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赤桥村历史地理概况

赤桥村位于太原西南22公里处,南距晋祠风景区0.5公里,海拔高度为1040米。东临晋水智伯渠,紧临交通便利的太汾公路;西依卧虎山脚;南接晋祠;北连古村西镇。整个村庄依山而建,西高东低,处于坡状,所以村中东西走向的官道有明显的落差。古官道是县城(太原县)通往晋祠向南去清徐、交城,西去天龙山的交通要道,现在被保存下来的几处明清老宅也大都在此。明清以来,赤桥村均隶属太原县。明洪武八年(1375)废平晋县名、重建太原县城于晋阳故城大明宫之南(今晋源区晋源城)属太原府。清袭明朝旧制,仍为太原县,属太原府。民国前期袭清朝旧制,仍称太原县,属冀宁道。民国二十七年(1938)1月10日,日军入侵太原县,成立伪太原县公署,县长改称知事。同时,太原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与清源县合称“清太县”驻地西山杜里坪。同年6月,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建立,清太县属阎锡山第八行政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一年(1942)6月26日,伪太原县改为晋泉县,属雁门道。民国三十七年(1948)7月20日,晋源县城解放,9月,太原县人民政府成立,属华北人民政府晋中第二专署。

赤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且位于晋水流域上游,水资源丰富,周边区域有华北的小江南之称。“东北—西南”走向的古官道贯穿村庄,连接了太原县城和晋祠,拥有一定的地理优势。赤桥村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煤矿资源,由此衍生出造纸业和矿业的兴盛。正如刘大鹏在《晋祠志》中所言:

《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悬瓮山左山曰卧虎山,头枕蒙山,尾蟠悬瓮,状如卧虎,因以为名。山麓有村,曰赤桥。邑乘谓:“宋太祖凿卧虎山出血,故名之。”又相传战国时智瑶掘渠引晋水灌晋阳城,赵襄子用张孟谈计灭智伯,就智伯所成之渠建桥于上,以便往来。取“火克水”之义,名之曰“赤桥”(五行相克,水克火,此反用之,厌水之灌晋阳城故也)。豫让思报智伯仇,曾怀利刃伏斯桥下,谋刺赵襄子,故又名豫让桥。其余祖居也。在县治西南距城八里,南北西三面地甚狭,且矿碛难耕。东资晋水灌溉者稻田五、六百亩,麦田三、四百亩,村人造草纸者十八九,耕田畴者十一二。稼事之多者,田不过三四十亩,少则一二亩,鳞塍雉陇,层叠不平。刈获植种,车马难施,悉以肩仔。他处农以三时,此独严冬奥寒,造作草纸,不得休息。亩之所获,不敷朝饔夕餐。所资以为生者,藉稻秸以成草纸,可易金钱,以佐菽粟之不足。妇女事纺织者寡,助男造草纸者多。木杵击水之声,达(连)夜不辍。勤则勤矣,而每日所易金钱,足供糊口而已。饱暖之家颇多,而富有者则鲜矣。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有陶唐氏之遗风焉。读书人士不尚纷华,以笃实纯朴为主。所以然者,孔、颜、曾、孟、周程、张、朱之学,渐摩涵濡,非一日矣。西南与晋祠接壤,即周成王翦桐叶封弟叔虞之区也。晋水出晋祠,分南北流。北流经赤桥,故村人赖晋水以造纸,且溉田畴,利用甚广,足以赡养身家。由他乡而迁来者,岁不断。

从中可以看出,赤桥村自然环境、生存生计以及优越的生活条件等,是吸引移民来此最大优势。赤桥耕地约为1000亩,在实际情况中,人均耕地面积不仅少,而且存在不均的状况。实际从事耕作的人,少则1—2亩,而1亩地的产量基本不够维持日常生活的开支;占地30—40亩地的,一家人耕作不过来,必定涉及雇工的问题。造纸业在当地十分发达,是赤桥全民参与的产业,只要勤奋劳作基本都可以达到温饱状况,贫富差距尚不甚大。而造纸业的发达,外地人来此处者颇多。

图1 道光六年太原县治图
资料来源:《太原市南郊区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83页。

赤桥距离悬瓮山和卧虎山非常近,位于河流上游,是总河(晋祠、纸房、赤桥)之一。这种用水权的保障是赤桥造纸业发达的根本,对于这样一个处于晋水流域上游的村庄来说,会吸引一部分移民进入,促进造纸业的发展,成为一个手工业发达的村庄。

村中现存的十三株古槐:豫让槐、南老槐、盘儿巷兄弟槐、兴化洞姐妹槐、魏家槐、西稍社槐等大槐树的树龄将近两千岁,说明了赤桥悠久的历史。村庄的布局就是以古豫让桥为中心,以古官道和智伯渠为轴心划分为官道社、南老社、前头社、灯山社、西稍社、高家社、盘家社、真武社、槐树社九个社区。如图2所示:

图2 赤桥村庄图(李林绘)

图中所标记的“新村区”多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村庄的扩展区域。古官道和智伯渠所构建的区域是明清以来形成的旧村区。 6rjcRh6dPjb9/YvvRg+w/ZC8tIZNzKmYsrVNu4zqQ90LdLWl+/+lmHvfh1z94s7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