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构建“健康中国指数”评价体系的逻辑

构建“健康中国指数”评价体系,遵循了以下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 构建健康中国指数的“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主要突出“全面系统性”和“内恰合理性”的特征。

(一)全面系统性

“五位一体”的健康中国指数,从逻辑起点——“健康资源”到逻辑归宿——“健康水平”,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健康中国指数的内在逻辑关联,涵盖了健康中国的内容和要求。

(二)“内恰合理性”

这种“内恰合理性”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健康资源”与“健康服务”的内恰一致性。“健康资源”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健康设施、政府的健康投入,“健康设施”的效能发挥则与“健康服务”密切相关。如每万人口医疗卫生机构数是各地区的硬件,它与“健康服务”中的每万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检查人数”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如上海的每万人口医疗卫生机构数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在第三十一位,但是上海的每万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检查人数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在第四名,这反映了上海医疗卫生机构效能。

二是“健康服务”与“健康保障”的内恰一致性。“健康服务”是一个“服务”的动态过程,如健康检查人数、服务人次数、健康教育活动数等,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些“过程性”指标;而“健康保障”中的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在人口中的百分比指标,失业率指标,均是“结果性”指标。在这个意义上说,“服务过程”的绩效要由“结果性”的指标来衡量,所以,“健康服务”与“健康保障”具有严密的内恰逻辑一致性。

三是“健康保障”与“健康环境”的内恰一致性。“健康保障”又直接反映了为人民健康提供医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水平,而“健康环境”则是一个地区的人民所享受的环境保障、健康环境水平。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得出结论,影响健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健康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健康环境”在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层面影响人民健康,决定健康中国的建设水平。

从“健康资源”到“健康水平”,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逻辑归宿,即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全民健康水平的持续提升,如预期寿命的持续提高,孕产妇死亡率的持续下降,从健康目标追求和健康水平上反映健康中国建设的国际水平,反映健康现代化的水平。

二 构建健康中国的“实践逻辑”

健康中国指数的“实践逻辑”,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转化为健康中国行动的“实践逻辑”。所以,对指数评价指标的筛选要具备“一强三可”的特性,即每一评价指标,要具有解释力度强和数据可采集、可比较、可跟踪的特性。即使有的指标设想“再好”“再理想”,由于不可采集,也就不具有可比性,不具有可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功能。

据此,课题组从《中国统计年鉴》(2018—2020年)、《国际统计年鉴》(2018—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8—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数据库等中选取的30个评价指标,都经过课题组专家“一强三可”的反复评价、审核,最终确认每一指标均能实现对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高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健康建设水平的评价,进而按照健康中国指数“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要求,构建起从“健康资源”“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水平”五大维度来评价全国31个省区市健康中国建设指数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中国指数”评价体系的“实践逻辑”,既是针对当今全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现状,以及未来较长时间内引导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需要,也是确保实现“健康中国指数”“理论逻辑”的认知价值能转化为“实践价值”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强调筛选评价健康中国指数的指标,架构健康中国指数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逻辑,具有科学合理性,评价结果具有“信度”高、“可比性”强、“指导性”好的功能。 YA3ZXpEiqQJuzA/urJ25YOp+CbZsDEYX4MqkAqaw/J4fkCEqJ1b99Nz2NhqRxXC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