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理论

一 科技需求的概念内涵及影响因素

郭克莎和王文龙(2004)认为,科技需求是企业对技术自身的需要,科技需求不能直接从企业本身对技术的需求方面进行测度,而是需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从侧面去测度,并进一步认为,可以从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和科技产出四个方面进行测度分析。刘玲(2013)将科技需求定义为企业和产业科技需求主体为了自身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对科技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资源的需求,且认为这种科技需求不一定完全是直接需求,也可以是间接需求。对于企业而言,是企业为了开发新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等产生的科技需求;对于产业而言,是产业为了增加产业产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产生的科技需求。

一般而言,产业发展程度越高,产业转型升级越快,对科技需求也越强烈。郭克莎和王文龙(2004)认为,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其科技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相关联,高技术产业的科技需求可以通过高技术产业满足自身科技需求过程中的一些投入(如人力、财力、物力)和产出(如科技产出)侧面反映,如果某些方面反映出来的科技需求较弱,则说明整个行业的科技需求也相对较弱。他们通过建立高技术产业科技需求指标体系,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科技需求高于制造业,但低于发达国家。沈晓平等(2012)认为,中关村高端创意产业的核心技术尽管在国内竞争优势明显,部分行业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但是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国际顶尖技术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尤其在前沿技术上差距明显。比如,软件业需要重点提升基础软件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动漫行业需要重点提升核心制作技术、数字出版业需要重点提升版权管理技术(DRM)、数字影音业需要重点提升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等。

此外,在产业科技需求的影响因素方面,一些文献也进行了探索。理论研究表明,产业规模与技术基础、适应和接收能力、产业生命周期地位等是影响产业技术需求的重要指标。基于该理论,熊俊莉(2009)研究发现我国台湾产业形成了重应用轻基础的技术需求型态,使得我国台湾创新出现了效率危机:研发投入经济效率低、论文和专利影响力有限、产业设备自制率不高。一些研究还发现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的需求,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资金、技术环境、劳动环境、企业管理因素、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李时等,1994)。

总体来看,尽管现有文献从产业发展科技需求视角对产业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也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预测未来技术需求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也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没有给出产业发展对工程科技需求的具体传导路径。

二 需求拉动创新理论基础

用户创新 。发现顾客需求、生产制造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是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企业发展和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为此,企业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来收集并满足用户需求,但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需求信息和解决方案是由不同主体决定的。随着用户数量的逐渐增加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复杂多变,企业按照原先的方法获取用户需求信息再进行创新设计和生产制造,即制造商创新的生产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因此,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授Von Hippel率先提出了“用户是创新者”这一观点。国内与需求驱动创新相关最早的概念来自吴贵生提出的用户创新概念,认为用户创新的经济动因,来源于信息传递的不充分与不及时,用户对于需求的感受领先于制造商,因此为符合自身使用时间线和满足程度,会选择自己创新。

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素质 。在需求影响创新机制研究过程中,基于消费者行为和素质分析需求如何影响产业发展与创新的方式开启了一个富有成效的分析。Christensen(1997)提出行业内小企业想要短期内赶超行业霸主,就要走不寻常之路,深度挖掘对小市场和新兴市场有很大吸引力的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称为“破坏性技术”。落后企业如果能把这些技术商业化,形成对现有市场的颠覆,这即为“破坏性创新”。谭洪波等(2012)研究了消费者各种特征如何影响其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需求,进而影响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和在位主导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并讨论了由此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迁。包括消费者偏好、市场差异、市场缝隙、需求规模和增长以及需求多样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三 需求拉动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产业发展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愿景,涉及经济增长质量和数量、人民生活品质和健康、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这些综合性的目标构成了产业发展的需求。无论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还是高级化,都要以技术进步作为核心的驱动力。因此,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对工程技术形成了需求,为工程技术发展提供了方向,也确定了技术发展的轨迹路线。

根据熊彼特的理论,创新包括开发新产品或改良原有产品,使用新的生产方法,发现新的市场,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创建新的产业组织。因此,创新可以分为供给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两种类型。来自市场需求的“拉力”和来自科技的“推力”被认为是引起技术创新的两个主要因素。“供给推动”假说将市场看作研究开发成果的被动接受者,认为技术创新活动是由来自影响供给方面的诸如科学知识的发现、技术被发现的概率、研发人员和研发机构的效率、大规模推广创新技术的成本等因素决定的(Rosenberg,1974;Dosi,1988)。“需求拉动”假说认为创新活动受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制约。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是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在驱动创新活动方面,需求比知识进步更重要(Schmookler,1966),是销售规模和可营利性的变化刺激了研发投入(Judd,1985)。

在全球化背景下需求空间变得更加庞大,需求因素对技术创新的拉动作用变得愈发重要,“需求拉动”的创新理论逐渐被普遍认可。Utterback(1999)实证研究表明,60%—80%的重要创新是受需求拉动而产生与扩张的。Porter(1990)认为国内需求规模大,能帮助厂商建立竞争优势,但比市场规模更重要的是国内购买者的性质,老练、苛求的购买者迫使并刺激厂商不断改进、创新产品。Zwemuller和Brunner(2005)认为,对于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空间来说,可以无须借助于外部市场的需求,而通过本土市场需求容量所内涵的对创新动力引致功能的发挥,内在培育出其本土企业的高级要素发展的能力,这被称为“需求所引致的创新”。孙军(2008)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市场,有了市场就有了利润。

由需求拉动创新的形成产业,相对于传统而言大部分在当时都是刚刚兴起的新兴产业。从市场成熟的程度来看,这些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市场容量非常小,市场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在这些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需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产业后来迅速占领广大的市场,形成了一批前后关联性强、附加值高的产业,并且这些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对经济结构高级化和综合国力提升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学者基于市场需求的异质性,研究了本土化需求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本土需求是融合当地地理特征、文化脉络、话语系统和顾客消费习惯等一系列因素的知识体系。Whang和Hobday(2011)在探索性分析韩国手机产业的基础上,认为技术追赶并转变成为领导者一个潜在的显著方面在于后发国家市场的快速动态变化、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中国学者也基于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层次跨度大的特征,进一步延展了本土化需求与创新关系的研究。例如,后发企业所产生的一些创新产品如太阳能热水器、电动自行车、公交车移动电视等主要基于本土需求设计,满足利基市场的新需求。张米尔和田丹(2005)通过对方正、华为和朗科核心技术能力形成案例的研究,都指出专注于核心利基市场是中国企业形成核心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表2—1 需求拉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典型案例

资料来源:程鹏、李洋:《本土需求能倒逼企业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成长吗?》,《科学学研究》2017年第6期。

四 需求拉动的产业生命周期演化

产业发展过程与人类需求层次具有强相关性。从历史的角度看,产业发展演进的过程就是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产业发展到满足较高需求层次产业的过程。从特定产业发展过程来看,一个产业在进化过程中可以顺序或同时满足人类从较低到更高层次的需求(见图2—1)。

霍国庆等(2015)结合全球主导产业演化历程和需求相关理论,归纳总结出人类产业演化的规律(见图2—2):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满足人类的需求;不同产业出现和发展的次序与人类需求层次的顺序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产业的进化取决于人类智慧的融入,能够满足人们较高层次需求的产业通常融入了人类更多的智慧,该类产业因科技含量高、智能化水平高、经济附加值高等特点而具有更强的成长性,例如智能手机产业,由于不断整合和融入了人类的智慧,智能手机始终处于快速的进化过程中。

图2—1 全球产业出现先后顺序
资料来源:课题组绘制

图2—2 全球主导产业演进历程和基于需求的产业划分
资料来源:霍国庆、王少永、李捷:《基于需求导向的产业生命周期及其演化机理研究——以美国典型产业为案例》,《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3期。 kQ5kHL6QSvsvdz7uS0/zafgfWW5gJ1IVjwGHyvyN2aXbc1Ms3gCTYGpXiN1VBS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