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发展现状综合调查报告

2013年4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一系列批示,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广泛的讨论,形成了“中国智库迎来发展春天”的共识。2014年2月,中国教育部发布《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第一次明确了高校智库的概念,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目标和走向。同时也确定了高校新型智库的任务: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

伴随着智库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高校纷纷成立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的科研机构(以下简称高校智库)。目前,高校智库已成为我国决策咨询行业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本书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搜集了大量数据,对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根据智库影响力评价指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全国开展了较大范围内的调研工作。课题组分别去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浙江等地高校智库开展实地调研,通过抽样调查获得30余份问卷,从中选取14份研究报告,较为全面地梳理了高校智库的相关信息,描述了中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现状,从而揭示了高校智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为中国高校智库的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拟探寻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发展规律,促进中国高校智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课题组以高校智库为调查对象,全面调查、了解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发展现状。调研内容涉及高校智库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具体包括机构概况、研究领域、智库的主要功能、组织机构、经费来源、政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内容。

调研对象涉及全国11所高校,其中大部分为“985工程”“211工程”重点研究型高校,也有少量普通高校,涉及学科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新闻学、国际关系、民族学等,其中既有综合性的科研机构,也有区域研究中心;除了高校智库之外,还调研了几位政府智库的负责人。

调研主要采取召开座谈会、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现场考察、专家访谈等方式进行。研究报告主要信息来源,是通过提取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专家访谈录音资料整理内容、各研究机构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年报、新闻、事件、公开出版物等。

一 中国高校智库研究热点态势分析

表1-1 2012-2017年“高校智库”的热门被引文献

表1-1 2012-2017年“高校智库”的热门被引文献续表

图1—1 “高校智库”学术关注度曲线

表1-2 近年来“高校智库”热门下载文献

图1—2 “高校智库”用户关注度曲线

注: 表示标识点数值高于前后两点,且与前一数值点相比增长率大于30%。

图1—3 “高校智库”发文量和被引量曲线

图1—4 “高校智库”研究学者排名

表1-3 “高校智库”研究学者排名

图1—5 “高校智库”研究机构排名

表1-4 “高校智库”研究机构排名

表1-4 “高校智库”研究机构排名续表

图1—6 “高校智库”热门刊物排名

表1-5 “高校智库”热门刊物排名

图1—7 “高校智库”相关研究主题分析

表1-6 “高校智库”相关研究主题分析

图1—8 “高校智库”知识脉络曲线

本书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为数据源,在“主题”检索栏以“高校智库”为检索词,将发表论文时间段限制在2012—2017年,其余选项为默认设置。

根据数据统计得知,2011—2016年中国学者对“高校智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相关发文量逐年递增,尤其是2013—2016年发文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峰值,近600篇。相关文献被引量也呈逐年递增的状态,2014年达到峰值,因被引与发文之间有时间差,所以被引量变化趋势相比发文量变化趋势相对滞后。

自2012年以来,“中国高校智库”的学术关注度也是呈逐年急剧增长之势,尤其是2013—2016年关注度增长尤为迅猛,2016年达到峰值,与发文量变化趋势较为相近,因此呈现的国内“高校智库”研究热点的变化态势符合实际情况。

“高校智库”相关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上海、武汉、南京等地,例如,发文量最大的5家研究机构均在上海,发文量最多的学者前3名均来自上海高校。

从知识脉络曲线可以发现,中国关于“高校智库”研究的年度命中数自2013—2016年也是呈急剧上升之势,与发文量曲线和学术、用户关注度曲线的变化趋势也是相吻合的。

由徐晓虎等撰写的《中国智库的基本问题研究》下载量最大,被引次数也最多(74次)。相关研究主题“智库”“高校”“高校智库建设”排名前三,表明高校智库研究侧重于高校与高校智库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智库的职能及与智库之间的关系研究热情颇高。

总之,国内对“高校智库”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属于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究。

二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发展现状

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意义有:第一,可以搭建起高校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第二,有利于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第三,有利于提升和改善高校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影响力;第四,有利于提高高校创新服务能力,推进高校创新发展,开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新局面;第五,借国家重视高校智库建设的历史机遇,向国家提交更多能够被采纳的资政研究成果。

来自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和倡导,大大促进了近几年高校的智库发展,除了新申报建设的智库科研基地,许多已经建设有一定规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也积极地开展联合和合并,希望通过合并以及跨学科甚至跨地域的联合协同创新,打造更有效的机制和更完备的跨学科研究队伍。这样火热的局面和建设高潮也会给高校智库建设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准备按照智库标准打造的科研基地起点比较低,新申报的科研基地和智库学科重复性较多等。面对智库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这些乱象,对中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比较全面的调查非常有必要,也是开展本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的著名学者詹姆斯·G.麦甘(James G.McGann)教授带领研究团队从2006年起,每年都会就智库研究现状出版年度全球智库报告。根据《全球智库报告2017》,中国智库在数量上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且智库发展数量已经相对稳定。2016—2017年出炉的全球智库百强名单中,中国有6家智库上榜。在智库的数量上,与排名第一的美国相比,中国排第二落后于美国,在智库的质量上更是无法与美国智库相比。

1.全国高校智库分布极不均衡

高校智库小而散,分布及不均衡。根据2015年“中国网”高校智库名录统计分析,在150家中国高校智库中,综合型的智库占多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校智库,大多数在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

图1—9 中国高校智库分布比例

图1—10 中国高校智库分布

2.智库评价指标体系众多

国内外学者对智库评价的研究很多都是探索性和开创性的,为开展智库评价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认为:“中国特色智库评价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尽管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一批智库评价机构,但评价的主体、标准、程序都还未在国内智库界形成一致的意见和标准。”中国有很多专家学者关注智库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下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几个国内的智库评价指标体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开创了中国智库评价的先河,最早推出了有关智库评价的报告,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评价智库影响力的指标体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根据中国智库分类演化与研究领域的特点,设计了三类排名:第一类是综合影响力排名;第二类是系统影响力排名;第三类是专业影响力排名。

2015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了《全球智库评价报告(2015)》,提出了一套全球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2017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又发布了《中国智库综合评价 AMI 研究报告(2017)》,提出“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其主要从吸引力、管理力、影响力三个层次对智库进行评价,构建了“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模型”,该研究报告于201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6年9月,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和《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开发和推广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采用MRPA测评体系与排序算法,同时支持可定制的主客观综合评价系统,旨在为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弥补我国智库数据管理的在线评价工具空白,其为智库界利用大数据手段进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017年12月,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从中国大学智库评价的理论构建和学理逻辑出发,提出了建构以“契合度”“活跃度”“贡献度”为核心的“三维模型”FVC,并推出中国大学智库机构三十强和百强排行榜,旨在从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展现社会关注热点、凸显优势研究机构三个方面,激励大学智库创新发展。

高校智库是中国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的科学、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高校特色新型智库评价指标需要结合高校智库的独特属性来制定。既要凸显高校智库的特点,也要凸显智库、非一般高校研究机构的特点,有待逐步探索与完善。开展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需要建设高校智库相关的特色数据库,服务高校智库研究与科学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推动高校智库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推进高校智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智库的可信度与知名度。

3.高校智库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智库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中国高校智库经费主要来源于教育部、各省有关部门的财政拨款,以及各种课题研究经费,仅有少量自筹资金。

4.高校智库的专业影响力较强

多数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管理模式采用专职和兼职并重,绝大多数智库以兼职研究员为主、极少数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重点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大多有访问学者经历,半数以上拥有博士学位,也有部分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

智库主要研究人员在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较多。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大多是高校教授,理论基础扎实、研究能力较强,在各种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较多,同时撰写调查报告、连续性研究报告等。

智库研究人员出版专著情况。高校智库中的重点高校和省级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出版专著数量较多,地方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出版专著数量较少。近半数高校智库主办有公开发行刊物1—2种。

5.高校智库的政府影响力分析

高校智库为政府人员培训的情况。在调查中得知仅有少数高校智库为政府部门进行人员培训,年平均次数为两次。

高校智库获得政府领导批示(采纳)的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各家高校智库平均每年被国家部委、省级、市级政府部门采纳两次左右。

高校智库参加政府部门的座谈会情况。重点高校、省级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参加政府部门组织召开的座谈会机会和数量较多,平均每年有10多次;市级高校智库研究人员机会较少。

被调查的高校智库主要研究项目来自政府委托,平均每年有10多项。也有部分企业委托研究项目。

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大多通过出席国内外会议、参加论坛等方式扩大对智库的影响力,少部分高校智库研究人员担任省、市政府咨询委员实现参政议政。仅有少量高校智库研究人员会使用社交媒体等方式扩大智库的影响力。

6.高校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分析

高校智库网站建设情况。绝大多数高校智库都自建有纯中文界面网站,少量建设有中、英文网站,极少数有多种语言网站。

国内主流媒体对高校智库的报道量。数据显示,绝大部分高校智库不太关注媒体对智库的报道。通过本课题组调研之后,有些高校智库开始重视通过自媒体方式(微信公众号)宣传智库。

高校智库及其主要负责人在新媒体上的粉丝量。多数高校智库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少数有微博。调查中获知极少数的高校智库负责人会通过新媒体宣传智库、扩大智库自身的影响力,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很早就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还有很多高校智库负责人对于新媒体不太敢尝试。

高校智库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的搜索量。绝大多数高校智库不知道、也不在乎自家智库在互联网上的搜索量。

7.高校智库的国际影响力较弱

高校智库与国外机构合作的频次和方式。在重点高校和省级高校智库中,大多数会通过召开学术会议、组织夏令营、在海外出版专著等方式开展与国外机构合作交流,市级高校智库则几乎完全没有与国外机构开展合作。

因缺少经费、出国审批手续繁杂等多种原因,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缺乏出国交流机会,导致智库国际知名度不高、主要研究人员在国际论坛上无话语权。

总体来说,中国高校智库发展受到组织管理方式、研究经费来源、评价机制以及人才匮乏等多方面的影响,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规模较小、机构分散、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影响力偏弱、较少为政府进行人员培训、不太重视媒体对智库的报道(甚至有的高校研究机构上了智库排行榜都不知情,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研究人员国际化程度不高、智库主要研究人员在国际论坛上缺少话语权等特点。

(二)中国高校智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国有很多高校加入智库建设的热潮之中,但高校以“教书育人”为本的初衷不会改变,所以并不可能大规模地转向开展决策咨询服务。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看,高校智库都是中国新型智库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被调查高校智库负责人的意见,整理中国高校智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智库数量不少,但高质量的不多。据中国智库网统计,目前中国约有高校智库700多所,这些智库大都集中在重点高校等研究型大学,但是,全国约有2000多所高等院校,绝大部分研究型高校和人文社会科学类高校都已通过新建或是将其他科研平台转型改建成为自己的智库,其中的相当部分质量并不高。二是智库领军型和运营型人才严重不足。新型高校智库亟须超越传统学术组织运行模式的路径依赖,首先应从培养领军人物和运营骨干两方面下功夫。三是较难处理好传统研究机构与现代智库的区别与联系。部分高校智库对现代智库的认知相对不足,从而制约了其对现代智库发展规律的主动把握,相当部分的高校智库管理者和从业者尚处在“自发”研究阶段。四是研究团队的专业化与稳定性不够。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多是学校教授兼职,有人身兼数职,难以保证专业性与稳定性。五是固定研究经费来源较为困难。有些高校智库是教育部、省教育厅的重点研究基地,研究经费有保障,而非重点研究基地的智库经费则无法保证来源。六是研究成果难以得到智库所在学校的认定,难以推广。高校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影响着智库的活力,以论文、论著为主体的评价机制难以体现智库的贡献。七是部分拥有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的智库专家不擅长于利用大数据、采集数据,制约了智库研究采用现代数据科学思维、模型和方法的进程。八是高校智库因无法及时了解政府部门的实际需求,难以形成有效的咨询服务。高校智库缺少深入社会和联结社会的能力,无法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整个政策共同体中被边缘化。九是研究人员难以扎根基层开展调研,所研究的问题与现实社会脱节,出现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的现象。十是智库运营管理机制僵化、落后,智库发展需求受制于高校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与财务制度,智库实体化、法人化进展缓慢。十一是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较弱。高校智库在国际传播和交流中参与全球对话的深度不足,常有失语、独白现象。十二是智库研究与高校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组织、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互动性、关联度不高,容易形成孤岛,得不到学校其他群体的理解。

(三)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发展对策

中国高校智库正处在探索和转型期,智库建设的潜力很大。国家重视智库建设,“智库热”的现象会持续。要实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标中央要求,增强服务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校及高校智库负责人必须提升智库建设意识,着力提高智库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二,加强高校智库宣传工作,重视利用新媒体宣传智库研究成果,扩大智库的社会影响力。

第三,践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扩大高校智库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强化智库文化软实力,拓展国际朋友圈。

第四,逐步完善结构布局,创新组织形式,重点建设一批全球和区域问题重点研究基地。推动高校智库与国外一流智库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建立海外中国学术中心,支持高端智库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组织、举办创办高端国际学术会议。

第五,构建各种类型的高校跨学科创新研究团队、创新高校智库比较研究对象。高校跨学科团队是以解决跨学科问题为目的的组织,此类组织往往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能够调动一定范围内相应学科的各种资源,包括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这些前沿的科研成果将为中国立足“一带一路”倡议,加深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连接,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

第六,加强“政产学智谋”协同,加大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交流,尽快组建高校智库联盟。

第七,遵循智库建设规律,在高校内部改革创新科研成果评价体制机制,激发研究人员多出应用性研究成果,构建符合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发展规律的长效机制。

第八,构建高校智库人才队伍培养机制。高校要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鼓励教师多元化发展,为教师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充分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同时注重培养智库未来的人才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九,有针对性地重新梳理高校内部研究机构与大学的关系,提高研究机构的自主性,争取社会各方资金捐助,形成依托大学的一流高校智库。

第十,适时建立高校智库自己的专项数据库。智库的研究方法正在改变,向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发展。高校智库需要建立适合自己研究特点的专项特色数据库。

第十一,打造专业化的高校智库。当代的智库正在细分为更加专业化的研究机构,例如,目前中国约有300个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智库,以“一带一路”或者“丝绸之路”命名。

第十二,推进政府数据信息公开化进程。大力推进数据信息公开,加强政策研究投入,创造公平的政策研究环境,培育高质量的高校智库。

第十三,加快整合高校科研、人才、学科等资源优势,积极主动与政府智库开展合作,共同开展项目评估、策划、技术培训、决策咨询等服务,进行有关理论与实践项目研究,发挥强强合作优势,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转化,为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服务,扩大高校智库的政府影响力。

第十四,尽快建立高校智库资政研究专家人才信息库。

第十五,大力提升高校智库研究战略性、前瞻性,高校要依托优势学科,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研究优势的同时,大力加强应用研究,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促进多学科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的科研创新体系,产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通过以上这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总结高校智库在思想创造与理论构建方面的规律,探索其可持续健康创新发展的模式,整合高校智库资源,提高智库研究成果转化能力,为国家和社会打造真正的“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

在国际社会形势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应发挥自身优势,瞄准现实性、前沿性、战略性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国家提供重大基础性、理论性、前瞻性的决策咨询服务。在中国政府重视智库建设的背景下,中国高校智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高校智库与西方高校智库相比,因所处的体制环境不同,呈现出本土化运作的独特性。由于中国各类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方式不同,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与效果也有着较大差异。不断推进中国高校智库建设的专业性水平和独立化程度,提高其服务决策的信度和效度,是中国高校智库建设的发展方向,更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推进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中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eYTozCRvDDucfklfQR82HEMrsjak0LtajAGK6nDZBosnzHkLlX/8lGmWa1u5+/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