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一词具有丰富的含义,不同语境、不同领域或不同的学科门类对发展有不同的理解。郑宝华基于经济学的视角,认为发展是在一定资源基础上社会各方面相互促进的变革,从而获得收入的连续稳定增长,最终达到持续进步的目标。 [22] 景天魁基于社会学的视角,认为发展是在传统和现代性的紧张关系中,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内所实现的社会运动过程。 [23] 苏联哲学家布劳别尔格认为,发展是揭示事物各种变化性质的哲学概念,这种变化具有不可逆性,存在着两种趋势: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趋势;由复杂到简单、高级到低级的下降趋势。 [24] 王怀超认为,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发展泛指从低级到高级的进步过程;狭义上的发展针对一定社会、国家的某类问题。 [25] 《现代汉语词典》从三个方面来定义“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组织、规模的扩大;为扩大组织而吸收新的成员。 [26]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看,发展是表征事物整体趋势的范畴,强调事物处于前进性、上升性、优化性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首先,发展是事物的一个矛盾运动过程。事物间的矛盾斗争,尤其是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如列宁指出的:“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27]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强调指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28] 其次,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有序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即旧事物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新的肯定)阶段后,在更高的、更广阔的平台上生发出新事物。再次,发展的方向通过过程体现出来。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运动过程中,事物间的矛盾相互作用、影响导致事物经历了运动、变化、发展的依次递进过程。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宏观的视角来看,是人类实现自我、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是由必然王国逐渐过渡到自由王国的漫漫征程。综上,处于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事物(也有相对静止)中的向上的、前进的变化即为发展。反映在文化方面,文化领域有利于社会和人的变化就是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与精神生产有区别,亦有紧密的联系。两者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使用的语境上。人们通常把文化视为整个社会大系统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并列来看待,于此而言,文化发展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来说的。而精神生产是相对于物质生产以及人口生产而言独特的观念生产活动,强调不断创新创造出新的思想观念、知识资讯等精神文化产品。其次,两者的针对性不同。文化发展针对的是文化的停滞或倒退,着重强调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取得的进步,呈现出不断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态势;精神生产则是相对于文化的传播、消费而言的,核心是创新创造出新的思想观念、知识资讯等。再次,内涵大小的不同。一般意义上的精神生产是指精神生产者运用一定的精神生产资料(包括精神生产工具),作用于一定的对象,生产出精神产品的过程;而更宽泛意义上的精神生产不仅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环节,还包括精神产品的交换、消费等环节,他们都属于广义的“生产”。但相比较而言,文化发展的范围更大,文化发展不仅仅包含文化的生产创造、消费传播环节,还强调精神文化活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人的精神素养的提升,进而培育国家或民族精神等。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概念的倾向性上是不同的:精神生产是中性的事实描述——对精神文化生产这一事实、环节、过程的说明,而文化发展是肯定性的褒义概念——强调文化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文化对人的丰富和提升等。
文化发展与精神生产的紧密联系首先表现在:精神生产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有了精神生产活动,才会生产创造出精神文化产品并满足人们的需要,也才可能有文化发展,这是确定不疑的。当然,并非所有的精神生产都能推动文化的发展。因为精神生产活动及其产品既有积极的、进步的方面,也有消极的、腐朽的方面。但只有积极的、进步的文化生产活动及其成果,才能更好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精神提升,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其次,精神生产水平表征着文化发展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的精神生产水平表现在文化的开放性、多样性、丰富性等方面,表现在对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和对人的实际提升上,而这些要素又展现了文化的发展程度。进而言之,精神生产活动的开展涉及文化主体的观念意识、能力水平、权利行使,涉及生产资料的丰富程度、流通情况、科技水平等,涉及社会的文化观念、经济发展及政治体制等影响下个体的自由活动空间等,而这些要素的实际情况也真实地反映了特定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再次,精神生产和文化发展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丰富人的精神、满足人的需要,都是人在精神文化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自由本质、智慧能力的体现,最终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