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元曲的含义和发展源流

第一节
元曲的含义

这是一个少见的提法,其他文学品类很少碰到这样的问题。唐诗就是唐诗,宋词就是宋词,并不需要做什么名词解释,也不曾听说有什么歧义或费解之处,人们也不会把它们跟汉赋或骈文扯在一起。唯独元曲比较特殊,倘不加解释,就不知道你所指的是《西厢记》《窦娥冤》之类的元人“杂剧”,还是指元人“格律诗”如《天净沙》《山坡羊》之类的散曲。而且一般人甚至不知道有这种区别。

通常所谓“元曲”,是兼指元人“散曲”和“剧曲”而言。所谓散曲,指的是兴起并盛行于元代的、可以单独清唱的新体格律诗,它包含单支存在的小曲“小令”、两三支宫调相同小曲组成的“带过曲”、两三支到几十支同宫调小曲组成的“散套”。用于剧曲中者则称“剧套”。两者合称“套曲”或“套数”。以往习惯上把带过曲也称为小令之一种,这就容易引起称谓上的混淆和分类上的紊乱,例如许多选本常常是时而选列一些单片曲子的小令(又称叶儿),时而又选列由两三只小曲组成的“带过曲”若干组,然后又继之以单片的小令,查找起来很不方便。本书索性将散曲分为小令、带过曲和散套三类,这样既醒目又不会造成研究上的麻烦。

散曲一词,作为特定的名称,大约产生于清末民初。从元到清,文人把“剧曲”和独立流行的曲子统称作“词”,如《北词广正谱》;“曲”,如《北曲拾遗》;“乐府”,如《云庄乐府》《新乐府》,乃至“新声”“天籁”“阳春白雪”等。周德清的“正语作词起例”中的“词”,指的就是元曲。偶然也有使用“散曲”一词的,如乔吉著有《梦符散曲》,但那书名指的是作者(乔梦符)“零星曲子”的集子,而不是像现在那样,把它作为特定的专名使用的。

清末民初,胡适等人早期把元人的这类诗歌,只是统称“元人的曲子”。后来不知何时,人们才逐渐用“散曲”作为元人“小令、带过曲和散套”的总称,并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以与元人“杂剧”的“剧曲”相并立。

严格说来,元人散曲并不都是“零星松散”或“散见”的,其中“带过曲”和“散套”都有严格的组合规则,其规则将于下文另加详述。人们使用“散曲”一词,指的是它们是独立于剧本之外,并且可以单独清唱的歌曲。

用成套曲子所写成的剧本称“剧曲”,通称“杂剧”。这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新式歌剧。

元人剧曲通常由四个套曲组成。剧曲并非处处使用套数,剧本中的“楔子”和某些“折子”前类似开场词的地方,则往往只用一两支曲子(或一两个曲牌及其幺篇),例如某些楔子习惯于使用《赏花时》及其幺篇,杨显之《临江驿秋夜梧桐雨》在第二折套数前,使用《醉太平》一曲作为先导,即其实例。

通常所谓一代文学顶峰的“元曲”,应该主要是指剧曲即元杂剧。它对中国戏剧发展的贡献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远在元散曲之上的。

但是,当人们把唐诗、宋词和元曲摆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所想到的往往是作为一种新兴格律诗的元人散曲。这种称谓上的复杂关系,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

本书的宗旨是,从诗歌发展源流的角度,从古典格律诗的范畴来研究元曲、主要是元散曲。至于元人剧曲,如果从诗歌的角度看,其格律、规则、风格特点等,与元散曲几乎是完全相同的,不必另行论述。

至于作为戏剧种类的元人剧曲(元人杂剧),则主要是属于戏剧而非诗歌领域,超出了本书的研究范围。本书只是在牵涉其诗歌特点时,偶然涉及;并在上编正文结束后另附一章,对剧曲的基本知识作简要介绍,以供研究散曲者参考,并使学者对于元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Wmp6iHI/1Ge8bRwbQIgbmV3hWsM29zm7zXqnr8Urbx559aWCazkFyIF4Bq9b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