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动态演变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贸易商品结构也不断改善。从贸易商品结构来看(见表2-2),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规模总体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尽管在2015年有所回落,2018年持续反弹至1349.93亿美元和23516.89亿美元。从出口增速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速普遍高于初级产品出口增速,2000—2008年工业制成品出品增速平均达到25.82%,高出同期初级产品出口增速均值(16.64%)近10个百分点。2009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额都出现显著下降,随后快速回升,近年来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速差距逐渐缩小,甚至在少数年份出现反超,2018年初级产品出口达到1349.93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4.66%,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同比增长9.6%,达到23516.89亿美元。进口方面,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口规模也同样呈现迅猛扩张态势,且初级产品进口增速在大多年份快于同期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速,2015年开始下滑,这与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有关。随后进口额逐渐回升,2018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口规模分别达到7017.44亿美元、14339.90亿美元。

表2-2 1980—2018年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额

续表

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比重变化也十分显著(见图2-7)。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基本各占半壁江山,其中初级产品出口略占主导地位,其出口比重在1985年达到50.56%的历史高点,随后初级产品出口比重持续快速下滑,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工业制成品成为出口的主要商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从1980年的不足50%迅速提高到2001年的90.1%,提高了40多个百分点。此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一直稳步上升,并在2015年达到历史峰值,为95.43%,2016年开始小幅下降,2018年仍为94.57%。可见,我国商品出口结构从早期以石油、煤炭等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工业制成品为出口主体的商品结构。

图2-7 1980—2018年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我国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不足20%的低位水平上持续波动,“入世”以来初级产品进口比重稳步上升,先后在2004年、2008年占比突破20%和30%大关。2010年以来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2015年、2016年略有下降,2018年回升到32.86%的水平。而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虽然期间有所波动,但整体呈现持续下滑态势,近年来基本在65%左右徘徊,2018年为67.14%。这同样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初级产品进口规模比重有所下降有关。总体来看,以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类大宗产品为代表的初级产品进口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战略性资源进口机制的不断完善,能较好地利用国际资源、世界市场来缓解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资源消耗的压力,保障战略性资源的获取和供应。整体上看,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比重的相对变化表明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得以优化。

我们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别对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内部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分析。从初级产品出口结构看(见图2-8),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规模一直遥遥领先,且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大多年份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率;2012年以后增速逐渐放缓,2018年出口同比仅增长了4.54%。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出口规模一直振荡上扬,并在2018年达到467.22亿美元的高位。非食用原料出口规模整体呈现平衡上升态势,近几年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饮料及烟类出口规模不大,但2006年以来一直保持稳步扩大态势,即使在其他初级产品出口出现明显下滑的2015—2016年仍然保持了逆势上扬趋势。动、植物油脂及蜡出口规模始终较小,近年来增速较快,2018年该类商品出口达到10.65亿美元。

图2-8 1980—2018年我国初级产品分商品出口变动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从我国各类初级产品出口比重来看(见图2-9),在20世纪80年代早中期,在我国出口的初级产品中,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出口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基本占据初级产品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90年代开始矿物燃料等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重开始快速下滑,在1999年降到仅23.36%的水平,随后振荡回升,并在2008年重新超过40%,此后该类商品出口比重大体徘徊在30%左右。相反,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比重持续走高,1990年起开始超过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出口比重,成为我国初级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基本占据初级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近年来该类商品出口比重略有下滑,2018年为48.5%。可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这两大类产品出口构成我国初级产品出口主体,合计出口比重高达80%以上。

图2-9 1980—2018年我国初级产品分商品出口比重变动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从图2-10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从2001年起以949.01亿美元的出口规模稳居首位,随后一直保持30%—40%的高速增长,在2009年明显缩减后快速大幅反弹,2018年出口规模攀升至12077.88亿美元,同比增长11.59%。其他几类工业制成品如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杂项制品以及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出口变动趋势大体一致,1980—2008年基本保持稳步快速上扬态势,2009年出现整体回落后迅速企稳回升,在2016年略有回落后保持稳步上扬。

图2-10 1980—201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分商品出口变动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分布来看(见图2-11),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及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所占比重较高,1980年、1985年出口比重分别为44.41%和33.33%,成为当时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主体;90年代以后该类商品出口比重持续下降,2003年降到17.11%,随后略有回升,基本维持在17%—18%的水平,2018年出口比重为17.21%。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其中,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比重从90年代起开始快速上升,从1990年仅12.09% 迅速攀升,在1996年(27.35%)首次超过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及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出口比重(22.07%),到2001年(39.58%)超过杂项制品出口比重,成为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比重最大的类别。随后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比重持续稳步上升,并在2009年以占比51.85%首次占据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半壁江山。近年来,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的份额始终维持在50%左右,成为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绝对主力军。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出口比重则呈现持续稳步下滑态势,近年来其出口比重始终维持在6%左右的水平,整体变化不大。杂项制品出口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徘徊在40%—50%的水平,2000年以后开始持续走低,近年来其出口占比大多保持在25%左右。整体来看,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超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

图2-11 1980—201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分商品出口比重变动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从进口方面来看,在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初级产品中非食用原料进口规模占据主要地位,1995年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大关,随后除个别年份外均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30%。与此同时,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规模涨势迅猛,并在2000年以206.37亿美元的进口规模首次超过非食用原料进口额,随后两大类别商品进口规模交替上行,其中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额增长势头强劲,2018年进口规模高达3493.56亿美元,两者进口规模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他初级产品如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的进口规模较小,但始终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2018年进口规模达到648.01亿美元。而饮料及烟类和动植物油脂及蜡的进口规模始终很小,2018年两者合计进口额仅为154.43亿美元(见图2-12)。

图2-12 1980—2018年我国初级产品分商品进口变动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从我国进口的初级产品结构来看(见图2-13),非食用原料进口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进口比重长期稳定在40%左右。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进口比重持续快速下降,从1980年进口比重高达42.06%下降到2008年仅占3.88%的历史最低点,此后进口比重稳步回升,2018年进口占比为9.23%。与此同时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迅速攀升,“入世”后该产品进口比重一直维持在40%以上,2000年以44.15%的进口比重首超非食用原料进口比重,随后年份其进口比重又被非食用原料进口比重追平,2018年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比重高达49.78%,成为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中份额最大的产品。近年来,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以及非食用原料进口比重旗鼓相当,两者合计进口规模占初级产品总进口额的85%以上。这说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需求旺盛,该类产品的进口增加能较好地满足国内经济增长对战略性资源型产品的需要。

图2-13 1980—2018年我国初级产品分商品进口比重变动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再来看看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进口结构(见图2-14),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规模一直稳居首位,远远超过其他类别的工业制成品进口,除个别年份略有下降外,其进口规模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快速持续增长。近年来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规模增速放缓,并在2015—2016年连续两年下滑后强势反弹,这与工业制成品进口的总体走势基本一致。其次是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进口,20世纪80—90年代早期增长势头还较为强劲,后继增长乏力,进口增长率明显不及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进口,并在2006年开始进口规模被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进口反超,2018年后者进口额为2236.36亿美元,远高出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进口额722.85亿美元。杂项制品进口规模变动趋势也与其他工业制成品类似,2018年进口规模为1437.40亿美元。

图2-14 1980—201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分商品进口变动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图2-15 1980—201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分商品进口比重变动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从我国工业制成品分类进口比重变动来看(见图2-15),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在我国工业制成品进口中的份额始终“一枝独秀”,遥遥领先,近年来一直维持在55%以上,2018年其进口比重高达58.55%。紧随其后的是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及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进口比重,20世纪80年代其进口比重维持在30%以上,此后出现持续下滑,且降幅明显,2000年以来其进口比重平均在15%左右,2018年继续下探到10.55%。而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进口比重在20世纪80—90年代基本呈现振荡下滑态势,从1980年的22.28%减少到1999年的17.31%,2000年以来其进口比重基本徘徊在14%—15%;并从2006年起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进口比重超过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及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进口比重,成为我国工业制成品进口的第二大类产品,2018年其进口占比达到15.6%。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和出口份额均占据主导地位,这与我国加工贸易占比较高及“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是基本一致的。

综合来看,我国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比重远高于初级产品进出口比重,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逐渐代替传统轻纺、橡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主体,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内部的进出口结构也不断优化。但与贸易强国相比,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仍存在层次偏低、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等问题。尽管工业制成品出口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其中传统纺织、服装、橡胶等技术含量低、粗加工的产品出口份额仍然较大,这类依赖传统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禀赋优势的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弱,容易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同时生产过程中对资源消耗较多、环境污染严重。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虽成为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主力军,但大多依赖于加工贸易方式,缺乏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上对国外进口依赖程度高。

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巩固增强传统产品的贸易优势,提高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视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继续推动出口商品结构从资本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同时,要重视贸易出口活动带来的环境成本及代价,以能耗强度及排污强度等指标为导向,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类产品的出口。此外,进口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重要战略性资源的进口机制,大力鼓励国内紧缺资源的进口;多渠道扩大高技术产品进口,尽可能削弱发达国家对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出口管制的消极影响。 zKoa0MTZ9azN7HaxuOXfZZxKTkaERqszyu0B+3ymr2vm7UejKP2RiTDjSX5wrMp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