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生活的馈赠——兼答青年文学爱好者诸友》以及陈丹晨的文章《天真的,单纯的,真诚的……——记铁凝的创作》刊《萌芽》第1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1期转载。
《远城不陌生》刊《小说家》第1期。5月下旬,铁凝在给记者李杨杨的信中谈到这篇小说时说,“我深知小说存在着很多缺点,如主干还欠挺拔,结构也散了些等等。第一次驾驭这样的题材,笔下完全是另一批人物,我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觉得重复别人和重复自己都是没意思的。我不愿意避难就易,一个鼓点地敲下去,所以明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我还是愿意不断试试” [1] 。顾传菁认为“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缺少《哦,香雪》和《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的那种匀净、和谐,写得有些艰涩、松懈。城与乡、今与昔的连结也显得生硬。然而在表现感情的苦涩、人生的酸楚和对苏怀胄复杂性格的剖析方面,作出新的尝试。这种尝试对她以后作品中表现更为沉重的生活和庞杂的人生是有益的” [2] 。
创作《套袖》,记述了与孙犁的三次会面。
陈映实的采访《通向艺术王国的天地:访青年作家铁凝》刊《长城》。
李子云《致铁凝——关于创作的通信》刊《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论文认为铁凝在短篇小说集《夜路》中写得最多最好的是如她自己一样的、似解人事又非全解人事的插队的知识“少年”。到了《哦,香雪》和《没有钮扣的红衬衫》,铁凝开始多方面地、有层次地解释小说人物的行为、行为的动机与心理状态,特别是他们与周围环境、与时代的联系,开始将“小”题材、“小”人物、“小”事件楔入时代的动脉,使读者从中感受到祖国正在发生的变革。论文还指出,《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的成就还体现在塑造了“妈妈”这个复杂的职业妇女形象。而小说在塑造安然和父亲时,存在着过分铺排的问题,令人感到过于堆砌。
2月14日(农历正月十五) 完成中篇小说《村路带我回家》。
2月29日 《套袖》刊《文汇报》。
2月 中短篇小说集《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短篇小说《六月的话题》以头条位置刊《花溪》第2期。这是一篇介入社会生活、批判腐败的“问题小说”。同期刊登雷达的《铁凝和她的女朋友们》和顾传菁的《她有一双爱探究的黑眼睛——记铁凝》两篇评论文章。
雷达在《铁凝和她的女朋友们》中指出:铁凝小说的艺术特点,在于铁凝喜欢把诗歌、散文的因素融化到小说里,形成一幅意境深邃的画面;她不长于冷静的客观描写,而偏重于主观感受的诗意抒发;她不善于写政治、经济内容浓厚的现实关系,而善于写道德和情感范畴的微小波澜。他期望于铁凝的是,“在关注灵魂的同时关心大千世界的沉浮变化,在钟爱‘真诚’的同时更加钟爱‘真理’,树雄心,立壮志,向大手笔学习,把广阔而巨大的生活波澜攥到你的小手心里”。顾传菁的《她有一双爱探究的黑眼睛——记铁凝》回顾了铁凝的创作历程,指出“铁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对艺术的那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她的创作态度严肃,不为发表而发表。她的作品不趋时,不赶浪头,坚持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感受”。
4月 《构思》刊《人民文学》第4期。
《月亮伴星星》《我的小传》刊《文学青年》第4期。
在保定—北京—上海的行程中完成了中篇小说《不动声色》。小说通过三位青年业余画家的创作和生活,表达了年轻一代的困惑和追求。同时,小说还通过他们关于画画的争论,传达了铁凝对新时期艺术创作的理解:“我们有些画家一画农民,过分注意刻画历史在他们身上遗留下的痕迹,忘记了由于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变,他们身上那些生理特点的改变。具体到这双手,我觉得应该多注意分析它们的内在感情。它们是解放了的,动态应该松弛、自如,不必要过分强调它的笨拙和僵直。”铁凝还写道:“在一幅优秀作品面前,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技法,而是画家笔下的形象,形象里渗透着画家对人生、自然和社会那种独到体味。” [3]
5月11日 林伟平的采访《真诚地写了同代人:访青年女作家铁凝》刊《新民晚报》。
5月 在温州参加《青年文学》编辑部组织召开的顾问会议,参观柳市商品基地等。后提前结束会议行程,飞回河北参加省中青年文学创作座谈会。
河北省中青年文学创作座谈会在华北油田召开,全省一百多名重要作家出席,被称为“任丘会议”。这次座谈会成为河北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铁凝在会上发言时谈到,作为一名青年作者,在写作中常有一种鬼祟感。她的发言引起了领导同志的重视。河北省主管文教的高占祥书记提出了河北文学有一个“松绑”的问题,要给作家的心情“松绑”,也要给文学创作“松绑”。 [4]
在座谈会上,高占祥书记倡导作家要积极投入伟大变革的激流中去,并介绍了河北省改革家武宝信 [5] 研创“特效暗疮粉刺露”“皮肤增白露”“亮肤露”的事迹。当铁凝听到患者和群众因使用“三露”容光焕发,武宝信的儿子却因误食试验药品而中毒,患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她被深深感动了。铁凝会后病倒,暂时搁置了对武宝信的采访。
6月6日 在北京参加《青年文学》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授奖活动。活动期间,获奖作者还听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蒋一苇作的关于工业经济改革的形势、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林自新作的迎接新技术的挑战的报告,部分作者还看望了沙汀、姚雪垠等在京的老作家,并与阎纲、崔道怡、陈丹晨、吴泰昌、雷达等20余名评论家见面。
6月下旬 铁凝到育青石化厂采访,并在此后的日子里紧跟改革家武宝信的工作行程,完成了报告文学《美从东方来》。“她差不多是在‘半死’的状态里把它写完的,然后,为了发表,她又得去奔走,背地里流泪,或差一点当着省委书记的面流泪。直到省委书记说,可以发表,直到稿子送到编辑部,她再也支撑不住,垮了。” [6]
6月 《六月的话题》在《小说选刊》转载。
7月10日 创作散文《我从南方回北方》,记述了本年5月她在温州参加《青年文学》编辑部的顾问会议、参加河北省中青年文学创作座谈会并采访改革家武宝信、创作报告文学《美从东方来》的活动。
7月19日 散文《我从南方回北方》刊《中国青年报》。
7月 《村路带我回家》刊《长城》第3期,《小说月报》第8期转载。小说表现了一个原本“随大流”的女中学生乔叶叶下乡插队,在农村结婚、生女,丈夫病故。但是在知青返城的历史大浪潮中,她却选择继续留在农村生活的故事。铁凝说:“乔叶叶是一个由于生活目的模糊,其形象才变得更清晰、更具体的人,这本身就仿佛是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7] 贺绍俊指出:“乔叶叶从最初懵懵懂懂地与农村接触,到逐渐热爱起农村的生活,她把农村当作了自己真正的‘家’;从最初懵懵懂懂地不懂爱情,到最终领悟到爱情是属于最个人性的东西,它不以公共的价值为标准,只以个人内心的认同为归宿,……乔叶叶与扎根派有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在于,乔叶叶恰恰没有被赋予意识形态的色彩,她确实留在了农村,但她既不是为了某种理想,也不是怀着某种志向,总之她的留下没有推演出一个宏大叙事。……对于评论家来说,乔叶叶这样的人物,其思想内涵太模糊不清,不知是应该对她加以热情的讴歌和礼赞,还是应该惋惜地施以批评。这样的人物形象在那种轰轰烈烈的人物画廊中,显得面目不清,其性质也是模棱两可。但是,公正地说,幸亏铁凝在乔叶叶这个人物身上留下了‘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使她与当时的知青文学潮流保持了距离。” [8]
赵园认为《村路带我回家》是“写知青历史的上乘之作”,她指出:“《村路带我回家》写乔叶叶留在东高庄,在已无须‘扎根’的时候扎根,那想法正因简朴到极点而动人。‘东高庄的柴草灰味儿’,‘初秋时节庄稼地里散发出的那种清甜味儿’,是 这个生命 渴望着呼吸的。只是在其他过分耀眼的‘意义’剥落之后,这层属于‘个人’的朴素意义才得以呈露出来。小说由写政治化的知青生活着笔,却写出一个‘化外之人’因懵懂天真而保有了天性自然。” [9]
《不动声色》刊《小说界》第4期。次年《中篇小说拔萃》第2期转载。
日本大修馆出版的杂志《中国语》7月号刊登了松井博光翻译的《哦,香雪》,这是铁凝作品最早的日译本 [10] 。
调入河北省文联,成为专业作家。
在河北省第四次文代会上,当选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8月 创作《我感谢冀中平原的青纱帐》。次年刊《人物》(妇女增刊),收于《文化界名人自述》。 [11]
9月 中篇报告文学《美从东方来》刊《长城》第5期,次年《报告文学》(选刊版)第2期转载。
短篇小说《大事常起于小节》刊《鸭绿江》第9期。
完成短篇小说《杯水风波》。
开始创作《银庙》。
11月17日 给女作家李纳回信,回复丁玲向铁凝约稿的事。后以《女性在创业上的艰难——复老作家李纳的信》为题刊《中国》1985年第2期。
12月 中篇小说《红屋顶》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中国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成为该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理事。海内外的许多报纸都进行报道。
本年 铁凝搬进了保定市新建的高知楼,保定市长田福廷通知铁凝去房管局办手续。铁凝的新居比原来的住处条件好出许多,虽不十分宽敞,但胜在空气清新、安静适宜。铁凝后来的大部分小说都在此写成。铁凝的这次搬家曾有几家报纸做过报道,以至于有些省份的青年作家在住房问题上就依据那些报纸,说他们那里应以保定市给铁凝的条件为标准。
由《没有钮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由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陆小雅执导,在公映之前,摄制组带着拷贝从成都赶到保定来答谢。盛况空前。
铁凝在一家医院里实习,体验生活。她当了护士,还参加过一场长达七个小时的骨外科大手术。她像所有的医护人员一样按时上下班,参加她感兴趣的一切活动。
当陈映实找她组稿时,她刚从手术室出来,她赞叹地描述着主刀医师在手术前的风采,认为只有那时才能充分彰显一个外科医生的气质。谈到体验生活,铁凝说她喜欢在自然的状态下,与大家平平常常地生活在一起,靠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唯其大家都毫无矫饰,彼此才能看得真切。天长日久,脑子里就确实存储了一些新的人物、新的矛盾。陈映实借机向她提出了许多文学爱好者对铁凝的成功的困惑,认为她年纪轻,生活经验少,却写出了很成功的作品。铁凝说她始终确信,生活的源泉是创作的生命力所在,既要重视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生活领域,扎扎实实地深入进去,更要重视主体感受能力和审美情绪的锻炼和培养,以求做到在生活中确有自己的发现。 [12]
李子云:《致铁凝——关于创作的通信》,《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
陈丹晨:《天真的,单纯的,真诚的……——记铁凝的创作》,《萌芽》第1期。
陈映实:《通向艺术王国的天地:访青年作家铁凝》,《长城》第1期。
冯健男:《天真无邪和新人成长问题——再谈铁凝的小说创作》,《当代文坛》第2期。
刘强:《改革潮流中的觉醒与追求——评铁凝的新作〈村路带我回家〉》,《文学报》11月8日。
周介人:《艺术的生活化——由〈穿红衬衫的少女〉引起的议论》,《电影新作》第4期。
雷达:《铁凝和她的女朋友们》,《花溪》第2期。
顾传菁:《她有一双爱探究的黑眼睛——记铁凝》,《花溪》第2期。
顾传菁:《是生活给她的馈赠——略论铁凝的小说创作》,《长城》第2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8期转载。
谢大光:《铁凝和她的父亲》,《广州文艺》第11期。
[1] 李杨杨:《铁凝》,阎纯德主编:《20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下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512—513页。
[2] 顾传菁:《铁凝论》,《第一个读者》,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44页。
[3] 铁凝:《不动声色》,《小说界》1984年第4期。
[4] 贺绍俊:《铁凝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5] 武宝信(1940—),河北人,三露化妆品发明人,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创始人,大宝化妆品专利持有人。曾任北京三露厂厂长、涿州森宝日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
[6] 陈冲:《铁凝印象》,《文汇月刊》1985年第5期。
[7] 铁凝:《李羚带我“回家”》,《女人的白夜》,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83页。
[8] 贺绍俊:《铁凝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5页。
[9] 赵园:《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93—294页。
[10] 宋丹:《铁凝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阐释》,《小说评论》2017年第6期。
[11] 张继华主编:《文化界名人自述》,群众出版社1993年版。
[12] 陈映实:《铁凝及其小说艺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4—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