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世界文学概念在中国的流变

讨论世界文学概念在中国的演变是全面厘清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研究世界文学与中国这一话题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中国,人们对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关注和使用始于20世纪初,在随后百余年间,世界文学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始终保持着种种复杂的关系,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种语境、角度和视野。这里所说的中国,更确切地说是不同于古典中国的“现代中国”。古典中国时代人们遵循历史上形成的天下观,以华夏为中心,四周为蛮夷,并无现代意义上的世界意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并不多。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世界文学大致经历了从古代的分途发展到近代的区域文学连结,进而迈入现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时代这一进程。世界文学概念进入中国也发生在世界文学时代来临这一大背景之下,并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所说的“现代中国”与本书绪论中对于现代的界定保持一致:它的上限虽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标志,但鉴于概念的使用与观念的产生、思想的演化有着密切关联,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我们的讨论会扩展至晚清民初较为宽泛意义上的“西学东渐”时代。下限可延伸至20世纪70年代末乃至80年代,从那时起,中国掀起了第二次“开放”和“走向世界”的热潮。为了较为完整地勾勒出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在20世纪中国发展演变的全貌,我们的讨论也会适当向下延伸至当下。毫无疑问,20世纪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开放的时代,这一时代的中国文学越来越具有现代性、世界性和全球性,日益具有了一种整体的意识。这个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既受到世界文学的深刻影响和滋养,同时也为世界文学贡献了一种独特的现代文学范式。世界文学概念从进入中国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伴随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个历程,它的命运和内涵也因中国具体国情的变化而经历了不断的丰富与重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文学传统。

本章将这一历史进程分为五个阶段进行描绘,以期勾勒出世界文学概念进入中国的基本面貌以及人们对它的批评、接受与实践。第一阶段时限以1895年晚清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为起点,延伸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在这一时期,不但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近代转型,而且也是“世界意识”出现与“世界文学”观念的发生时期,世界文学概念正式登陆中国。第二阶段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20年代末,可称之为世界文学概念的“五四时期”。伴随着文学价值的重估与转换,中国的世界文学观念与实践有了纵深的发展,世界文学概念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第三阶段为20世纪30—40年代,世界文学观念在多个方面继续和深化了社会化进程,对世界文学概念的使用表现出更为多元的理论与实践形态。第四阶段为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的世界文学观既有对此前理论内涵的继承和延续,又有基于历史语境而发生的新变化,对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世界文学观念和实践影响深远。最后,我们也将讨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文学概念在中国语境中的使用和反思,乃至全球化时代获得的新内涵,这一阶段可视为世界文学观在中国发展的第五阶段。 wP1Y+OECCWjy4RSnjyWUNP1/dQWh6pLx/tgrbEbA69InptCftEvJM/esiN+JkyK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