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落地和实施的总体情况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2000年建立的中非合作论坛至今已成功运行20余年,成为推动和引领中非贸易合作前进的重要机制。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平台上,中非开展务实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努力构建中非人类命运共同体。截至2020年1月,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在非洲建设的公路和铁路已超过6000公里,还建成了近20个港口和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推动了非洲工业化进程,提升了非洲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民生领域,中方至今为止已经援建超过130个医疗设施、40多个体育馆、170多所学校,近5年培训非洲各类人才超过20万人次,分布在非洲各行各业,为提高非洲人民生活水平和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中非贸易额于2019年突破200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达1100亿美元,37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各地投资兴业,为非洲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更重要的是,中非合作论坛推动西方大国和其他新兴国家对非洲的关注,为非洲发展带来了更多选择和机遇。

“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来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与共同繁荣。

1.政策沟通

政策沟通是先导。中非之间的政策沟通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二是中非之间的规则、标准及具体政策的对接,三是具体项目的对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非洲地区和国家的自主性不断提升。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非盟2063年议程的通过、非洲自贸区的正式成立都展示了非洲自主发展的信心和宏图。同时,非洲急需具体到各个国家、行业的发展规划支持。非洲的制度设计曾经饱受西方国家的干涉之苦,新自由主义的结构调整计划令非洲失去国家能力,痛失工业化的机遇期。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经济成就以及中国在中非合作中长期秉持的平等互利原则吸引非洲国家纷纷“向东看”。

中非政策沟通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行动,领导人互访,职能部门的相互交流,实现政策对接。二是中非智库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相互认同和认可。理想情况下,中非政策沟通还应包括与非洲当地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的释疑解惑,互相了解。目前,中非高层政策沟通较为顺畅,中国与非洲中层(智库、媒体、学者和非政府组织代表)的沟通比过去有进步,但仍需加强和完善。

(1)中非高层互访

从建立和发展中非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到建立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从构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到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21年来,中非合作论坛走过不平凡历程,引领中非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2020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同中非合作论坛非方共同主席国塞内加尔总统萨勒就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共致贺电时指出,“20年来,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中非开展集体对话的重要、活跃平台和务实合作机制,也是南南合作的一面重要旗帜。中非双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发展高质量的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论坛合作成果惠及中非人民”。

中非领导人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沟通政策,共同交流。中非合作论坛的发展进程中,元首外交发挥着关键作用。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性作用,同有关非洲国家领导人共同主持两届论坛峰会:2015年12月的南非约翰内斯堡峰会、2018年9月的北京峰会。在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议,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启了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阶段。北京峰会的盛况更是令人印象深刻。40位总统、10位总理、1位副总统以及非盟委员会主席与会,中外参会人员超过3200人。习近平主席主持近70场双、多边活动,分别会见所有来华的非方领导人,创造当时中国领导人主场外交会见外方领导人的纪录。

中非高层互访频繁,习近平主席就任国家主席和连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均前往非洲,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为中非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中非合作论坛成为中非双方政策沟通的重要平台。2018年,50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和非盟委员会主席率团齐聚北京,联合国秘书长作为特邀嘉宾、27个国际和非洲地区组织作为观察员出席峰会有关活动,规模空前,会议决定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丰富了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内涵,揭开中非关系新的历史篇章。中国外长每年首次出访都选择非洲,这一传统至今已延续30年,表明中非双方均把中非关系置于各自外交的优先位置。 [1] 2020年,习近平主席和论坛非方共同主席国塞内加尔总统萨勒互致贺函,祝贺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

此外,基于非洲需求,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在战略对接、制度设计等领域不断加强沟通。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中,多次提及加强对非洲制度设计的支持。中国承诺将根据非洲的实际需求,帮助非洲国家编制区域、次区域、国别和领域发展规划,增强非洲国家长远规划与统筹发展能力,提升中非合作的可持续性和前瞻性。中国与非盟已建立非洲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联合工作组,共同实施项目。中国与非盟协调对接,共同编制《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规划》,确定阶段目标、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政策支持等,作为中国与非洲开展基础设施合作的指导性文件,统筹推进非洲跨国跨区域合作项目。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国不但帮助非洲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医疗卫生基础不健全,承诺支持全非公共卫生机构——非洲疾控中心建设,并且提出继续帮助非洲加强卫生体系建设和政策制定。在农业合作领域,提出制定农业规划。中国决定与非洲联盟、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等共同发布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和行动计划,分享中国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为非洲定制适合自身国情、农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整合提升中国农业援非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非洲达到在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

(2)中非政党交流

中非政党交流推动各国政府和人民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政策沟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以视频会议方式向非洲政党通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撒哈拉以南非洲36个国家43个政党的多位政党政要参会。多位非洲政党政要结合全会精神和自身经历,畅谈对中国发展成就的感受,并对中国未来发展表示期待。乌干达全国抵抗运动总书记卢蒙巴认为,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她看来,这意味着中国进一步向世界开放。这无疑给包括乌干达在内的非洲国家提供了与中国合作更广阔的平台。乍得爱国拯救运动总书记巴达表示,乍得希望通过借鉴中国“五年规划”的模式,推动本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2]

2020年8月,中国共产党同执政的塞拉利昂人民党围绕“发挥执政党领导作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共同举办为期4天的视频交流活动。该党总书记科罗马率领包括多位内阁部长在内的20余名高级领导人参加。科罗马总书记表示,无论是在埃博拉疫情暴发期间,还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都是第一个向塞提供支持的国家,用行动诠释了“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的真谛。中国共产党创新交往形式,分享抗疫经验,彰显对塞深厚情谊,为两国携手战胜疫情、开启疫后合作做出了贡献。中国同南非两国执政党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南执政党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举行视频研讨会,就共同抗击疫情、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以及脱贫攻坚等交流经验做法。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总书记马哈舒勒表示,中国秉持国际人道主义精神驰援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和情怀。南非非国大诚挚感谢中国共产党所提供的抗疫物资援助,愿充分学习借鉴中方抗疫经验做法,促进经济社会早日恢复发展。非国大希望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交往,为两国关系实现更大发展贡献力量。 [3]

(3)中非智库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智库交流分论坛在北京举行。围绕“共享人类智慧,共促全球发展”的主题,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智库、媒体代表共同交流,互相借鉴。

中国致力于通过资金和能力培训助力非洲智库建设,促进非洲智库为现实问题提供政策咨询,为全球问题贡献本土方案。中非智库交流致力于“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①中非智库论坛

中非智库论坛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非民间对话的固定机制,每年轮流在中国和非洲举行。在“民间为主、政府参与、坦诚对话、凝聚共识”的宗旨下,每届论坛邀请中国国内非洲决策部门、研究机构、大学、企业和非洲国家相关组织及机构参会,以此促进中国和非洲学者之间的交流对话,推动对非研究,增进中非人文交流,扩大中非思想界的共识,服务中国企业走向非洲和非洲企业走进中国。 [4]

中非智库论坛以中非共同关切的议题推动中非发展经验和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例如,2018年的会议以“改革开放和中非关系”为主题,高度契合中非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现实需要,希望通过非洲智库领袖的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促进非洲和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2019年的中非智库论坛围绕“全面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议题进行研讨,为全面推动北京峰会成果落实,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言献策。本届论坛还分设三个分论坛,与会中非双方代表围绕“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与非盟《2063年议程》紧密对接”“中非智库媒体交流合作与中非话语权建设”三个分议题展开讨论。

表1 中非智库论坛(2011—2019年)

②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与非洲智库发展

2010年,“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和“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是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宣布的对非合作新八项举措之一,是巩固中非友好民意基础、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措施。鼓励和支持中非学者和智库进行互访讲学、专题调研、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联合研究成果等,目的是从战略高度谋划中非关系发展大计,探索中非互利合作的途径,促进中非人文的广泛交流,推动国际社会对非洲的关注和支持。

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的10家中方智库单位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外交学院非洲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非方的智库单位包括塞内加尔非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理事会、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喀麦隆国际关系研究所、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非洲研究所、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和平与安全研究所、肯尼亚非洲经济研究所等。

2019年3月,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指导委员会在外交部举行扩大会议,会议指出,应深化对国别、区域和专题问题研究,加强对非公共外交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加强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交流互动,促进非方更加积极参与中非智库交流合作,为推动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推动新形势下中非关系更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019年4月,“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成为中国与非洲开展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经验等领域交流和政策沟通的重要智库。中国非洲研究院与非洲智库就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等前沿课题进行深度研究,定期举办研讨会、发表学术报告、开展学者互访,与非方共同创办《中国—非洲学刊》等研究期刊,计划三年资助50项中非共同专题研究项目。 [5] 鼓励非洲专家智库开展中国问题研究,继续打造“中非智库论坛”品牌,构建中非智库合作网络,加强中非联合调研和学术交流机制。中国非洲研究院还与非洲建立了三大机制,即中非治国理政交流机制,中非可持续发展交流机制,中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交流机制,三大机制下设大使讲坛和中国讲坛,通过中国脱贫经验、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经验、中国抗疫经验的交流促进中非政策决策者和研究者之间的政策沟通。

2.设施联通

在设施联通方面,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是非洲面临的最大瓶颈。交通运输业落后导致非洲国家国内贸易和跨国区域贸易成本高昂,还阻碍了非洲吸引外资。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限长、风险因素多,在资金需求、舆论压力等方面面临一定的风险挑战。中非基础设施合作的一批重大项目已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非基础设施合作将为中国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基础设施合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是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贡献者。非洲国家每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缺口据世界银行数据高达500亿美元,据非洲开发银行估算,约为每年680亿美元至1080亿美元之间。除了资金缺口,非洲还存在机械设备缺乏、技术人才和管理能力欠缺等发展障碍,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恰好与非洲形成互补。从长远发展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前提,基础设施缺乏的国家则难以实现工业化。

(1)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贡献巨大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非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明显提速,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非时提出中方愿与非方合作建设非洲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以及非洲区域航空网络“三大网”。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被列为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宣布的“十大合作计划”和2018年北京峰会宣布的“八大行动”的重要领域。根据麦肯锡的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向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金额累计已达210亿美元,远高于非洲基础设施集团(成员包括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欧洲执行委员会、欧洲投资银行、非洲开发银行和八大工业国组织)的投资总额。据德勤2019年报告,中国为五分之一的非洲基础设施项目出资,承建了三分之一的项目,是出资、承建项目最多的单个国家。在整个非洲大陆,基础设施的投资方出资比例排名为非洲政府(24.5%),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13.7%),中国(18.9%),非洲国内私人投资方(10.6%),非洲开发金融机构(9.1%),阿联酋(3.9%),澳大利亚(2.3%),英国(2.3%),跨国集团(2.1%),美国(1.7%),南非(1.2%),加拿大(1.0%)。在东部非洲,政府普遍重视基础设施建设,82.4%的基础设施为政府所有,但东非政府仅为其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12.9%的资金,非洲开发性金融机构提供14.4%的资金。中国政府和企业共同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25.9%的资金,所有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共提供了20.1%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东非基建的出资方还包括欧盟国家(7.2%),非洲国内私营企业(4.3%),英国(3.6%),其他单个国家(共10.1%),以及联合企业(1.4%)。 [6] 基础设施建设对非洲经济结构调整意义重大,也是对非洲日益增长的人口和城市化的有力回应。

非洲国家,尤其是东非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有强烈的意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对区域发展具有溢出效应。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并运营的蒙内铁路全长约480公里,东起肯尼亚东部港口蒙巴萨,西至首都内罗毕。作为肯尼亚独立以来的首条新铁路,全线采用中国标准,这条铁路的运营大大便捷了内罗毕与蒙巴萨之间的人员往来,截至2019年8月8日,蒙内铁路2019年已运送旅客94.9万人次。2019年5月31日铁路通车两周年之际,运营公司宣布铁路已运送旅客超过300万人次。货物运输时间也由原来十多个小时缩短至4个多小时,这些都将助推肯尼亚成为地区物流中心和制造业中心。2017年7月,横贯安哥拉全境、全长1344公里、由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以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建设的本格拉铁路全线成功移交给安哥拉政府。该项目是安哥拉有史以来修建的线路最长、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铁路,也是中国企业本世纪海外一次性建成最长的铁路。2019年8月,本格拉铁路迎来首列跨境四国往返运输的“非洲之傲”旅游列车,列车的开行标志着坦桑尼亚、赞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安哥拉四国铁路首次实现互联互通,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国际铁路大通道形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坚持运营。中国在非洲的1100多个合作项目持续运行,中方通过商业航班、临时包机方式,安排2000多名中资企业人员赴非洲20国复工复产,另有大量劳务和技术人员坚守岗位。2020年9月9日,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吴鹏出席中国同非盟抗疫特使视频磋商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方建设和运营的亚吉铁路和蒙内铁路货运量不减反增,发挥了更重要的运输大动脉作用。2020年上半年,亚吉铁路运量在疫情中逆势上扬,安全顺利完成民生物资运输工作。疫情期间,中国、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三国员工共同努力,亚吉铁路运维公司陆续将积压在港口的8000个集装箱以及6万多吨粮食、7万多吨化肥全部运抵埃塞俄比亚境内的莫焦旱港。在疫情期间保障埃塞俄比亚抗疫、民生和农业生产的需要,承担运输生命线的担当。得益于货运业务的出色表现,亚吉铁路2020年上半年运量大幅提升,运营总收入达2654万美元,较2019年同期上升了51.38%。自2018年1月正式商业运营以来,亚吉铁路运量每年保持40%的增幅。

(2)中非基础设施合作形式多元

中国与非洲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①政府援助工程。即中国政府通过提供无息贷款等,援助非洲政府进行铁路、桥梁、公路、电厂、水坝、体育场馆、会议中心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②承包工程。一般由中国企业驻非洲分公司在非洲通过公开招标或议标等途径寻求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承担一些使用世界银行、非洲发展银行贷款或当地政府自有资金的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目前,中国承包商占据了非洲国际工程总承包(EPC)市场的近一半份额,非洲市场的前十大国际EPC承包商的六家均为中国企业。

③EPC+F项目。即由中国政府接受外方申请向项目东道国政府提供的两优贷款项目(即“中国对外优惠贷”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项目),由中国企业设计、施工、总承包的建设项目。此类项目一般都是通过中资企业与东道国政府以议标方式达成协议,中企不负责还贷,只负责建设。

④中国企业参与投资的项目。即中国政府和中国政策性银行支持中国企业和外国政府及外国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建设的项目,主要方式包括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改建—运营—移交(ROT)等。也包括B2B的形式(纯商业模式,政府不贷款、不提供担保、不投入)。B2B形式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以前很少。2012—2015年,中国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率已经达到16%。

中国在非洲援助、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基础设施不但为非洲自身的工业化和经济腾飞奠定基础,也改善了非洲的营商环境,激发了西方国家和其他新兴国家对非洲的投资兴趣,具有鲜明的公共产品的属性。

3.贸易畅通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框架下,中非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中非友好合作。中非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互有优势、互有需求,互有机遇,中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设施联通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非洲国家十分重视发挥贸易对推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非盟《2063年议程》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到2045年,将非洲内部贸易占非洲贸易的比例提高到50%,将全非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提高到12%。《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为中非贸易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在努力扩大进口的同时,积极推动非洲国家对中国扩大出口,助力非洲经济的转型升级。

(1)中非贸易的基本情况

2000—2008年,中非贸易增长迅速,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81.3亿美元增加到1052.1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非贸易额在2009年下跌至893.5亿美元,但随后恢复增长趋势。 [7] 中非贸易额逐年提高,2019年达到2087亿美元,是2000年时的20倍,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11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8] 2014年以来,中国对非出口保持稳定,但国际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严重影响了非洲对中国的出口价值。2018年中非贸易额为1850亿美元,高于2017年的1550亿美元。(参见图1)

图1 2002—2018年中非贸易额
资料来源: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问题研究院中非研究院倡议数据库。

2019年,中非贸易持续增长,南非、安哥拉、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连续7年成为中非前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对非投资稳步增长,中国前五大非洲投资目的国是赞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肯尼亚和刚果(金),中国对非投资前五大行业是建筑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和批发零售业。中非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承包工程开始转型升级,一般建筑、交通运输和电力工程成为中国在非承包工程的前三大行业。同时,中非合作的部分承包工程项目开始转型升级,投建营一体化、公私合营等成为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合作的新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球贸易下滑,中非贸易也受到影响。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4月,中国与非洲地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853.6亿元,同比下跌16.22%,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为4.25%。 [9] 中非贸易额在2020年上半年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下。其一,在中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效之际,非洲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规模爆发,不得不采取“锁国锁城”等措施,整个非洲大陆的机场和边境多处于关闭状态,中非贸易受到拖累。其二,尽管中非合作一直助力非洲结构转型和中非贸易多元化,但石油、铜和铁等自然资源在现阶段仍主导大部分非洲国家的对外贸易关系。新冠病毒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跌至历史低点,而且中国自身受疫情影响需求放缓,影响传导至依赖中国市场的非洲国家。 [10] 但疫情为中非跨境电商带来新的机遇,在2020年的广交会上,埃及、南非等国参与广交会线上推介活动,共有100多名非洲采购商和企业家参与线上互动。2020浙江出口网上交易会启动,中非多国客商在线上展开合作洽谈。2020年上半年,中非贸易额超过800亿美元,中国对非投资同比逆势增长1.7%,展现了中非合作的巨大韧性与活力。

(2)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的中国对非经贸举措

2000年建立的中非合作论坛至今已成功运行21年,成为推动和引领中非贸易合作前进的重要机制,中非贸易合作一直是中非合作的基石。2016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十大计划”,其中包括中非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合作计划。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八大行动”,与中非贸易合作相关的举措包括产业促进行动、设施联通行动、贸易便利行动等。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与非洲的合作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注重帮助非洲培育内生增长能力,着重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各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非盟《2063年议程》以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对接。

在中非贸易便利行动中,中国将扩大进口非洲商品特别是非资源类产品,支持非洲国家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免除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参展费用;继续加强海关及市场监管方面交流合作,实施50个非洲贸易畅通项目;定期举办中非品牌面对面活动;推动中非电子商务合作,建立电子商务合作机制等。

中非贸易便利行动与中非产业促进行动互相助力。扩大非洲非资源类产品从非洲的进口要求中国助力非洲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实现非洲国家经济转型发展,最终帮助非洲国家通过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摆脱贫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非盟《2063年议程》明确提出非洲制造业和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包括到2063年非洲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吸纳新增劳动力达到50%以上,农业转型为现代化和高利润率产业,食品和农业在非洲内部的贸易量占总贸易量的比例提高到50%,减少粮食进口,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中非产业促进行动提出设立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2019年6月,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举办,搭建了中非经贸合作的新平台。中国鼓励企业赴非开展投资合作扩大对非投资,新建和升级在非洲已有的经贸合作区。

非洲大陆目前的互联网用户约为4.65亿人,预计2025年将达到4.95亿人。根据数据统计网站Statista的预测,非洲电子商务市场的收入2020年达到184.2亿美元,到2024年,市场规模可能增加到346.62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7.1%。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是阿里巴巴集团为全球中小企业提供的电子商务交易数字化基础设施,率先在卢旺达落地。2019年,中国通过eWTP平台从卢旺达进口的商品总成交额增长124%,通过平台对卢旺达出口的总成交额同比增长近80%。2019年底,东非大国埃塞俄比亚也选择加入eWTP,希望通过发展电子贸易基础设施来分享数字经济的红利,实现经济繁荣。

目前,非洲电子商务发展势头最快的国家是尼日利亚、肯尼亚和南非。非洲40%的电子商务企业把总部设在尼日利亚,肯尼亚的移动支付交易环境则更为发达,而南非拥有较大的跨境电商潜力。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大流行以来,中国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率先复工复产,加快经济复苏,为非洲经济复苏注入了动力。2020年第一季度,由中国企业家创立的非洲电商平台Kilimall的订单量翻了近一番。目前Kilimall电商平台已覆盖尼日利亚、乌干达、肯尼亚等非洲国家,用户超过1000万人。通过跨境电商,优质的非洲商品,例如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塞内加尔的花生通过电商渠道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提升了中国民众的消费品质,另一方面为非洲的农户提供了市场、资金和就业机会。2020年6月,联合国副秘书长兼非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薇拉·松圭亲自“直播带货”,3000包卢旺达咖啡瞬间被中国网民在电商平台抢购一空。

(3)中非自贸区的建设

目前,非洲主权国家所达成的双边贸易协定数量极为有限。截至目前,仅有摩洛哥与美国、毛里求斯与中国先后达成了双边贸易协定。整体上,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对非自贸区的建设较为滞后。 [11] 在多边层面,非洲大陆与域外经济体之间已生效的制度性贸易安排已有20多个。科特迪瓦、南非、喀麦隆先后与欧盟建立了自贸区,埃及、突尼斯、摩洛哥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也达成了贸易安排,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分别与欧盟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签订了自贸协定。 [12]

在中非双边层面,2019年10月17日,中国与毛里求斯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毛里求斯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第一个双边自贸协定,标志着中非贸易领域制度性安排取得了新的突破。在非洲区域层面,非洲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非洲大陆力图以同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发声,但中国尚未形成与非洲区域和次区域经济体的自由贸易协定。与中非经济合作的突飞猛进相比,中非自贸区建设相对滞后。

2015年6月,非洲联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启动了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议谈判。2017年底,谈判升级,最终起草协定。2018年3月初,自贸区谈判论坛举行了第十次会议,以敲定未决事项,并完成法律清理工作,为签署《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做准备。未决事项包括商定争端解决机制和最后确定货物议定书的若干附件。2018年3月21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举行的非盟非洲大陆自贸区特别峰会上通过协定,44个非洲国家签署了该协定。根据协定条款,非洲大陆自贸区协定的生效需要22个国家批准。2019年5月,非洲联盟宣布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正式生效。2019年7月7日,在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召开的第十二届非盟特别峰会上,正式宣布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成立,当时共有54个成员签署了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并有27个国家批准了该协定(至2020年2月,批准该协定的国家增至29个)。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原计划于2020年7月正式实施,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至2021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

近年来非洲国家经济增长迅速,但非洲国家内部贸易处于全球最低水平,非洲大多数国家与非洲区域外的国家进行贸易。这使得非洲在全球贸易市场中以原材料交换制成品,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重微小。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依赖资源出口的非洲国家构成挑战,同时非洲自然资源增值有限,过度依赖出口,极易受到外部冲击。非洲国家充分认识到贸易对非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鼓励非洲内部贸易,同时还力图提升非洲在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开展贸易时的地位。

非洲大陆自贸区将极大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提升非洲各国的生产力竞争力,扩大非洲市场,从而促进基础设施、农业、能源、电信、银行等行业的对非投资。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依托,中非经贸合作区和产业园区在非洲自贸区框架下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非洲自身发展滞后、美国实施贸易霸权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

4.资金融通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2063年议程》对接的关键支撑。中国目前是非洲最大的工程承包国、最大的基建融资来源国和第三大援助贷款来源国。2019年中非贸易额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对非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近500亿美元,分别是20年前的100倍和20倍。《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中方将对国内企业承揽的铁路、电信、电力等重点项目提供出口信贷、保险支持,并设立50亿美元的非洲进口贸易融资专项资金,提供200亿美元信贷资金额度,设立100亿美元的中非开发性金融专项资金。同时,中非还积极加强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世界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框架下的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资金融通的保障作用还将进一步增大。

2019年2月,中国进出口银行正式设立50亿美元自非洲进口贸易融资专项资金,帮助非洲国家更好享受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使中非人民共享贸易交流福利。专项资金由进出口银行负责设立,采取市场化原则和商业准则运作,不对具体国家和行业设定额度,主要方式包括进出口银行各类融资和增信业务。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进口的原产地为非洲的货物和服务、非洲对华出口加工产品的产业建设、有助于加强非洲对华出口能力的产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服务的对象为中国境内注册的工商企业客户(不含港澳台地区)及金融机构、非洲出口企业和非洲金融机构(含国内银行和跨国银行在非洲的分支机构)、非洲国家政府。 [13]

关于非洲债务问题,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非研究倡议”项目数据,2000—2017年,中国向54个非洲国家提供的美元贷款中,80%来自官方金融机构,20%来自民营银行。在这一数据基础上,英国国际债务研究机构“朱比利债务运动”估计,中国债务在非洲外债中的比重最多占20%。相比之下,在非私营部门融资比重为32%,多边金融机构债务占比35%。这意味着私营部门和多边金融机构才是当前非洲国家的主要债务来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积极倡议和执行G20“缓债倡议”,支持进一步延长倡议期限。截至2020年11月,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双边官方债权人已同11个非洲国家签订缓债协议,鼓励中国金融机构基于市场原则同非洲国家就商业贷款债务进行友好磋商,呼吁国际债权人延长“缓债倡议”,呼吁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和私人金融机构参与“缓债倡议”。中国也积极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债务救助工具,包括IMF赈灾基金等。 [14] 中国还在双边层面积极开展对非债务救助,免除15个非洲国家截至2020年底的无息贷款债务。

5.民心相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2020年11月举办的中非智库论坛第九届会议上,莫桑比克前总统希萨诺在致辞时表示,经过几十年持续的发展,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牢固,但大部分都处在政府层面,如果中非关系再进一步夯实发展的话,需要进一步扩大范围,让更多民间交流参与进来。

中非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等工程的推动,难免触及非洲国家主权、利益、环境、伦理等敏感问题。加上大国在非博弈日益激烈,西方国家故意抹黑中国,中非“一带一路”建设难免遭到媒体、环保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等非官方力量的抵制和干扰。因此,民心相通、人文交流并非“五通”中最不重要或者是顺带完成的工作,而是“五通”的核心,是其他“四通”的基础。民心相通需要政府、企业、媒体、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信息化等现代手段,用非洲本土化的形式赢取非洲民众的心。

(1)中非人文交流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5月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要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和开放融通,就需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 [15]

21年来,中非合作论坛不断加强人文领域的合作、引领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中非友好的民意基础持续巩固。在论坛框架内,中非青年大联欢、智库论坛、媒体合作论坛等重要人文交流机制和平台陆续创立,中非文化、教育、新闻等领域合作全面开花,青年、妇女、民间组织和学术界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累计向非洲国家提供了约12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在非洲46个国家合作建设了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拓宽了中非语言文化交流之路。中非双方建立了150对友好城市关系,34个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的目的地。 [16]

中非青年大联欢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最具活力的品牌活动,是中非青年碰撞思想、深化了解、相互学习、增进友谊的重要平台。2020年,非洲青年代表团在江西开展为期五天的联欢活动。

中非积极推进传媒合作发展,鼓励双方新闻机构互派记者交流学习,鼓励相互引进电影、电视节目。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国出版发行机构向非洲电视台提供了众多中国优秀影视作品译制片。中国影视剧,如《媳妇的美好时代》,数次重播,极大地丰富了非洲当地影视节目内容,为当地人民了解中国开辟了重要窗口。

广义的人文交流涵盖面较广,其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艺术等领域,也包括教育、培训、研究、管理经验等众多社会科学领域。 [17] 中国始终注重倾听非洲声音,尊重非洲意愿,契合非洲需要。中方人员在合作中同非洲兄弟一起流汗、一起努力、一起进步。中国的对非合作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田间,仅医疗队员中方已累计派出2.1万人次,迄今在非洲各国医治病患2.2亿人次。 [18] 在中非联合抗疫的斗争中,除了中国政府的医疗援助,中国企业和民间组织,如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第一时间向非洲伸出援手,受到非洲民众广泛赞誉。

(2)中非职业教育合作

能力培训和职业教育有助于为非洲培育人才,提高就业能力,成为中非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据联合国统计,目前非洲人口13亿,其中30岁以下比例高达70%。自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中国积极帮助非洲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提供大量政府奖学金和研修培训名额,为提升非洲国家自主发展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与西方大国不同,中国向非洲提供的培训类公共产品并不是以培养精英为目标,而是以培养技术人员和经济合作人才为重点,目的是提升非洲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

中国在非洲援建的第一个职业教育机构是20世纪80年代的苏丹恩图曼职业培训中心。 [19] 中国对非洲成系统的职教援助则开始于第二届中非合作论坛,此后中国不断加强与非洲的职业教育合作,到2016年约翰内斯堡峰会时,中国政府承诺在非洲当地培养20万名职业和技术人才,提供4万个来华培训名额。2018年北京峰会中国承诺推动更多非洲青年参与中非合作,将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设立旨在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合作的中非创新合作中心。(参见表2)

表2 中非合作论坛对非洲职教援助的承诺

续表

2018年1月,非洲第一条以中国标准建设的跨境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正式商业运营,铁路的建设方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土集团)与中国中铁联营体转变为运营方,中国对埃塞俄比亚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进入新的阶段。亚吉铁路的项目劳务用工以当地人为主,在建设过程中为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培育和储备一批熟悉、认同中国技术标准的属地化运营人才。亚吉铁路项目累计在埃塞俄比亚雇用当地员工4万人,在吉布提雇用当地员工5000人以上。除普通劳务工人外,项目还雇用了大量当地高级雇员。中土集团不仅派遣自己的铁路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司机到埃塞俄比亚去,对当地员工进行一对一的培训,还支持埃塞俄比亚员工到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培训,目的是尽快将铁路运营技术传授给埃塞俄比亚方面。 [20]

为了进一步储备铁路人才,提高能力建设,埃塞俄比亚向中方正式提出了建立埃塞俄比亚铁道学院的请求。在中国政府的无偿援助下,埃塞俄比亚铁道学院由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援建和硬件规划,西南交通大学则负责软件的规划。2019年10月,亚吉铁路运维公司安排34名当地火车司机学员赴中国进行培训,这批学员成为第一批埃塞俄比亚铁路电车司机。

(3)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

中国对非洲的能力建设援助从单纯援建教育类基础设施和技术人员来华培训,发展到政府官员研修研讨、党际交流合作等,经历了从“技术”到“管理”再到“治理”的三个阶段。 [21] 2011—2015年,中国与世贸组织秘书处共同创立“最不发达国家及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项目,通过支持实习和贸易对话提升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谈判能力。 [22]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承诺将实施“头雁计划”,中方愿毫无保留地与非方分享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经验,为非洲国家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更多选项。2019—2021年,中方将结合非洲国家实际需要,通过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等平台,与非方加强高端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帮助非洲国家培养1000名各领域精英人才,为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人才储备。

2014年,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暴发大规模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率先行动,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卫生援助行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给世界各国带来极大的冲击,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全球团结抗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中非人民相互支持,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2020年6月召开的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团结抗疫共克时艰》的主旨讲话。中国向非洲15个国家派遣医疗队,援非医疗物资覆盖所有非洲国家。2020年,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大楼即将落成。

中非合作通过民心相通、资金融通等软性的合作,探索合作理念、贸易规则、区域制度的创新发展,并推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等硬领域的合作,通过中非合作与非洲各国自身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实现中非合作共赢。 O5cmyv8/5Vp5GELQU6L/dDi70QlcARRffs0MN2Iai3nNHrtKqkvhdHX1c3UiiT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