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 近代史所学科发展概况

近代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文化史研究室成员在2016年发表多篇有关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史学理论等方面的文章,部分成果在前文已经有所叙述。《史学史研究》2016年第1期刊发该研究室成员撰写的“中国近代史书写”专栏,发表了左玉河《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文化审视》、马勇《革命与“革命叙事”》、赵庆云《吕思勉的中国近代史书写》等文章,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16年第8期全文转载。王也扬、赵庆云的《当代近代中国史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近代史理论领域的研究状况与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分四章内容,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近代史理论范式的确立、“文化大革命”中的近代史叙事及其理论研究状况、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史理论研究状况,包括马克思主义史学道路的反思与重建、中国近代史诸问题的理论再思考、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讨论等内容。

该研究室成员在2017年继续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史学史方面的文章多篇,在学界产生一定影响。如左玉河发表《思想分歧与道路选择:重新认识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论战”》(《安徽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寻求意义:深度解释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深化》(《河北学刊》2017年第2期);赵庆云发表《近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综述》(《兰州学刊》2017年第10期)、《勤勉治学、潜心筑础——荣孟源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5期)及《范文澜与中国通史撰著》(《史学理论研究》2017年第3期);李政君发表《唯物史观与1949年后顾颉刚的古史研究》(《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3期)及《唯物史观与抗战时期的中国通史书写》(《北京党史》2017年第4期)等文章,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研究,对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近代著名史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2018年,《史学史研究》2018年第1期的“民国时期中国通史书写”专栏,发表该研究室成员左玉河《多元史观与多样化的通史书写》、马勇《从学术史视角看吕思勉的通史写作》及张德明《陈恭禄的中国通史编纂思想》等文章,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8年第7期给予全文转载。该研究室成员还在本年发表多篇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面的文章,如李政君在《史学史研究》2018年第2期发表《顾颉刚的沿革地理研究与“古史辨”关联发覆》一文;左玉河在《浙江学刊》2018年第3期发表《多维度推进的中国口述历史》,在《史学月刊》2018年第8期发表《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品质》两文;赵庆云发表《中国科学院1950年率先成立近代史研究所考析》(《清华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及《论“十七年”史学之集体研究模式——以中科院近代史所为中心的探讨》(《党史研究与教学》2018年第2期)等文章,都利用丰富的史料,从不同视角对近代史学史与史学理论领域的具体个案与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

(执笔人:张德明)


[1] 张顺洪:《为唯物史观鼓与呼》,《史学理论研究》2016年第4期。

[2] 王宪明等:《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学术交流》2016年第7期。

[3] 尹媛萍:《学院派知识分子与唯物史观的党外传播——以吴恩裕为例》,《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3期。

[4] 李政君:《顾颉刚对唯物史观的态度》,《人文杂志》2016年第5期。

[5] 王雪楠:《“物”、“心”之辩:中国知识界的“唯物史观”解读变迁(1918—1923)》,《党史研究与教学》2016年第2期。

[6] 李政君:《唯物史观与1949年后顾颉刚的古史研究》,《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3期。

[7] 王日根:《由“体认”“自觉”而“升华”:傅衣凌治史对唯物史观的践行》,《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5期。

[8] 李维武:《新文化运动中的唯物史观派》,《武汉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9] 胡文辉:《陈寅恪与唯物史观》,《历史教学问题》2018年第4期。

[10] 陈峰:《唯物史观在近代中国的流变》,《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5期。

[11] 王伟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学科创新体系》,《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

[12] 赵义良:《唯物史观的精神内核及其生成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13] 吴英:《唯物史观: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史学集刊》2017年第6期。

[14] 涂成林:《历史阐释中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评价问题——基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

[15] 罗平汉:《关于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几点浅见》,《晋阳学刊》2016年第1期。

[16] 宋月红:《深入内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26日。

[17] 周进:《历史人物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红旗文稿》2018年第17期。

[18] 梁柱:《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诉求及其危害》,《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第2期。

[19] 李玉中:《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新动向》,《光明日报》2017年7月10日。

[20] 陈明凡:《解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政治属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4期。

[21] 王增智:《试析目前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及扼制途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4期。

[22] 吴英:《筑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长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14日。

[23] 龚云:《历史虚无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6期。

[24] 熊燕华:《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人物的策略、动因及危害》,《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

[25] 叶玉华、叶飞霞:《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新变化及应对策略》,《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26] 侯西安:《揭开历史虚无主义所谓“尊重”史料的假面》,《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27日。

[27] 张海鹏、赵庆云:《历史虚无主义的若干表象及其实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9期。

[28] 周良书:《中国共产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考察》,《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29] 王永秀:《关于蒋介石抗战态度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分析》,《改革与开放》2017年第11期。

[30] 陈元明、韦冬雪:《关于共产党抗战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评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2期。

[31] 刘仓:《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5期。

[32] 郑流云、余璐:《对当前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33] 孙帅:《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批判》,《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

[34] 吕惠东、丁俊萍:《19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谱系初步形成探析》,《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

[35]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概说》,《史学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

[36] 左玉河:《求真与致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双重品格》,《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5期。

[37] 左玉河:《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品质》,《史学月刊》2018年第8期。

[38] 叶建:《近代报刊媒介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出版科学》2017年第4期。

[39] 朱慈恩:《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考察》,《厦门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40] 李玉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传统经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年刊》2018年第1期。

[41] 马勇:《老辈史家对近代中国历史叙事的调整》,《兰州学刊》2016年第3期。

[42] 赵庆云:《范文澜与中国通史撰著》,《史学理论研究》2017年第3期。

[43] 赵庆云:《勤勉治学、潜心筑础——荣孟源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5期。

[44] 张杰:《蔡和森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性理论贡献》,《史学理论研究》2018年第3期。

[45] 陈峰:《吕振羽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构建》,《史学理论研究》2018年第1期。

[46] 陈其泰:《新时期史学理论进展的两点思考》,《史学月刊》2016年第4期。

[47] 瞿林东:《研究史学遗产与史学的继承创新》《史学月刊》2016年第6期。

[48] 乔治忠:《用中国话语发展当代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12日。

[49] 杨晶、卓立:《论改革开放新时期史学理论学科的定位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50] 董丛林:《中国近代史研究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展望》,《燕山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51] 赵庆云:《近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综述》,《兰州学刊》2017年第10期。

[52] 龚云:《正确评价近代中国革命》,《天府新论》2017年第1期。

[53] 王传:《华南学派史学理论溯源》,《文史哲》2018年第5期。

[54] 吴英:《史学理论研究当不忘初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17日。

[55] 乔治忠:《试论史学理论学术体系的建设》,《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2期。

[56] 陈慧本:《当前国内史学理论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简论》,《学术研究》2017年第12期。

[57] 王记录:《当代中国史学大众化研究的历程与理论反思》,《郑州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58] 孟钟捷:《公共阐释理论视域下的公共历史文化机制建设》,《历史研究》2018年第1期。

[59] 王记录、张嘉欣:《公众史学在中国:发展路径与理论建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60] 钱茂伟:《公众史学:从根本上解决史学的应用问题》,《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23日。

[61] 《明确基本理论问题,推动中国口述史科学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2日。

[62] 杨祥银:《走向跨学科与跨领域的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2日。

[63] 李娜:《当口述历史走向公众:“公众口述历史”中的伦理问题刍议》,《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3期。

[64] 陈全黎:《见证的危机:口述历史的证据问题》,杨共乐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65] 王艳勤:《何种历史:公共史学视野下的口述历史》,《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66] 左玉河:《口述史的方法论属性与史学研究形态的变革》,《光明日报》2017年1月16日。

[67] 钱茂伟:《公众史学视野下的口述史性质及意义》,《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1期。

[68] 王怡:《技术的嬗变:口述历史研究的三个时代》,《中华文化传播与研究》2018年第1期。

[69] 施佳慧:《口述史方法的能与不能》,《艺术评鉴》2017年第11期。

[70] 孙卫国:《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16年第2期。

[71] 李光宗、王永平:《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全球史”转向》,《齐鲁学刊》2016年第1期。

[72] 邓京力:《微观史学中的理论视野》,《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73] 董欣洁:《中国全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

[74] 赵世瑜:《在中国研究:全球史、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4期。

[75] 张宝明:《大数据视野下历史学的双栖性》,《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3期。

[76] 李伯重:《大数据与历史科学化》,《北京日报》2017年7月10日。 ENH2PbWpSFS4KnmsW5yZseEkpwebFtELKhzysSSotOp1B54aR9vdSyVNXKoWHM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