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甚为猖獗,主要是否定中国革命与中共历史,危害甚大,史学界对此也进行了批判。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中央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本书编写组编《历史虚无主义辨析》(学习出版社2017年版)、本书编委会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版)、历史虚无主义课题组编《怎样才能做到历史清醒》(学习出版社2017年版)、朱佳木著《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斗争的有力思想武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宋月红主编《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当代中国出版社2017年版)及曲青山主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论丛》第一辑(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版),这些著作从不同方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危害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进行了深刻批评。

对于该思潮的具体表现,学者们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概括。如罗平汉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是用非历史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和阐释历史,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作出主观而非客观、以个人好恶为标准、或带有某种政治目的的评价。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曲解与诋毁中共历史,丑化与矮化中共领袖人物。由于主流学术界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还缺乏深入的学术研究,还缺少真正有说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从而使历史虚无主义有了一定的市场。 [15] 宋月红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既非学术思潮也非学派,而是由国内外敌对势力制造和鼓动,以推翻共产党领导和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否定和“告别”革命为核心,以伪造、篡改、歪曲、恶搞历史或将历史碎片化、片面化为手段,借助网络、报刊、书籍、讲堂、舞台、荧屏等媒介加以流传的政治思潮。 [16] 周进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学术研究”“还原历史”“重新评价”为幌子,颠倒是非,歪曲党史国史军史,污蔑诋毁党的领袖、英雄人物,无限放大一些领袖和英雄人物的缺点或错误,却抬高美化一些反面人物,以达到其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目的。 [17] 梁柱指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集中表现为“告别革命”论,有其鲜明的政治诉求。表面看它是一种学术性的思潮,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思潮。在“学术研究”的名义下,按照他们的政治诉求来进行所谓的“反思历史”“重写历史”,以推翻已被历史证明了的正确结论。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国际和国内的历史背景。 [18] 李玉中则总结了历史虚无主义新动向,即:传播手段网络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受众低龄化;思想观点隐蔽化;理论外衣新潮化,并强调毋庸置疑,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宣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价值观,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思想动机。 [19]

学者们还分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危害,对其进行了深刻批判。陈明凡称: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心史观。走社会主义道路能否实现现代化,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同历史虚无主义论争的焦点。只有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成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使历史虚无主义赖以支撑的理论彻底破产。历史虚无主义同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政治思潮具有同质性,并在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的过程中内外呼应、紧密配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我国思想理论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 [20] 王增智认为,目前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者虚无的主要对象是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他们图谋采用学术研究的形式解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根基。他们为了使自己的“重新评价”研究成果具有迷惑性,采用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叙事方式,任意剪裁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等内容,妄图建构一种符合他们要求的逻辑体系来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 吴英则称:历史虚无主义的炮制者利用互联网不断向社会传播谬论,否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妄图达到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的目的。在网络空间里,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也披着文化或者学术研究的外衣,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一些人由于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正确的历史知识,对历史虚无主义丧失了辨析能力而随声附和。 [22]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学者们也进行了梳理总结,认为危害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基础,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龚云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动摇我国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实质在于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党执政的历史依据,损害党的公信力,动摇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动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破坏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颠覆社会基本共识,影响政治稳定,制造社会分裂;企图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引向邪路,干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23] 熊燕华则强调:当前,我国重新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把虚无历史人物作为其重要策略。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以形而上学为思维方法,从抽象人性论等层面集中虚无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人物,特别是党的领袖和革命英雄人物。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虚无历史人物,主要与历史虚无主义者自身的政治目的、国际与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历史人物身上承载的象征性意义有着密切联系。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人物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危害,包括歪曲、颠覆人民共有的历史记忆与正确认知,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力,动摇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4]

对于如何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学者们认为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研究历史,从多方面进行抵御防范。如叶玉华等指出:在思想多元化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方式、传播维度、传播内容、传播话语等方面发生变化,出现影响力扩大、与主流意识争夺受众的力度加大、危害性不断加深等特征。必须着力打造唯物史观传播的客观环境,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加强对大众的价值观引导,应用传播学规律创新传播方式,才能有效抵制和消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影响。 [25] 侯西安认为:在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变换手法进行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矢志不渝地坚持唯物史观,在史料考证和评价中坚决反对以所谓的“价值中立”歪曲或丑化历史,公开申明我们的人民立场。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既要对党史国史军史和改革开放历史中磅礴辉煌的宏大历史场景、人民领袖和英雄楷模的伟大事迹有所了解,又要进一步对宏大历史场景背后的具体历史情景和细节有所了解,以及对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有所了解。 [26] 张海鹏、赵庆云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泛滥与现实国际环境、反共势力的“和平演变”企图、后现代思潮的理论支持以及一些国内思想土壤有关。历史虚无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的表现,对社会舆论、群众心理特别是广大青年有相当强的导向和冲击力。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要有更深入的学理分析与批判,推动通俗普及历史读物的撰写与出版,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在学术成果传播上的作用,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历史教育,整顿好领导干部作风。 [27]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仍然在社会上颇有市场,作为历史学者都有责任正本清源,用自己的扎实研究及正确发声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害。

对该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学者们集中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领域进行了分析。如周良书考察了中共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指出:“五四”以来,历史虚无主义虽时隐时现,但产生较大消极影响。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9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以“史实”取信于人,讲好“中国故事”、以“史识”凝聚人心,做足“历史功课”、以“史学”教育人民,批判“虚无主义”、以“史观”正本清源,才能将虚无主义从历史的“避难所”中驱除,才能从根本上清除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消极影响。 [28] 王永秀在蒋介石的抗战态度问题上,称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还原虚假的历史细节及偷梁换柱的手法,进一步美化蒋介石的抗战态度,他从客观事实出发,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虚假做法,并对蒋介石从不愿抗战到被迫抗战再到消极抗战的三个阶段进行了深刻分析。 [29] 在抗战研究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也存在严重的有违历史真实的倾向。陈元明等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共产党抗战问题上宣扬“共产党抗战时间短,抗战范围小”,“共产党抗战动机不纯,躲在后方‘游而不击’,只顾抢地盘,以致坐大”,“共产党投机取巧,净打小仗,不打大仗,歼灭敌人数量少”,“共产党只宣传自己的抗战贡献,不宣传国民党的抗战贡献”等一系列贬低共产党抗战的言论。对此,我们应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对这些言论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和批驳,才能澄清事实。 [30]

当前毛泽东研究中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重灾区,社会上有关毛泽东的错误史实甚多,不仅阻碍了毛泽东学术研究的规范化,也严重误导了群众认知,对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造成影响。刘仓指出:否定毛泽东,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核心。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在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取消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妖魔化毛泽东的民族英雄形象。它们采取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方法来评价毛泽东,得出的结论经不起历史检验。这种政治思潮的危害,在于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妄图使中国走上西方道路。 [31] 郑流云等强调:在毛泽东研究领域产生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他们打着所谓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在毛泽东研究中肆意歪曲和否定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如何剖析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政治本质及其危害,已构成了能否真正切实有效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要前提。 [32] 孙帅以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为例,指出:毛泽东思想以其重要的政治和学术价值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毛泽东的特殊政治地位以及国外学者的话语体系转换和地域认知的缺陷,有些国外学者的研究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从方法论和研究史料出发,通过唯物史观的方法分析和研究毛泽东思想,对国外学者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进行分析,指出某些国外学者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存在的以偏概全倾向,批判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非客观性立场。 [33] op2j1vUTx0MDJw88Z4hIv9q9R/DHuRCvO+oJ2r5hhxMLMaO+7gO2PP+CgjMxz0d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