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微时代”是一个包含复杂含义的时代命题,它依托现代网络与通信技术,利用软硬件平台、多媒体等介质实现信息传递,涉及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等多个领域。在“微时代”,每一部手机都可以是一个移动公共舆论平台,人们进行相互沟通以及传播活动的门槛较固定地点上网的“网络时代”进一步降低,信息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与草根化,对信息的传播具有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精简、信息量更大、受众范围更广、效果更震撼等特点。“微时代”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以最快速度拥有最大信息量的需求,也在无形中改变了自我思考及生存方式,促使了新的自我存在形态的出现。本书具体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下四方面。

1.虚拟自我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在网络出现之前,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个体就已经通过思维的能动作用,创造出虚拟自我的某些形态。我国古代志士仁人追求的“理想人格”、西方宗教信徒追求的神圣境界,其实都要以这个相对隐蔽的虚拟自我为体验载体。当古代思想家反思“自我”观念的时候,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触及虚拟自我的问题。人们都有各自的与神、上帝或理想世界直接打交道的虚拟自我,但这些虚拟自我彼此并不来往,这是一种相互隔离的“类存在物”,处于比较隐蔽的状态。

网络环境使虚拟自我衍生出新的形态,网络中的虚拟自我的发展可以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的虚拟自我是网络环境衍生出来的,还不够成熟,具有明显的感性特征,往往不能自控。高级阶段的虚拟自我是经过自觉反思和道德提升形成的,是理性支配下具有自觉意识的自我。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只有达到这一阶段,其本质特征才能充分显现出来,网络才能真正成为人的有利工具而不是束缚或误导人的设施。

2.“微时代”环境下青少年虚拟自我认同危机问题的哲学研究。“微时代”互联网所具有的移动即时、互动隐匿、组织动员等特点,使青少年在享受“微时代”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沉溺现象进一步恶化,也引发了自我认同危机问题:第一,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消解。多重自我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这些虚拟自我可能相互矛盾冲突,导致多重自我无法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自我之下,个体没有确切一致的行为范式指导。当个体进行自我反思时,无法将自我的各种观念整合到一个统一的自我概念中去,意味着自我同一性的消解。第二,青少年自我社会角色归属感的匮乏。虚拟世界中个体所具有的多元分裂式的角色和身份,使得自我认同失去了稳固的基础,自我不再是与稳固的现实社会结构相一致的固定范式。个体与固有的人身依附关系产生剥离,多种身份认同同时出现,无法确定自我群体性,丧失了自我社会角色归属感。第三,青少年自我价值的丧失。虚拟世界中经常会出现对自己否定的现象,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无法控制和预测,经常会懊恼后悔,找不到过去的“我”,但又建构不出理想的“我”;极力想给自己定位,但又不明确自己是谁,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出现断裂。此时角色的完整感被打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甚至陷于自我价值丧失的状态,进而出现自我认同危机。

3.分析“微时代”技术引发青少年虚拟自我认同危机的原因。一方面,虚拟自我认同危机的产生,是由于“微时代”网络作为影响人们自我认同的一个外在环境,对自我恒常性进行了挑战。网络改变了社会变迁的进程,对此许多人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认同危机感。网络背景使得个体与他人、社会环境之间固有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和重组,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常常感到不适,与这种不适相伴随的就是风险、怀疑的产生,这实质上意味着自我认同危机的到来。另一方面,“微时代”网络本身所特有的内部环境特点,为虚拟自我认同危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网络以其独有的特点造成了现实主体对以往经验的质疑,以往经验无法为网络空间出现的新问题,如虚拟自我、新的人际互动方式、时空阻隔的突然消失等,提供现成的答案,自我的恒常性赖以存在的因素消失殆尽,使自我认同危机更容易出现。

青少年虚拟自我认同危机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自对手机的依赖,后现象学技术哲学所探讨的技术的中介调节作用,为思考手机依赖现象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这一理论在人—技术—世界的关系中研究具体的技术现象,而恰恰是人与技术的关系在手机上的耦合与凸显,促使青少年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进而丧失了理性的自主性,导致自我认同危机问题出现。

4.探讨青少年良性虚拟自我意识养成路径。“养成”意味着通过培养而形成,“微时代”下青少年良性虚拟自我意识的养成,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使青少年掌握良性虚拟自我意识的理论及重要内容,这样才能够在网络实践中自觉地将良性虚拟自我意识的要求内化于自身,自觉应用于实践活动。因此,青少年良性虚拟自我意识养成,是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认知,及网络道德思维内化培养的过程,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养”;二是“成”,“养”,强调的是一个过程,指采取一定的方法,通过一定的渠道对青少年进行良性虚拟自我意识培养;“成”,强调的是结果,指将良性虚拟自我意识内化为青少年思维、行为习惯,形成青少年良性虚拟自我的结果。青少年对良性虚拟自我意识有所了解不等于会在网络实践中自觉运用,因此,良性虚拟自我意识养成的过程强调青少年将伦理意识上升为道德情感,在道德情感的支配下指导“微时代”网络虚拟自我实践活动。青少年网络良性虚拟自我意识的养成,是对网络技术带来的虚拟自我与伦理关系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由少至多,直至产生质变的积累过程。

在社会教育中,学校要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同时要优化家庭教育方式和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自我意识。媒体要发挥健康舆论导向作用,网络企业也要自律,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最后要加强公众和网络媒体人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从多方面促成“微时代”下青少年虚拟自我的良性发展,即不断由缺乏理性自觉的初级阶段的虚拟自我发展到真正由理性支配的自主的高级阶段的虚拟自我。 3dJ3E7C1Fi54btaMKpk7+79h+axj+maRwbOjbA1WSVcp76eZSYB5KbTMY2Wy1f3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