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北宋反映现实诗歌发展的曲折历程

北宋初期,诗坛流行的是白体、西昆体和晚唐体。如前所论,白体俚俗平易,晚唐体细碎单调,西昆体则纤巧虚浮,不仅成就不高,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很不够。

如这个时期著名的晚唐体诗人林逋,他的诗歌就对现实关注不够。林逋是隐士,过着梅妻鹤子的生活,他的诗歌以写景为主,对现实的人生不大关注。他的诗歌注重锤炼字句,属对工切,不尚用典,风格澄澹孤峭。正如钱锺书所说,他是“用一种细碎小巧的笔法来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活” [1] 。林逋的诗作基本属于晚唐体,内容比较狭窄。他的一些诗歌全是景语,一气而下,有的全无起承转合。他的诗在内容上绝少关注社会现实,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2] 他的一些酬和之作也多写清幽之景,全不似在和人唱和。林逋早年或有济世之志 [3] ,他在早年的诗歌中说“直语时多忌,幽怀俗不分” [4] ,则他也可能曾经以“直语”言及时政。但在长期的隐居生活中,他的这种志向和豪气早已在“花月病怀看酒谱,云萝幽信寄茶经” [5] 的心境里,消散于西湖孤山美丽的景色之中了。这个时期的诗人大体如此。

北宋前期同情人民,关心民瘼,又在更广更深的层面广泛地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诗人是王禹偁。王禹偁对百姓有着深切的关心和同情,如端拱元年(988)岁暮在任职右正言直史馆时,王禹偁有《对雪》一诗,由自己的舒适生活联想到边民和边兵的艰辛寒苦,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关心和同情。王禹偁《感流亡》写淳化元年(990)京兆一带的大旱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又王禹偁《金吾》一诗揭露了宋将残害人民的暴行,诗中写出了金吾杀戮千家以至于鸡犬不留的罪恶,具有诗史的性质。王禹偁的这类诗歌还有很多,如《对雪示嘉佑》:“秋来连澍百日雨,禾黍漂溺多不收。如含行潦占南亩,农夫失望无来麰。尔看门外饥饿者,往往殭殕填渠沟。峨冠旅进又旅退,曾无一事裨皇猷。俸钱一月数家赋,朝衣一袭几人裘。” [6] 此诗可作诗史看。又如《秋霖二首》(其一)写淳化三年(992)商州秋霖伤稼,庄稼无收。《秋霖二首》(其二)更写夏旱秋潦之后斗米至二百金,人民无法生活。另外,王禹偁还有一些诗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通过王禹偁的这些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和某些历史细节。

尽管王禹偁的诗歌对社会现实有较为深入的反映,但这个时期的大部分诗人对社会现实关注不够。所以,北宋前期关注社会现实的诗歌数量较少,并未形成风气。

北宋中期,活跃在诗坛上的主要诗人有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欧阳修同梅尧臣、苏舜钦一道,努力扭转西昆体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开始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写出了许多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王安石、苏轼的诗歌也深刻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现实。诗人普遍写出了关心国事民生的作品,这是北宋中期诗人对北宋前期诗歌远离现实的不良倾向进行反思的结果。

例如,梅尧臣的诗歌表现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对社会不公的揭露和对国事的关注。梅尧臣《田家》(其四)表现了农民艰辛的生活,从诗中可以看出,农民劳动一年而无以卒岁,只能穿着残破的旧衣。《陶者》是梅尧臣集中的名作,反映了手工业者的辛劳和艰难。又梅尧臣《田家语》写了因为战争而造成的田园荒芜和劳动者的苦难。梅尧臣又有《汝坟贫女》,序云:“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僵尸相继。” [7] 又《逢牧》痛牧马之伤稼,《岸贫》《村豪》《小村》等揭露贫富不均。梅尧臣的这些诗歌反映了劳动者的遭遇和处境,可以看作宋代的“诗史”。梅尧臣关心国事,这在他的诗歌中多有透露。如《甘陵乱》写王则起兵叛乱事,《书窜》写谏官因直言而得罪的经过。在梅尧臣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宋与西夏的战争,如《闻尹师鲁赴泾州幕》即写康定元年(1040)西夏军攻宋事。这些诗歌记录了国家大事,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反映。

苏舜钦官职虽卑,却关心国事,他曾数次上书议论朝廷大事,他的诗歌也比较能够反映民生疾苦。他的这类诗歌感情真挚,发乎性情,可称“诗史”。如其《吴越大旱》写天灾中死者堆积,触目惊心,又写边境不安,国事堪忧。而朝廷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又驱民为兵,不教而使民战,导致死伤惨重。这样的诗歌不仅记录了当时惨痛的历史,还表达了诗人对事件的态度和感怀,与杜甫被称为“诗史”的作品一脉相承,“三丁二丁死”这样惨痛的诗句与杜甫的“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着同样的冲击力。又其《城南感怀呈永叔》写庆历四年(1044)汴京大旱,百姓饥苦,以凫茈卷耳为食,肠胃不适,死者十之七八。《庆州败》云:“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屠杀熟户烧帐堡,十万驰骋山岭倾。” [8] 《有客》:“蛮夷杀郡将,蝗蝻食民田。” [9] 《己卯冬大寒有感》:“不知百万师,寒刮肤革裂。关中困诸敛,农产半匮竭。” [10] 这些诗歌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事。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其诗歌对宋代前期的“一系列重大时事、政治、社会、民生问题,大体上均有所反映,颇具‘诗史’特色” [11]

欧阳修也创作了一些关心百姓和国事的诗歌。如其《食糟民》:“不见田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还来就官买糟食,官吏散糟以为德……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 [12] 不仅表达了对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也有对自己的责问。又《再和圣俞见答》“问我居留亦何事,方春苦旱忧民黎” [13] ,也表明诗人对百姓的关心。又其《晏太尉西园贺雪歌》“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14] ,尤为著名。欧阳修的诗也反映当时的政治和国家局势,如《边户》“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15] ,反映了澶渊之盟后边境的情况。欧阳修对军事比较熟悉, [16] 因此他的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斗争,如《送任处士归太原》等。欧阳修的这些诗歌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杜甫反映现实的精神,虽然他反映现实的深度还很不够。

苏轼继承了杜甫的“诗史”精神,其诗歌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反映。如《吴中田妇叹》借吴中田妇之口述说农民生活的艰难,这样的诗歌既反映社会现实,也透露出苏轼对百姓的关心。熙宁十年(1077)除夕,苏轼在潍州遇雪,次日早晴,苏轼作诗云:“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攲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 [17] 这首诗写了天灾,也写了因天灾而出现的大量逃户,有诗史的意味。又苏轼《陈季常所蓄 〈朱陈村嫁娶图〉 二首》(其二):“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租夜打门。” [18] 又苏轼《鱼蛮子》:“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不如鱼蛮子,驾浪浮空虚。空虚未可知,会当算舟车。蛮子叩头泣,勿语桑大夫。” [19] 这些诗歌都透露出县吏的暴虐、租税的繁重和人民的穷困。

苏辙的一些诗歌也反映了民生疾苦,如《次韵子瞻吴中田妇叹》写晴雨无时导致农民贫困,诗人对农民的穷困生活表示了一定的同情。又《秋旅》反映了当时府县追索逃亡的边境士卒的社会现实。又《春旱弥月郡人取水邢山二月五日水入城而雨》:“春旱时闻孽火然,邢山龙老不安眠。麦生三寸未覆垅,雨过一犁初及泉。深愧贫民饥欲死,可怜肉食坐称贤。南斋遗老知尤幸,汤饼黄齑又一年。” [20] 此诗写贫富不均,略有杜陵诗史之意。只是在苏辙的诗歌中,这类诗歌数量很少,水平也不高,力度和深度也不够。

北宋前期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比较少。到北宋中期,诗人开始较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国家命运,这对宋诗来说是一种好的倾向。

北宋后期,活跃在诗坛的是黄庭坚、陈师道、秦观、张耒等诗人,他们是苏轼影响下的诗人群体,以黄庭坚为首的诗人群体后来被称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有自己的创作主张,他们的诗歌字斟句酌,法度井然,不仅支配了当时的诗坛,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北宋后期诗歌有脱离现实的倾向,除了张耒写了一些关心民瘼的诗之外,其他诗人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生活。这是这个时期诗人片面学习杜甫字句、法度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黄庭坚的诗歌虽然号称师法杜甫,但他“没有重视杜诗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现实主义精神,却片面地强调杜诗在格律字句等形式上的特点” [21] ,对民生疾苦不太关心,诗集中反映民瘼的诗歌寥寥无几。他有《流民叹》一首,写河北灾荒,流民流落襄、叶间,略及民生疾苦。其《和谢公定征南谣》 “汉南食麦如食玉,湖南驱人如驱羊” [22] ,亦言及时事。但是,从整体上看,山谷诗歌题材比较狭窄,以上那些诗歌以及《次韵游景叔闻洮河捷报寄诸将四首》这样述及国事的诗歌在其集中是很少的。 [23] “身忧天下自有人,寒士何者愁添臆” [24] ,总体上说,他关心的是自己的小天地,对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不甚挂怀。陈师道自己说:“卧家还就道,自计岂苍生” [25] ,自言其出处皆因贫贱,所为是自为计耳,不关乎苍生。他家境贫寒,又久为下层官吏,但他对民生疾苦几乎视而不见,只有很少的诗约略言及。如其《田家》写出了田家早出晚归的辛劳,但语言比较和缓,态度也很温和,即使这样不痛不痒的诗歌在《后山集》中也几乎是仅见的。秦观诗明丽而富有情韵,有唐人遗韵,但也有诗思孱弱的缺点,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更为欠缺。

这个时期的诗人中,只有张耒的诗中关心民生的诗篇较多。正如钱锺书所说:“在‘苏门’里,他的作品最富于关怀人民的内容……他受白居易和张籍的影响颇深。” [26] 张耒比较关心农民生活,其《大雪歌》写自己见大雪而念及农民即将年丰粮足,又说自己无功受禄,“无功及物惭受禄” [27] ,因而感到惭愧,态度比较真诚。张耒《旱谣》写天旱伤农,竟有因争水而杀人者,张籍希望龙兴致雨,解民忧患,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诉魃》也是一首反映天旱的诗,张耒以为旱之神曰魃,故作此诗向上天控诉,希望上天处置旱神,使天降甘霖,粮食丰收。另外,张耒有《叙雨》一诗,他写此诗是因为福昌之民祷旱于西山,“旱岁取水以祠辄应”,故“作歌以扬之”, [28] 这也表明他比较关心农事。张耒《听客话澶渊事》写著名的澶渊之盟,表明他对国事的关心,有诗史意味。《和大雪折木》写大雪之后,人民穷困无食,而鹿山长官却“高楼大饮”,纵情欢谑,张耒希望这些人能够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百里饥寒仰长官,勉充此心救民瘼” [29] 。《京师阻雨二首》云“朱门乐事无时无,尔自贱贫空太息” [30] ,写社会的贫富不均。《田家三首》写农民的苦乐,“田家苦作候时节,汲汲未免寒与饥。去来暴取独何者?请视《七月》豳人诗” [31] 。《一亩》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诗写丈夫佣车死于车下,妻子和孩子无衣无食,啼饥号寒,张耒看到了农民的极度贫困和社会的不公,对农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去年》写粮食丰收但农民依然贫困,诗人不禁对上天提出质问。《和晁应之悯农》写“壮儿”甘心为盗,被捕受刑也不后悔,写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八盗》写八人为盗,横行江湖,劫掠百姓的史实。

由此可见,这个时期是表现现实诗歌的低潮期,只有张耒写出了较多的关心百姓生活的诗歌。江西诗派片面学习杜诗技巧而不关注现实人生,导致反映现实的诗歌较少,这是这个时期学杜的大失误和大教训。 zIOkAHknReXrmPhFY4jNdZTTSBssl0AqdDWiAOH6gQwQiwHJQikOrDp5oEdtif4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