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关于本书的那些事儿

一 为什么和为什么:研究缘起和价值

作为一个个单独个体生命的人,出现在地球的何处,消失在地球的何方,在流动性和流动距离较小的年代还是有很大一致性的,但随着工业化推动的社会现代化进程及后来的信息化推动的后现代社会,个体生命的诞生地、生活地和死亡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一致,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离开出生的自然之地,主动寻求自己希冀生活的新地方。但任何单独个体的选择,却永远无法逃脱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的制约,个体的生活追求与社会条件相交织形成了特定地区人口分布与流动的静态镜像和动态图景。

对中国广袤的土地来说,5500千米的南北跨度、5000千米的东西跨度、8000多米的海拔跨度,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多元而丰富的人口生存自然基础,使各地呈现迥然不同的生存样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海拔3000米以上属于不适宜人类生存之地,但事实上,不单在中国,全世界各地都有数量不等的人口仍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生存繁衍,并且没有消亡的迹象。高海拔地区生存的人在长期与高寒、缺氧等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用坚定的生存轨迹留下人类生存的重要样本。在社会快速现代化的时代,高海拔地区的人口也加入了快速流动进而融入和推动社会迅捷变迁的现代性大潮之中,书写一个独特地区与国家千丝万缕的关系。国家不仅仅是抽象的宏大叙事,更体现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脉里,正因如此,每一个地区都是一个中国的不同呈现,每一个人都会折射出中国的不同面向,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样态组成了中国的生命形态,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生存轨迹绘就了现代化中国的发展轨迹,每一个个体生命折射出的生命之光,汇聚成现代化中国的时代光芒。对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群生命的书写,都是对现代化中国的一次重要记录。本书将以X省高海拔地区为例,希望记录下高海拔这样一个独特地区融入现代化大潮的人口迁移流动的历史画卷,为人口快速流动的现代化中国留下一个独特的样本。

X省位于中国西北,面积72万多平方千米,人口接近600万人,地广人稀,省内遍布高山大川,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沼泽连片 ,是中国重要的河流发源地,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地。X省共有8个市州级行政区,除省会A市外,还有B市和6个自治州。省会A市,平均海拔2260米,属于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日温差大,年温差较小,年平均气温7.6℃,夏季气温17—19℃,气候凉爽,是避暑的好地方,A市集中居住了全省近1/2的人口。B市是X省第二大城市,市政府所在地海拔1850米,是X省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都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B市地理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递减,降雨量随海拔增高而递增,海拔3000米以上的北部地区及山区较寒冷,海拔1700—2500米的河水谷地较温暖。气温昼夜温差大,冬夏季温差小,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3.2—8.6℃,最高气温25.1—33.5℃,最低气温-25.1—-18.8℃。X省除A市和B市外,其他6个州海拔都较高,如表0-1。

表0-1 各州府所在地平均海拔

较高的海拔使得X省大部分区域热量不足,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最暖月平均温度也不足10℃。冷季热量低,降水少,风沙大;暖季只有从6月下旬到9月上旬3个月的时间,热量稍高,水气丰富,降水量多。当地人戏说高原气候为“一年只有一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绝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60%—80%,没有绝对的无霜期。植物生长期短,大部分地区分布着高原草场,草原覆盖率高,森林覆盖率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牧业为主,牧畜以耐高寒的牦牛、绵羊、山羊为主,较低海拔的较少地区可以种植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油菜等耐寒农作物,农业不发达。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X省全省人口流动呈现出明显的外流倾向,如图0-1所示。

图0-1 X省户籍净迁入人口迁移折线
资料来源:X省统计年鉴(2008—2019)。

从图0-1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X省户籍净迁入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其中2010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户籍人口呈现净流出状态。

X省高海拔地区户籍人口流动如图0-2所示。

图0-2 高海拔地区户籍净迁入人口迁移折线
资料来源:X省统计年鉴(2008—2019)。

X省高海拔地区的人口流动和全省的趋势大致相同但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自2014年之后,全区域户籍人口呈现净流出状况,2015年达到峰值,净流出17186人,之后持续回升,但净流出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人口迁移流动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关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由一个低流动的状态逐渐转变为高流动的状态,人口流动呈现出大规模、远距离、长时间持续不断地流动状态,社会科学研究人口流动众多的繁荣景象,尤其在农民工流动的研究方面,呈现出研究人员多、研究对象广、研究理论多元、研究成果丰硕等特征,而对高海拔地区的人口流动的研究也是全国人口流动研究中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地区的人口流动有与全国人口流动共性的一面,同时因独特的地理环境等特征而与全国不同的一面,本书以这样一个高海拔地区的人口流动为对象研究该地区的人口流动的特征,期待给众多的人口迁移流动学术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可拓展的视域。

对该地的人口流动研究有利于了解清楚高海拔地区人口的流动动力和流动选择以及对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看到人口流动在对本地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可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潜藏和孕育社会风险,本书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全景描述该地区的人口流动画卷,解释人口流动的原因,预测因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风险,为保障该地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是为本书的应用价值。

二 研究支柱和蓝图:理论基础和框架结构

(一)主要概念

移民:国际移民研究关于移民的界定指离开居住地到其他地方生活居住一定时间的人口,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界定移民,跨越国界的移民被称为国际移民。

人口流动:国内学界根据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将国内的人口迁移分为正式办理户籍登记变更的“迁移人口”和到其他地方生活居住但没有变更户籍登记地点的“人口流动”,把这种类型的人口称为“流动人口”或“暂住人口”。

“人口流动”是指个体或群体从一个地理空间到另一个地理空间的位置移动,具体来说本书的人口流动既包括“迁移人口”也包括“流动人口”的部分。

社会流动:指从一个阶层地位向另一个阶层地位的流动,一般会有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中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有时直接将“人口流动”称为“社会流动”。为了清楚地将“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横向迁徙”与“社会结构中的纵向位移”相互区分,将前者统一称为“人口流动”,将后者统一称为“社会流动”,本书主要研究人口地理位置的迁移,较少涉及社会结构的位移。

社会风险:本书的社会风险是指由社会系统产生,由一部分社会成员或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后果,即必须动用社会力量进行干预,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社会风险不等于社会危机,只有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才可能演化为社会危机。

(二)理论视角

移民研究的诸多理论中,有强调迁移微观环境对移民迁移的重要作用的推拉理论;有强调宏观环境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世界体系理论;有强调移民基于理性选择基础移民的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新经济移民理论;有强调移民迁移资源的移民网络说;有强调综合因素的累积因果关系说、移民系统理论;等等。所有理论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某种性质的移民,即诸理论或偏向移民个体因素,或偏向社会的结构性因素来解释人口迁移的原因,正如米尔斯所说:“不能武断的把个人生活从宏观的制度中抽离出来,而生活正是在这些制度中表演的,有时制度比童年时代的切身环境更严重地影响个人生活” ,因此,本书希冀突破个体—结构二元对立的解读路径,去揭示X省高海拔地区人口流动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呈现的个体化、异质化和制度性、结构化的动态变迁趋势,还原X省高海拔地区人口流动现象所呈现的结构性影响因素,来展现X省高海拔地区人口流动的多元性、复杂性乃至矛盾性。

对X省高海拔地区来说,高原、高寒的特殊自然地理区位、文化传统变迁速度较慢的文化格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特殊社会状况,与其他类型的移民相比,存在诸多特殊性。比如,人们为何会从地理区位较好的地区到X省高海拔地区工作生活?为何越来越多的X省高海拔地区公职人员在退休后会选择离开自己生活工作过若干年的地方到其他地方买房居住生活?游牧千年的牧民为何会选择下山,离开祖辈生活的草场,进城生活?一些生态重要地区的牧民,为何会整体搬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对一个个具体的流动的人来说,这种生活的决策是基于个体和家庭考虑的重要决策,但同时也是某种个体无法选择的结构化力量形塑的结果。

基于此,本书将主要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贝克的个体化社会命题和孔飞力关于移民“通道—生境”模式及李明欢的“两个世界”理论,共同构建本书研究的理论框架。具体来说,本书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框架为出发点,检视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的互动如何促成了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本书将着眼于X省高海拔地区四大类别的人口迁徙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来研究中国社会个体化程度对人们的迁徙原因和路径选择的影响,以及他们的自我评价的意义。本书将关注人口迁徙的横向图景,解读在迁出地与迁入地这“两个世界”之间这些群体所经历和体验的“通道”及与之相伴的“生境”。

(三)研究蓝图:本书的框架结构

个体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理论家关注的核心,也是各种理论建构的基石,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一书论述的正是社会理论家一直在论争的“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性”之间的张力问题。吉登斯超越了社会决定派和方法论派,前者认为社会结构事实独立于个人又强加于个人之上,后者认为社会整体只是个人的集合,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两条论证理路:一条是强调社会制度和社会互动在社会整合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条是沿着与集体特性相区别的个人能动性路线而展开,形成“双线交汇”的“结构二重性”理论,认为个体和社会形成同构和互构的关系,既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类行为的“形塑”作用,又强调人类的日常生活实践对社会结构的“反塑”作用,即人类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这是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一书的主要观点,也正是书中的个体和社会结构的“形塑”和“反塑”的相互作用。对本书来说,X省高海拔地区的人口流动,在多大程度上是制度的“形塑”,而人们流动的日常生活实践又在何种程度上“反塑”了各项制度设置,是本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贝克的《个体化社会》是对欧洲环境下表现为个体化普遍主义逻辑的理论阐述。虽然社会生活中个体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前涂尔干和韦伯的古典理论中就已具有核心地位,在当代的社会理论里依旧如此。但是,当代个体化命题的新颖之处在于它致力于处理两大相互矛盾的关系,即:一方面是个体性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却又强烈地表现出个体对于社会制度的依赖。新自由主义理论认为个体是天然自主自立自决的行动者,只有完全摆脱社会制度的约束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但是,新的个体化命题则强调制度对于个体化施展的重要作用,概而言之,当代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实际上对于寻求独立的个体之形成和个体化社会重组方面,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个体社会的崛起显而易见。然而,以西欧福利国家社会为基础而建构的个体化命题对于目前仍处于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有何意义?这个问题亦是本书试图去讨论的。

在现实世界中,中国人用一代代跨地域、跨文化持续不断的流动实践书写了人口流动史;在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里人口流动一直是一项事关社会结构的宏大叙事,本书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既关注人口流动的宏观社会结构也关注个体生动而鲜活的日常生活,更关注流动者个体具体而微却又与社会结构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启人口流动的日常生命历程与社会结构之对话。

因此本书的研究架构如图0-3所示。

图0-3 人口流动及社会风险研究架构

三 思想路径和实践路径: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书认为人口流动是一个个体决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结构性因素起重要影响的过程,本书将从个体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起作用的视角,即个体性和结构性的“双重因素”来研究人口流动及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面临的社会风险。具体来说,个体性因素包括迁移者的个体生物学特征,比如年龄、性别、民族;迁移者的社会特征,比如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域等;本书认为,迁移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个体的决策,而是家庭的决策,所以家庭因素也是个体性因素中重要的部分;个体和家庭所拥有的社会网络是个体赖以迁移的重要社会资本。

结构性因素是影响迁移者的又一重要因素,有些类型的人口迁移,如果没有结构性因素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本书将充分考量影响该地区人口移动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生态环境破坏与保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就业形势、城市化)、地区社会发育程度(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分布)、地区文化发展状况等宏观社会结构的影响,也会关注具体的社会政策,比如生态移民政策对该地区人口流动的影响、就业制度对人口就业的影响。

在人口流动的研究中,不管是国际人口迁移还是国内人口迁移,被广泛认同的“自愿性”和“非自愿性”人口迁移的分类,其实就是对迁移中个体性因素还是结构性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两种理论上的“理想类型”,个体性因素在迁移决策中起主要作用的可称为“自愿性”移民,结构性因素起主要作用的可称为“非自愿性”移民,但事实上没有绝对“自愿”的人口迁移也没有绝对“非自愿”的人口迁移,更多类型的人口迁移则混合着许多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有个体性的也有结构性的。也正因此,本书将在个体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基础上建构X省高海拔地区的人口流动的研究模型,见图0-4。

图0-4 影响X省高海拔地区人口流动的个体性和结构性因素

X省高海拔地区的人口流动有多种形式,从X省高海拔地区流动到全国各地甚至跨境跨国流动,从全国各地和跨国跨境流动到X省高海拔地区,形式多种,本书在考虑个体性和结构性两个因素的视角下,主要研究了X省高海拔地区人口流动的四种形式,这四种形式只是因其类型的人口流动数量较大,可能孕育的社会风险较严重,介于本书主要关注人口流动对X省高海拔地区的风险,从X省高海拔地区流动到该省以外的人口没有作为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

本书对X省高海拔地区的人口流动在区分个体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作用大小的基础上,主要研究流动因素中个体性因素起主要作用的流动人口的流动、个体性因素大于结构性因素的公职人员的流动、结构性因素稍大于个体性因素的城镇化引起的从乡到城的人口流动,以及结构性因素起主要作用的生态移民四种人口流动。

X省高海拔地区四种重要类型人口流动中个体性与结构性因素大小的判断见表0-2。

表0-2 人口流动类型与影响因素

虽然研究者深知,任何分类都是对复杂社会的简单化,但社会科学的研究对复杂社会现象进行结构化的描述、分析和解释也是其研究价值所在,因此,本书不试图去对X省高海拔地区人口流动的“全描”式研究,而用一种类型化的研究方式,用结构化的理论来对X省高海拔地区复杂人口流动做研究,以期能够对四种主要类型的人口流动进行一定程度的“深描”,以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X省高海拔地区的四类人口流动形式:流动人口的流动、公职人员的流动、城镇化人口的流动、生态移民的流动,对不同类型的人口流动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流动人口的调查方法。因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居住模式等情况的不可掌控性使得研究对象总体特征不可预知,因此针对流动人口的研究几乎没人能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本书运用非随机的判断抽样、滚雪球抽样、偶遇抽样,在X省高海拔地区运用判断抽样的方式选择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流出地的研究对象作为第一顺序的研究对象,在研究对象的介绍下,不断寻找更多的研究对象,进而构成本书的124位流动人口样本。因为流动人口的抽样方式,本书并不试图用这些研究对象的特征来推论整个X省高海拔地区的流动人口状况,只想在一定条件的限定下,有限接近X省高海拔地区流动人口的总体状况。对流动人口,本书采用了结构式访问、无结构式访问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共访问访谈对象124位,访谈内容被呈现在本书中的有34位调查对象,具体情况和访谈提纲见附录一、附录二。

公职人员的调查方法。本书的公职人员的流动包括退休公职人员和在职公职人员的流动。对退休公职人员,本书使用各州老干部管理部门登记的退休人员花名册,从花名册中随机抽取调查对象,用面对面或电话、网络等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共涉及研究对象197位,对一些重要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结构式访问、无结构式访问和深度访谈。对在职公职人员,利用在省委党校的培训班次,进行整群抽样,抽取不同级别的班级,完成问卷调查,共计151位,对一些重要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结构式访问、无结构访问、深度访谈。在职公职人员和退休公职人员共涉及研究对象348人,其中访谈内容被呈现在本书中的43位,调查对象具体情况和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见附录三、附录四、附录五。

城镇化人口的调查方法。进城生活的农牧民,居住比较分散,总体特征无法把握,本书运用滚雪球抽样的方式,即在各州首先寻找到一些进城生活的牧民作为首位调查对象,进而由他们推荐介绍新的研究对象的滚雪球抽样。本部分的调查对象应用结构式访问、无结构式访问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共访问访谈对象71位,访谈内容被呈现在本书中的有35位调查对象,具体情况和访谈提纲见附录七、附录八。

生态移民的调查方法。X省高海拔地区,因环境保护压力大,近些年采取了生态移民的方式,即把居住在生态较为脆弱草场的牧民,迁移到城镇周围居住生活,以恢复原居住地生态的人口迁移方式。本书根据移民村的不同状况,选择了在G州州府居住的两个移民村,在D州州府居住的H州的两个移民村和D州的一个移民村,运用等距抽样的方式抽取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重要调查对象进行了或无结构访问或结构式访问或深度访谈。因X省高海拔地区生态移民同质化程度非常高,本书共访问访谈了53位研究对象,访谈内容被呈现在本报告中的有25位调查对象,具体情况和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见附录九、附录十、附录十一。

本书使用问卷调查法、无结构式和结构式访问法,结合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以期既能从面上广泛涵盖X省高海拔地区人口流动的状况,又能深入每一类型访谈对象的具体生命过程,借此分析X省高海拔地区人口流动独特的个体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以及由此种人口迁移流动而产生的社会风险。

四 怎样读本书:篇章结构

本书根据个体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在人口迁移过程中的作用大小,建构如下篇章结构。

绪论,包括本书选题的原因与意义,框架结构,研究思路、方法与研究地点介绍。

第一章,文献述评。本章将回顾国际国内人口流动的历史与现实、理论及有关社会风险的研究,以期对本书提供扎实的学术基础。

接下来的四章是对四种主要类型的人口流动的研究,每一章将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介绍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第二是引起迁移流动的个体性和结构性因素,第三是生活状况或生存主要问题,第四是此部分人口流动孕育的社会风险,最后是本章小结。

第二章,本章将关注个体性因素对人口迁移起主要作用且个体性因素远大于结构性因素的人口流动类型即流动人口的流动,包括流动人口基本状况,引起迁移的个体性和结构性因素,流动人口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归属,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以及风险化解策略。

第三章,本章将关注个体性因素起主要作用,且个体性因素大于结构性因素的公职人员的流动,包括公职人员基本状况,分析引起这部分人口流动的个体性和结构性因素,公职人员的生活状况与家庭结构,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以及风险化解策略。

第四章,本章将关注结构性因素起主要作用,且结构性因素稍大于个体性因素的城镇化引起的人口流动,包括城镇化基本状况,分析引起这部分人口流动的个体性和结构性因素,城镇化人口的就业网络与生活质量,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以及风险化解策略。

第五章,本章将关注结构性因素起主要作用,且结构性因素远远大于个体性因素的高稀源 生态移民,包括生态移民基本状况,分析引起这部分人口流动的个体性和结构性因素,高稀源生态移民的适应状况与回迁愿望,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以及风险化解策略。

最后是总结与讨论。回顾整个研究,总结本书的优点,指出本书还未完成的事宜,以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5DFdI7lhX8LPW6pGysYz6zDn6TKzfCeFXFWtdVngaEbfutALCUQig4e28iuzpbI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