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民国时期是俄侨移居中国的重要阶段,形成了第二次浪潮。俄侨史是民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俄侨的学术活动也应成为民国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 关于俄侨概念的界定和本书中在华俄侨的所指范畴

关于俄侨(俄罗斯侨民)概念的界定,俄罗斯学者主要使用术语“эмиграция”(侨民)。苏联著名语言学家Д.Н.乌沙科夫在其主编的苏联最权威的《俄语详解大辞典》中将其界定为:“1.由于经济的、政治的等原因被迫或自愿移居其他国家的人。2.长时间或经常性地在其祖国以外居住的人。” [1]

关于苏联学者的这个概念界定,笔者认为其比较客观,但该概念又忽略了一个问题,即没有对移居其他国家的人进行国籍说明。笔者认为,侨民一般泛指由于经济和政治等原因被迫或自愿长时间或经常性地居留在一个国家领域内而其国籍不属于该国的外国人,他们一般有其所属国籍或失去原有国籍但并未加入新国籍。根据这个界定,笔者认为在华俄侨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十月革命前在华居留的拥有俄罗斯帝国国籍的俄罗斯人。

第二,1917年十月革命后因国内政权变更仓促出逃或之前在华居留的实际已丧失原有国籍的俄罗斯人。苏联政府又曾于1921年12月15日、1924年10月29日和1925年11月13日,三次下达法令剥夺了这些不肯归附苏联政府的俄罗斯人的国籍,而这些俄罗斯人大部分又没有加入中国国籍,因此,他们大多就成了“无国籍俄侨”。

第三,与这些无国籍俄侨相对,还有一些从苏俄(1917年11月至1922年12月)及苏联(1922年12月之后)陆续来华、拥有苏联国籍并受苏联政府保护的苏联侨民。苏联侨民还包括原先为无国籍侨民、后加入苏联国籍的俄侨。

本书所论述的在华俄侨就是由来华的拥有国籍的俄罗斯帝国臣民、失去俄罗斯帝国国籍的无国籍侨民及苏联侨民共同构成。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俄罗斯学者在研究俄国侨民史时经常使用российская эмиграция或русская эмиграция两个俄语词汇去阐述俄国的侨民运动。实际上,这两个词汇是有明显区别的。российская эмиграция泛指在俄国居住的所有民族的居民。русская эмиграция仅指在俄国居住的俄罗斯族人。笔者赞同张建华教授的看法,俄国的侨民运动是以俄罗斯族侨民为主,也包括了其他民族的侨民。 [2] 因此,本书中所研究的在华俄侨不仅指居留中国的俄罗斯族人,也有其他民族代表,如鞑靼人、乌克兰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从目前面世的国内外资料看,对该问题进行直接研究的成果几乎空白,但外源性的相关成果却有一定数量,对开展本专题的研究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国内研究

1.俄侨学术机构研究。谭英杰(1986)对曾在黑龙江地区从事过考古活动的俄侨学术机构进行了概述性描述,并对其考古活动给予了阐述,认为就其考察活动的成果和影响来说,对黑龙江省考古学、地理学、动植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并产生了一些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林军(1987)对满洲俄国东方学家学会进行了专文论述,阐述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活动,认为它是帝俄侵华政策的产物,是帝俄在华势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徐雪吟(2010)对“满洲”俄国东方学家学会与东省文物研究会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两个学术机构存在性质上的明显差异,对后者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与肯定。石方等(2003)对哈尔滨俄侨学术机构进行了概述性的介绍。汪之成(1993)对上海俄侨学术机构进行了概述性的介绍。李兴耕等(1997)对在华俄侨学术机构进行了概述性的介绍。

2.俄侨中国学及俄侨汉学家研究。彭传勇(2014)提出了哈尔滨俄侨中国学的概念,并进行了概念界定,根据具体的历史环境划分了哈尔滨俄侨中国学的历史分期,列举了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总结了其主要发展特点,对其进行了历史评价,认为哈尔滨是俄罗斯域外中国学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最后提出了加强哈尔滨俄侨中国学研究力度的建议。彭传勇(2011)认为中国东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因素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哈尔滨俄侨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并就其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列举,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其研究特点,肯定了哈尔滨俄侨学者的研究在中俄文化交流、俄罗斯中国学、文化遗产等方面所作出的历史贡献。阎国栋(2007)认为在华俄侨汉学家是俄国汉学研究队伍的当然成员,是中国学者忽略的一个研究对象,北京和哈尔滨是俄侨汉学家比较集中的地方,其对北京和哈尔滨两地的五位著名俄侨汉学家生平和主要学术活动进行了概述性研究,肯定了他们的学术成就以及贡献。世旭(2001)认为哈尔滨俄侨汉学家在把西方文明传播给普通的中国人和把中国文化介绍给普通的俄国人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国外研究

1.俄侨学术机构研究。Горкавенко Н.Л.,Гридина Н.П.(2002)认为俄侨学术机构对俄侨学术知识分子在中国东北适应新环境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对“满洲”俄国东方学家学会和东省文物研究会的历史以及主要成员进行了研究。Печерица В.Ф.(1998)认为哈尔滨法政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机构,同时也是重要的学术机构,推动了俄侨的学术活动,尤其是在法律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绩。2.俄侨学术期刊研究。Тамазанова Р.П.(2004)是目前国际上涉足俄侨学术期刊并发表重要成果的学者,其对《亚细亚时报》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探讨了《亚细亚时报》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历任主编情况、刊发文章的主题等,认为《亚细亚时报》在俄侨学术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俄侨东方学和俄侨汉学家研究。Павловская М.А.(1999)是国际上最早提出哈尔滨俄侨东方学概念的学者,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探讨了哈尔滨俄侨东方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阐述了满洲俄国东方学家学会活动史、东省文物研究会活动史、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学术活动史、哈尔滨法政大学学术活动史、哈尔滨东方文言商业专科学校学术活动史,分析了哈尔滨俄侨东方学的特点和主要研究方向,认为哈尔滨俄侨东方学家是中俄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纽带,对俄罗斯东方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Хисамутдинов А.А.(1996)认为什库尔金是一位颇有造诣的哈尔滨俄侨汉学家,对其生平和在中国文化领域的著述进行了深入研究。Хисамутдинов А.А.(2002)利用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收集的资料对数十位俄侨汉学家的生平和主要活动进行了研究。Белоглазов Г.П.(2007)认为雅什诺夫是一位取得很高学术成就的哈尔滨俄侨汉学家,对其生平和在中国人口、农业领域的著述进行了深入研究。4.俄侨学术活动的综合研究。Л.Говердовская(2006)对20世纪20—40年代在华俄侨的学术活动进行了概述性研究,认为其促进了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Гараева Л.М.(2009)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位对俄侨在中国东北的学术活动进行专题研究的学者,主要探讨了俄侨在中国东北从事学术活动的主客观因素、发展阶段,以及代表性学术机构和主要汉学家的活动;认为俄侨来到中国东北的目的决定了其学术活动的性质,俄侨的学术活动既与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对外政策,又与俄罗斯开发远东的区域任务密切相关,俄侨的学术活动形成了哈尔滨学派和促进了本地学校教育的发展,俄侨的学术研究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但中国东北是其研究的重中之重,为中国学者研究中国东北留下了珍贵文献。

(三)简要评述

国内外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明显的不足:1.多单一个案研究(如东方学家学会、东省文物研究会)、多概述性研究、多区域性研究,少全面综合系统性研究。2.孤立地看在华俄侨学术活动,既未探讨在华俄侨之间的学术联系,也未将其与本国的学术界及侨居世界各地(中心依次在布拉格、柏林和巴黎)的俄侨学术界联系起来看,即不注意俄侨之间的学术联系与合作。3.过于强调俄侨学术活动的自救与成就,未能充分分析其对侨居国文化教育的巨大影响。

(四)学术价值

1.弥补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史早已得到了国内学者的特别关注,并出版了重要著述。然而,由于受资料不足的限制,对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学术活动的研究比较薄弱。本专题的研究恰恰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2.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本专题涉及中俄关系史、俄国史、区域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民国史等学科的研究范畴。对本专题的研究,可以推动相关学科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五)现实意义

1.是我们今天联系世界各国的俄侨及其后代的桥梁和纽带。民国时期来华的许多俄侨离华后带走了大批俄侨档案文献侨居世界各国,这些俄侨及其后代在所侨居国继续从事学术活动。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与侨居世界各国的俄侨及其后代建立学术联系,加强俄侨史研究的国际合作。2.有利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当前的文化建设。在华俄侨学术活动的直接结果就是出版了许多调查报告与研究著述。它们不仅是俄罗斯的域外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让相关省区有关部门了解这笔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这笔文化遗产的存留、利用、保护和开发情况,为相关省区有关部门与俄罗斯相应部门开展合作,为相关省区建设文化大省、强省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 主要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基本观点

(一)主要内容

1.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学术活动的历史分期及各个阶段概述。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局势以及俄罗斯的政局决定了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学术活动的兴衰。这是划分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学术活动历史分期的依据。在华俄侨学术活动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①1912—1917年的继续发展期。在俄侨涌入中国的第一次浪潮背景下,在华俄侨学术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主要是在“满洲”俄国东方学家学会、“满洲”农业学会、“满洲”教育学会以及中东铁路管理局等机构的推动下开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巴拉诺夫、司弼臣、梅尼希科夫、施泰因菲尔德、鲍洛班、季申科、多布罗洛夫斯基、索尔达托夫、贺马拉-鲍尔谢夫斯基、图日林等。②1917—1931年的繁荣发展期。由于俄国十月革命、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和反武装干涉战争以及中苏共管中东铁路等,导致了俄侨涌入中国的第二次浪潮。在上述背景下,在华俄侨学术活动得到了迅速发展。除了上述机构的继续存在,在这一时期,东省文物研究会、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中东铁路中央图书馆、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和哈尔滨法政大学等机构的活动对推动在华俄侨学术活动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大量很有影响的著述都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涌现出了一批重要学者,如什库尔金、金斯、波革列别次基、苏林、柳比莫夫、科尔玛佐夫、雅什诺夫、恩格勒非利特、阿涅尔特、尼鲁斯、特列特奇科夫、托尔加舍夫、托尔玛乔夫、谢特尼赤基、格拉西莫夫、梁扎诺夫斯吉、阿维那里乌斯、阿福托诺莫夫等。③1932—1949年的衰落期,由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苏联把中东铁路出售给日本以及苏联出兵东北和中苏再次共管中东铁路,出现了大批俄侨从中国迁出的情形。在这一时期,除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短暂存在外,日本庇护下的满洲俄侨事务局博物学、考古学与人种学研究青年会,基督教青年会哈尔滨自然地理学研究会,生物委员会,苏联侨民会哈尔滨自然科学与人类学爱好者学会,天津中国研究会,上海俄国东方学家学会等学术团体进行了微弱的研究。有影响的学者非常少,如乌斯特俩洛夫、卡玛洛娃、苏林、雅什诺夫、谢特尼赤基、柳比莫夫、包诺索夫、卢卡什金等,出版的代表性著作骤减。由于上述许多机构纷纷解体,在华俄侨学术活动逐渐走向衰落。

2.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学术机构。①主要俄侨学术机构及分布;②俄侨学术机构的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③俄侨学术机构的主要活动;④俄侨学术机构的性质与作用评价。

3.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学术期刊。①俄侨学术期刊创办情况;②俄侨学术期刊创办宗旨与经营;③刊发文章数量与内容;④俄侨学术期刊的作用评价。

4.民国时期在华俄侨著名学者个案研究。①民国时期在华著名俄侨学者中的八位代表;②代表学者的生平及主要活动;③代表著述及主要学术观点;④学术贡献。

5.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学术活动的主要特点、影响和当代价值。主要特点:①时局变化影响了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学术活动的兴衰。②研究领域涉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但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③学术研究主要是在学术机构和其他行政机构的推动下有组织进行的。影响:①公开举办学术讲座和报告,介绍了西方的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医学、教育和自然科学,促进了西方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有了深厚的了解并把其介绍给普通俄国人,使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互补过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②进行学术研究,既推动了俄罗斯域外科学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学派,也推动了其所侨居地或区域的学术研究。③创办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刊物,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与媒介,推动了俄罗斯人在华办刊的进程。④开办图书馆和博物馆,促进了俄罗斯人在华图书馆和博物馆事业的兴起,使知识文化得到普及。⑤发行统计年鉴,加入了近代中国较早编纂地方统计年鉴的行列。⑥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有利于外部世界(包括俄国在内)对中国的了解。⑦把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发展了俄侨在华教育事业。价值:①反映了俄侨所生活时代的诸多历史事实和事件。②补全了中国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的许多内容。③留下了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④本身就丰富了民国学术史的内容,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

(二)研究思路

1.对所收集到的史料进行翻译、整理。2.系统梳理俄侨学术活动的历史线索,从宏观上对该问题进行整体关照。3.以来华俄侨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依据,将俄侨学术活动进行历史分期。4.以俄侨学术机构、学术期刊、著名学者学术思想为重点研究对象,从微观上对该问题进行深度剖析。5.归纳、总结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学术活动的主要特点及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6.分析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学术活动的价值。

(三)研究方法

1.运用历史文献学和计量史学方法,对不同阶段俄侨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和数字统计,分析不同成果所占的比例。2.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坚持综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突出代表性俄侨学者的作用;坚持平行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突出俄侨学者所处的地位。3.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南,科学划分在华俄侨学术活动的历史分期,实事求是、客观地总结和评价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学术活动的主要特点、重要影响和当代价值。

(四)创新之处

1.本书从外国人在华学术活动的视角对民国学术史进行研究,这在国内还不多见。2.本书完全利用了俄文一手原始文献和俄罗斯学者的研究成果。3.本书把在华俄侨学术活动放在民国时期中俄关系和民国学术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提出了研究者的看法。

(五)基本观点

1.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学术活动是民国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应得到学者的重视。2.哈尔滨——俄侨在华学术活动的中心。3.促进了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4.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5.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 关于个别术语的说明

由于特殊的历史时代,在国外对华研究进程中,其中包括俄国在内的西方学者构建了专门的话语,如东突厥斯坦、满洲、北满和南满等,一直延续至今。为了保持原作者著述的原貌,本书在行文过程中按书名、文章名全部直译出来。在这里,笔者特别说明,在本书中出现的东突厥斯坦、满洲、北满和南满等词汇,专指中国新疆、东北、东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南部地区。本书在正文中就不做一一特别强调。

五 五关于部分俄文人名和书名文章名称译法的说明

在本书中,涉及了大量俄文人名、书名文章名,多数均为首次译为中文,笔者采用现代人名、书名文章名译法翻译为中文。但由于俄侨学者长时间侨居于中国,尤其是他们所成立的一些重要学术机构具有中俄合办性质,所以在当时俄侨学者出版的一些历史文献中也出现了部分中文本,记载了许多俄文人名、书名文章名的中文名称。尤其是诸如Н.В.乌斯特俩洛夫(又译为乌司特俩洛夫、乌什特俩洛夫,现在通用译为乌斯特里亚洛夫)、Н.И.尼基佛洛夫(又译为尼吉否洛夫,现在通用译为尼基弗洛夫)、А.М.杂俩多夫(现在通用译为扎里亚多夫)、И.И.谢列勃连尼科夫(现在通用译为谢列布列尼科夫)、Н.А.谢特尼赤基(又译为谢特尼斯基、协特尼次基,现在通用译为谢特尼茨基)、А.И.波革列别次基(现在通用译为波革列别茨基)、Е.М.楚博尔阔夫斯吉(又译为楚博尔阔夫斯吉、楚布尔阔夫斯吉、切甫尔阔夫斯基、车普尔阔夫斯基,现在通用译为车布尔科夫斯基)、В.А.梁扎诺夫斯吉(又译为良杂诺夫斯基,现在通用译为梁扎诺夫斯基)、В.В.恩格勒非利特(又译为恩格里菲里特、艾根利非特,现在通用译为恩格里菲里德)、Н.И.莫洛作夫(现在通用译为莫洛佐夫)、Н.И.卜列什且偏国(现在通用译为普里谢朋科)、А.А.拉赤阔夫斯基(现在通用译为拉齐科夫斯基)、К.И.杂衣才夫(又译为杂伊才夫,现在通用译为扎依采夫)、Н.Ф.欧尔洛夫(又译为欧罗夫,现在通用译为奥尔洛夫)、Н.Е.哀斯别洛夫(又译为埃司撇洛夫,现在通用译为艾斯别洛夫)、М.Э.吉利且尔(又译为基尔切尔,现在通用译为吉利切尔)等人名。

按照今天的译法,直接使用这些中文名称显然不符合现代标准译法。我们做出了这样的处理,鉴于书名文章名与现在通用译法出入不大,因此保持历史原貌;但有些人名与现在通用译法存在明显差异,甚至让人难以接受,所以在书中完全采用现在通用人名名称。


[1] Ушаков Д.Н.Толковый Русский словарь.М.,1940.Т.9.с.1420-1421.

[2] 张建华:《20世纪20—30年代北京的俄国侨民及其社会生活》,载于《俄罗斯学刊》2014年第2期,第8页。 AXAUvvRE7xIJgLvvrrgWgSrxRfNaofjpe583ln4jEYV30rWEYIhs/141kRaJxNa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