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经济形势评估

印度尼西亚2019年在不确定的国内外形势下,经济发展成就可圈可点,特别是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表现亮眼,国库收入稳定,债务负担不重。为确保经济成长的可持续性,印度尼西亚政府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并努力吸引外资。其纺织、食品饮料加工、电商、保险、旅游等产业发展潜力大,引起了国际资本的关注。

一 2019年经济发展概况

中美贸易冲突、中东地缘政治变化以及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起伏等外围因素给2019年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压力。全年各行业增速全面放缓,但经济基本面仍良好。全年经济增长5.02%,GDP总值15834万亿印尼盾(约合1.12万亿美元),人均GDP为5910万印尼盾(约合4175美元),走势是年初增速最高,此后按季略走低。工业、商业、农业、建筑业等增速均放缓,只有服务业表现超过了2018年。制造业的疲弱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拖累非常明显,该行业2019年只增长了3.8%,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2018年的19.86%降至19.7%。制造业发展动力不足又与中国、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印度尼西亚主要经济合作伙伴需求不旺,以及印度尼西亚国内民众消费热情不如以往有关。

印度尼西亚物价水平平稳,2019年通胀率仅2.72%,创下1998年以来的最低纪录。充足的商品供应和更科学的定价机制确保了多数商品价格没有大起大落。印度尼西亚盾的汇率在2019年5月达到全年最低点,下半年以升势为主,年末汇率13880盾兑1美元,升值2.93%。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承压,投资增长符合预期,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印度尼西亚财政收入由税收、非税收入及捐赠所得三部分组成,全年收入2165.1万亿盾。税收是国家财政的最主要来源,非税收入来源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收费、政府服务收费以及对国家资产的运作所得等,每年数额变化不大。国内外赠款占比很小,专款专用,主要流向选举组织、气候变化治理、城市污染控制、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2019年财政支出预算2461.1万亿盾。中央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二,包括部门支出和非部门支出两类,基建、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行政效率建设、选举、扶贫、赈灾防灾等为支出重点,意在实现公益、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目的(见图1-4)。

财政支出中用于偿还贷款的数额自2017年起已经连续两年减少,2019年为359.3万亿盾。但由于财政能力不足,基建、教育、卫生等领域支出缺口较大,印度尼西亚的长期债务呈增长势头(见图1-5)。印度尼西亚2003年出台的《财政法》规定,债务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以此为标准,即便2019年印度尼西亚债务水平创下新高,但仍处于非常安全的区域范围。

图1-4 印度尼西亚2019年财政支出结构(单位:万亿盾)
资料来源:印度尼西亚财政部。

图1-5 债务占印度尼西亚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资料来源:印度尼西亚财政部。

二 对外贸易与投资

(一)进出口

印度尼西亚近几年的出口表现波动较大。2016年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印度尼西亚的石油与天然气出口额骤降近三分之一,当年出口创下过去四年来的最低纪录。2017年情况转好,出口增长16.28%,远超政府定下的目标值(5.6%)。2018年出口增长预期原为5%—7%。当年开局良好,印度尼西亚贸易部认为世界经济气候转暖、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以及开发非传统市场效果显现等因素足以支撑出口的超常表现,于是改变小心谨慎心态,将目标值调高至11%。最终成绩是油气产品出口增加10.6%,非油气产品出口增长6.36%,出口总额增加值只有6.76%。尽管未达到预期,但取得该成就已属不易。印度尼西亚贸易部2019年力推食品与饮料、纺织与成衣、机动车、电子产品和化工产品等五大拳头产品的出口。出口商品中非油气产品占比这几年都超过90%,是外汇收入的主要依托,工业品和矿产品出口增长快,农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棕榈油每年出口近200亿美元,是最大宗出口商品。油气产品出口占比不到10%,未来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还将进一步下跌。毕竟此类产品属不可再生能源,开采受到限制,而印度尼西亚国内需求本就旺盛,市场已供不应求。东盟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出口市场,新加坡是进口印度尼西亚商品最多的邻国,马来西亚、泰国次之。东南亚以外,中国、日本、美国分列印度尼西亚最大出口目的地的前三位。

为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不受冲击,印度尼西亚政府近年加强对进口商品的限制,包括贸易部收紧进口所得税,国家标准化局严查不符合印度尼西亚国家标准(SNI)的产品入境等。但是,印度尼西亚进口商品额仍以较快速度攀升。进口额较大的商品依次为机械和交通工具、各类原料工业制成品、化工产品、燃料和润滑剂、牲畜饲料、未加工的原料等。中、日、美是印度尼西亚最主要的商品进口来源国。

(二)投资

作为亚太新兴经济体,印度尼西亚人口红利明显、资源储量丰富、社会文化友好,宏观环境有利于吸引投资。印度尼西亚国内投资多年保持较快增长,资本主要流向工业和建筑业,约90%的国内投资额发生在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外资增量呈波动态,大选这一政治现象对投资者心态的影响非常显著。爪哇岛是外资最为集聚的地区,其次是苏门答腊岛、巴厘岛、努沙登加拉岛。外资最感兴趣的行业是工业,电、气和供水业,住房、工业园区和写字楼业,矿业以及交通、仓储和通信业。多年以来,新加坡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投资来源地,日本居第二位,中国大陆和马来西亚分列第三、四位。

印度尼西亚2007年修订了《投资法》,在多方面实现突破,例如对外国人签证管理规定更为宽松,取消了最低投资额限制和要求外资股份逐步转让的规定,规定了在税收、进出口等多方面的便利。从2009年起,印度尼西亚投资协调署恢复部级机构地位,直接对总统负责。该机构为促进外商在印度尼西亚的直接投资,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推出了以下措施。

1.一站式审批服务

按照制度设计,投资所涉上百种审批事项都可在一站式办事处实现便捷高效办理,投资者不需要再为投资准证而在不同部门间来回奔波。印度尼西亚还开设了网络办理平台,投资者可在网上提交申请材料,并能实时了解办理进度。一站式审批服务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同时推行,印度尼西亚国家投资协调署负责外国直接投资和战略性的国内投资审批,省级一站式服务机构负责跨地区国内投资审批,县市级一站式服务机构负责辖区内国内投资审批。

2.三小时投资注册服务

内容包括投资许可证、纳税人编号、公司成立证书和准证、公司注册证、雇用外劳执照、外劳雇用规划书、制造商与进口商识别编码和公司海关编号的办理服务等。可获此待遇的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额1000亿盾(约合770万美元)以上或创造1000个就业岗位的投资项目。

3.直接施工投资服务

直接施工投资服务是指在特定工业区内,已在一站式审批服务中心申请投资准字并已购工业用地的投资者,在获得施工准字之前就可以开始工程建设。附带条件是,投资者在开工的同时要向相关部门递交建筑施工准字、环境准字和其他相关许可申请。

4.绿色通道清关服务

一般而言,企业在印度尼西亚海关经红色通道清关,须接受相关部门的质检并备齐所需文件,整个过程耗时约6天。享受绿色通道服务的企业在进口货物时免于关口质检,并可在取得进口清关准字后再提交相关文件,平均清关时间缩短到0.36天。企业需提前向投资协调署提交申请及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准字、投资活动报告、发展计划、进口货品的种类和规格等文件。

三 部分重点行业发展现状

(一)纺织业

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印度尼西亚劳动力达373万人。2019年实现产值200.02万亿盾,同比增长18.67%,增速在工业门类中居前。该行业也是印度尼西亚的主要出口导向型产业。纺织业被列为“印度尼西亚制造4.0”的重点发展产业,目标是通过对3D打印、自动化、物联网技术的使用推进产业转型,使印度尼西亚2030年时成为世界五大纺织与成衣制造基地。印度尼西亚政府对符合研发投入及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条件的企业给予免税鼓励。当前印度尼西亚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尚可,但发展瓶颈位于生产布料、丝线及原料印染的产业链中游。因设备老化,纺织业中游企业仅能发挥产能的40%—50%。这使得上游产品更多地转向出口,下游企业则被迫通过进口满足原料需求。印度尼西亚纺织业下游企业从接受订单到交货的时间平均长达120天,而紧抓流行趋势的“快时尚”服装品牌一般要求交货时间是60天。

(二)食品饮料加工业

作为“印度尼西亚制造4.0”规划中重点发展五大产业之一,印度尼西亚食品饮料加工业大中型企业数量为8158个,是同类企业总数的1/4,大中型企业从业人员113万人。咖啡、茶、方便面、虾片、糕点等作为食品饮料产业的拳头产品受到全球消费者欢迎。该行业加速发展的趋势中止于2017年,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国内原材料供应不足问题。近年印度尼西亚农业产值增长缓慢,蔬菜、水果以及玉米、大豆、花生、红薯等食品饮料加工的主原料难以满足产业需求。糖和盐这两种食品饮料加工的常用辅料同样供不应求,严重依赖进口。

(三)电商

印度尼西亚有上亿互联网用户及7100万智能手机用户,依赖网络寻找信息及获取商品和服务已成为普通人的习惯,推动着具有创新引领、应用广阔特点的数字经济迅猛发展。2018年印度尼西亚数字经济规模在东南亚区域占比高达40%,东南亚排名前7位的数字经济领域“独角兽”初创企业有4家总部在印度尼西亚。电子商务是印度尼西亚数字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源,近年线上交易额年均增长40%。交易中介服务、物流、仓储、电信、智能手机等产业随之勃兴,同时吸纳大批劳动力。到2025年,印度尼西亚电商交易额将达530亿美元。印度尼西亚并不满足于在数字经济中扮演市场的角色,正通过落实“电子商务发展路线图”构建开放且具备法律确定性的发展环境,大力助推中小企业成长,目标是形成一批市值达到100亿美元的科技企业。

(四)保险业

印度尼西亚全国的保险公司共138家,54%开展普通保险业务,28%从事人寿保险业务。保险业资产和投资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2019年印度尼西亚保险业资产达913.8万亿盾。印度尼西亚2.6亿人口仅12.08%购买了保险,保险行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印度尼西亚金融服务管理局于2018年启动非银行金融业改革,目的是通过革新规章、加强监管等措施提高包括保险在内的非银行金融业健康度。由于投资失误和管理混乱,印度尼西亚近十年来发生过包括巴克利人寿、阿西贾亚保险、普米布特拉人寿等在内的保险公司保单无法兑付问题。

(五)旅游业

旅游行业环保低碳,能为国库增收,还能撬动地产、酒店等行业发展,并助益创造就业机会和减少失业人口,极具发展前景。与东盟其他国家相比,印度尼西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仅1.4%,远低于柬埔寨(16.1%)、泰国(11.8%)、马来西亚(6.2%)、新加坡(6.0%)等邻国。印度尼西亚政府将旅游业与农业、渔业一起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正在打造多巴湖、婆罗浮图塔、瓦卡托比国家公园、千岛群岛等10个新的旅游景区(又称“10个新巴厘”),并大力开发面向穆斯林的“清真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9—2024年间拟新增12万张宾馆床位,1.5万家餐馆,100个休闲公园以及10万个民宿点,共需投资约500万亿盾。在2016年颁布的投资负面清单中,外资在服务行业的控股比例在49%—70%之间,但旅游服务(宾馆)、休闲和体育服务业可突破此限。在印度尼西亚东部如加里曼丹、邦加勿里洞、朋古鲁、占卑、苏拉威西、东努沙登加拉等地投资旅游业的,外资控股比例可达100%。 H7b/9LymTG1VjjmDc/M5BrlNRkQEqpwWYKmstJKdzxOjsXZicccmrrc24g1jN3b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