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历史档案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鲜为人知的旅俄华侨华人历史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

余世居中俄边境地区,自幼在侨乡成长,常被华侨热血救国事迹所感动。中年后,更知华侨之伟大。他们为了抗战和实业救国,发扬大无畏精神,尽显拳拳报国之心和赤子之心。孙中山曾经赞誉华侨为“革命之母”。尤其令我动容的是,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华大地上肆虐,面对严峻形势,华侨华人心系祖国,发挥独特作用,对旅居国和祖籍国疫情防控做出突出的贡献。

旅俄华侨华人是海外华侨的一部分,他们在俄罗斯有百余年的历史,人数较多,从事的职业较为单一。受时间跨度大、地域广及中俄关系的影响,搜集和整理旅俄华侨华人档案工作愈加艰难,跨国、跨地区抢救性的搜集、整理旅俄华侨华人档案工作迫在眉睫。作为一名旅俄华侨史的研究者、爱好者,几年来,强烈的研究欲望促使我穿梭于国内中俄边境地区、中东铁路沿线以及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尼古拉耶夫斯克、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地档案馆,挖掘旅俄华侨华人原始档案,力求还原旅俄华侨华人的真实面貌。

本书是对2016年出版的《旅俄华侨史料汇编》的补充完善,补充了大量俄罗斯原始的档案资料和国内赴俄通道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分为国内和国外两部分,国内以中俄边境地区赴俄重要通道黑河市、呼玛县,旅俄华侨赴俄中转站哈尔滨,以及黑龙江省的档案馆为主,大多为民国时期政府公函、公务呈请、公署文稿、大事案由、外交照会、边务条陈等;俄罗斯档案以远东地区旅俄华侨华人人数较多的城市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为主。通过挖掘整理中俄华侨华人档案,发现这部分史料是中俄各地档案馆最有特色、最重要的馆藏。本书内容为公文、电报、会议记录、个人档案资料。从时间看,大部分档案集中在民国初至民国二十五年;从公文呈报人身份看,主要有黑龙江省长、黑龙江省财政厅厅长、各地道尹兼交涉员、华侨商会会长、各地警察所所长、华侨等;从公文内容看,涉及旅俄华侨华人保护的有劝业、救灾、维权、护侨、救济的办法及华侨人数报表、查禁华工参战的函电,接待、安置归国华侨的法规、函电,侨产纠纷的信函、裁决等;涉及旅俄华侨华人经济文化活动的有旅俄华侨华人工作计划、报告、会议记录、华工请愿书、委任书、华文教育等;涉及侨务法律法规的有命令、规章制度、驻外使馆工作报告、涉侨政策、出洋条例、招募合同等;涉及旅俄华侨华人通行证的有侨民出境护照、护照及过江小票的办理、过江小票的发放、月报及年报、侨民出入境的统计数据、出入境管理办法等;涉及旅俄华侨社团组织的有商会改组申请、商会章程等;涉及旅俄华工参加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的有阿穆尔第17步兵团中国士兵名单、华人的简历及退休申请等;涉及两国交流合作的有苏联代表团出访的报告、汇报、请示等。通过中俄(苏)不同角度,记录一段历史、还原旅俄华侨华人史实、再现了中俄(苏)两国侨民政策、侨民生活状况及经济文化活动、社团组织活动、外交政策、关税收讫、边务事宜等,真实展示旅俄华侨华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历史足迹和发展脉络。

现在的城市太过于繁华喧闹,无处安放灵魂,唯有在书中,尽享片刻的宁静。余热爱旅俄华侨史研究工作,搜集、整理、研究旅俄华侨华人的史料,痴迷忘返、乐在其中。这段岁月是静美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品一杯香茗,伴随着书房内淡淡的笔墨书香,走进旅俄华侨华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奋斗足迹和人生感悟,重温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查阅的过程中,从初步感知,疑惑,到再次查阅,求解,到了然于胸,豁然开朗,我尽情享受思想轻舞飞扬,自由漫步的日子。

为挖掘旅俄华侨华人的档案史料,自2013年开始,余利用寒暑假时间,辗转奔赴黑龙江各市、县边境档案馆及中东铁路沿线档案馆、俄罗斯远东地区档案馆,精心梳理,汇集编纂这部《旅俄华侨华人史料汇编增补》。用史料、文字、图片把旅俄华侨华人的真实生活展示、记录出来,让社会各界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出国谋生和创业的艰辛,以及远涉重洋、忍辱负重的凄楚。

本书以尊重历史为前提,汇集了旅俄华侨华人社会生活的原始档案,真实反映旅俄华侨华人历史发展的原貌,是诠释旅俄华侨华人社会地位、生活状况、经济文化活动、人口迁移的重要史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激发人们继承和发扬华侨的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发挥旅俄华侨引领作用,为中俄边境地区两国民族文化交流、经贸合作,为国内经济文化建设,为中俄关系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贡献;真诚希望此书为研究中俄关系史、国际移民史、世界华侨史及旅俄华侨史的专家、学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由于国内外旅俄华侨华人历史档案保存的局限性及查阅、挖掘的艰难,加上俄罗斯史料二次翻译的困难,翻译过程人名、籍贯等个人档案大多为音译,另外20世纪20年代赴苏学习的中国学生身份大多隐秘,使用化名或者俄文名字,受研究时间、研究能力的限制,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与学者批评指正。

作者
二〇二一年十月 Ff/+01nV+WOwrTHbrpIRZdqR+qMQrTa15coq1lmosX2HfiDMoTFmo8GnjEhMbWN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