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从中古到近世
——礼学及思想的多样化展开和意义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比较多地关注中国古代礼学及礼学思想领域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对某一人物的礼学与思想,或是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的某个时代的礼学与礼学思想的研究。近些年来,对礼学经典的多方面研究,也受到学界瞩目。在这些著述当中,既有专著、论文集,也有单篇论文,包括一些未出版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等,多样化地体现了当前学界对传统礼学与思想史关系的认识、理解和探讨。各类研究对推进和拓展中国传统礼学与礼学思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作用。

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部在个案研究与综合考察基础上贯通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各时期的礼学与礼学思想通史类的专著出版。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研究者研究视野与关注点的不同及限制,使目前传统礼学及礼学思想研究方面还留有很多空白,一些传统礼学著述尚未被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对汉代到隋唐间各时期礼学思想的总体考察与个案研究明显薄弱和不足;对宋元明清的礼学经典注疏与诠释方面著述的总体考察与个案研究明显薄弱和不足。第二,研究者的研究多集中在一个人物或一部经典,或某个断代,而对传统礼学及礼学思想做综合性、贯通性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而且目前学界中,有机缘在礼学及礼学思想史领域做长时期考察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自然影响到相关的综合性和贯通性的礼学思想发展史著述成果的出现。第三,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与个性化,以及各方面条件限制,即使是学界同为礼学相关研究者,也很难集合起来合著一部《中国礼学思想发展史》。至今与本书有关的两部通史性著作,即陈戍国的《中国礼制史》和蔡尚思的《中国礼教思想史》,前者侧重于考察礼仪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变迁,后者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历代礼仪教化的思想论述和批评,均与本书对传统礼学思想发展史的考察范围和论述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随着当前文化繁荣和学术创新的不断开展,以及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趋势,中国思想史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于具有悠久历史和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古代礼学及礼学思想史的研究也需要有更大推进。而且,有关中国古代礼学及礼学思想史领域的研究状况,既有形式多样的先行研究成果可资参考和借鉴,也为我们进行整体、全面、综合、系统、统观和贯通性地考察研究,乃至撰著一部《中国礼学思想发展史》提供了可行性契机。

因此,通过综合性、系统性和贯通性的考察与具体的个案研究,经过数年或更长一些时间,适时推出一部通史性的《中国礼学思想发展史》,揭示中华传统礼仪之邦的历史依据、思想依据和理论依据所在,揭示中华传统礼仪秩序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可以说这是一项代表国家级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水平、展现中国传统礼学文化思想风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元素的重要研究工作,既有填补相关研究欠缺和空白的学术意义,也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理论资源和思想借鉴的现实意义。

从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探求当下可行的研究思路而言,中国礼学思想发展史的研究仍有可以展开和推进的课题,笔者认为集中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从文字形态、思想观念、制度形式、行为规范等多种角度,考察和确定中国古代的“礼”的属性与意义,通过对礼的起源及表现形态的考察,揭示礼的制度形式、观念形式和行为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礼的宗教性、道德性、政治性、法律性的多种内涵和意义所在。(2)考察和描述作为礼学经典的《仪礼》《周礼》《礼记》的成书史,以及它们与《诗》《书》《易》《乐》及《春秋》等诸经传之间的经学史和思想史的联系。(3)考察和描述礼学经典的历代传承及其与官方学术和意识形态的联系,以及历代思想家、经学家对礼学经典的诠释、注疏和解读所体现出的思想面貌。(4)考察和描述作为礼学思想体现而在王朝国家的政治、道德、宗教、法律、经济以及民间、家族、社会的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考察历代律令法典与礼学和礼学思想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和演变。(5)以上述几个方面为核心,以历史时代为基本构架,分别涉及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礼学与礼学思想的历史考察和研究,并着重从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变迁的背景下考察礼学思想的价值、意义和历史演变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就是从具体展开相关研究的可关注点来说,笔者以为又有如下的几个方面。(1)传统礼学多数表现为注疏学,围绕着礼经即“三礼”(《仪礼》《周礼》《礼记》)进行章句注疏、名物解释、制度考订等。伴随着传统经学的发展演变,礼学呈现出向义理解说、观念诠释和思想阐发的方面演进,从而有关礼论、乐论的思想论说蓬勃发展,而且礼仪程式和名物制度在历史变迁中与思想观念、义理学说及价值判断之间的联系也得到彰显和揭示。(2)不仅礼学经典,先秦以来历代思想家、礼学家、注疏学家的各种著述当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也呈现出一种思想史、观念史的表现形式、发展脉络和历史风貌,这就是现代学术意义上的礼学思想史所要考察、研究和记述的,所涉及的领域则包括宗教、伦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3)礼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种表达形式,中国古代的思想又常常以讨论礼学问题的方式展开。传统的礼学经典多方面地包含着与古代礼仪生活相关的思想性内容,一个思想家的礼学思想通过对于礼学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而得到展开,其中多包含着对礼、礼学和礼学思想的无所不包性质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梳理历代礼学经典和思想家的礼学思想的视阈所在。同时,历代礼学经注家也多在其学说中表现出思想性的论说而具有思想史意义,其著述同样是值得我们发掘和整理的思想史资料。

笔者在个人研究和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对作为中国传统经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礼学及其思想的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的考察、梳理、研究和描述,结合先秦至明清时期不同时代的社会史、政治史的不同发展的研究,以及法制史、宗教史、思想史和学术史的不同发展的研究,对礼学思想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术分类的专门史之间的相互关系做系统的考察。在研究方法上力图做到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经典研究与诠释研究相结合,思想家研究与注疏家研究相结合,思想研究与社会生活研究相结合,时代性研究和贯通性研究相结合,对20世纪以来有关中国古代礼学及其思想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借鉴和吸收,以实现本课题研究的深入和向多方面的拓展。

如果说以上所述两个大的方面是本课题研究的宗旨和可行计划的话,那么本研究的具体实施和进行,则是在笔者十几年前完成出版的《礼学思想体系探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个拓展性的后续研究。也就是说,在东汉郑玄《三礼注》之后,以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中古时期的礼记学及相关学术思想的研究为中心,从而展开对王肃、熊安生、皇侃以及孔颖达的《礼记正义》的研究,还有涉及宋元明清的礼学家对上述人物礼学的评价及参考。接着的研究视点则集中转向宋代礼学家,包括王安石的《周官新义》与其变法实践关系的考察,李觏的《礼论》和《周礼致太平论》及相关思想的研究,程颢、程颐的理学背景下形而上学化的礼学思想的研究,朱熹的礼学著述与思想的研究,吴澄的礼记学及相关思想研究。还有明代方孝孺、黄道周的礼学著述与思想的研究。与此同步,还对以前完成的相关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工,以体现本研究的整体特色和创新点。

因此,作为本研究最终成果的内容,就是在整体上,以从中古到近世的中国礼学思想发展的历程和重点思想人物的著述以及代表性文本呈现为基本线索,集中对魏晋南北朝到唐及随后的宋元明时期礼学和思想发展的走向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考察和分析,从而体现出从中古到近世礼学及思想发展的多样性的具体面貌。

中国古代礼学在东汉郑玄之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来说,三国时期的王肃,不仅对郑玄礼学的有些学说提出了很多异议,以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而且也为后世提供了很多可以参考的礼学方面的认识和解说。单就礼记学而论,王肃便有针对郑玄的礼学注解而提出不同的认识和解释,尽管唐代孔颖达以“礼是郑学”为标准而在郑王之间有所取舍,但是王肃的很多说法,后世礼学仍然多有借鉴,足见王肃的学术影响。南北朝时期的礼学传承不绝如缕,从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中所保留的资料来看,在南北朝时期众多的礼学家当中,南朝的皇侃和北朝的熊安生可以说是南北礼学的代表,他们在礼记学方面各有著述,而且继承了汉代章句之学的训解传统,兼及一定的义理方面的解说与发挥,从而成为隋唐政治统一之后,唐代孔颖达在整合前代经学的时候而不能不吸收和借鉴的重要内容。在《礼记》注疏方面,从孔颖达对皇侃和熊安生各自的《礼记义疏》的引述和肯定与否定或具文的大量章句性解说材料中,保留了后世已经整体失传的皇、熊两人的学说,同样成为后世礼学重要的参考。特别是明清时代的礼学家的借鉴与评判,显现出了皇、熊各自的礼记学的价值和意义。魏晋到唐代以礼记学及相关思想为代表的礼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面貌,也是在东汉郑玄礼学及思想之后具有章句训诂和经典诠释特点的中古礼学及思想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展现。

当我们把研究的视野转向中古之后的近世,也就是进入宋元明清的大跨度的历史,礼学则呈现出多样化展开的学术风貌。就宋元明时代礼学及思想的发展,笔者分别概述了宋代礼学的承传发展及其学派分流、元代礼学承传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明代官方礼学的发展及多种体现等三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宋代礼学发展的总体状况、宋代礼学主要流派和基本著述、元代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及佛道两教的崇奉、蒙元朝廷对儒学重视程度的变化和官方礼仪活动的儒家化体现、明代官方礼制建设和礼书的编纂、明代《礼记》作为礼经继续用于科举和《礼记大全》的编撰、朝廷议礼对《礼记》和《周礼》内容的称引和评论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整体上透视出宋元明时期礼学发展的基本背景。

作为一些重要的个案研究,首先是对于李觏的礼学及相关思想,笔者考察了李觏《礼论》七篇所论有关礼的起源和礼之本、礼的制度与观念、礼与非礼、礼与传统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和理论特点,考察了李觏《周礼致太平论·内治》篇从宫廷后妃伦理到民间家庭及昏礼意义的思想,李觏《周礼致太平论·国用》篇从国家的财用积累到赋税的思想,集中揭示和分析了李觏周礼学中所包含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展现了李觏礼学思想的特殊面貌。

其次是对于王安石《周官新义》的礼学特色及其历史影响的考察,涉及的问题是比较多的。笔者通过王安石新经学确立的各种背景与《周官新义》的撰作,王安石《周官新义》的解经方式及其特点等方面的考察,论述了王安石周礼学的学术思想特色;对王安石的先王意识及阐发先王政治理念思想的考察,特别是对王安石变法与《周礼》的关系的辨析,诸如王安石对以《周礼》为依据而用于具体变法的基本见解,新法反对者对王安石借用《周官》理财之法的批评和指摘,一些思想家、经注学家对王安石依据《周礼》实施变法的质疑和批评等具体问题的考察和分析,还有就是《周官新义》在经学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的考察,包括宋哲宗时期有关《三经新义》官学地位的争论,北宋末至南宋高宗时期时人对《三经新义》的非议和指摘,南宋及元明清学者对《三经新义》的不同评价,荆公学派的礼学传承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充分显示出了王安石经学地位的重要性。

再有就是在程颢、程颐的礼学思想方面,笔者集中考察分析了具有理学色彩的二程理学思想的理论框架等问题,包括二程对古代礼学的基本看法,二程礼学思想的形而上基础及其古今意识等,而分别论证了天理观念下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之礼和以古今论礼两个方面;还有二程礼学思想中的性情论,即“以人性论礼”和“以人情论礼”,以及二程礼学思想的现实目标和理想诉求,包括批判释老、彰显儒家礼义之学,以礼正俗和化礼成俗的礼学主张,以“三代”道德政治为理想的复古主义等三个方面,从而展现了二程礼学与理学的关系及其思想特色。

朱熹的礼学及其思想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点,占据的篇幅不小。笔者集中考察了:(1)朱熹的礼学生涯及其心路历程,包括朱子早年的读礼、考礼、议礼活动至中年开始著书立说,编撰礼学著作,关注州郡县及皇家礼事、晚年编修礼书《仪礼经传通解》等方面。(2)朱熹对传统礼学及当世礼学的议论和评价的问题,包括朱熹对“三礼”文本及汉唐礼学著述的议论和评价、朱熹对当世礼学著述的评论及其原则标准等两个方面。(3)朱子礼学思想的理论框架及其展开的问题,具体包括以“古今”论礼、以“天理人欲”论礼、以“阴阳五行”论礼、以“道器”论礼、以“体用”论礼、以“知行”论礼等方面,体现了朱熹对二程礼学理论框架的集成和发挥。这也是本研究比较有创新点的部分。(4)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的编纂及其礼学价值的问题,涉及《仪礼经传通解》编纂始末及其基本样式、《仪礼经传通解》的基本内容、《仪礼经传通解》的主要特点及礼学价值等方面。(5)朱子《家礼》的礼学价值、传播和历史影响的问题,包括家礼的著述渊源及朱子《家礼》的真伪问题、朱子《家礼》的基本内容及其道德价值观的体现、朱子《家礼》在后世的影响等方面。通过上述多方面考察,集中呈现了朱熹礼学与其多方面思想的密切联系及其体系性特色。

作为元代礼学的代表,吴澄的礼学和《礼记纂言》的著述特色的问题,是最具有经学史意义的研究。笔者集中考察了:(1)吴澄的礼学著述及相关问题,具体包括吴澄的学术与著述生涯、吴澄对三礼经传的认识与整合、托名吴澄的著作及其他问答等方面,概括性地梳理了吴澄礼学的基本情况。(2)细致地分析和梳理吴澄《礼记纂言》的著述特点及经学史意义的问题,具体包括《礼记纂言》的撰作及后世评价,《礼记纂言》的篇目次第与整体结构,吴澄对《深衣》等篇的认识,吴澄对《曲礼》《内则》《王制》《文王世子》《丧大记》《檀弓》《曾子问》等篇章节段句上的调整。在这一部分,笔者描述性地说明吴澄对《礼记》篇章整合的情况,并举例分析说明其经学史价值和意义。(3)就吴澄对《礼记》篇章整合重缀的价值探析的问题,具体以《丧服小记》为例,内容包括吴澄前后不同时代学者对《礼记》篇章错简问题的一些认识,《礼记·丧服小记》与《礼记纂言·丧服小记》段落文句对比,吴澄所作段句调整的逻辑关系及合理性等几个方面。在这(2)(3)两个部分的研究基础上,笔者采用了当前学界不多见的描述性展示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应该是具有学术创新和方法突破的。

作为明代礼学思想的个案研究之一,在方孝孺的礼学思想方面,笔者集中对明儒方孝孺的思想历程及其特色——修齐治平之道的延续和方孝孺以个体和家族礼仪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思想等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证,具体考察了方孝孺的时代及其家学与师承影响,方孝孺的成长经历及思想历程,方孝孺的著述及思想特色,以及方孝孺作《幼仪》诸篇所体现的个体礼仪及所包含的道德规范和方孝孺作《宗仪》、《家人箴》、诸族谱序中所见其家族伦理和齐家理想。这些方面体现出方孝孺的礼学思想与社会生活的道德实践之间的关系,也是礼学思想多方面呈现的一个突出例证。

同样是具有比较突出的经学思想意味的研究,在黄道周的三礼学及其相关问题部分的考论,作为明代礼学思想的个案研究之二,笔者从学术思想的考察角度入手,集中就黄道周对三礼的基本认识、黄道周与诸弟子论学礼、读礼以及对博文约礼之说的讨论、黄道周与蒋仲旭、柯威公论郊禘之礼、黄道周与李质嘉关于禘祫之说诸儒异同的问答等问题,展开了比较细致的梳理分析和论证,呈现出了礼学作为传统学术的重要方面在明末黄道周的学术当中的一些面貌。这一研究也是现在学术界不多见的研究,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从总体上来说,本研究或有详略地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贯通性地从魏晋到唐,再到宋元明的历史跨度当中确定几个有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及其著述与学说加以考察研究,目的就在于呈现出一个多样性的礼学思想发展史的整体面貌,因此,本研究成果应该具有比较强的学术价值,对于当代认识中国古代传统学术、思想与文化,无疑也是有帮助的。在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上也是费了相当大的功夫和有所收获的。有些作为阶段性成果已经发表的文章,在学界也引起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引用。

目前笔者所提交的书稿,是在科研时间以及个人精力有所限制的情况下完成的,与本研究有关的很多专题、个案、思想人物及其著述暂时没有涉及,比如有关《仪礼》学及其思想的贯通性研究,清代礼学及其思想的研究,既是本书所存在的不足,也是有待于将来更加广泛和深入展开研究的课题。 8gA59q+ATCBdNUMXbgkyNmC1xuJokqh1KSNraZ7hB6vODzHnIXI6D/emH8qR04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