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作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重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在激发内生活力,走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提出“继续把乡村振兴这件事做好,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要求。三年多来,郫都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城乡居民资源共享、机遇共享和成果共享的发展共同体,初步形成了融合共享的内生型乡村振兴模式,为全国城郊型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示范价值。

一 郫都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郫都区迅速行动,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决定》和一系列配套文件,以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以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和体制机制改革为先导,全方位、全领域、全区域推进五大振兴。

一是更加精准地深化改革。郫都区紧抓国家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契机,打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渠道,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路径,尝试赋予引进的“新村民”宅基地使用权,建立区国有乡村振兴公司和村集体经营资产公司,构建起财政资金引导,国有投资公司、社会资本、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按市场化原则合作的利益机制。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实现农村“三变”,建立起城市优质人才、资金要素下乡的顺畅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头活水。

二是推进以绿色富民为导向的产业振兴。以做绿做强做优本土优势特色品牌为主线,探索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多元模式。包括依托当地特色金针菇、韭黄等优势产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通过股权联结,让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依托郫县豆瓣品牌,引入行业龙头、打造中国川菜产业园区,实现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依托天府水源地、川西林盘等地域特色品牌,实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工商资本股权合作,形成“一镇一节”“一村一品”,促进农户实现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长。

三是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系统耦合发展的生态振兴。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西林盘+”产业示范项目,明确村集体资产在项目中获得固定租金收益及按项目营业额的3%获得生态分红收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创新餐厨废水、洗涤废水、厕所污水“三水合一、一统三分”的“三水共治”模式;以建设公园城市、发展全域旅游为目标,将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产系统和农村生活系统统筹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塑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川西特色乡村形态。

四是全面实施人才就地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人才振兴战略。建立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对基层干部和技术能手全面轮训,并面向全国开展乡村振兴实用人才队伍培训;建设全国首个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全省首个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优选大学生、退役军人2000余人充实村干部队伍,解决村组织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人才紧缺和干部老化难题。建立“新村民”“新农人”“新乡贤”引进制度,吸引140余名外来人才和近千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形成有效聚合稀缺智才、保障实用人才供给的人才机制。

五是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与党建相结合的文化振兴。实施文化促进党建、文化铸魂乡村、文化耦合田园、文化筑底产业四大战略,挖掘本土院落文化、农耕文化、礼节文化、孝德文化等,实施乡村民风廊、文化廊、文化院坝打造工程,以大力传播好人事迹为切入点,弘扬道德风尚和文明新风;引导乡贤以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反哺故土;有效发挥区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结合农民夜校等将党性教育常态化,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六是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创新的组织振兴。构建区级整体规划、联动推进,镇街统筹实施、分类推进,村级示范建设、专班推进的基层党建责任体系,创新开展本土特色的“打平伙·九大碗”“众筹”等农民自组织共治模式,创造性地构建政府引导、村委主导、群众主体、乡贤带动、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主体联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郫都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探索实践,全面激发了乡村内生发展活力,增强了内生发展动力,提高了内生发展能力,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郫都区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缩小到1.60,远远低于全国的2.56,也低于成都的1.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97元,接近广州市的平均水平。

二 郫都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经验

郫都区依靠党建引领、改革驱动、产业支撑、文化赋能、开放推动的“五轮驱动”,推动城乡要素融合、产业融合、“三生”融合、服务融合、身份融合和生活融合“六大”融合,构建资源共享、机遇共享、成果共享的城乡发展共同体和乡村发展共同体,全面激发乡村内生发展活力,初步形成了融合共享的内生型乡村振兴模式。郫都模式的本质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融合为路径,以共享发展为目的,走融合共享的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其主要经验包括以下五点。

一是咬住一个目标。郫都区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不动摇,以全力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奋斗目标,围绕五大振兴,落实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系列举措,并通过大力宣传、广泛发动、营造氛围,使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成为行动自觉。

二是构建两个支点。郫都区从自身区情出发,以区委区政府和村级组织作为两个着力点,创新“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初步形成了党委统筹全局,发动引领以基层民众为主体、多元参与的良性互动、共促发展新格局。

三是推进三个转化。其一,生态产业化。以公园城市建设为契机,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机制。其二,文化产业化。挖掘古蜀农耕文明的经济价值,发展文创产业,以文化产业化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其三,教育产业化。依托战旗村品牌优势,发展教育培训产业,并带动旅游关联产业,推动人才培育水平提升。

四是实现四个衔接。其一,协同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的衔接。其二,协同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与信息化的衔接。其三,探索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造城乡发展共同体,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衔接。其四,大力培育本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引入行业领军龙头企业,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衔接。

五是加速融合共享。通过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破除城乡分割体制,构建起城乡融合的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及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在资源、机会和成果等方面的共享。

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郫都模式的推广价值

郫都区融合共享的内生型乡村振兴模式,是内生型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为城郊型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在全国有重要的推广示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是按照新发展理念制定政府考核指标。以是否有利于“生态含金、发展含绿、农民富裕”,建立考核指标体系,通过转变激励机制,促使各级干部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二是强化改革的系统集成。将激活土地要素与吸引社会资本、引进外部人才、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联结在一起;实施多规合一,以全域化城乡融合理念调整优化政府机构及职能设置,健全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是推进经济、生态、文化的耦合发展。通过产业—生态—文化的融合互促,实现乡村产业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三位一体”耦合发展;同时以股权为联结纽带,构建“公司+农民(村股份)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共享发展。 BndVS9xKbhFTnxFU5SfRDnwZY8jAx9pruCuij43TA8IDM+2bpac5XZTHABehFq5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