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核心概念

国内许多学者对旅游专业人才教育进行了多角度有益探索,并已经在某些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成果为新时代高质量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改革创新开拓了思路。当下国内学者针对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聚焦在高质量旅游专业人才的内涵、旅游专业的改革实践、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存在问题及改革路径等方面。

一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学者对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的不断研究和总结,人才培养模式一词渐渐浮出水面。该名词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呈现,后随着素质教育成为热点问题;当下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都有变化,导致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逐渐细分化,针对性和应用性都有所增强。

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一定教育科学、教育规范、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方式。这项概念界定获得众多学者的认可,但是在现实研究过程中仍有争议,主要的争议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教育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的区别以及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组合等方面。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界定的不同主要取决于“模式”一词的使用范围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设定,如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都是针对具体专业的不同用工需求进行设定,不同专业类别的培养模式和具体方案会有不同结构和具体设定,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都有差异。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不同设定,如师范类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就业方向整体不同,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及具体的培养方案会有差异,一般师范类高校相对注重理论培养,在课程体系中会重视理论课程的培养,重视科研成果和师生合作科研攻关,而职业类院校则属于应用型高校,在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中会重视实践实习的安排,在毕业论文和设计中也会相对重视实践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从以上描述中可以看出针对范围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会有一定差异,为了更好地综述概括,提炼其概念,笔者认为,需要抓住两个要点。

首先是基于需求侧的不同职业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探讨的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是针对旅游产业的如旅行社、景区、酒店等企业的复合型服务类人才。因此,其人才培养的任务主要包括高校旅游服务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任务,其职业性质与身份是主要服务于乡村旅游产业的乡村振兴人才。从这点来看,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兼顾“乡村”和“旅游”两个主体的培养要求,既要顾及学生就业的乡村性地域环境,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旅游职业素养。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要考虑这类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并以此为依据结合相应教育理念和规范进行知识、能力、职业品德的培养,并且在学生就业后要做好针对学生初就业的后续评价,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以适应乡村职业岗位需求。

其次是具体到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理论实践结合”模式进行高校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设计,必须立足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思路进行具体设计,首先要考虑乡村旅游专业设置的可行性,本质上是乡村地域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和数量,其次是高校本身的教育资源、教学环境设备等能否有效支撑人才培养,最后是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调研,即能否保证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合作,保证两类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旅游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等。

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成果发现,国内外学者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的成果多种多样,各有特色,国外学者们提出了新的教学理论和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的教学方法,还有人能够将其他专业的培养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融合,不断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国内学者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旅游类专业学生在就业后的反馈机制和相应制度政策分析中,在专业融合和制度创新方面的尝试不多。国内高校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相较国外成熟的“产学研”“双元学制”等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差距,今后可以在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方案制定、产学研、校企合作等领域不断加强探索,期待自身的进步。本书研究的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结合世界领先的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改革,以期提升旅游类专业教科研的水平。

二 乡村旅游专业人才

(一)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概念界定

专业人才,是指针对某项具体职业,拥有对应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够进行针对性工作的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主导人才。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是指在高校对应专业的培养时间内,通过其对应的培养过程使得学生具备乡村旅游产业职业岗位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并能有效适应乡村生活和工作环境,能够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满足乡村振兴对产业人才需求的总称。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的设置、课程体系建设、职业素养和实际技能的培养三个方面。

(二)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校的教学培养过程进行学习,就业后达到的职业岗位要求程度。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不同的侧重点,因不同类型的高校和职业而不同。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指标体系,对人才课堂教育、实践实习的过程和结果量化评价的一种价值体系。由此而言,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基于乡村企业职业诉求的高校学生在培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知识储备、技能、职业素养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应高校内学生的理论课程成绩、实践课程成绩以及科研、荣誉、企业评价结果等综合分数。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供给”在《辞海》中的解释为“需要之对,指以贩卖或交换为目的,携货入市场,供需要者之要求也,与需要相并为经济行为之经纬”。“侧”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向一边倾斜,即侧重、偏重、着重某一方面” 。供给侧和需求侧分别对应着供给和需求,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发展的两个基本方法和手段 。“需求侧改革”就是“侧重、偏重需求方面的改革”,注重侧重于量的管理,主要体现为“大政府,小市场”,即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大投入、刺激消费等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就是“侧重、偏重供给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为“大市场,小政府”。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较大,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化蛹成蝶的转型升级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国家战略理论创新应运而生。该理论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根据需求情况调整供给产出,主要针对的是供给体系的质量、数量、效率等方面,深化改革供给结构,保证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国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中国国情和现实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借鉴西方经济理论体系的有益成分,适度调整投入和产出。该项改革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来自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并且借鉴了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等西方经济学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保证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和服务供给,降低国内主体产业中不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产出,增强其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和服务的产出。即保证供给和需求的融合统一,保证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保证国家主体市场的动态平衡,保证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将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和消费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同中国当下经济发展现状的有效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时代特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当下经济结构调整改为注重发展质量和明确主体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效率,该理论非常适应当下国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形式。来源于经济学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完全适用于高校和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这种改革理念就是高校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涉及旅游专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也是旅游专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旅游专业教育中的供给侧主要是指满足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一方。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本质上是保证就业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工作岗位,并且能够帮助就业单位提高工作效率,保证高效产出。当下的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乡村企业的市场需求为着力点,遵循旅游专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以提升人才在乡村的供给质量为目的,改革教学资源、教学环境、课程体系,保证其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去除学科约束,也保证学生个体个性的人性化成长及高效精准供给。

基于乡村旅游企业的乡村旅游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高校针对乡村地域环境和乡村风土人情进行的人才培养的角度和侧重点的改革。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供给侧主要划分为学校、政府、乡村企业三个方面,从供需视角探索当下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以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为落脚点,探讨提升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案和建议。

高校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本书的核心,它依托于产业经济学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主要内涵是在市场需求导向的基础上培养人才,具体而言,需要整合高校、科研场所、政府及相关服务平台、企业服务方和资金等资源,促进各类相关要素在区域内协调创新,优化配置,调整供给结构。经济学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生产链的源头调整生产以适应需求,对应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就是要调整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课程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的过程,尤其重视乡村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如乡村地域环境,乡村企业农户众多的现状等,建立高校能力培养与乡村地域的高度契合性,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高等教育的生命力。

供给侧的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主要是解决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培养方式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乡村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连接着作为供给方的高校和作为需求方的乡村旅游企业,供给和需求因为人才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在不平衡的状态中追求平衡态,达到平衡态后又因为某一方的发展变化而打破平衡,从而促进另一方的发展变化,从而不断促进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水平,也不断促进乡村旅游企业乃至乡村经济的发展,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必经阶段。

四 系统论基本理论

古希腊最早提出“系统”一词,意指整合事物的各个部分形成一个整体。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系统先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相关若干不同事物构成的,并且这些事物之间彼此联系和影响制约,通过各种联系最终形成了一个整体 。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因此系统论的任务,就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科学,它与一般的科学一样,包括各种理论、方法论等相应的内容,并且研究其应用的方法。在本书中,系统论主要用于指导高校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改革,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整体性系统,由人才培养的目标、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各种教学方法、各种旅游实践教学方式、组织管理、绩效评估机制等多个不同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彼此影响或牵制,共同形成了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这个有机系统。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要结合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利用多学科教育理论,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遵循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律,培养提供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求的乡村旅游专业人才。该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包含一定的逻辑结构和运行方式,乡村旅游专业才培养模式在各环节和培养机制上不断进行创新。 PTCh6w1/CCl4yDMTunx9OiHZCZQoji3Ul4YmE+llTVhbqUWDYc3EAmlXYMYQRY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