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亚国家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知比较研究

白晓光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18)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通过自身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从被质疑、被猜疑走到了今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与中国合作、支持并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包括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国在内的东北亚各国也经历了对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认知上的变化,通过比较东北亚国家对中国文化软实力认知的变化,可以窥见,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参与国际事务的活跃度越来越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得到稳步提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仍以多路径提升在东北亚区域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一带一路”;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中国;东北亚

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备受世人瞩目,包括东北亚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无不深度剖析中国这一倡议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目的,其中一些国家从最初对这一倡议漠视、排斥转为积极合作,并深切感受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带来的利益共赢。“一带一路”倡议得以有序推进,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各国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认知密不可分。东北亚国家与中国毗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深入合作不可或缺,比较东北亚国家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知,对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有重要借鉴意义,有益于消除东北亚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促进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合作深入发展。

一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各国有不同的定义,中国学者同样观点各异,学界的观点基本有四种,第一种是将文化软实力等同于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20世纪90年代,约瑟夫·奈第一次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的“软实力”。此后,这一概念几经补充逐渐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即约瑟夫·奈所强调的由实力来源之一的文化所创造出来的软实力。第三种观点基本认为文化软实力等于文化力。第四种观点则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力与软实力的叠加。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独立的定义与理论,它与软实力、文化力同样都离不开文化这一本源,但又不能与二者等同,更非二者的简单叠加。针对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笔者更倾向于暨南大学社科部、中印比较研究所贾海涛教授的观点,即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是这个国家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战略决策、外交手段、教育体系的资源、能力和创造, 即可以概括为从国家形象、国家文化影响力(包括传统文化、当代流行文化、国家科教文化产业的实力等)两个层面综合考量的软实力,它取决于一国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科技与教育的实力、文化遗产和文化产品、国民素质与道德水准以及知识、体制的创造力和决策、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实践等因素。本文将从国家形象、国家文化影响力两方面,分析当前形势下东北亚国家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在认知上的差异,以益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内有序推进。

二 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多元化

国家形象的建构和演变与社会发展、国家形象认知和传播渠道、双边国家关系,特别是国家间相互定位的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国与东北亚国家山水相连,中国的国家形象在东北亚国家中始终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在东北亚国家中,当前对中国国家形象评价最高的是俄罗斯。自与中国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中俄关系深入发展,政治高度互信,经贸合作全面展开,民间往来频繁,尤其在“一带一路”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同盟战略对接倡议提出后,两国在政治、经济、人文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都达到新的高度,俄罗斯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中国的了解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全面,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也更客观、更友好。如,全俄民意调查中心2017年1月调查数据显示,认为中国是战略伙伴(50%)和友好国家(27%)的占大多数,只有一小部分人认为中国是俄罗斯的经济及政治对手(10%)或敌人(5%)。而这一数据在2005年时分别为22%、26%、25%和6%。同样,俄罗斯《消息报》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调查也显示,76%和80%的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印象持正面态度 ,俄罗斯媒体近年对中国的报道不断增多,而且多是正面宣传介绍中国的报道。

与俄罗斯对中国印象高点赞率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日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高比例差评。2014—2016年间,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言论NPO”一项关于对中国印象的调查显示,回答“不好”和“总体来说不太好”的日本人分别达到93.0%、88.8%。部分日本人对中国、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评价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同时,中国对日本的评价略好于日本对中国的评价,但负面率也非常高。制约中日互评都处于低位的因素有很多,如政治不够互信,在领土、历史等敏感问题上存在分歧等。值得关注的是,日本主流新闻媒体由于与政府有体制和利益上的捆绑,其新闻报道的中国形象以及涉华新闻报道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日媒传递民族主义情绪和宣传政府态度和立场的“重灾区” 。尽管当前中日经济合作水平很高(2016年两国贸易额达2748亿美元),加强经济联系、促进民间对话和文化交流、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合作是两国民众共同的意愿,但受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严重影响,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日本一直持观望态度,其很难从互惠互利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直至2017年汉堡G20峰会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才表达了日本想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意愿。日本更多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量是否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但其对中国的印象并没有因此发生质变。

近年来,中韩两国在政府交往和经济合作方面关系密切,但受领土问题、端午申遗、奥运火炬传递风波等影响,两国关系中不和谐音符不断。韩国是东北亚国家中除日本外对中国国家形象负面评价最多的国家。由国内机构委托韩国做的一份《关于中国和中国人印象》的调查中,对中国印象很坏的占48%,中立的占27%,良好的占25%。 中国的食品安全、伪劣产品、脏乱差和贫富分化等问题被韩媒有意夸大,直接影响到韩国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2017年韩国总统文在寅上台后表示,愿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希望“一带一路”能为包括韩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韩深化合作,有益于消减韩国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误解,为韩国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开拓更广阔的路径。

朝鲜和蒙古国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这两国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同样受双边关系的影响,并与国家利益诉求紧密相连。因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和综合国力的巨大差异,朝鲜和蒙古国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要好于韩国,媒体在对中国的报道中正面形象比日本和韩国的多。

三 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基本一致

文化是一个民族所拥有的最重要财富之一,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独特特点都与这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密不可分。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是世界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瑰宝,对东北亚国家文化的形成乃至世界文化的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上,东北亚国家基本达成一致,即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予高度评价,但东北亚各国中都有一部分人对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传播高度警惕,并将之“解读”为文化渗透或“中国威胁论”;对中国当代文明认同度相对较低,尤其对中国当代的一些文化现象持批判和否定态度。

俄国在17、18世纪甚至更早就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研究,俄罗斯在汉学领域的造诣也因此闻名世界。俄罗斯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并给予很高的评价,21世纪以来俄罗斯对中国文学、戏剧、语言、艺术、国学等传统文化都有深入研究,成果丰厚。并且,俄罗斯深刻认识到中国正在加速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甚至认为中国文化在融合了世界主要文化后可能会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主流。俄罗斯对中国当代文化也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总体而言认同度要高于其他东北亚国家,其国人对中国的社会文化、饮食文化等都很感兴趣,能够站在包容的视角看待。同样,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也非常高,但认为中国的现代文化缺乏新意。韩国人对中国国学、武术、京剧、茶文化等非常喜爱,甚至臆想通过申遗的方式,将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认定为是韩国的,这严重影响了中韩关系和两国人民的友谊。韩国对中国的流行文化评价不高,认为中国流行文化得益于韩国文化的流入,缺少创新。近年,中日关系时好时坏,日本政府在军国主义的影响下对中国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等加以抨击,其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严重伤害到中国人民的感情,但日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钟爱有加,对唐诗、三国志等都津津乐道,对中国当代的流行文化也深入研究,由于日本是文化软实力较高的国家,因此更多中国流行文化也有借鉴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子。蒙古国和朝鲜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样给予高度评价,因在文化软实力上与中国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对中国当代文化诟病相对不多。

在东北亚国家中,中国的科技实力最为突出,教育、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日本和韩国,东北亚国家对此都有客观、具体的研究和评价。值得关注的是,东北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呈现以下特点:1.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孔子学院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世界各国与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向世界渗透的工具,进而使这些人更坚信“中国威胁论”的真实性。2.由于大多数人没有到过中国,对中国流行文化的印象依靠新闻媒体、影视、图书资料等间接媒介,导致这些人对中国当代文化的认知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这大大降低了他们对中国流行文化中精华部分的认同。

四 中国在东北亚区域内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

“一带一路”是一项影响全球、力促全球共赢的伟大倡议,是在此愿景下谋划的欧亚区域合作一体化的宏伟蓝图,因此在该倡议实施过程中,机遇与困难同时存在,需要中国硬实力的有力支撑,更需要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柔软感化。尤其在东北亚区域内,近年美俄对外政策的注意力都十分关注亚太地区,中国如何在东北亚区域内确立影响力与话语权,离不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而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在东北亚区域内的文化软实力。

第一,鉴于在东北亚国家中民间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好于官方,应通过文化交流如旅游、教育合作等途径,鼓励更多东北亚国家民众以旅游、求学等方式来到中国深入了解、感受中国文化。尤其应促进东北亚国家与中国在青年人才交流方面的工作。

第二,各国的官方媒体在中国国家形象、中国文化的宣传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官媒多与政府利益密不可分,国家间政治关系、政治互信度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双边关系无法通过中国单方面努力而进一步密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媒体合作的方式,让东北亚国家更多了解中国积极、正面的文化。

第三,文化软实力较高的国家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评价相对较低,如日本和韩国,这也说明中国目前还算不上世界文化强国,在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中自身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开展文化软实力建设时,应深入开发、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资源,注重提升各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坚持创新引领,科技驱动,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倒逼内容革新,为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提供具有时代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将中国从“文化资源大国”提升为“文化产业强国”

第四,在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互学互鉴;在对外宣传中国文化软实力时换位思考,理解东北亚国家的担忧,积极开展民间交流,消减东北亚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和不切实际的舆论中伤,使中国睦邻、友邻、惠邻的大国形象深入东北亚国家的民心,从而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内顺利进行。 yX1EAZUEqOD89n+QFQK4pZCVngpXTqTAzYai9C0Z0+u/rNulaT/NONBTrudwPq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