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是西方福利大国之一。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为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而且以“碎片化”出名,特别是它的退休制度竟有上百个之多,使法国社会保障制度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制度典型之一。
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法国的两大近邻,德国和英国都已经先行建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两种制度分别代表着两种模式,即众所周知的“俾斯麦”模式和“贝弗里奇”模式。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借鉴了这两国的经验,但并不是在充分消化的基础上做去粗取精、去劣取优的吸收,而是简单地照抄了两种模式的一些具体做法,累加起来就成为一种相互重叠交错,既难管理又难改革的制度体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人口持续老龄化和经济增长乏力等因素的影响下,欧洲国家纷纷启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削减支出,减轻财政负担,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但法国的改革比大多数欧洲国家都艰难得多,民众动辄引举行规模宏达的抗议活动,导致政局动荡,甚至政府下台,社会分裂,极端思潮崛起。
由于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过于复杂,我国长期以来少有人敢于碰硬去深入研究,而彭姝祎同志经过长期的深入研究,最终从利益集团的角度对法国社会保障制度高度碎片化的成因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她提出,法国高度碎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该制度在建立之时,对社会保障制度持有不同理念并有不同利益取向的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团体相互博弈并与政府博弈的结果,同时也是当时的左、右两大派政治力量不断较量的产物。在当时强大的利益集团压力下,它完全脱离了制度设计者要整合各种制度并建立统一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初衷,在不断的妥协下形成了今天的碎片化形态。
在分析了成因后,作者又运用利益集团理论,对“碎片化”制度如何制约改革以及政府如何化解碎片化难题、逐步推进改革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在一种高度碎片化的结构中,某些阶层享受比其它阶层慷慨得多的福利,成为既得利益群体,并且通过其利益代言人——掌握着福利政策发言权及否决权的工会——来反对任何旨在削减福利的改革。由于既得福利利益群体多,众口难调,所以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起来十分艰难,政府不得不借助欧洲一体化等外力,从最薄弱的环节,即福利特权少、工会参会率低的群体入手,以各个突破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还要不断修改筹码来换取工会的支持,由此造成了改革的艰难、改革的成本高和改革的不彻底。
为了写作这部著作,作者广泛地挖掘原始资料,几经周折找到了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始人“皮埃尔·拉罗克”等人的关键文献,并翻译出来,与读者共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的学术精神难能可贵。
该书的出版不仅将我国有关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法国多年来政治动荡的深层社会原因,对于我们理解欧洲、乃至西方福利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