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地理学年表:公元1970—1979年

公元1970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967年组建的地理学六人小组的研究报告《地理学》出版。

·联合国教科文第16届大会决议设立“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次年正式实施。

·英国C.费谢尔发表“区域地理往何处去”。

·英国C.费谢尔主张复兴以分析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为主的区域地理学,认为它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这里的“它”就是以分析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为主的区域,这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早期概念。他的观点是区域地理学复兴、重振的重要代表。

·美国B.贝莱主张重振区域地理学这一地理学伟大传统。

·瑞典托尔斯坦·哈格斯特朗发表“如何看待区域科学中的人”。系统介绍隆德学派时间地理学方法使其影响扩大,提出人的行为时空约束、空间—时间棱柱等,创建时间地理学。他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和阐述时间地理学问题。

·美国沃尔多·托布勒在《经济地理》上发表他所提出和阐述的地理学第一定律: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但邻近的事物比起较远的事物联系更为紧密。

·英国A.N.达克哈姆和G.B.梅斯菲尔《世界耕作制度》出版。

·苏联C.B.卡列斯尼克《地球的基本地理规律》出版。

·美国L.J.康特瑞和S.L.斯比格《地区国际政治》出版。该著作将世界划分为三个政治体系,即统治体系、从属体系、内部体系,美国、苏联和中国为统治体系中的三个强大力量。

·苏联基特尼科夫《农业地理学》出版。

·美国G.克鲁梅《区位论》出版。提出和阐述区位因子包括外部因子和内部因子。

·瑞士F.米勒等《世界永久性雪冰体资料编辑指南》出版。1977年出版修订版。为国际冰川编目规范。之后,世界多个国家完成冰川目录编纂工作。

·美国开始建立全球定位系统(GPS)。于1994年全面建成。

·中国黄秉维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光合潜力”概念及计算公式。

·加拿大成立环境部。很多地理学家加入。之后地理学家进入30余个政府部门工作。

·加拿大爱德华·雷尔夫发表“现象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英国C.费歇尔主张复兴以人地关系为主旨的区域地理学,并认为它是地理学的核心。

·中国竺可桢函告施雅风“中国冰川第四纪时代的分期方法不能拘泥于欧洲、北美办法,因我们是大陆性气候,冬天雪少,夏季天热雨量多,所以比欧美造成冰川要难得多”。

·中国台湾沙学浚撰文阐述钓鱼岛属于中国。之后完成系统阐述这一主题的论文集《钓鱼岛属中国之历史、地理与法律根据论丛》。

·美国约翰·冯·诺依曼的《元胞自动机随笔》出版。由其学生整理。深远影响地理元胞机发展。

·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始促进电子计算机发展。电子计算机发展促进地理学和地理学家发展。

·竺可桢等科学家提供支持特别是地理学科学支持。

·北非五国绿色坝工程开始进行。为综合地理工程,为实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工程的巨型工程。以阿尔及利亚为主体的北非五国决定用20年建设一条横贯北非的绿色植物带,以恢复这一地区的生态稳定,最终目的是建成农林牧相结合、比例协调发展的绿色综合体,使该地区绿化面积翻一番。

·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国文化大学设地理系。其前身是张其昀1962年创办的华冈学园。

公元1971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成立“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72年中国成为该计划的理事国。1978年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苏联А.Г.伊萨钦科发表“国外地理学著作中的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苏联B.A.柯夫达完成《亚洲土壤图》。1975年完成《世界土壤图》。

·美国O.S.欧文《自然资源保护》出版。之后多次再版。

·美国《区域预测》出版。

·美国R.F.阿布勒、J.S.亚当斯和P.R.古尔德《空间组织:地理学家关于世界的视角》出版。

·英国D.M.史密斯《工业区位:经济地理分析》出版。也译为《工业区位论》。1981年修订再版。他系统阐述区位因素。

·英国F.E.汉密尔顿《地理模型》出版。

·美国W.A.D.杰克逊《政治与地理的关系》出版。指出政治地理学在地域有关特性的关系中研究具有地域特征的国家。

·瑞典托尔斯坦·哈格斯特朗发表“区域预测与社会工程”。

·美国W.A.阿伯奇提出“生态农业”术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生物圈保护区”概念。1976年世界第一批生物圈保护区确立。

·加拿大L.恩尔克发表“地理学中的科学解释问题”。

·美国德伯里阐述“尺度转换”问题。

·中国开始开展边疆地理系统研究。

·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共12卷)。其中第十一卷为《地理学》卷,由沙学浚主编。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成立文献和历史委员会。后创办《地理学史研究通讯》,1988年改为《地理学史杂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明确将钓鱼岛海域划入中国版图并用醒目大字标识。之后,中国台湾出版的地图也明确标识钓鱼岛海域属于中国台湾宜兰县。

·中国台湾沙学浚婉拒为《大英百科全书》撰写“台湾”条目。《大英百科全书》邀请他撰写“台湾”条目,但须按编号预定的详细纲要撰写。详细纲要中规定有国防、外交、政党、司法等项目。沙学浚认为这俨然是将中国台湾地区作为一个国家形式撰写。

·美国莱基《地理学与资源》出版。

·中国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开始招生。“生产任务带学科”观念严重影响地理各专业招生。

·开始出现过度强调地理计量模型的倾向。之后受到批评、批判。

·伊斯兰会议组织成立。简称伊斯兰会议。深远影响世界地理格局。

公元1972年

·第22届国际地理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

·美国劳伦斯·弗雷克斯和伊丽莎白·肯普在《自然》发表“大陆位置对早第三纪气候的影响”。

·国际地理联合会编纂完成《百年国际会议上的地理问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成立。1976年在环境规划署设立了中国驻环境规划署代表处。

·法国克·杜布瓦主编法国大百科全书《拉鲁斯大百科全书》(共22卷,包括索引卷和补遗卷)开始陆续出版。包括丰富地理学和区域地理知识。

·美国W.K.D.戴维斯《地理学概念革命》出版。

·法国保罗·克拉瓦尔《地理思想及其历史概论》出版。

·中国黄秉维系统阐述地理环境概念和地理环境的地理研究范式。

·美国E.J.詹姆斯著《地理学思想史》由美国鲍勃斯—梅李尔出版公司出版。中译本由李旭旦翻译,1982年出版。全书包括序言、一门称为地理的学科、第一篇古典时期(古典地理学的发轫、中世纪的地理学、地理大发现时代、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继往开来: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第二篇近代时期(什么是新地理学、德国的新地理学、法国和英国的新地理学、苏联的新地理学、世界其他各国的地理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美国新地理学、美国的新地理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本世纪中叶、应用地理学)、第三篇现代地理学(居住空间的概念、观察与分析的新方法、创新与传统)、附录:人名表。

·美国E.J.詹姆斯提出和阐述新地理学1874年在德国开创的著名论断。

·苏联В.А.阿努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出版。

·英国芭芭拉·沃德和美国勒内·杜博斯完成《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该书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M.斯特朗委托,为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由40个国家提供的背景材料和58个国家的152名专家组成的通信顾问委员会协助下完成的,提出和阐述从整个地球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来探讨环境问题,要求人类明智地管理地球。

·苏联B.B.罗多曼“地域系统”一文发表。

·苏联С.В.卡列斯尼克在《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理论问题》发表“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体系和分类”。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完成《中国及邻海气候图案》3册传。中国李克让、张丕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整理研究。

·英国P.海格特类比物理学中热传导的三种方式,提出和阐述空间相互作用的三种形式,即对流式空间相互作用、传导式空间相互作用和辐射式空间相互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国1985年加入该公约。深远影响地理学和地理学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开始创办《AMBIO—人类环境杂志》。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1994年起出版该杂志中文版,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第一批世界遗产。

·英国的P.哈格特的《地理学:现代的综合》出版。

·中国竺可桢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苏联К.К.马尔科夫发表“地理学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地理学是综合性科学,离开综合性就没有地理学”。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成立。至1988年编辑出版《总论》《地貌》《气候》《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地理》《植物地理(上、下)》《动物地理》《古地理(上、下)》《历史自然地理》《海洋地理》共11卷13册。

·英国A.G.威尔逊阐述理论地理学纲领要建立在波普尔证伪原则基础上。

·中国开始开展地球资源卫星的接收、判读、利用及计算机辅助制图的研制。

·罗马俱乐部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出版。提出和阐述增长的极限问题,为“增长极限论”开端。深远影响地理学和地理学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自然资源”概念。

·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美国发射全球第一颗地球资源勘测技术卫星。开始航天遥感。

·苏联明茨《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完成。强调自然资源评价必须把地理观点和经济观点结合起来。

·英国洛夫洛克提出盖娅假说。认为地球系统具有自我调解功能。

·中国竺可桢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左大康等四人谈话。他强调地理研究必须注意理论研究的提高,把重点放在影响全局的战略问题上。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英国地理学家协会等地理组织开始较多承担地理学与公共政策方面研究课题。

·普通系统论创建者美国路德维格·冯·贝塔朗菲提出和阐述马克思辩证法对系统论理论观念发展具有的重要贡献。深远影响地理学和地理学家。

公元1973年

·中国毛泽东高度重视与评价侯学煜等着眼于大农业发展的中国自然区划研究与工作。

·美国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区模型。

·苏联B.A.柯夫达《土壤学理论基础》出版。为土壤历史发生学派代表性著作。

·苏联B.A.柯夫达完成《世界土壤分类系统》。为土壤历史发生学分类系统。

·中国竺可桢按周恩来总理关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影响的指示,约请黄秉维、张丕远、郑斯中、彭公炳等研讨“近来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关系”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和农业部领导下开始组织研究与编纂“中国农业地理丛书”。包括吴传钧、邓静中、郭焕成等编著的《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卷和中国省市区卷。部分已由美国国会图书馆英译并收藏。

·中国开始(至1992年)第一次大规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联合全国近80个单位的上千名科技人员参加。考察的中心任务是:青藏高原形成、演变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考察分三个阶段:1973—1979年考察西藏自治区,1981—1985年考察横断山地区,1987—1991年考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区地区。

·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之《地球科学》卷。

·英国R.J.乔莱著《地理学的方向》出版。

·英国M.M.斯威廷《喀斯特地貌》出版。

·德国S.B.科恩《分裂世界中的政治和地理》出版。为系统性政治地理学著作。将世界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地缘战略区和地缘政治区。

·英国克利福德·达比《英格兰历史地理新编》出版。该著作综合运用剖面法研究稳定状态和转变状态,将描述和解释综合起来。

·美国H.J.布里吉《系统政治地理学》出版。提出政治地理学应该研究人类行为及其空间的表现系统,包括宏观和微观两种空间尺度、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两种联系。为政治地理学中的系统政治地理学学派代表著作。

·英国大卫·哈维《社会公正与城市》出版。提出和阐述价值维度问题。

·美国威尔伯·泽林斯基的《地理学中的妇女:简要的事实陈述》出版。

·中国植物地理学家在青藏高原发现世界“最高林线”(海拔4600米)和世界最高“树线”(海拔4900米)。

·中国植物地理学家开始在青藏高原发现“世界上最完整最简单的植被垂直带”。

·中国黄秉维组织研究并计算出C 4 和C 3 植物的光合效率。

·加拿大D.J.沃姆斯利发表“人文地理学中的实证主义和现象学”。

·苏联科洛蒂耶夫提出和阐述广义理论地理学和狭义理论地理学以及地理哲学与地理方法论等。

·英国弗莱明和罗伯茨在《自然》发表“构造——海平面和海底扩张”。

·《自然》发表“地核的形成”。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成为地理学信息平台。

公元1974年

·中国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提出和阐述“三个世界”概念和理论。为世界政治经济地理空间秩序的区划和规划确定原则。深远影响世界政治地理研究。

·美国卡尔·奥特温·索尔发表“地理学的第四维度”。其中,提出和阐述时间维度是地理认识的一部分。具有地理科学研究综合范式理论中的时间序列维度的含义。

·美国成立了社会主义地理学家联合会(USG)。为激进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组织。

·美国段义孚《恋地情结:环境感知、态度和价值》出版。

·美国A.蒲缇梅《地理学中的价值》出版。

·苏联Б.А.巴里科夫《莫斯科的俄罗斯地图》出版。

·苏联В.Б.索恰瓦发表“预测——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国G.爱德华在《专业地理学家》发表“地理学和公共政策”。主张发展行为地理学。

·美国P.柯尔德《意境地图》出版。主张发展行为地理学。

·中国台湾沙学浚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之《地理学》卷出版。

·中国《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工作组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由中华地图学社出版,内部发行。为6卷8开本。

·中国《中国沙漠概论》出版。由朱震达等负责。之后,朱震达、吴正、刘恕等《中国沙漠概论(第二版)》1980年出版,朱震达、吴正、刘恕等《中国沙漠概论(典藏版)》2018年出版。

·中国以施雅风为首的考察队开展了对巴基斯坦冰川研究。之后一些冰川学工作者到尼泊尔开展考察研究。

·国际能源组织(IEA)成立。是一个与地理有关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通过《关于科学研究地位的建议》。深远影响地理学和地理学家。

公元1975年

·国际水文计划开始执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中国设有国际水文计划中国委员会。

·苏联B.A.柯夫达完成《世界土壤图》。

·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共12卷)开始陆续出版。

·英国P.哈格特《地理学——现代综合论述》出版。

·英国R.缪尔《当代政治地理》出版。为系统性政治地理著作,将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区域进行研究。

·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至1980年)出版了15期《建设地理问题》。

·世界气象组织—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WMO—ICSC)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提出和使用“气候系统”概念。

·中国郑度等《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1966—1968)》之《自然地理》出版。为第一部系统阐述珠穆朗玛峰地区自然地理著作。

·中国郑度发现和开始论证青藏高原三维地带性。发展自然地域分异基本理论。

·苏联В.А.阿努钦在《哲学问题》上发表“地理环境中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地理学的哲学问题”。阐述人地关系问题,认为决定地理环境持续发展的原因是生产发展规律和地球上自然性综合体演变规律的综合作用。

·中国科学院成立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组。

·英国J.R.V.普雷斯科特《海洋政治地理》出版。

·美国W.H.莫迪在《科学》上发表“人类中心主义:现代变化”。提出和阐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深远影响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走进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测量出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先后被世界各国使用。

·中国程国栋《冻土》出版。附小比例尺《中国冻土分布图》。

·英国J.H.伯德阐述波普尔科学哲学理论与库恩科学哲学理论对地理学的作用和意义有很大不同。

·美国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在《伦理学》期刊发表“存在一种生态伦理学吗?”。深远影响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完成《中国克山病分布图(1∶600万)》及说明书。

·苏联苏共中央第二十五次大会决议阐述人地关系问题并提出协调关系的重大任务。

·英国《历史地理学杂志》创刊。

·苏联《人与自然》创刊。

公元1976年

·第23届国际地理大会在苏联莫斯科举行。

·第23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有些地理学家提出要“重新评价计量地理学”。

·国际地理联合会取消1964年成立的地理学计量方法委员会。

·苏联И.П.格拉西莫夫提出和阐述地理学研究核心是研究人与自然或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规律。

·苏联И.П.格拉西莫夫《苏联地理学简史》出版。

·苏联И.П.格拉西莫夫《建设地理学》出版。他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设地理学思想主张地理学研究人与自然或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规律。

·苏联Ф.Н.米里科夫《现代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出版。

·美国乔丹《人文景观——文化地理学导论》出版。系统阐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等基础理论问题。之后该著作十余次再版。

·美国R.贝利提出生态区划概念并进行美国生态区划。他根据区划目的、区划指标、等级系统等将美国划分为地域、区、省、地段四个区划等级单位的生态区划。之后不断修改完善。

·美国段义孚发表“人文主义地理学”。提出了人文主义地理学概念体系,反思实证主义地理学。李旭旦和汤茂林的中译本于2008年发表在《中国城市评论》上。

·苏联Ю.Г.萨乌什金《地理科学的历史和方法论》出版。

·苏联E.H.伊万诺娃《苏联土壤分类原则、系统与命名》出版。为土壤地理发生学派主要代表之一。综合考虑土壤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建立包括土类、亚类、土属、亚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组、土相等分类单元的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

·苏联科学院《环境研究的遥感方法》(共5卷)开始出版。

·中国台湾陈幼璞翻译的《现代地理学观念》出版。

·美国R.贝利提出“真正意义的生态区划方案”的《美国生态区域图》出版。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概念开始在国际地理界使用。

·美国B.J.贝里提出和使用“逆城市化”概念及其术语。

·中国开展腾冲航空遥感试验,6个部委(局)68个单位的706名科技人员参加,历时3年。

·国际地理联合会成立工业系统委员会。其前身为1972年成立的工业地理工作组。1984年更名为工业变化委员会,1992年更名为工业空间组织委员会。

·国际地理联合会成立“乡村地理委员会”。

·国际地理联合会设立“桂冠荣誉奖”。

·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科学史馆成立。其中包括地理学。

·中国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长江源考察。

·英国开始发展海洋地理学。

·德国提出“协同学”自组织理论。深远影响地理学和地理学家。

公元1977年

·国际地理联合会编纂《地理概念的发展》。

·联合国召开世界荒漠化大会。提出治理荒漠化行动纲领,编制《1∶2500万世界荒漠化地图》。

·联合国召开世界荒漠化大会给出荒漠化官方定义。

·地理学界开始出现和使用“荒漠化”概念及其术语。在中国有的也称“沙漠化”。

·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M.J.怀斯发表“国际规模的地理学”。指出“在会员名单中,最引人注目的缺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包括在内,希望这一情况得到改正”。

·苏联И.П.格拉西莫夫在《哲学问题》上发表“技术革命与地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苏联道库恰耶夫土壤研究所编纂《苏联土壤分类与诊断》出版。为土壤发生学分类代表性方案之一。

·英国戴维·史密斯《人文地理学:一种福利的探索》。提出和阐述福利地理学,主要包括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社会福利水平、各项地理政策对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等问题。

·苏联Е.Μ.波洛维茨卡娅《美国科学研究的地理学》出版。1983年中国出版中文版。

·美国翻译出版苏联В.А.阿努钦《地理学的理论问题》。

·美国迈阿密大学H.J.德伯里《人文地理学》出版。全书将人文地理学的内容划分为人口、文化、居民点、生活方式、政治等单元。

·中国赵松乔明确提出和系统论述“自下而上”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理论与方法。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学思想史委员会《地理学家:传记研究》出版。

·中国台湾周春堤《地理现象与地理思想》出版。

·英国爱德华·阿诺德出版公司《自然地理学进展》《人文地理学进展》创刊。

·中国高考制度恢复。深远影响高等地理教育发展。

·中国成立地名委员会。

·中国制定《全国地学规划》。包括地理学规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

·美国E.A.费根鲍姆提出“知识工程”即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系统。深远影响地理学和地理学家。

·爱尔兰安·布蒂默和瑞典托尔斯坦·哈格斯特朗开始发起为期十年的国际对话项目。该项目旨在探索科学(家)与人文学(家)之间、学者与公众之间的交流,集中的学科是地理学。之后,以《地理学与人文精神》出版。2019年中文版出版。

·联合国召开沙漠化大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研究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探索自然界和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研究领域遍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等基础研究,数学哲学、物理哲学、化学哲学、地学哲学、医学哲学、生物哲学等应用研究。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伦理学、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经济哲学,以及各个产业、行业领域的一些哲学、方法论、科技政策、发展战略等都是研究会研究的范围。会刊《自然辩证法研究》1985年创刊。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开始创办“国家地理频道(NGC)”。其中,长期的标志性节目有“国家地理任务”。

公元1978年

·中国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在大会的文件以及我国后来的科学技术政策文件中不再使用“任务带学科”的提法。深远影响中国地理科学的发展。

·中国制定和发布《全国自然科学和基础科学发展规划》。包括地理学学科任务。

·苏联К.К.马尔科夫发表“现代地理学的一般问题”。倡议统一地理学,提出和阐述地理研究横断方向即把自然—经济—应用连贯起来。

·苏联В.С.利亚明的地理学哲学著作《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的哲学和社会学问题》出版。

·苏联В.А.洛斯的地理哲学著作《人与自然:生态学的社会学和哲学问题》出版。

·苏联В.Б.索恰瓦《地理系统学说导论》出版。1991年中译本出版。

·苏联И.В.克鲁雪《地理通论:地理学系统组织程度》出版。

·英国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出版。从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阐述地理学和地理学家。之后多次再版。1999年中文版根据第四版翻译。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一些大学地理系开设城市规划专业。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会议召开。1980年出版《中国地理学会一九七八年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会议论文选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著《中国土壤》出版。

·中国陈传康发表“地理学的新理论和实践方向”。

·中国陈传康开始系统阐述建设地理学。他认为“有关地理环境的改造利用和区域规划设计的综合研究称为建设地理学”。

·中国张新时提出和阐述高原地带性。

·美国A.N.斯特拉勒和A.H.斯特拉勒《现代自然地理学》出版。中译本1983年出版。

·苏联М.И.布迪科《全球生态学》出版。

·苏联莫斯科大学著《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及其在经济活动影响下的变化》出版。

·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著《生态学最优化问题》出版。

·苏联E.A.科特立亚罗夫《休憩与旅游地理》出版。提出和阐述“旅游地域系统”概念。

·苏联И.费多罗夫在《哲学问题》上发表“从描述自然到规划自然”。

·苏联А.阿斯兰尼卡什维利发表“地理学认识的对象”。

·美国R.G.戈利奇提出城市空间行为模型。

·美国J.E.斯潘塞和W.L.J.托马斯提出和阐述文化大区、文化区和文化副区等文化区分类系统。

·中国曾昭璇在1928年中国冯景兰命名“丹霞层”和1938年中国陈国达命名“丹霞地形”的基础上正式命名“丹霞地貌”。之后黄进开始丹霞地貌考察。

·瑞典汤米·卡斯坦《时间中的空间和空间中的时间》出版。对托尔斯坦·哈格斯特朗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立的时间地理学和时间地理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兰德大学的时间地理学研究成为地理学高地。

·英国《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出版。1982年中译本出版。

·日本桥本万太郎《语言类型地理论》出版。2008年中文版以《语言地理类型学》为名出版。

·美国创办“应用地理学会议”。至2002年已出版《应用地理学会议论文和会议纪要》25卷。2003年改为《应用地理学会议论文集》。

·中国国务院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共74卷,包括《地理学》卷、《中国地理》卷和《世界地理》卷。

·中国全国科学大会通过《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中国全国科学大会《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列为108项重点项目中的第1项。该项目的核心工作室编制全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地理学为农业发展服务的方向。

·中国陈述彭提出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理学的新学科和技术领域分支。

·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始进行。为最大的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综合地理工程,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的巨型工程。分八期工程:1979—1984年为一期工程,1985—1994年为二期工程,1995—1999年为三期工程,2000—2009年为四期工程,2010—2019年为五期工程,2020—2029年为六期工程,2030—2039年为七期工程,2040—2049年为八期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创办高级科普刊物《人与生物圈》。

·中国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中国自然区划”“近五百年旱涝研究及超长期天气预报试验”“山区大气污染与气象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学的研究”“贵州独山县喀斯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研究”“小流域暴雨洪水研究”“珠峰科学考察中的表生地球化学研究”等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中国地理学会组织代表团访问美国,开展学术交流。

·中国黄秉维在美国演讲“中国农业生产力”。

·中国陆大道提出和阐述“不同社会制度下具有相同的生产布局规律”思想。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开始研究旅游地理学,组建旅游地理学学科组。

·中国周廷儒、严钦尚、赵济等《新疆地貌》出版。

·中国地理学会在上海举行世界地理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商务印书馆陈江把英文版《地理学思想史》带到会上,征求译者,交李旭旦翻译。

·加拿大格雷戈里《意识形态、科学和人文地理学》出版。

·中国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森林生态站发展规划草案。1992年修订。

·中国国家科委开始(至1986年)组织完成“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完成了系列研究报告。

·《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成为地理学信息平台。

·英国I.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出版。提出和系统阐述科学哲学中的科学研究纲领。影响地理学家的理论构建与评价。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恢复成立。中共中央批准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组基础上,恢复成立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成立。由196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研究室发展而来。

·中国科学院兰州冻土研究所成立。由196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研究室发展而来。

·世界建立牙买加体系。深远影响世界和世界地理研究。

·美国全国人文研究中心成立。得到美国艺术和科学院赞助成立。为著名人文科学研究中心。

公元1979年

·中国地理学会在广州召开第四届代表大会。选举黄秉维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这次会议是中国复兴人文地理学的重要会议。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计划(WCRP)开始启动。“全球变化”概念同期形成。

·中国国务院批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的项目。后列入国家“六五”“七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地理学是主要支持学科之一,吴传钧、陈吉余、唐永銮、胡序威、薛凤旋等是主要成员。1990年完成,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李旭旦在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发表“人地关系的回顾与前瞻——兼论人文地理学的创新”。对20世纪50年代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进行了评价,并建议复兴人文地理学。

·中国吴传钧在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并初步阐述地理学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中国农业区划工作重新开始。中国农业地理研究、农业地理学理论、农业地理学学科因此得到很大发展。

·中国吴传钧提出和阐述了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分类体系与表达方法、中国的土地利用结构。之后成为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分类的重要依据。

·英国E.维尔特《理论地理学》出版。

·中国任美锷《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出版。后多次再版、重印和外译。

·中国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册》(上、下)开始出版。

·英国布鲁斯·米切尔《地理学与资源分析》出版。之后多次再版。

·联合国提出城市化划分分区。

·世界银行提出贫困线的营养标准即每人每天摄入2250卡路里。之后成为地理特别是社会地理分析工具。

·联合国提出贫困线的经济标准即人均年收入200美元(按照1970年价格)。之后成为地理特别是社会地理分析工具。

·美国沃尔多·托布勒发表“元胞地理学”。

·元胞自动机首次运用于地理空间分析。

·世界银行开始发布《世界发展报告》。不同年份有不同主题。

·中国提出创建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正式设立经济特区。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出版《中国岩溶研究》。

·美国詹姆斯·布劳恩发表“异端的传统”。阐明激进地理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美国唐纳德·迈尼希的“注视之眼: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一文发表,提出阐述“任何景观不仅反映眼中所见,而且反映心中所想”。

·美国R.A.布里顿提出“休憩地理学”概念。

·英国F.E.汉密尔顿和G.J.R.林奇的三卷本《空间分析:工业和工业环境》开始出版。

·中国李旭旦和吴传钧等提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

·中国吴征镒完成“中国植物区系”划分。

·中国开始“中国冰川编目”工作。自1981年开始陆续出版《中国冰川目录》各卷,至2002年全部出齐,共12卷22册。

·中国李吉均等发表“青藏高原隆起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系统阐述青藏高原发育问题。这是1977年施雅风主持在山东威海召开“青藏高原隆起时代、幅度和形式问题”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总结性论文。1987年该文观点被写进美国地质学教科书。

·中国谭见安等先后发表文章,指出克山病、大骨节病和低硒带分布规律及其吻合规律,提出了“地方病环境病因学说”。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吴传钧、郭来喜发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开展旅游地理研究”。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出版。1966年曾出版《中国气候图集》,2002年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出版。

·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李旭旦发表大会报告“人地关系回顾与前瞻——兼论人文地理学的创新”,吴传钧发表大会报告“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后以论文“地理学的特殊研究领域和今后任务”为题发表。

·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研究与编制”项目(石玉林主持)。该项目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批准,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司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给予资助。

·中国《中国自然地理》(共11卷、13册)开始陆续出版。

·中国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开始,1985年结束。第二次2014年开始。

·中国开始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等为土壤分类依据。后陆续出版《中国土壤》等。

·中国建立山东禹城综合试验站。以此站为平台开展一系列重大研究。

·中国郑度、张荣祖、杨勤业发表“试论青藏高原自然地带”。发现和论述青藏高原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发展了C.特罗尔创建“三维地带性”理论,是中国青藏高原三维地带性系统研究的开端。发展了自然地理环境分异性理论。

·中国郑度等认为,从三维地带性出发,高原边缘的垂直带与毗邻低地的水平地带有联系,在内部其基带及优势垂直带在高原面上联结、展布,反映出自然地带的水平分异,反过来又制约着垂直自然地带的特点。这是三维地带性在高原上的体现。

·中国李文华等建立欧亚大陆暗针叶林分布上限与纬度之间关系的模型,发展了自然地域分异理论。

·中国全国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工作展开。

·中国开始启动编制《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赵松乔主持、主编,陈传康、景贵和等为副主编,46个单位、300余人参加。

·中国国务院成立“全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区划委员会”。地理学是主要支撑学科之一。

·中国全国农业区划工作会议召开。

·中国的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组成了以周立三、黄秉维和陶鼎来为首的三个专家组。之后完成了《中国农业综合区划》《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中国农业机械化区划》。

·苏联开始出版“海洋地理丛书”,计划共6卷。前两卷是《世界海洋经济地理》《世界海洋自然地理》。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成以沈玉昌为组长的中国地貌图集工作组。研编《1∶100万中国地貌图制图规范》《1∶100万中国地貌图分类系统与图例系统说明(讨论稿)》。这些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研编的基础。

·中国首次进行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20多个国际单位参加。主要研究4个科学问题。

·中国云南省气象学会组织季风问题专题报告会。此为中国首次。

·中国气象局支持成立中国夏季风研究组。有近20个单位参加。

·中国《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前身为1956年创刊的《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是地理学哲学论文发表的主要期刊之一。

·中国钱学森提出建立国民经济总体设计部的建议。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二部。

·中国新疆大学设地理系。其前身是新疆师范学院1952年设立的史地系。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开始建设。属于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

·中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对中国地理学人才培养和地理学发展有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

·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把总体设计部组织管理方法运用到国民经济有关部门。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和实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原子弹、导弹等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实践。

·人文社会科学开始出现空间转向萌芽。开始对地理学产生影响。

·美国和欧洲在此之前长期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倾向或态势开始得到纠正。

·苏联Ю.Г.萨乌什金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社会经济系统概念及理论。成为地理学莫斯科学派的主要组成部分。

·较多的地理学家开始担任一些大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如国际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东亚研究中心、交通系统分析及环境研究中心等。

·中国“天地生相互作用研究”开始。影响地理学和地理学家。

·在此之前,美国和欧洲的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发展较快,而地理综合严重不足。

·美国和欧洲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相互脱节现象开始得到系统纠正。

·中国开始系统考虑与研究高原自然地理区划问题。之后,郑度等提出和阐述高原自然地理区划若干理论问题。 aL2XY249Tfk1ipPKJ+MyZZVwlsYaytnVe1bPL0TWpRDcbPWPWf+ZI1cREcC+FDB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