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产业工人队伍始终围绕国家发展目标,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要深刻认识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我国极其重要的政治地位。要深刻认识到,产业工人是在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力量。要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党中央坚持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向前、向好发展,非常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始终关注、努力改善产业工人综合状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产业工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政策遵循和发力方向。还要深刻认识到,党中央始终坚持真心实意地增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从长远视角、制度设计和整体层次上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强决心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发生重要转变,以及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紧紧依靠产业工人力量,最大程度地发挥产业工人作用,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进入新时代以来,产业工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其生活、工作、社会保障和思想价值观念也有所转变,如何掌握、了解和改善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综合状况,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2017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方案》进一步规划了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以及具体举措,厘清了“为什么改、怎么改、通过什么途径、达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程度最高、开放程度最强的城市群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公共服务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吸引着大批产业工人流入。据初步测算,仅广东一省的产业工人便达2500万人,约占全国产业工人总人数的八分之一,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明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新使命,提出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优势、全面贯彻“一国两制”,实现湾区经济新升级,更好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为提升大湾区经济活力、增加合作与竞争机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发展契机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更好地发挥国家与人民赋予它的使命?如何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全国产业升级,让中国经济乃至全球贸易焕发新的活力?打造一支能够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产业工人队伍,可能是回答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密钥。

产业工人既是工业化的主力,也是规范产业化发展的基石,更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具有岭南特色大湾区的推进力量。传统工人如何逐步转化成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产业工人,是当前拥有庞大农民工队伍的粤港澳大湾区不得不面对的严肃课题。当前的粤港澳大湾区处于发展机遇较大与发展难题较多并存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能力并不均衡;澳门经济结构较为单一;香港经济发展相对趋于滞缓;肇庆、江门等非一线城市的城中村、小型村数量多,城乡关系错综复杂,难以发挥城市集群效应。同时,“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利弊交织。利的方面在于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得到集聚式发展。弊的方面则在于人才、物资、技术、信息的快速流通受阻,影响发展效率,并有可能加剧人地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粤港澳大湾区城镇化的整体性建设。

具体来说,对于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其发展已经迎来了最艰难的时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转型遭遇瓶颈、发展资源频发警告、生态环境压力逐日增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业工人的微观个体因素与新时代的宏观环境因素导致其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思想价值观念上的偏离,例如身份定位不清、角色落差拉大、自我认同偏低等,亟须政府与社会加强重视,在行动上加以引导。从更深层面上理解,重视解决产业工人问题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内在要求。要走出现在的困境,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人才。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工人发展队伍不断壮大,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和持续动力,对带动湾区产业经济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引擎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也面临上述论及的一系列问题,如产业工人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社会保障不够完善、流动性强、组成结构不够合理、技能型人才缺乏等,难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从现实中产业工人占比数量、发挥的作用以及面临的问题等方面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工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全国产业工人队伍的缩影。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工人现状看全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有助于了解全国产业工人发展图谱,为产业工人队伍的更好建设提供视角和抓手。同时,新时代对产业工人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建设好产业工人队伍,持续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提质增速,并在全国层面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发挥最大社会作用,是各地各级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重要议题。要做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回答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向何处去的问题,一个关键性的前提就是了解当前产业工人的综合现状。在这个层面上,进行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产业工人队伍调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从既有研究看,我国产业工人研究还比较少,概念的传播还不够广泛,且多被农民工等概念所覆盖,调查数据也比较匮乏。事实上,产业工人涵盖范围应当更为广阔,与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工不能等同。按照普遍意义上的理解,产业工人主要是指在第一产业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的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从这个概念的涵盖范围来看,产业工人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换言之,无论技术水平高低,还是工作类型差异,只要在这些行业内的工作者,都可以纳入到产业工人的范畴当中。

有鉴于此,课题组依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开展了“关于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工人综合状况”的大规模、多领域、长时间调查,旨在了解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工人的综合状况,发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实际,做好靶向调整、精准施策,提高产业工人获得感,建设好产业工人队伍,发挥产业工人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服务,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目标服务。课题组在借鉴学术界关于产业工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专家组论证意见,开发了一套全面、客观反映产业工人综合状况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工作状况、生活状况、社会保障、社会交往和思想认知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工作客观情况、工作主观感受、基本生活条件、生活满意度感知、定居城市可能性、工作保障、权利保障、家庭状况、城市融入、主观情绪、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企业认知和政治认知等15个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之下,还设置了包括工作来源、工作流动、职业满意度、工作无聊度、居住条件、阶层认知等在内的61个三级指标。

2019年6—9月和2020年8—11月,课题组组织了多个调查小组进行了十余次的现场调研,主要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等9个典型城市,共收集有效问卷1515份,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访谈记录和调查笔记,获得了全面、客观、翔实的一手数据,为形成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工人调查报告(2021)提供了扎实的资料基础,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产业工人发展的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调查报告共分为九大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主要以时间线索强调变迁过程,该章节对我国产业工人的相关政策进行回顾,并说明了不同时间阶段不同政策的具体指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民工为主要群体的产业工人,越来越活跃在国家发展的舞台上。通过回顾历年来的政策文件,划分出产业工人发展的四个阶段,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产业工人的发展历史,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第二章对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和新任务进行了细致剖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越来越重视产业工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在顶层设计上强调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还出台了许多扶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具体政策。从中央到地方、从宏观到微观、从单一指标到综合考量,新时代的党和政府以更大作为、更大信心、更强力量建设好产业工人队伍,对新形势下产业工人队伍提出了系列新要求,包括有理想守信念、讲政治能担当,懂技术会创新、重培育留得住,以及能流动有激励、强支持有高度等。这些要求和任务既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目标,也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具体框架。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各级政府需要以之为遵循,真正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好,有效发挥产业工人作用,切实提升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三章主要阐释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总体形态与布局。由于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在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制度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产业发展也出现了较大不同,这对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该章节对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个城市的不同产业进行了总体阐述,为后文产业工人的数据分析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章主要论述本调查的目的与意义,并对调查设计和方法进行介绍。本调查兼具实践关怀和理论取向的双重特征。在实践关怀上,本次调查涵盖产业工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力图较为全面地反映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客观情况和主观感受。在理论取向上,本研究尝试推进产业工人的研究进展,丰富产业工人研究的知识图谱,尤其是推动产业工人综合状况的量化研究。相应地,本调查报告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工人层面、公众层面、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等多个层面。在调查设计和方法上,一方面,本调查根据专家意见,采取立意抽样方法,选取最适合研究的城市样本;另一方面,本调查采用配额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所选城市的目标企业和产业工人。在样本选择上,本调查选定珠三角九市为调研城市,根据样本数量的充足性、产业业态的丰富性、部分产业的典型性等原则,最终收集到1515名产业工人的样本。调查过程严格遵循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的原则,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方法。在指标设计上,课题组结合专家意见和调研发现,设定由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产业工人的综合状况。

第五章是数据的总体性描述。通过大规模的实地调研,课题组收集了大量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从人口统计学变量、工作状况、生活状况、社会保障、社会交往和思想认知等六个方面汇报了产业工人的状况。其中,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主要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孩子数量、户口性质和收入情况等进行分析;在工作状况方面,主要从产业工人的行业分布、工作来源、工作目的、工作强度、流动性、工作满意度等维度进行阐述;在生活状况方面,主要阐述产业工人的基本生活条件、生活满意度、定居城市可能性、家庭状况等;在社会保障方面,主要阐述产业工人的工作保障、权利保障、生活保障等;在社会交往方面,主要分产业工人的城市融入和主观情绪两大板块进行阐述;在思想认知方面,则主要关注产业工人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企业认知、政治认知等层面。这些结论呈现出产业工人的基本现状,是对产业工人总体状况的具体描述,能够反映当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对我们理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该往哪儿去、怎么去等问题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第六章从代际差异、行业差异、性别差异、户口差异、收入差异等层面,对产业工人的工作状况、生活状况、社会保障、社会交往和思想认知等内容进行了差异性比较。由于年龄不同,新生代产业工人与老一代产业工人在生活、思想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同时,不同行业的产业工人在收入、职业习惯、认知、社会保障等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别。此外,性别、户口和收入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产业工人的综合状况。

第七章主要基于调查数据,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从技术、观念、娱乐、工作、发展、认知、保障、社交等方面分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的症结。报告认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工人中存在技能人才缺口,分布结构不均;思想素质有待提升,权利意识不足;自我支配时间零碎,休闲方式单一;工作需求产生变化,管理模式滞后;生活追求逐渐提高,现实障碍较多;城乡双重融入困难,自我认同模糊;社保供需存在差距,维权意识薄弱;社交方式较为单一,交往圈子狭小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各级政府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必须要破解的关键性问题,关乎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成效。

第八章主要是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实践经验以及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产业工人在工作状况、生活状况、社会保障、社会交往、思想认知等方面表现出的问题是多重因素耦合的结果。在宏观政策层面,有着培训政策工具倾向偏高,忽视整体成长;体制机制存在些许短板,阻碍技能提升;缺乏完整社会培训体系,教育投入不足;创新创业环境构建不强,地位有待提高的问题。在企业管理层面,有着企业培训行为标准不一,技能参差不齐;企业管理理念短视滞后,人才流失加剧;企业部门协同效能不足,难以形成合力;企业人才重视程度不够,联结积极性低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层面,有着劳资平衡关系未形成,竞争优势缺失;市场技能需求存在矛盾,薪酬待遇较低;社会权益保障制度缺位,劳动维权困难;市场职业发展通道阻滞,培育机会有限的问题。在城市融入层面,有着收入水平较低,经济融入困难;社交圈子偏窄,社会融入不足;政治参与不强,制度融入有限;人文关怀不够,文化融入受阻的问题。在工人自身层面,有着偏向注重获取短期利益,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稳定时间空间约束,流动频率较高;生活家庭负担过于沉重,缺乏职业规划;工作内容单一枯燥乏味,身心受到挑战;难以形成城市归属认同,情感孤独无助的问题。上述这些现象既是宏观背景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遇到系列问题的原因,也是在调查基础上发现的微观因素所在。如何将宏观背景与微观因素相结合,精准定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问题症结,是值得我们审慎考虑的重大问题。

第九章从个体、企业、社会和政府等四个层面进行对策性思考。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更是解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要路径。如何关切每位产业工人的成长与发展,让每位产业工人体会到切切实实的幸福感,是我们需要不断竭力达成的目标。具体而言,在个体层面,工人自身要补齐认知短板,培育主体意识,制定长远目标规划;在企业层面,要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形成公平分配体系,提供优质技能培训,培育完善帮扶体系;在社会层面,要倡导包容友爱文化,保障产业工人合法权益,促进互联互通互助;在政府层面,要推进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力度,优化引才用才机制,在多方共赢格局打造中提升资源配置效能,不断优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生态。 nqcJa4qsXqmSGZiEapE6Yfz2wf+wZyDdoQhx5OdzoAdsQncRaOYW+EwzWaJqub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