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南北曲的密切关系

元人入主中国以后,南北文化很自然地交互影响。不过元人散曲虽然在文风等方面,后期可能受到南曲的某些影响,但是从整个体制着眼,在写作规范和集曲成套的习惯方面,都看不出受到南曲重大影响的痕迹。只是后期在组套时,出现了南北合套的风气。这就必然要打破北曲严格遵守套内必须是同一宫调的规定,而成为能够协调多种乐曲的组合体。

在组成南北合套时,对于组套方法,不见有明确规定或论述。但是从现有作品来看,可以是一北一南,相间出现;也可以是南北曲此多彼少,并且各自可以连续出现。在碰到固定组合的“带过曲”时,带过曲可以被穿插隔开,只是次序不变而已。例如,“南+骂玉郎+南+感皇恩+南+采茶歌”。

至于曲牌方面,虽然南北曲彼此在名称上类似者多,但实际定格与音乐,则可以相差很远。例如同是一个曲牌的《骂玉郎》,在北曲中为属于“南吕”的小调,28字,且多用于带过曲做首曲。而在南曲中则属于“小石调”,为22句、105字的长调。

由于多种原因,本书并没有研究南曲的问题。在偶尔碰到南北合套的套曲时,对于南曲曲牌的定格,都是略而不论;在区别正字与衬字时,南曲部分也只是大致推定,并没有找出其正式的定格,故无切实的把握,恳请读者原谅!

但是,剧曲方面的情况则与散曲大不相同,元人杂剧受南曲(南戏)的影响很大。后期的杂剧打破了原来的清规戒律,不再受每剧四折的限制,也可以由多个角色同唱、对唱,甚至也不限于同一宫调,并且还可以使用南北合套,等等。这就使得元人杂剧得到了重大的发展。

三 南戏的主要成就及其衰落

南曲与南戏的关系,就跟北曲(散曲)与杂剧的关系一样,也就是南戏使用南曲作为唱词和主要表现手段。所不同的是:南戏除吸收杂剧的优点外,自己作了许多有意义的改进,如打破杂剧的许多僵化规则,每出不限四折,不限于同一宫调,可以多人合唱,以及使用南北合套,等等。这就使得南戏在表现剧情方面,活泼清新,因而颇受群众欢迎。

南戏活跃在南方,主要是在温州、临安一代。它与北曲即元人杂剧本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它不如北曲那样为当时的统治者所重视、所提倡,因而在金末和元朝统治时代,其声势远不能跟以北曲(散曲)为唱词的元杂剧相比,远不如杂剧之作家如云,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南戏剧目多为群众创作或从杂剧中移植而来,内容与杂剧基本相似,而以谱写婚姻爱情、社会矛盾和历史故事为主体,其中有不少优秀剧目,如“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和《琵琶记》等,影响深远。明王骥德谓其“传之几二三百年,至今不废”。不过南戏既不如元杂剧那样深得统治者的支持,也缺乏像杂剧的“关白马郑”那样的大批优秀作家。加以剧本后来也越写越长,并且脱离了现实生活,因而便为多种地方戏,如使用海盐、余姚、昆山、弋阳等腔调的地方戏所代替。

至于原来的元杂剧,后来也渐渐深染文人气息、贵族色彩乃至迎合宫廷口味,因而脱离群众,逐渐衰落,远离舞台,为南戏所代替。可是,仍然有一些文人还是在那里撰写元杂剧式的剧本。例如明清乃至民国初年,还有不少文人用编写杂剧的方式以自娱,但这只不过是一种文人用以抒情自况的文学作品或文字游戏而已,与真正的戏剧没有什么关系。

四 独步“戏剧文坛”的“明清传奇”

所谓“传奇”,也跟“杂剧”一样,曾经有多种含义。它最初指的是唐宋人的文言小说。这些作品,其内容以新奇为特征,并因此得以广泛流传,所以谓之“唐宋传奇”。

当小说发展为剧本时,因为“追求新奇”,“非奇不传”,也曾被称为传奇,后来就发展为特指某种南戏的专门用语,也就是说,明清文人所写的那种模仿或者代替南戏的作品,称为“明清传奇”。

南戏虽然后来衰落并让位于各种地方戏。但是它的一些成功作品如前述的“四大南戏”、《琵琶记》等影响深远,曾经引起当局和文人的注意。于是有些作家便大量从事这方面的写作。这些“明清传奇”的作者注意吸收南戏的优点,并形成自己的模式与风格。其特点是:越来越长的剧本,一本两卷,长达四五十出甚至一二百出,有许多根本无法献演。他们在技巧上一味追求新奇,主张作品必须事奇、人奇、文奇、情奇,并且在人物、情节、文武、冷热、大小等方面,要求有固定的写作模式。文风上舍弃了民间朴素的语言,而一味追求典雅和修饰。所以从明初至清乾道年间,从事南曲写作的,真是作者如云,作品如雨。先后有作家五百余人,作品两千五百多部。这批作品虽然号称剧本宝库,然而除嘉靖至乾隆年间,汤显祖、李玉、李渔、洪昇、孔尚任等曾写出一些有活力、有生气、可以献演的精品外,佳作实在不多,到后来竟变成“无戏无曲”的局面。

由此可见,南戏衰落之后,中国戏剧的真正舞台是为南戏所分化出的各种地方戏所占领的。这些地方戏有的自生自灭,但积累了丰富的编剧和表演经验,给予广大群众以休闲娱乐和精神享受。至于“明清传奇”,它所占住的只不过是戏剧方面的“冷落文坛”而已。

五 继承并发扬原有优秀传统的各地方剧种

我国有品种极为众多、内容无比丰富的地方剧种。从余姚、昆山、弋阳、海盐四大声腔到黄梅、楚腔、皮黄、汉调乃至越剧、京剧等,难以枚举。在现代话剧、电影、歌舞等出现之前,这些剧种的演出一直是我国上下各阶层的主要娱乐项目,它们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而在现代文娱项目出现之后,它们也仍然占领着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大部舞台,其中京剧、越剧已经不是什么地方剧种,而是具有全民性的剧种了。

各种地方戏是继杂剧、南戏和传奇之后,中国戏剧舞台的真正主宰。而它们之所以能够几十年、几百年献演不衰,是因为吸收了元杂剧以来的各种戏剧的优点,继承了传统的优秀剧目并加以改进和创新。我国各种地方戏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学习杂剧和南戏等歌剧的形式,编写出使用各种曲调的自由式诗歌唱词,从而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成为在今天能够与电影、话剧和歌舞节目并驾齐驱的文娱项目。世界各国,地方剧种品类繁多而又精彩纷呈者,恐怕莫过于中国。

我们应该保持与发扬这种优秀传统,使之成为美化生活和教育群众的利器,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六 明清俗曲

元散曲虽于元代风行一时,成为一代文坛上的骄子,但是在元朝之后,它并没有完全式微,而是一如唐诗、宋词那样,经常活跃于文坛之上,活跃于文士的笔端。明清两代的文化人乐于继续使用散曲这种文体,并且产生过不少优秀作家和作品。

不过在歌曲方面,除了散曲这种正规的格律诗之外,民间还广泛地流行着一些小曲,而且有的很有名气。它们立意新颖,感情真挚,语言天真直白感人,常常为人们所乐道和传唱。这类小曲比较常见的有:

《锁南枝》《泥捏人》《山坡羊》《耍孩儿》《闹五更》《寄生草》《干荷叶》《挂枝儿》《醉太平》《驻云飞》《鞋打挂》《银铰丝》《打枣杆》《傍妆台》《哭皇天》《罗江怨》《桐城歌》《熬狄髻》《过边关》《呀呀优(夜夜游)》《倒扳桨》《靛花开》《露水珠》《粉红莲》《劈破玉》《鼓儿天》《马头调》《黄莺调》《陈垂调》《跌落金钱》《吴歌》等。

其中有一些可能是异名同调,例如《挂枝儿》《打枣杆》《劈破玉》等曲,便有人认为是同调。现摘录若干首,以资鉴赏:

锁南枝·傻俊角(南双调)

傻俊角,我的哥,和块黄泥捏咱两个。捏一个儿你,捏一个儿我。捏的来一似活托,捏的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儿摔碎,着水儿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挂枝儿·荷珠

露水荷叶珠儿现,是奴家痴心肠把线来穿。谁知你水性儿多更变:这边分散了,又向那边圆。没真性的冤家也,随着风儿转。

挂枝儿·喷嚏

对妆台忽然打个喷嚏,想是有情哥哥思量我寄个信儿。难道他思量我刚刚一次?自从别了你,白日珠泪垂。似我这等把你思量也,想你的喷嚏儿常似雨。

挂枝儿·门子(南南吕)

壁虎儿得病在墙头上坐,叫一声“蜘蛛我的哥,这几日并不见苍蝇过。蜻蜓身又大,胡蜂刺又多。寻一个蚊子也,搭救搭救我!”

山坡羊(南商调)

熨斗儿熨不展眉间摺皱,竹掤儿掤不开面皮黄瘦,顺水船儿撑不过相思黑海,千里马儿也撞不出四下里牢笼扣。俺如今吞了倒须钩,吐不的,咽不的,何时罢休!奴为你梦魂里抓破了被角,醒来不见空迤逗。泪道也有千行哟,恰便是长江不断流。休,休!阎罗王派俺是风月场行头。羞,羞!夜叉婆道你是花柳营对手。

驻云飞(南中吕)

富贵荣华,奴奴身躯错配他。有色金银价,惹的傍人骂。嗏,红粉牡丹花,绿叶青枝,又被严霜打。便作僧妮不嫁他!

罗江怨(南南吕)

纱窗外月正高,忽听得谁家吹玉箫。箫中吹的相思相思调,诉出他离愁知多少,反添我许多烦恼。待将心事从头从头告,告苍天不肯从人,阻隔着水远山遥。忽听天外孤鸿孤鸿叫,叫得我好心焦。进绣房泪点双抛,凄凉诉与谁知谁知道!

劈破玉(调名待考)

俏冤家,我咬你个牙厮对。平空里撞见你,引得我魂飞。无颠无倒,如痴如醉。往常时心如铁,到而今着了迷,舍生忘死只为你!

以上诸首,仅《劈破玉》(调名待考)为文人(赵南星)仿作。

明清俗曲作品甚多,曾被收入多种集子,如《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霓裳续谱》《白雪遗音》《徽池雅调》等书所收集者,少则百余首,多者达七百余首。到民国时,刘复、李家瑞所编《中国俗曲总目》收集有6000余种,郑振铎则收集各地单刊小曲达一万二千余种之多,可谓洋洋大观矣。

这些俗曲多是纯粹自然地生长于广大人民生活之中,“自然繁衍”,“不与诗文争名”,但却深为群众所喜爱,并且广为流传。它们与元曲的主要区别在于,每曲虽然有大致固定的结构与唱法,但是灵活性很大,有些作品甚至没有曲牌或曲名,而只使用其主体或某些语句作标题,如《我为情人》《从南来了一行雁》等。它们并不如元曲那样有严格的定式与写作规则和音乐搭配,而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民间小调。其质量虽有高有低,但其佳作乃民间以无意得之的珍品。有些小曲真可谓妙入神品,“可以上接《国风》”,“非诗人墨客苦摩所能及者”,故被时人赞为“乃我明之一绝”。

这种民间俗曲,生命力极强。它不只存在于明清时代,而是各个时代所在多有;值得有志者加以收集和整理,以免其湮没于地下。 tdppXfX1uSM3JGqqZJELF3uCQHw5IoHijadrees1gzgqV78lT0pjNZUbBxZ14SA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