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明日芒种》刊《河北文艺》第1期。
《哦,香雪》在《小说月报》第1期、《小说选刊》第1期转载。
2月 孙犁的信《谈铁凝的〈哦,香雪〉》在《小说选刊》第2期转载。
这时,1982年度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活动正在进行中。第一批备选的作品已经在1982年12月17日确定,包括蒋子龙的《拜年》在内共有13篇;第二批备选的作品在1983年1月24日确定,包括《哦,香雪》在内共有16篇。1月29日的第一次评委会上没有人提到《哦,香雪》;在2月26日的第二次评委会上,《哦,香雪》虽被提到,但大都是放在发言的最后提一下,沙汀、冯牧、唐弢、王蒙等评委都表达了对这篇小说的喜爱,将小说提到前五名。
尽管如此,在我看来,仍不足以显示它应有的地位和实际的价值。《哦,香雪》之美能被感知,感知之后敢于表达,存在一个渐进过程。这个过程表明,在评价作品文学性和社会性的含量与交融上,有些人还有些被动与波动。当社会强调对文学的政治需求时,社会性更受重视;当形势宽松了对文学的制约时,艺术的美感才得更好地焕发其魅力。……虽然,1982年获奖作品的第一名,是蒋子龙的《拜年》;但是,代表短篇小说创作成就与特色的,是铁凝的《哦,香雪》。多年之后,时过境迁,《拜年》或许会被忘记,而《哦,香雪》则将以其纯净的诗情,隽永的意境,常被忆及,不会忘记。 [1]
2月28日 评选结果揭晓,《拜年》排名第一,《哦,香雪》排名第五。小说获得了一等奖。
这篇小说为铁凝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是她的成名作。铁凝认为《哦,香雪》在她的整个创作中“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哦,香雪》焕发出来的对人生,对情感,对生活,对希望那种透明的激情是不可替代的” [2] 。
30年后,铁凝当选作协主席,她谈到这篇小说的独特意义时说:“当时,社会刚刚解冻,文学充当了先锋,冲在了最前面,作家们率先以一批后来被称为‘伤痕文学’的作品,对整个民族的伤痛起到了疏通、宣泄、抚慰的作用,所以那个时候,反思的、启蒙的文学都是相对比较沉重的主题,《哦,香雪》的出现,让读者感到一点清新,也有一点辛酸,但是没那么沉重。我用这样的方式传递一种当时民族和国家清新的、向上的、明丽的气息。” [3] 小说因此具备了文学史的意义。“作品之所以受到重视,在于它体现出审美意象的转变,这在新时期文学中首先独树一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 [4]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小说所蕴含的丰富性。罗岗与刘丽细致分析了小说中的火车和铅笔盒意象,认为火车在停留的一分钟里,为乡村少女带来了自我发现,使她们与火车上的人,除了物的交换关系外,还在幻想中建立起人和人的关系;而铅笔盒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它的背后,是一整套从农村到城市,从传统向现代的渴求。铅笔盒的“现代光环”,是通过一系列“遗忘”和“压抑”的“机制”生产出来的 [5] 。翟业军也指出小说中“车上、车下的空间关系被换算成了等级关系,高高在上的一定是只能勾留一分钟的火车以及车上满载着的现代性,卑下的则是寒风中的姑娘和姑娘们挣脱不开的乡村”。它和铁凝在200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谁能让我害羞》遥相呼应,在底层叙事中包藏着中产阶级的趣味和焦虑。 [6]
陈晓明则认为凤娇是“香雪的另一面——没有被现代文明和教育规训的那个本真的自我。如若不是现代教育,香雪根本就不存在,只有凤娇。她们是相辅而行的自我/他者同体,在香雪的另一边一定有凤娇出现,她是铁凝写作进展的诱惑和动力。凤娇身上分离出香雪,凤娇的另一面向是在其传统的本性上的回归。凤娇的冲动是乡村女子自然的冲动,那也是青春欲望的渴望。……凤娇一直在保持着传统的方式,当然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另类‘她者’。香雪积极而富有时代气息,因而也富有意识形态的想象;而凤娇却如此野性、如此本真、如此具有纯粹的女性的自然冲动,她的身上充盈着女性的破坏因素、不稳定因素,随时要破坏乡村的自然法则,破坏城乡的现代对立,她用身体就可以演绎一个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博弈的辩证法。在时代意识形态的高扬格调中,凤娇的故事被压抑下去了,那是说了一半的故事……如果不是凤娇,这个香雪的存在就显得太单薄,虽然有时代精神这一面向,但却没有文化的、生命本原的这一面向。凤娇并不是一个否定之物,铁凝一直看着她的活生生的自我肯定方式。因为她的存在,我们看到了乡村从过去到今天的绵延之力” [7] 。
程光炜指出:“十七岁的香雪在学校和火车上都感到了另一社会阶层对自己阶级地位所构成的压抑,其深层根源其实是来自这种社会结构本身积累的阶层歧视。”而“作者和批评家都在按照知识精英的治国理念,用他们的‘精神主体’来重新建构香雪们的‘精神主体’的”。“他们是在压制香雪……的‘物质欲望’的重要性基础上来强调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精英的精神追求的……香雪与知识精英的这一本质差别一直被小说和批评文章所忽视和遗忘,香雪的‘劳动人民意识’一直被1980年代‘知识精英意识’的冰山压制和覆盖。” [8]
小说后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 1976—1982 短篇小说集》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 短篇小说卷》 [10] 《20世纪中国小说读本》 [11] 《中国新文学大系 1976—2000 第13集 短篇小说卷1》 [12] 等数十种作品集,以及《1949—1985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 [13]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下卷(1):小说:1949—1995》 [14] 《语文 必修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等一百多种大中小学的教材和课外读物。
3月20日 创作《山野的呼唤》。这是《哦,香雪》的创作谈。文中说“几年前我曾有机会到《哦,香雪》里描述过的那种山村生活过一段。那里的贫穷和落后,那里生活的艰辛和窘迫,那里百姓憨直而蒙昧的面孔曾使我心灰意冷”。但是,“夜里火车从山外奔来,使她们不再安于父辈那种坐在街口发愣的困窘生活,使她们不再甘心把自己的青春默默隐藏在大山的皱褶里。为了新的追求,她们付诸行动,带着坚强和热情,淳朴和泼辣,温柔和大胆,带着大山赋予的一切美德,勇敢、执着地向新的生活迈进,一往情深”。“我愿意锻炼着去描写壮阔的大海,但当我听到来自山野的呼唤时,我永远会做出挚诚的回应。”
文章后刊《文艺报》1983年第5期。
3月24日 赴北京参加全国优秀新诗、报告文学、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获奖作品授奖大会。
3月26日 《哦,香雪》刊《人民日报》。
3月28日 在北京参加《青年文学》编辑部组织召开的部分获奖作者座谈会。铁凝做了《踏踏实实地走下去》的发言。参加座谈会的还有蒋子龙、孙少山、航鹰、宋学武、喻杉、李叔德、吕雷、姜天民、张炜、海波、矫健、蔡测海、李存葆、路遥、张承志、水运宪、魏继新、朱苏进、孔捷生、谭谈、祖慰、肖复兴等。
3月29日 在《小说选刊》副主编张曰凯的陪同下拜访冰心。此前冰心曾经表达过对《哦,香雪》的喜爱,希望有机会见见铁凝。
冰心关心铁凝的文学创作和感情生活,欣然为铁凝题词:
有工夫的时候,多看些古典文学和外国小说(译本也好),这样眼界广些,词汇多些,于年轻的作者有便宜的地方。
铁凝小朋友
冰心
三、二十九
[15]
3月 《孙犁、成一谈铁凝新作〈哦,香雪〉》刊《青年文学》第2期。
中篇小说《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刊《十月》第2期。小说以中学生安然选三好学生为切入点,提出了关于中学生教育的重大社会问题。小说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文学评论》等许多报刊都刊载了对这部中篇小说的评论。
铁凝收到了数百封读者来信。一位在南京市玄武医院工作的女士写信说:“现在我已走上工作岗位五年了,看了《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又使我回忆起中学时代,这是小说的真实感受所唤起的记忆。”在表达了对安然的喜爱之后,她还向铁凝提出了一个令她苦恼的问题:“为什么许多人都喜欢祝文娟这样的人,却不喜欢安然这样待人诚恳、心地纯洁的人呢?”一位中学生在信中说:“当我看完了你写的《没有钮扣的红衬衫》时,我哭了。我感到,安然就是我呀!平常,我总认为没有人理解我,但现在我认为有一个人理解了,那就是您——我最尊敬的铁凝姐姐。”许多与安然年龄相仿的中学生读者给铁凝写信说他们就是安然,许多成年读者也纷纷对铁凝诉说他们是多么留恋那曾经有过的“安然时光”。
缪俊杰认为:“在新时期文学中,《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具有独特意义。……它突破了‘改革文学’的一般模式。它不写改革本身,而是写改革时代反映在人的心灵上的对陈腐观念和旧传统的反叛意识、改革意识。而这种新观念和新意识是通过一个处于幼稚和成熟的交汇点上的少女安然来体现的。时代大潮对于人的心灵的震动也就显得更加有声有色。十六岁的女学生安然是一个全新的人,她没有传统的精神负担,她天真、单纯、坦荡,对世俗的观念采取了公开的挑战。……她的性格是进攻的性格、反叛的性格,她是对中国妇女那种顺从驯良以及忍受的性格的反叛。” [16]
1989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第3册)对这部小说作如下表述:
《没有钮扣的红衬衫》以较大的生活容量和思想容量,把眼前急剧变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集中到十六岁的中学生安然身上,以敏锐的艺术触角发现她身上蕴含的美好素质……她同老师、同学、父母、姐姐的一系列矛盾纠葛,集中表现出生活中新的力量同旧的价值观念的较量。安然是新时期文学中一个富于童贞美和时代色彩的形象。 [17]
《新华文摘》第5期、《小说月报》第6期、《中篇小说选刊》第5期(附创作谈《我爱,我想》)、《作品与争鸣》第7期转载,入选《1983年中篇小说选》(第一辑) [18] 、《中国百年文学经典文库 1949—1995 中篇小说卷3》 [19] 《中国新文学大系 1976—2000 第9集 中篇小说卷1》 [20] 等数十种作品集。
小小说《意外》刊《云冈》第2期。
陈冲的文章《一个动人心弦的主题:读铁凝等人的几篇作品有感》刊《莲池》第2期。
4月14日 晓江的《铁凝和她的创作》刊《中国青年报》。
4月20日 儿童文学《红气球》刊《中国少年报》。后收于《1983全国儿童短篇小说选》。 [21]
5月5日 李卫民、郝建军的采访《获奖之后:访〈哦,香雪〉作者铁凝》刊《文学报》。
6月3日 《洗桃花水的时节》刊《人民日报》。《美与时代》1997年第3期、《散文选刊》2008年第9期、《文苑(经典美文)》2014年第7期转载。入选《十年散文选》 [22] 《中国乡土文学大系 当代卷 上》 [23] 《人民日报60年优秀散文选》 [24] 《百年中国经典散文 青春卷》(上) [25] 等数十种文集和学生读本。
6月28日 创作《我爱,我想》。铁凝说:“生活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是真诚。文学作品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也是作者的真诚和那些真诚的发现。”后与《没有钮扣的红衬衫》一起刊《中篇小说选刊》1983年第5期。
6月 《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刊《小说选刊》第6期。
7月6日 在保定创作《穿过大街和小巷》。
7月26日 胡永年的文章《展示生活固有的复杂性——读铁凝的中篇小说〈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刊《人民日报》。文章指出,安然的形象有较多理想化的色彩,而安静的形象却显得更为真实。安静形象的成功塑造,大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增加了作品的容量。
7月 短篇小说《东山下的风景》刊《长城》第3期。
9月18日 白烨文章《评铁凝的小说创作》刊《人民日报》。文章指出:“铁凝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了。她的作品多着眼于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物,而且常常能发人所未发之蕴,道人所未道之意。她不以故事的离奇和情节的跌宕取胜,而以对生活现象的细致观察和独到感受引人。她追求一种真诚地面对读者的情感交融,……人们从作品中看得见她那热爱生活、探求生活的赤诚的心。她很注意作品的韵致和情调,讲求一气呵成之中又有波澜起伏,讲求单纯中含委婉,质朴中孕丰富;她的作品的语言,简洁而流丽,真切自然中往往流露出一种动人的诗意。”
9月 《穿过大街和小巷》刊《莲池》第5期。
《访青年作家铁凝》刊《文学知识》第5期。
9—11月 创作《远城不陌生》。小说中做过知青的女大学生郁南妮单纯、真诚,对历经苦难的已婚男性苏怀胄从同情产生爱情,最终因苏怀胄的自私、虚伪而分手。
据河北作家陈冲披露,这一时期铁凝因《渐渐归去》等作品招致批评,创作压力大,这篇小说写得很苦,经常哭泣,人也明显地消瘦、憔悴。 [26]
10月 《真诚地去寻找真诚》刊《长城》第4期“作家谈创作”栏目。
11月 在保定创作《六月的话题》。
12月 创作短篇小说《月亮伴星星》。
创作短篇小说《构思》。
孙犁、成一:《孙犁、成一谈铁凝新作〈哦,香雪〉》,《青年文学》第2期。
王蒙:《漫话几个作者和他们的作品》,《文艺研究》第3期。
胡永年:《展示生活固有的复杂性——读铁凝的中篇小说〈没有钮扣的红衬衫〉》,《人民日报》7月26日。
白烨:《评铁凝的小说创作》,《人民日报》9月18日。
毅歌:《别有一种韵致——评铁凝中篇小说〈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光明日报》6月2日。
顾传菁:《委婉动听的青春之歌——读〈没有钮扣的红衬衫〉》,《文学报》6月2日。
杨世伟:《美——在于真诚——读〈没有钮扣的红衬衫〉》,《文学评论》第5期。
雷达:《敞开了青少年的心扉——读铁凝〈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十月》第4期。
陈冲:《一个动人心弦的主题:读铁凝等人的几篇作品有感》,《莲池》第2期。
洁泯:《平凡中的奇异——评〈没有钮扣的红衬衫〉》,《作品与争鸣》第7期。
成志伟:《赞赏之余的感想——读〈没有钮扣的红衬衫〉》,《作品与争鸣》第7期。
燕桥:《年轻作家的佳作——读铁凝的中篇〈没有钮扣的红衬衫〉》,《文谭》第9期。
[1] 崔道怡:《小说课堂》,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247页。
[2] 赵艳、铁凝:《对人类的体贴和爱——铁凝访谈录》,《小说评论》2004年第1期。
[3] 舒晋瑜:《伟大,但是请不要忘记艰难——访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华读书报》2012年7月18日。
[4] 缪俊杰:《论铁凝的艺术世界》,《评论选刊》1987年第6期。
[5] 罗岗、刘丽:《历史开裂处的个人叙述——城乡间的女性与当代文学中个人意识的悖论》,《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
[6] 翟业军:《谁让谁害羞——从〈哦,香雪〉到〈谁能让我害羞〉》,《上海文化》2011年第6期。
[7] 陈晓明:《自我相异性与浪漫主义幽灵——试论〈永远有多远〉隐含的女性另类谱系》,《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4期。
[8] 程光炜:《香雪们的“1980”——从小说〈哦,香雪〉和文学批评中折射的当时农村之一角》,《上海文学》2011年第2期。
[9] 唐达成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 1976—1982 短篇小说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10] 陆文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 短篇小说卷》,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11] 钱理群主编:《20世纪中国小说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2] 王蒙、王元化总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 1976—2000 第13集 短篇小说卷1》,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3] 鲍昌主编:《1949—1985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浙江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4] 钱谷融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下卷(1):小说:1949—1995》,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 岂凡:《铁凝见到了冰心》,《新观察》1983年第13期。
[16] 缪俊杰:《论铁凝的艺术世界》,《评论选刊》1987年第6期。
[17]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编写组:《中国当代文学》(第3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77页。
[18]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1983年中篇小说选》(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9] 谢冕主编:《中国百年文学经典文库 1949—1995 中篇小说卷3》,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
[20] 王蒙、王元化总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 1976—2000 第9集 中篇小说卷1》,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1] 新蕾出版社编:《1983全国儿童短篇小说选》,新蕾出版社1984年版。
[22] 吴泰昌主编:《十年散文选》,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23] 刘绍棠、宋志明主编:《中国乡土文学大系 当代卷 上》,农村读物出版社1996年版。
[24] 人民日报文艺部编:《人民日报60年优秀散文选》,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5] 林非、李晓红、王兆胜选编:《百年中国经典散文 青春卷》(上),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26] 陈冲:《铁凝印象》,《文汇月刊》198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