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老年人健康促进涉及公共政策、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多个领域,本书立足于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如何更好地推进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优化发展”为核心议题,因此,本书以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协同治理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书在方法论(methodology)取向上将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和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相结合,在具体研究方法(methods)层面则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具体而言:

第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一种既传统又富有生命力的研究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并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取资料,而是去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形式为主的文献资料。 笔者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梳理,检视国内外文献中关于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和协同治理的研究成果,了解协同治理的研究现状与创新空间,以及在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治理中的适用性,为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的实践构想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笔者通过自制的《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利益相关者识别调查问卷》对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专家访谈法对识别出的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及利益诉求进行研究,为协同治理的主体设计奠定基础。

第三,比较研究法。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提出,“只有比较方法适合于社会学” ,这一说法凸显了比较研究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探寻因果机制、构建一般性理论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比较国内外不同理论话语体系中协同治理的概念解读和分析框架,提炼更具本土化的协同治理话语意涵并构建一般性的解释框架;同时选择域外发达国家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实践与我国的现实国情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其成功经验对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优化发展的启示。

二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如图0-3所示)。首先,以问题为导向,在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历史演进和现状特征两个层面找寻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对提炼出的问题进行剖析,阐释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的生成逻辑,将问题的解决转化为协同治理如何回应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优化发展的困境。其次,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入手,对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找寻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的主体,并分析其利益诉求及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从利益协调的角度提出解决方式。再次,域外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先于我国,在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实践中做出了大量有益探索,从学习借鉴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提炼其实践举措和地域特色厘清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国际路向,为本书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启发。最后,以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协同治理为研究的落脚点,在前文理论研究和域外国家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的理念定位,构建协同治理的相关机制,为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提供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

(二)研究框架

本书主体部分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部分:实践考察——回答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实践中可能存在哪些问题。本部分首先对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再对当前新时代背景下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现状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此在历史演进和现状特征两个层面找寻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存在的具体问题。社会学对于问题的解读有着丰富的视角,本书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辨识,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图0-3 本书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立论探源——回答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为何要进行协同治理及研究的理论基础。本部分在前文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问题辨识的基础上,阐释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的生成逻辑,拟从内生动力、外部条件和实践要求三个方面进行逻辑推演;通过对相关理论的阐述,明晰研究的理论依据,并从中找到后续研究的理论切入点和立足点,为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协同治理进行方法上的架轨。

第三部分:主体识别——回答理论层面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的主体来源。本部分旨在对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的主体来源进行识别与分析,协同治理的关键在于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共同决策、共同行动,因此主体的找寻是实现协同治理的关键环节。利益是驱使相关主体参与到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治理的动力来源之一,治理主体也必然在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实践中存在着利益诉求。利益相关者与治理主体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契合与必然的联系,本部分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主体识别,并分析这些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形成原因、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

第四部分:主体分析——回答实践层面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中各方主体的矛盾与冲突及利益协调实现方式。由于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中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其掌握的资源和利益实现方式也各异,因此,在实践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与冲突。通过对主体间利益冲突的表征进行分析,阐明冲突形成的机理,并从利益协调角度提出调适的方式,为后续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的实践构想提供理论支撑。

第五部分:他山之石——回答域外国家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对域外发达国家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实践进行考察,西方国家的老龄化社会进程先于我国,在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领域也做出了大量的有益探索。通过分析提炼域外发达国家关于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实践举措和地域特色,分别对不同地区的实践进行经验举要,厘清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国际路向,为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实践发展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具体范本。

第六部分:实践构想——回答实践层面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应当如何展开协同治理。本部分旨在提出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的实践构想,在前文理论研究和域外国家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的逻辑架构,并提出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的理念定位,构建协同治理的逻辑框架和运行机制,为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提供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

三 研究价值与创新

(一)研究价值

在理论上,探索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治理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实践的内在逻辑和机制框架,拓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理论研究体系,深化了协同治理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为体育系统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提供依据。

在实践中,主张构建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协同治理机制,有助于促进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能转变,有助于推动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实践的治理及优化发展。本书拟阐释的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机制与路径,为相关部门提供改革的思路和参考,最终助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目标实现和“老龄化社会”的系统应对。

(二)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1.学术思想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和“健康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系统探索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协同治理研究具有相对独特的研究视角。协同治理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被视为超越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的理论范式,成为治理理论的前沿学说。而现有研究或聚焦协调过程的某一环节,或分析影响协同治理成败的关键变量,总体呈现碎片化特征。本书通过系统性研究,力求构建一个较为完备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实践体系。

2.学术观点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本书尝试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切入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协同治理主体,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分析为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协同治理厘清主体来源。同时,域外发达国家的老龄化社会进程先于我国,在其应对过程中都可以寻觅到协同治理实践活动的踪迹,然而无论是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是具体实践,其内涵都带有一定的西方话语色彩。相比之下,无论我国的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实践,还是对协同治理的研究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许多内容尚未形成共识。从这个角度看,探寻中国现实情境下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的本土化阐释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无论在逻辑梳理还是实践路径方面均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制度环境和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研究方法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本书试图将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并在研究过程中寻求两者的平衡。本书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域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举要,尝试在理论和经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构建关于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治理的中层理论,为实践机制的构建奠定学理基础,在研究方法的整合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 Darren E.R.Warburton,Crystal Whitney Nicol,Shannon S.D.Bredin,“Health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The Evidence”,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Vol.174,No.6,2006,pp.801-809.

[2] John D.Donahue,Richard J.Zeckhause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 Private Roles for Public Goals in Turbulent Times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1,p.1.

[3] A.Rütten,K.Abu-Omar,P.Gelius,et al.,“Policy Assessment and Policy Development for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Results of an Exploratory Intervention Study in 15 European Nations”, Health Research Policy and Systems ,No.10,2012,p.14.

[4] M.Buman,S.Winter,B.Cathleen,et al.,“Neighborhood Eating and Activity Advocacy Teams(NEAAT):Engaging Older Adults in Policy Activities to Improve Food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s”, Translational Behavioral Medicine ,No.2,2012,pp.249-253.

[5] L.Brooks-Cleator,A.Giles,“Physical Activity Policy for Older Adults in the Northwest Territories,Canada:Gaps and Opportunities for Gains”, Arctic ,Vol.69,No.2,2016,p.169.

[6] A.Cheadle,R.Egger,J.Logerfo,et al.,“Promoting Sustainable Community Change in Support of Older Adult Physical Activity:Evaluation Findings from the Southeast Seattle Senior Physical Activity Network(SESPAN)”, Journal of Urban Health ,Vol.87,No.1,2010,pp.67-75.

[7] G.Warburt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Canada’s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Vol.7,No.1,2010,p.39.

[8] B.Boyle,“Physical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Incident Disability in Community-Based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Vol.55,No.2,2010,pp.195-201.

[9] S.Leveille,J.Guralnik,F.Luigi,et al.,“Aging Successfully until Death in Old Age:Opportunities for Increasing Active Life Expectanc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No.7,1999,pp.654-664.

[10] T.Ostbye,D.Taylor,K.Krause,et al.,“The Role of Smoking and Other Modifiable Lifestyle Risk Factors in Maintaining and Restoring Lower Body Mobility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mericans:Results from the HRS and AHEA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Vol.50,No.4,2002,p.36.

[11] V.Brink,“Duration and Intensity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sability among European Elderly Men”, Disability & Rehabilitation ,Vol.27,No.6,2005,pp.341-347.

[12] U.Christensen,N.Stovring,K.Schultz-Larsen,et al.,“Functional Ability at Age 75:Is There an Impact of Physical Inactivity from Middle Age to Early Old Ag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Vol.16,No.4,2010,pp.245-251.

[13] H.Colditz,A.Graham,“Economic Costs of Obesity and Inactivity”,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Vol.31,No.1,1999,p.663.

[14] P.Katzmarzyk,I.Janssen,“The Economic Cost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Obesity in Canada:an Update”,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Vol.29,No.1,2004,pp.90-115.

[15] S.Allender,C.Foster,P.Scarborough,et al.,“The Burden of Physical Activity-Related Ill Health in the U.K.”,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Vol.61,No.4,2007,p.344.

[16] H.Zheng,F.Ehrlich,J.Amin,“Productivity Loss Resulting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Australia”, Applied Health Economics and Health Policy ,Vol.8,No.3,2010,pp.179-189.

[17] M.Pratt,A.Orozco,M.Hernandez-Avila,et al.,“Obesity Prevention 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 Preventive Medicine ,Vol.69,No.10,2014,pp.120-122. ZJ/zRYvE5SxTI7K4pIKER2zxM+Oqo7j5RFrzK8wpvJy7WEqQ18VxQl7HUeQuO/T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