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自元灭南宋实现南北统一以来,中国政治中心稳定于首都北京,一改隋、唐、宋三代首都坐西向东之形势,形成政治中心地处北方,经济中心地处南方的格局。为实现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建设一条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成为形势之必然。元代将隋唐大运河的航线拉直,航程缩短,自南向北将横亘东西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连接起来,充分发挥了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作用。明清两代继续充分利用京杭大运河,将其视作维系自身统治的经济命脉。

山东段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元、明、清三代高度重视的运河河段。同时,山东段运河也是京杭运河地势最高、科技含量最高的河段。为实现运河畅通,元、明、清三代在山东运河沿线疏浚河道,引汶水、泗水、卫水等水源入运,并疏浚泉源济运,将沿运湖泊设为水柜,确保山东段运河的畅通。在清代,“河工,国之大政”。 运河河工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河工经费调拨是否及时、充足,则是关乎治河成效的关键。从河工经费研究入手,对经费审核机制、河工物料调拨、官员薪酬、河兵粮饷诸问题重新审视,有助于将水利史、财政史相关研究推向深入。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运河申遗的成功,在带动沿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运河学的研究。有学者强调指出,运河本体研究仍是运河研究的核心内容。 系统研究河政管理体制、夫役动员机制以及清廷在河工经费预算、筹支、审核的运作程序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运河申遗后,运河沿线的各地政府实施的运河旅游开发、遗产保护、运河复航等工程项目,以及各地的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1h4ahK58qd3ozOytDpkGhf0TKZxeAC9Q2XvhWEO9KE9qI67QAoPImWx3DCiMuh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