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减弱,主要原因是2011年以来橡胶、茶叶等主要支柱产业产品市场价格下跌,干胶价格由2010年每千克30多元下降为2013年的十多元,影响了橡胶加工企业的发展。同期第二产业的铁矿石开采量、水泥产量都出现下降,造成了第二产业出现徘徊发展。最引人瞩目的是以旅游业带动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进入“十二五”时期,勐腊县完成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创建5A级景区、望天树创建4A级景区工作,建设了一批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开通了跨境旅游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勐腊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201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1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1亿元,比2010年增加12.2亿元。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所有制结构变化方面,相比“十一五”末期,2011年、2012年、2013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都实现了稳步增长。2013年国有经济增加值达到23.1亿元,比2010年的14.1亿元增加了9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2%以上。2013年非公经济从业人员2.63万人,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28.23亿元,占全县GDP的比重43.9%,比2010年的15亿元增加了13.23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3%以上,略高于国有经济增速。

进入“十二五”后,勐腊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保持稳定加快发展,得益于《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的实施,国家在能源、交通、工业、农田水利、扶贫开发、口岸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了项目投入。2013年勐腊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9.9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7.23%。“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2012年和2013年分别引进州外到位资金6.98亿元和7.21亿元,带动和促进了相关经济行业的发展,拉动了勐腊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 各乡镇经济发展情况

勐腊县辖7镇3乡4个农场管委会,即勐腊、勐捧、勐满、勐伴、尚勇等7镇,瑶区、象明、易武3乡,勐腊、勐捧、勐满、勐醒4个农场管委会。2011年6月尚勇镇划归磨憨管委会管理。

勐腊镇于2002年由原勐腊镇和勐腊乡合并而成,地处勐腊县城接合部,属城关镇,是勐腊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7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还驻有1个国营农场。主体民族为傣族,其他少数民族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和瑶族。

该镇支柱产业有粮食、香蕉、甘蔗、冬季农产品和橡胶。

表2-7 21世纪以来勐腊镇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

该镇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生产总值“十五”期间增长2.2倍,“十一五”期间增长2.7倍,“十二五”头三年增长近2倍,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该县由于处于县城接合部,来自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明显高于其他乡镇。历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勐腊镇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766元,高于当年全县的平均水平5891元。

勐捧镇位于勐腊县城南部,距离县城42千米。辖8个村委会,其中有4个是边境一线村委会。辖区内驻有勐捧、勐满两个国营农场,总人口近6万人(农场人口25000多人),占全县人口的1/4,是人口大镇。该镇为傣族、哈尼族、彝族、克木人(布朗族)、汉族等众多民族居住地,主体是傣族。

表2-8 21世纪以来勐捧镇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

续表

从全县看,勐捧镇是综合实力较强、较大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县的前列。该镇支柱产业为粮食、橡胶、香蕉和甘蔗,其中橡胶产业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勐满镇位于勐腊县城西南部,距县城53千米,是中国通往老挝的重要陆路通道之一。勐满镇地形为丘陵群山,中间为宽谷盆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该镇辖有三个村委会,驻有一个国营农场即勐满农场。主要世居民族有傣、哈尼、瑶、汉等,傣族和哈尼族是两大主体民族。

表2-9 21世纪以来勐满镇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

该镇“十二五”头三年,农业产值增长近1倍,反映出经济增长进入较快时期。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优势,2011年进出口额达到5274万元,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已完成勐满口岸经济区总体规划,列入国家“十二五”拟新建口岸,成功引进云锰集团7.5万吨橡胶深加工项目。该镇在乡镇企业发展方面较为突出,上规模的龙头企业有满源胶场,以及外资企业宏大橡胶公司和田房制胶有限责任公司。

勐仑镇位于勐腊县的西北部,是勐腊县的北大门,距离县城69千米,距州府景洪58千米,是勐腊县内引外联的重要交通枢纽。该镇辖4个村委会,主要居住着傣、哈尼、彝、瑶等少数民族,其中傣族是主体民族。

表2-10 21世纪以来勐仑镇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

勐仑镇由于气候资源、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有著名的旅游景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五星级安塔纳酒店投入使用,加上民俗整体风貌较好,于2005年被云南省确定为省级旅游小镇建设之一,其战略定位为“大学城”“科普城”“文化城”。围绕旅游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突出,成为拉动该镇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且前景较为广阔。

勐伴镇位于勐腊县东北部,距县城38千米,途中18千米处是著名的望天树景区。东北部与老挝接壤,国境线长达94.35千米。全镇辖4个村委会,是一个集边、穷、少和山坝区为一体,以瑶族、傣族为主的半山区乡镇。

表2-11 21世纪以来勐伴镇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

该镇以种植粮食、甘蔗、茶叶、橡胶、冬季作物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客观原因,勐伴镇是一个典型的边境民族贫困山区乡镇,2011年全镇有贫困人口6313人(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占全镇总人口的58.4%,多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十二五”以来虽然增长较快,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93元,但仍低于全县平均水平5891元。但未来有一定发展后劲,2010年后种植的大面积橡胶一旦陆续开割,将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关累镇位于澜沧江—湄公河结合的国境线上,地处勐腊县西北部,有中缅国境线63千米,中老国境线11千米。全镇辖5个村委会,驻有农场64个连队,居住着以哈尼、傣、瑶等为主的少数民族。该镇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边、少、远”地区镇。

表2-12 21世纪以来关累镇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

关累镇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前10年农业生产总值增长了近8倍,“十二五”的头三年增长了1.8倍。2000年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进入“十一五”期间,得到大幅度增长,超过了全县的平均值,2013年达到6205元,高于全县的平均值5891元。该镇能够保持这样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大面积种植橡胶,该镇人均橡胶面积排在全县第一位,随着开割面积的逐步增加,农民收入还将有大幅度增长。关累镇辖区有云南省内唯一的水运口岸关累港,是中南半岛腹地和东南亚各国经湄公河进入我国的第一港,是中国与缅、老、泰三国进行经贸交往的重要水路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011年,关累口岸货物吞吐量达20多万吨,货值为1.6亿美元。这一优势有利于该镇改善交通条件,带动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易武乡位于勐腊县北部,离勐腊县城90千米,距州府景洪109千米,东与老挝接壤,国境线长达100千米。镇辖6个村委会,主要居住着彝族、瑶族、傣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易武是西双版纳的革命老区,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承、融合、发展的中心,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被云南省确定为省级旅游特色小镇和历史文化名镇。

表2-13 21世纪以来易武乡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

易武乡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山区乡镇,一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县平均值,2010年有贫困人口2700人。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由于自然条件所限,橡胶产业较小,且发展较晚。围绕茶叶加工的乡镇企业有较大发展,全乡有七子饼茶叶加工厂52家,其中33家已取得“QS”认证。从事茶业的农户达2795户,占全乡总户数3001户的93%,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由于茶叶受市场波动影响,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近几年来,虽然旅游小镇建设投入较大,旅游小镇软硬件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交通条件限制,旅游业带动经济增长还有一定难度。

象明彝族乡位于勐腊县北部,离县城160千米,距州府景洪175千米,是西双版纳州唯一一个彝族乡,也是勐腊县辖区面积最大、距离县城最远的山区乡。乡辖5个村委会,居住着彝族、傣族、瑶族、基诺族等多种少数民族,其中彝族占该乡总人口的55.9%。象明乡是普洱茶的故乡,茶马古道穿境而过,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象明境内就有四大古茶山。象明乡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西双版纳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结合的生态旅游胜地。

表2-14 21世纪以来象明乡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象明乡经济增长较快,特别是“十二五”时期,2013年农业总产值是2010年的13倍多。其传统经济作物为粮豆、茶叶、砂仁。“十一五”后,橡胶种植面积扩大,未来将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来源。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弱,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受地理交通限制,其拉动经济增长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县处于较低位置,贫困人口较多,扶贫攻坚的任务还较为艰巨。

瑶区乡是西双版纳州唯一的瑶族乡,位于勐腊县中部,属于山区乡。乡政府离县城35千米,距州府景洪207千米。乡辖四个村委会,主要居住着瑶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多种少数民族,其中瑶族占57.2%。

表2-15 21世纪以来瑶区乡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

瑶区乡是一山区农业乡,发展种植业优势明显,可开垦的用地较多。目前,农业形成以粮食、茶叶、橡胶、药材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同时畜牧业、水果、冬季农业等也得到发展。境内有丰富的铁、铜、铅等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品质高、储量大、品种多,已开采的新山铁矿,已成为全乡乃至全县的一大支柱产业,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就业岗位。瑶区乡有世界最高的珍稀树种——望天树,在林区内建有望天树森林公园,望天树景区的开发是把瑶区乡旅游业做大做强的较好机遇,如何把该景区的开发与全乡旅游整体开发结合起来,是带动瑶区乡未来经济增长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xpOLVClqAt7UurC3loEPwBGY0xASynD8sMJequxl98ne92iYkA/s89lNgkPjlY6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