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

陕南山地亦称秦巴山地,长江的重要支流汉江横穿汉中和安康,包括秦岭巴山之间的汉中、商洛和安康具有较为明显的长江文化特色。汉江由西而东横贯其间,界分秦巴二山;嘉陵江在西部由北向南流去;丹江、洛水于秦岭中部诸岭中东流。在江河所过的谷道之中,有众多的盆地,较大的有汉中盆地、西乡盆地、安康盆地、商丹盆地和洛南盆地等。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结构十分突出。

一 自然地理概况

(一)汉中

汉中市地处中国版图地理几何中心,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江上游,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部是汉中盆地。汉中市北界秦岭主脊,与陕西省宝鸡市、西安市为邻,南界大巴山主脊,与四川省广元市、巴中市毗连,东与陕西省安康市相接,西与甘肃省陇南市接壤。东经105°30′50″—108°16′45″,北纬32°08′54″—33°53′16″。最大直线长度东西为258.6公里,南北为192.9公里。2.7万平方公里。辖9县2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52个镇、24个街道办,1903个村、284个社区,总人口386万,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2] 分别是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汉中素有“汉家发祥地”和“中华(秦巴)聚宝盆” [3] 之美誉。

汉中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北有秦岭、南有大巴山脉两大屏障,寒流不易侵入,潮湿气流不易北上,气候温和湿润、干湿有度。年均气温14℃。西部略低于东部,南北山区低于平坝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坝地区年均气温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年均气温低于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气温高于13℃。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形成全年降水的暖湿空气,主要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其次是西太平洋。夏季,在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孟加拉湾水汽沿西南低涡下部的西南季风北上,经西藏、云南及四川西北部到达本区上空;西太平洋水汽随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东南气流输入本区上空。冬季,受极地大陆冷气团(主要是蒙古高压)控制,多西北季风,形成寒冷干燥少雨的天气。春秋为过渡季节,春暖少雨,秋凉多雨,气候湿润。地面植被、水库、河流、田园等所蒸发于空间的水汽参与降水甚微。来自西南、东南的暖湿气流受巴山、秦岭阻隔,使得区内雨量充沛,但由于两山位于西南气流的路径上,由于中低层云系的水汽系统辐合,以及地形抬升和山地垂直影响,使本区南北承接水汽不等,降水量分布悬殊,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0—1700毫米。其中南部米仓山最为丰富,成为陕西之冠。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布态势,基本呈南大北小。汉江平坝、巴山山地70%—80%;秦岭山地73%。一年中冬春两季较小,夏秋较大。9—10月为全年之冠,均在80%—86%;冬季(12月、1月、2月)三个月汉江平坝、巴山山地为75%—80%;秦岭山地为58%—66%。 [4]

汉中的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居全省第一,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全国闻名。高等植物3000余种,素被称为“天然药库”,其中天麻、杜仲、枣皮、西洋参全国驰名。农业主产大米、油菜,林特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城固柑桔、西乡樱桃闻名遐迩;“汉中仙毫”茶叶荣获第31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著名小吃麻辣鸡、牛肉干、面皮、菜豆腐、罐罐茶等色香味形让人流连忘返。野生动物500多种,尤以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等最为珍稀。探明矿藏60多种,宁强、略阳、勉县“金三角”地带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洋县的钒钛磁铁矿、西乡的石膏矿、镇巴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开发价值巨大。汉中天坑群位于秦巴山区,主要分布在宁强县禅家岩镇、南郑县小南海镇、西乡县骆家坝镇、镇巴县三元镇等区域,初步调查圈定遗迹总面积5019平方公里,其中在600多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内发现天坑49个,其中超级天坑1个、大型天坑17个、常规天坑31个。其中,三元镇和小南海镇天坑群最为密集,分别达到19个和16个;单体规模最大天坑为镇巴三元圈子崖天坑,口径最大处520米,最大深度320米。 [5] 汉江、嘉陵江流经市域,水资源总量达146亿立方米。汉江水质最为优良,成为“南水北调”供北京、西安的首选水源。凡到过汉中的人往往感慨不已,无不称赞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处处皆风景,气候最宜人,物产惹人醉,难忘汉中情”。 [6]

汉中平原,地面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美,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自古即为陕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刘邦在公元前206年来到汉中,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占领三秦的关中地区,进而打败项羽建立西汉。诸葛亮在汉中主持耕战,北伐曹魏;南宋的仙人关抗金之战;抗日战争时的西北联大;1932年至1935年汉中进行的升仙村之战、喜神坝之战、陕南战役,成立川陕苏区。

(二)安康

安康市地处祖国内陆腹地,陕西省东南部,居川、陕、鄂、渝交界处,位于东经108°00′58″—110°12′,北纬31°42′24″—33°50′34″,南依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与湖北省的郧县、郧西县接壤,东南与湖北省的竹溪县、竹山县毗邻,南接重庆市的巫溪县,西南与重庆市的城口县、四川省的万源市相接,西与汉中市的镇巴县、西乡县、洋县相连,西北与汉中市的佛坪县、西安市的周至县为邻,北与西安市的鄠邑区、长安区接壤,东北与商洛市的柞水县、镇安县毗连。国土面积2.3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6.89万。 [7]

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陆的东北缘,分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具有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安康以汉江为界,分为两大地域,北为秦岭地区,南为大巴山地区,以汉水—池河—月河—汉水为秦岭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现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全市地貌可分为亚高山、中山、低山、宽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种类型。在本市土地面积中,大巴山约占60%,秦岭约占40%;山地约占92.5%,丘陵约占5.7%,川道平坝占1.8%。海拔高程以白河县与湖北省交界的汉江右岸为最低(海拔170米),秦岭东梁为最高(海拔2964.6米)。秦岭主脊横亘于北,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于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凤凰山自西向东延伸于汉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间,形成“三山夹两川”地势轮廓,汉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秦岭、大巴山主脊与汉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境内的主要山脉有秦岭的东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龙山、凤凰山、笔架山。

安康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少雨,夏季多雨多有伏旱,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并多连阴雨。多年平均气温15—17℃。 [8]

安康为秦岭、巴山山地,环境优美,自然景观有燕翔洞、南宫山、岚河漂流等。历史悠久,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历史遗迹遍布全境,有古遗迹、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遗址650余处。除此之外,安康所在地区为我国北亚热带动植物典型代表区,有羚牛、朱鹮、大熊猫、云豹、大鲵等珍稀动物。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折射着安康灿烂的文化底蕴。

(三)商洛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与鄂豫两省交界。东与河南省的灵宝、卢氏、西峡、淅川县市接壤;南与湖北省的十堰市郧阳区、郧西县相邻;西、西南与陕西省安康市的汉滨区、宁陕、旬阳和西安市的长安区、蓝田县毗邻;北与陕西省渭南市的潼关、华阴、华州区相连。介于东经108°34′20″—111°1′25″,北纬33°2′30″—34°24′40″,东西长约229千米,南北宽约138千米,总面积19292平方千米,占陕西省总面积的9.36%。商洛市下辖1个市辖区、6个县,常住人口204.1231万。 [9]

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始名于汉朝,指上雒(县)和商(县)的地域合称。历史上商洛道(亦称商於古道)为秦驰道的主干道之一,为“秦楚咽喉”,是长安通往东南诸地和其他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

商洛市地貌总体地势,西北高,峡谷峻岭密集,最高点是秦岭主脊上的柞水牛背梁,海拔2802.1米,向东南渐低,川垣丘陵较多,最低点位于商南县梳洗楼附近的丹江谷地,海拔215.4米。五条主要山脉——秦岭主脊、蟒岭、流岭、鹘岭、郧西大梁和新开岭由西北向东北、东、东南伸延,岭谷相间排列,使全市总观呈掌状谷岭地形。本市川垣、丘陵地域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0%,低山地面积约占71%,中山地面积约占16%。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10]

商洛市地处中国中纬度偏南地带,位于陕西东部秦岭南麓,属季风气候区。地理分布在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区域,水平方向上具有两个气候带过渡性特征,南部属北亚热带气候,北部属暖温带气候。全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多旱,夏秋多雨、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8—13.9℃,年平均降水量696.8—830.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848.1—2055.8小时。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连阴雨、冰雹、霜冻,大风、寒潮降温等。市内山大沟深,谷壑纵横,峰峦叠嶂,地形复杂,垂直高度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点,各地光,热、水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都有明显的差异,分布极不平衡。 [11]

商洛市河流密布,共7.25万余条,其中流长10千米以上的约240条,集水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67条,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1.3千米以上。主要河流有丹江、洛河、金钱河、乾祐河、旬河五大水系。 [12] 已查明的中草药种类1119种,列入国家“中草药资源调查表”的达286种。 [13] 已发现各类矿产60种,探明矿产储量46种,其中大型矿床15处,中型矿床24处。储量居陕西省首位的有铁、钒、钛、银、锑、铼、水晶、萤石、白云母、钾长石等20种,其中柞水大西沟铁矿储量3.02亿吨,占陕西省的46%,居陕西省第二位的有铜、锌、钼、铅等13种。

商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古遗址古建筑等文物保护点1200多处,其中省以上文保单位20多处。洛南旧石器地点群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东龙山夏商周遗址被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洛河元扈山“仓颉授书处”摩崖石刻表明这里是文字的发祥之地。蓝关遗址、武关遗址、商鞅封邑遗址和“闯王寨”“生龙寨”遗址。汉代的四皓墓、隋代的文庙、唐代的丰阳塔、宋代的商州城垣、金代的二郎庙、明代的商州城隍庙和龙山双塔、清代的会馆群成为人们参观与凭吊之地。 [14]

商洛自古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曾屯兵商洛,后取道中原,直捣北京;革命战争年代,商洛是鄂豫陕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李先念、徐向前、贺龙、王震和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浴血奋战。

商洛是历史上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兼容秦雄楚秀,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历代大家李白、白居易、韩愈、杜牧曾寓居商山,留下大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二 历史沿革

(一)汉中

夏至西周,境内有褒国。先后属梁州、雍州。春秋战国时境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巴蜀、秦国。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前312),秦始置汉中郡(安康市境内)隶之。东汉初,郡治迁于南郑(今汉中)。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占据汉中,仍设汉中郡。三国魏景元四年(263)魏灭蜀,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晋太康十年(289)改设汉国,不久即废。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境内设梁州、兴州(今略阳县)、洋州(今西乡县),并侨置秦州及70多侨县。隋初,境内仍置梁、兴、洋州,后改为汉川郡、顺政郡、洋川郡。唐代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4州;贞观元年(627),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汉中属山南西道,道治设于南郑(汉中);天宝元年(724)设汉中郡、洋川郡、顺政郡;后又改为梁州、洋州(今洋县)、兴州;兴元元年(784)改梁州为兴元府,道、府同治于南郑,开我国历史上用帝王年号命府名之先河,兴元府地位同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据有汉中,仍设兴元府及洋、兴二州。北宋至道三年(997)境内置兴元府及洋、兴二州,属峡西路。熙宁五年(1072)设利州路及所属兴元府,治所均设于汉中。利州路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南宋绍兴十年(1141)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治设于兴元(汉中),西路治设于兴州;后利州东、西路几经分合。元代设兴元路于汉中,为隶属于陕西之始。明洪武三年(1370)改路为府,设汉中府。清代设陕安道于汉中,辖汉中、兴安府(今安康市)。1913年设汉中道,辖今汉中、安康及商洛市部分县,共25属县。1928年,废道,县直隶于省。1935年,设立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设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1996年2月21日,撤地设市,汉中地区改为地级汉中市。下辖汉台(原县级汉中市改为汉台区)、城固、洋县、勉县、宁强、略阳、西乡、镇巴、南郑、留坝、佛坪11个县区。同年4月,开展撤区并乡建镇工作,全市66个区公所建制全部撤销,477个乡镇建制撤销203个。2011年,撤并乡镇46个。由撤并前的226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180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乡建制在汉中消失。 [15]

(二)安康

安康位于秦巴之间,汉水之畔的安康,气候温润,植被丰茂,是早期人类繁衍、生息之地。已发掘的考古文物资料证明,早在石器时代,汉江两岸及秦巴腹地就有先民活动。

安康夏属梁州,商、周之际,为庸国封地。春秋时期,被秦、楚、巴三国分割。战国时期为秦、楚争夺之地。公元前312年,丹阳之战秦取楚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安康属汉中郡。汉袭秦制,仍属汉中郡,治所西城县(今安康市汉滨区)。东汉建武元年(25)郡治移至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建安二十一年(216)曹魏攻占汉中,分郡东为西城郡。三国时,先属魏,后归蜀,再属魏,魏文帝取“曹魏兴盛”之意,改西城郡为魏兴郡,治所西城县。晋初仍设魏兴郡,后又设晋昌郡,上庸郡,隶属荆州。晋太康元年(280),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在今石泉、汉阴设安康县。“安康”从此得名。南北朝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州、郡、县改易升降错杂。隋设西城郡,属梁州。唐代设金州汉阴郡,属山南西道,治所西城。五代十国时,为前、后蜀统辖。宋设金州安康郡,部分属均州。元代降金州为散州,属兴元路。明代前期设金州,万历十一年(1583),洪水淹没州城,筑新城于城南赵台山下,改金州为兴安州。清初仍设兴安州,乾隆四十七年(1782)升州为兴安府。

辛亥革命后,废府设汉中道,后撤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陕西省第五行政区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陕甘宁边区安康分区。1951年改为安康专区。1969年改为安康地区。2000年12月,撤地设市,安康市人民政府下辖汉滨区和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 [16]

(三)商洛

据考古发现,早在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商洛市境内就有先民活动。新石器时期,洛河、丹江、金钱河、乾祐河、旬河沿岸,先民在此聚居,繁衍生息。《史记·殷本纪》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商,国名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设上雒和商(县),包括今商州市、丹凤县、商南县和山阳4县,因商山而命名为商县。商山在今丹凤县西2.5公里处的古城岭,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1千米。当地出土的文物带有“商”字,是在公元前340年秦封给商鞅的封邑。

汉武帝在公元前114年设立弘农郡 [17] ,管辖区域黄河以南和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包括陕西境内的上洛和商县,大体上是现在商洛市。由于汉朝忌水将“上洛”改为“上雒”,包括今天的商州和洛南,今天的丹凤县、山阳县和商南县为商县。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将“雒”改为“洛”,地属京兆尹,仍称为上洛县,管辖今天的商州市和洛南县。公元578年,宣政元年改洛州为商州;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撤上洛、上庸两郡,保留商州。据《隋书·地理志》载,商洛之名源于商山洛水。历史上曾有上洛、商州等称谓。历代设州置县,或州县同设,交替沿革复杂。

明代地属西安府,时称商州,辖地包括今商州区、丹风县两地。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闯王军攻占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朝,称永昌元年,派鲁大儒为商州牧,给山阳也派了县令(其他各县不详)。永昌二年正月,闯王政权结束。雍正三年升为直隶商州,直属陕西潼商道,领商南、雒南、山阳、镇安4县。

1913年中华民国废州改设商县、洛南县、柞水县3县属关中道;山阳、商南、镇安3县属汉中道。公元1933年撤销道制,以省直接领县。1935年在商县城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商县、雒南、商南、山阳、镇安、柞水6县。是年在龙驹寨成立设置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5月,商洛地区各县陆续解放,在商县设置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主任分署第工分区,辖商县、雒南、商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7县。1950年,改名陕西省商洛分区专员公署,仍辖以上7县。1955年,将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撤销丹风、柞水两县(丹风分属商南和商县辖,柞水与镇安县合并),商洛地区辖商县、洛南、商南、山阳、镇安5县。1961年10月又恢复为7县。1964年9月,因“雒”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改“雒”为“洛”,时称商洛专区,行政公署驻商县城。1968年,商洛专员公署改称为“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各县人民委员会易名为“县革命委员会”。1969年,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改名为“商洛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更地区名为商洛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1月,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商县为商州市。200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商洛地区行政公署,设立商洛市人民政府。 [18]

三 人文历史

陕南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移民的发生,但以明清时期政府强制性移民影响最大。明清的大移民使得陕南地区成为南北文化大交融的场所,湖北、四川、湖南、安徽等南方文化与陕西、甘肃等北方文化相互交融与影响,形成了南北交融的地方特色。汉中西部巴蜀文化影响较深,东部地区具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安康受湖北楚文化的影响最大;商洛兼具北方的粗犷和江南的灵秀。汉中、安康尤其是汉中方言接近四川、重庆方言。商洛北部的方言接近陕西官话(中原官话的一种,也称为关中话),西部、南部各县方言比较多,分别有下湖话、客家话、江淮话、西南官话等。

汉中历史悠久。人类考古可追溯到120万年前,自秦设汉中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刘邦在此称王、开启汉室基业,汉江、汉朝、汉中、汉人、汉语、汉服与汉文化一脉相承,被誉为“全球汉人老家”。这里是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韩信、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曾在这里建功立业,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伟大诗人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博望侯张骞墓祠、汉代水利遗址“三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古汉台、武侯祠等名胜古迹驰名中外,褒斜栈道、汉魏十三品摩崖石刻等文化瑰宝誉满全球。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西征张鲁到汉中,经过栈道咽喉石门时,看到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溅,犹如滚动之雪浪,触景生情,顿时诗兴大发,奋笔疾书“衮雪”二字,随从提醒曹操,“衮”字少了三点水,曹操却打趣道:“江中之水甚矣,何须画蛇添足?”于是,后人就把这一故事编成顺口溜:“狂涛巨浪流石边,‘衮’字旁边不用点。”

曹操题写“衮雪”(如下图)二字的“衮”字的真实用意究竟是什么呢?据《周礼·春官·司服》和《礼仪·觐礼》解释说,“衮”字是“衮衣”“衮冕”的意思,而“衮衣”“衮冕”是帝王的专用礼服;“雪”字,则象征高洁和纯正。所以,“衮雪”二字是曹操本人在反映他具有帝王的霸气和崇高的威望,这种意境和心态只能够会意,不可言表,所以曹操才题写“衮雪”二字,并不是把“滚”字忘了三点水而写成“衮”字。遗憾的是,当时没有人理解,仅仅认为是曹操触景生情而题写景物,忽视了内心世界的真实用意。 [19]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常到骆谷口,仙人原,定军山等前方据点和战略要塞,并到大散关巡逻。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是陆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这段生活虽只有八个月,却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山南行》是陆游客居陕西南郑时所作的诗作,描写了南郑县的风土人情、自然景物以及地理位置,从而暗示出了南郑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南宋王朝的时政、军事的看法,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

我行山南已三日,
如绳大路东西出。

平川沃野望不尽,
麦陇青青桑郁郁。

地近函秦气俗豪,
秋千蹴踘分朋曹。

苜蓿连云马蹄健,
杨柳夹道车声高。

古来历历兴亡处,
举目山川尚如故。

将军坛上冷云低,
丞相祠前春日暮。

国家四纪失中原,
师出江淮未易吞。

会看金鼓从天下,
却用关中作本根。

安康位于秦巴之间,汉水之畔的安康,气候温润,植被丰茂,是早期人类繁衍、生息之地。据已发掘的阮家坝遗址、柳家河遗址、新天铺遗址和王家坝遗址考古文物资料证明,早在石器时代,汉江两岸及秦巴腹地就有先民活动。

安康位于秦巴之间,汉水之畔特殊的地域,尤其是历史上的移民活动,使安康在与周围多元文化相交相切中,交汇融合、嬗变成一个独具特质的区域文化。安康曾是古代巴国之地,又是蜀国的属地,巴蜀文化奠定了安康文化最早的基因;汉水流域是荆楚文化的摇篮,也是荆楚文化的根基。荆楚文化对安康人文的漫长浸润,在安康的风俗民情、人格心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秦风楚韵;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羌氐文化,也为安康文化增色添彩。兼收并蓄,集万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浑刚强,又有荆楚之柔媚清丽,也有三秦之古朴粗犷,还有中原文化的质朴通达。既沉实稳重又洒脱灵秀,既飘逸浪漫又憨厚野朴。刚而不烈,柔而不软,兼具四方气脉而又独具风韵和骨质。 [20]

姚合(777—843),唐代著名诗人。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宰相姚崇曾侄孙。元和十一年(816)登进士第,授武功主簿。在832年秋天授金州刺史,834年离任,任期两年多。 [21] 他的到来引起了当时项斯、马戴、无可、方干、喻凫等众多“姚贾诗派”人物的关注和响应,并创作了大量诗篇,表现了官僚士大夫的娴雅情趣和亦官亦隐的“吏隐” [22] 风气。首次向外界介绍了金州的政情,民风和地理的区位优势,如《金州书事寄山中旧友》:

安康虽好郡,刺史是憨翁。买酒终朝饮,吟诗一室空。自知为政拙,众亦觉心公。亲事星河在,忧人骨肉同。簿书岚色里,鼓角水声中。井邑神州接,帆樯海路通。野亭晴带雾,竹寺夏多风。溉稻长洲白,烧林远岫红。旧山期已失,芳草思何穷。林下无相笑,男儿五马雄。

明清时期,安康还诞生了刘应秋、叶世悼、严如煜等一批本地或旅安散文家、诗人,他们或寄情山水或咏怀抒情或怀古思今,引领一时文风和社风。尤其是刘应秋将文学视为自己的一种生存活动,保留自己最真实的生命情感。

明清至民国时期,安康地区农民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英烈”“义士”“革命党人”等层出不穷。不但有“灭寇力竭而死”的金州百户鲁卿、“平叛吴三桂以身殉国”的汉凤营千总鲁仁圻,还有“血战大宝山”的抗英英烈平利白土营、“火烧天主教堂惊动光绪皇帝”的“江湖会”,而且还有“越职上书道光皇帝免征笔墨税而下狱”的张鹏飞、参与“公车上书”的兴安十举人、推动武昌起义和西安光复的进步青年廖定三、钱鼎、黄统和誉为“五四”先驱的沈尹默、沈士远、沈兼士等。 [23]

秦汉时期,安康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移民。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康成为北方流民南下汉川和荆襄的重要通道,除接纳汉水上流方向甘陇、三辅地区流民外,还接纳北部上洛地区流民,尤其是“胡亡氐乱”时最甚。《宋书·州郡志》记载:“胡亡氐乱,雍、秦流民多南出樊、沔。”明清时期,数以万计的湘、鄂、晋、江浙、闽南等籍移民涌入安康,尤其是清乾、嘉、道时期移民最甚,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现象。多族属与移民的混交,使安康“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但兼容并蓄、和谐相处。在语言方面,既有中原官话,又有西南官话,还有混合方言。在饮食方面,既“尚滋味,好辛香”,又喜“大苦咸酸,辛甘行些”,杂楚、蜀,兼秦、陇口味。在建筑方面,不仅保留了早先的巴楚式建筑样式,而且还掺杂了后来的徽派、湖湘派等建筑样式。安康人还特别好客,逢人见面寒暄问候、相邀做客、敬烟沏茶,尽其所能、尽显热情。

受巴蜀和秦楚影响的安康人,民俗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有人将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概括为“安康八大怪”:“家家户户泡酸菜,蒸面稠酒人人爱,尼龙袜子套草鞋,石板上房当瓦盖,背篓里面把娃带,虫虫能当下酒菜,杀猪不卖薰起来”。以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充分表现出安康人的质朴、淳厚、粗犷和豪爽。安康的民俗风情,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中。从书法绘画、剪纸、雕塑、戏剧和地方小戏到工艺品的编织和制造;从龙狮共舞的社火到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既有秦巴文化的风采,又有江南水乡的神韵。

从中国地形地理图中可以看出,商洛以其揽中原大地,俯江汉平原的有利因素和东依河南而占中原农耕文化之利,南沿丹江而南下荆襄使之得河川之便,因而在历史上,商洛看起来似乎很少与关中来往而仅以关中的蓝田蓝关古道作为南通中原的捷径保持着与长安的联系。

地理上的偏僻和山大沟深,且受农耕文明的影响较深,使商洛文化中兼有渔猎文明、江南游耕文明的多重性质。如果说,儒家文化是农业文明的思想基础,具有较为浓郁的伦理色彩;注重于个体的人格陶冶而呈现出重人本,重教化而偏重于个体的人格修炼的话,那么游耕文明和渔猎文明混合的杂色,则使得商洛的文化个性更呈现出除对儒学的信仰外对山的崇拜,对水的敬畏。对土地的依恋和对自然神秘力量的颖服。相对来说,商洛地区土地贫瘠,山大山多而无江南丘陵地带的游耕之便,山大水少也无江南的大江大川,故而在其文化原色中,游耕文明的特质表现得并不充分而更多的是渔猎文化中常常出现的对山的崇拜、对动物、植物的隐秘图腾,向往儒化的人格方式,从而使之整体地呈现出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狭隘封闭的人文心态。

明《商略》曰:“汉高发巴蜀之民定三秦,迁巴蜀渠率七姓居商洛,由是风俗不改,习尚清高,有四皓遗风。”人性质实,土风简朴。故斯地居民,南北杂处。一般来说,丹江盆地以北多“本地人”,其生活习惯近似北方型;以南则多“下湖人”,其生活习惯近似南方型。南北文化虽经数百年交汇,仍各具其传统特色。南方美与北方美陶冶感化,现代美与传统美水乳交融,构成五彩斑斓的生活图画。商洛地连秦楚,人杂南北,文艺形式丰富多彩。历史上,“大槐树人”带来的“黄河文化”和“下湖人”带来的“长江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 [24]

陕南地区由于多山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环境较为潮湿。故民居的形式多样,早期的民居多依山而建,沿河而居,砌筑材料多就地取材,镇巴、安康、西乡山区等地方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石头房;南郑、宁强、城固山区多建竹木房;还包括其他特色房屋如吊脚楼、天井式三合院、四合院等。 [25] 陕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气候更加接近于南方,这就为种植水稻等喜水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主食以大米为主,而各县市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饮食风格 [26] ,存在“大同小异”的特点。

本章节通过对陕西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分类概述,从地形地貌、气候、河流水系、生物资源、地区方言、民居特征、饮食文化等多角度深入探知研究区域地理人文环境特征,更进一步的对研究区综合认知,为后续章节研究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BPweCGzKGVtKoyOgn5jH/ZKcM/DgkySid6tE935rCfdaz/qqPryn1CJtRq8WOKJ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