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地理学年表:公元1960—1969年

公元1960年

·第19届国际地理大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苏联М.И.布迪科、A.A.格里高利耶夫系统阐述他们所提出和构建的“辐射干燥指数”和“地理地带周期律”理论和方法。

·苏联В.А.阿努钦批评“非自然的人文地理学”和“非人文的自然地理学”,指出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成为21世纪初叶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地理学思想基础。

·中国黄秉维发表“自然地理学的一些最主要趋势”。提出和阐述自然地理学要重视地表热量水分的分布和转化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化学元素在地理环境中的迁移过程、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间物质和能量交换这三个重要方向,也即热水联系与过程、地球化学联系与过程和生态联系与过程。这一思想最初反映在《1956—195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中。

·苏联В.А.阿努钦向列宁格勒大学提交博士论文《地理学的理论问题》并出版。该论文因被苏联科学院地理所所长等反对而被否决。该论文主要阐述“统一地理学问题”。引起苏联地理学方法论的讨论。美国1977年出版英译本,中国1994年出版中译本。

·中国孙敬之阐述要根据经济地理实践研究和定义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方法论。20年后美国地理学家提出和阐释这个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和中国地理学会召开全国地理学术会议。12个地理研究机构、445所高等学校和61个有关机构参加。研讨中国地理学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

·德国W.哈格特发表“对地理学的意见——受德国研究协会的委托”。

·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开办化学地理学研究班。招收中国第一届化学地理硕士研究生。

·中国很多高校开始设立化学地理学课程,部分研究机构创建化学地理研究室,数所高校开始设立化学地理专业。

·中国吴传钧提出和阐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性质和研究范式:经济地理学是边缘学科,“具有自然—技术—经济相结合的特点”,具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点。

·中国吴传钧提出和阐述技术进步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的地理学发展思想。21世纪初叶陆大道作了进一步系统的阐述。

·中国吴传钧发表“经济地理学——生产布局的科学”。

·中国林超提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地理区域思想并加以论述。

·中国周廷儒提出发展自然地理学的古地理学方向。之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始开设古地理学课程。

·苏联K.A.萨里谢夫《国家地图集》出版。系统阐述国家地图集的历史发展、国家地图集的完善途径与方法、国家地图集的标准化等。

·中国“中国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承担。黄秉维任编委会主任。1967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之名完成制印,内部发行。

·苏联H.H.巴朗斯基《经济地理学:经济地图学》第二版出版。

·苏联И.П.格拉西莫夫发表“苏联地理学发展的理论和任务”。提出和阐述建设地理学。

·苏联И.П.格拉西莫夫主编《苏联地理学(总结与任务)》出版。1964年中译本出版。

·苏联《简明地理百科全书》开始陆续出版。

·中国钱崇澍《中国植被区划》出版。

·中国侯学煜《中国的植被》出版。

·美国《苏联地理学:评论和翻译》创刊(又译为《苏联地理学》)。将苏联地理学思想介绍和引入美国。

·美国沃尔德·伊萨德《区域分析方法:区域科学概论》出版。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热水平衡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开始出版。至1963年共出版4卷。

·中国黄秉维阐述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自然地理学分解为若干部分自然地理,而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严重退化。

·中国刘德生《亚洲自然地理》出版。

·美国H.H.赫斯和R.S.迪茨创立海底扩张说。1963年英国瓦因等通过海底磁异常进一步论证。

·中国竺可桢阐述地理学方法论。包括地理研究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

·美国W.W.罗斯托在其《经济增长的阶段》中提出和使用“主导部门”概念。之后成为地理特别是经济地理分析工具。

·中国成立中国科学院冰川积雪冻土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中国开始沼泽的系统研究。后逐渐发展为沼泽学。

·自然生产潜力专著出现。P.W.瓦任和J.P.库博最早发表自然生产潜力专著。在此阶段中国黄秉维等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研究自然生产潜力。

·英国L.达德利·斯坦普《应用地理学》出版。阐述以全面的方法来观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随之产生的各种问题。

·苏联B.A.科夫达《中国土壤与自然条件概论》(中文本)在中国出版。

·中国邓静中等《中国农业区划方法论研究》出版。系统阐述农业区划的概念和任务、介绍和评价国外农业区划的成果和经验、系统阐述中国农业区划的原则和种类、农业配置和农业发展规划等。为农业地理重要著作。

·中国邓静中主持山西省离石和甘肃省民勤县有关人民公社规划。在这一时期,中国很多地理学研究机构开展人民公社规划研究。

·苏联尼基晓夫《苏联农业地图集》出版。

·美国芝加哥大学在G.F.怀特组织下进行大量“把对自然风险的感知作为人类行为指导”的研究。

·美国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在其《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提出了“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1971年他在《政治和成长阶段》中增加了第6阶段。经济发展的6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之后成为地理分析工具。

·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人口迁居问题的互补理论由阿索隆提出。

·苏联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大学学报·第5辑·地理学》出版。

·国际地理联合会国家地图集委员会制定和推荐国家地图集编纂规范。

·中国“全国地理学术会议”讨论了综合考察的科学性质和学科构建问题,认为综合考察在目前是多学科的综合的科学研究工作,是一项国家任务,它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很难找出其研究的客观规律和特殊矛盾。

·中国科学院组织西藏综合考察队开始(至1962年)对西藏进行综合考察。主要对藏南地区的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进行科学考察。孙鸿烈等参加。

·中国曾昭璇编纂完成《综合自然地理学(上)》。

·中国红旗渠开始施工。1967年竣工。是最重要的地理工程之一。

·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成立。促进了海洋地理学的迅速发展。

·德国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出版。也称《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为解释学的重要著作。解释学深远影响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家。

·国际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简称欧佩克。深远影响世界地理格局。

·埃及阿斯旺水坝开工。

公元1961年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在上海召开学术会议。会议重点研讨的学科问题之一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地理学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

·中国开始提出“三线”发展构想和战略。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深远影响中国地理格局和经济地理研究。

·苏联人造地球卫星拍摄地球表面图像。

·苏联C.B.卡列斯尼克发表“地理景观”。

·美国S.M.加恩提出“小人种”概念。建立人种分类系统,包括9个地理人种、32个地域人种和若干小人种。

·美国《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刊》发表F.勒克曼“古典地理学中的位置概念”。

·法国戈特曼《城市群:城市化的美国东北海岸》出版。

·法国戈特曼提出和使用城市群的概念及术语。具体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人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特大城市。

·美国A.夏德格《理论地貌学》出版。

·中国任美锷等完成《全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该方案根据中国不同空间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和主要因素的不同以及人地共生的不同,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划分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65个自然省。其中,在自然区上充分考虑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统一,高度重视非地带性自然地域分异因素。之后多次修订。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竺可桢组织主持下开始建立中国现代物候观测网。开始建立物候资料数据库。

·美国约翰·K.赖特向通过问卷方式调查美国艾伦·丘吉尔·森普尔的著作对当时地理学的影响。

·中国张其昀《中华五千年史》(计划23卷,实际9卷)开始陆续出版。为历史地理著作。

·美国乔治·葛德石预言中苏关系将彻底破裂、中国将成为工业大国、制造原子弹,提醒美国要欢迎中国加入联合国。

·美国段义孚将法国G.马舍拉尔提出的“恋地情结”概念及其术语引入文化地理学并提出分析研究方法。

·中国科学院提出“学科带任务”观点。但这一观点没有得到重视,深远影响中国地理科学的发展。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成立。是一个与地理有关的国际组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立。是一个与地理有关的国际组织。其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1970年设立环境委员会。

·中国中华书局出版王谟(1731—1817年)的《汉唐地理书钞》。该著作收集、整理中国汉唐以来若干地理著作。

·《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由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创办。成为地理学信息平台。与《科学引文索引》合称《引文索引》。

·中国有关部门和机构开始(至1965年)分别召开全国性的地貌、经济地理、历史地理、水文地理、自然地理、地图制图、气候和世界地理等学术研讨会。分别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成立。1998年又与196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与地理研究所。

·世界“不结盟运动”开始。深远影响世界地理格局及其研究。

公元1962年

·中国编制《1963—1972年地理学科基础科学规划》。

·中国李春芬《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出版。提出和阐述“地理环境结构整体性与差异性理论”。刘德生等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理论。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竺可桢组织并主持工作。

·德国奥斯卡·施米德修订版《美洲地理》(多卷)开始陆续出版。原版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

·苏联И.П.格拉西莫夫主编的《苏联地理学:成就与任务》出版。

·中国陈才发表“试论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向”。提出和阐述经济地理学应该研究人地关系、生产配置、经济区划与区域3个方面。

·瑞典托尔斯坦·哈格斯特朗发表“创造波的传播”。

·美国威廉·邦奇《理论地理学》出版。1991年中译本出版。

·美国埃尔曼·塞维斯《原始社会的组织》出版。后《国家与文明的起源》1975年出版。提出和阐述人类社会的政治组织阶段论即包括游群、部落、酋邦、国家。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季风气候研究组《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出版。将中国划分为8个季风区。

·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开始开设古地理学课程。由周廷儒负责和主讲。之后北京师范大学设置古地理研究室。

·美国R.卡逊《寂静的春天》出版。蕴含和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

·巴西卡斯特罗《饥饿地理》出版。划分出世界上的余粮区和缺粮区。

·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中国人民大会堂接见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科学考察队有关人员。

·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关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研讨会。形成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的若干基本认识和工作方针。

·美国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1980年中译本出版。深远影响地理学和地理学家理论思维。

·德国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出版。系统诠释马克思人地关系思想和理论。深远影响地理学和地理学家,特别是人地关系理论研究以及尤其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共生理论。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为中国农业部编制了《全国农业现状区划(草案)》。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所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开始系统考察和研究中国沼泽。

·中国在南水北调考察中,沈玉昌和杨逸畴考察和研究滇西金沙江袭夺问题。

·中国《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出版。20世纪70年代陆续出版专题报告。

·英国钱伯斯出版社编制的《钱伯斯世界历史地图集》在挪威出版。后经英国和美国的两家出版社修订再版,数次重印。中国根据1975年新版的1977年重印本翻译出版。

·中国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出版。之前,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刊印油印稿。

·中国吴晗主编、侯仁之副主编、北京教师进修学院编撰的“地理小丛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开始陆续出版。至1966年已出版30种。1984年开始继续编纂工作。

·中国地理学会召开自然区划学术讨论会。1964年出版《中国地理学会一九六二年自然区划讨论会论文集》。

·国际地图制图协会(ICA)举办的国际地图制图学会议(ICC)第一次会议在联邦德国召开。

·中国向达《蛮书校注》出版。《蛮书校注》为清朝樊绰所著关于云南地区的历史地理著作,也称《云南志》。

·中国台湾《地理学报》创刊。原名为《“国立”台湾大学理学院地理学系地理学报》。2000年简化为《地理学报》。

·中国台湾师范大学开始设地理系。其前身为1947年建立的台湾师范学院史地系。1970年设地理研究所。

·联合国《公海公约》《大陆架公约》开始生效。深远影响地理格局和地理研究。

·中国张其昀在中国台湾地区创办中国文化大学。之后设立地理系。

·苏联В.А.阿努钦向莫斯科大学提交博士论文《地理学的理论问题》。因被苏联科学院地理所所长格拉西莫夫等反对而第二次被否决。

公元1963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研究委员会成立以E.A.阿克曼为主席的“地理学特设委员会”。考察地理研究对科学进步的潜在贡献等问题。

·美国爱德华·阿克曼发表“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在哪里”。其中强调理论地理学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爱德华·阿克曼指出“地理学关注的主要是人—地关系这个大系统”。蕴含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思想。

·中国地理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竺可桢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中国竺可桢阐述地理学基本性质,认为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区性;阐述地理学的研究特点是地球表面的各项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性;阐述地理研究范式——通过对各地理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做出对比分析探讨其相互关系,通过不同自然现象出现的时间先后追溯其因果关系,通过能量和物质的流动转换探求其在数量和性质上的关系,具有空间秩序研究维度、时间序列研究维度和动因机制研究维度的思想。

·加拿大伊恩·伯顿发表“计量革命和理论地理学”。提出“地理学数量革命”概念。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地理学家关于开展中国农业区划研究的倡议,受到高度重视。由此揭开了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家发挥自然与人文交叉研究特色,遵循区域性和综合性学术思想,通过农业区划研究为国家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服务的序幕。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确立“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为支农第一任务。为地理学提出国家任务,也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开始大规模农业区划工作。经济地理学成为骨干学科。

·中国开始开展“全国农业区划重要界线的调查”研究。1963年开展中国农作物复种地理北界调查,1964年开展中国秦岭淮河农业地理界线调查。

·中国侯学煜、姜恕、陈昌笃等发表“对于中国各自然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发展方向的意见”。内含服务于大农业的《全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中国侯学煜提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该方案将中国划分为7个一级自然地理区划单位即6个自然带和1个自然区域、29个自然区。1988年完善修改。

·苏联道库恰耶夫土壤研究所完成《苏联统一土壤分类草案》。为土壤发生学分类代表性方案之一。

·中国竺可桢和宛敏渭《物候学》出版。

·中国张其昀《中国地理大纲》出版。

·苏联出版《简明俄英地理学词典》。

·中国竺可桢、侯学煜、赵松乔、秦仁昌等24位科学家署名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自然资源破坏情况及今后加强利用与保护的意见”。该意见被列为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重要文件。

·中国黄培华在《科学通报》发表论文,对长江以南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全面质疑,反对庐山冰川说。

·英国J.N.L.贝克《地理学史》出版。

·中国任美锷发表“中国的准热带”。

·中国科学院建立冻土长年观测站。

·国际赤道大西洋合作调查(ICITA)开始。至1965年完成。促进海洋地理学发展。

·国际组织“非洲统一组织”建立。完成《非洲统一组织宪章》。深远影响世界格局和世界地理研究。

公元1964年

·第20届国际地理大会在伦敦举行。

·中国毛泽东主席提出和指示中国工业布局战略调整。之后中国开始“三线战略”布局。深远影响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地理研究。

·英国《简明牛津字典》中定义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自然特征、自然和政治分工、气候、生产、人口等的学科。

·国际地理联合会成立“地理学计量方法委员会”。

·美国威廉·帕蒂森发表“地理学的四种传统”。他基于探索与回答地理学的研究核心这个地理学元问题,提出和阐述空间传统、区域传统、人地关系传统、地球科学传统四种地理学传统,这四个传统不是截然分割,而是互相补充和统一。

·苏联В.А.阿努钦在苏联《哲学问题》上发表“地理学中综合问题”。

·德国H.瓦尔特开始研制(至1968年)世界植被带地图。

·英国研制成自动制图系统。

·苏联《世界自然地图集》出版。

·美国《国防教育法令》规定实行地理教育。

·加拿大R.I.沃尔夫阐述旅游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中国《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用严格的科学态度领导农业生产”。号召大力开展农业区划,中国高度重视包括农业区划在内的农业地理研究与应用。

·中国地理学会《一九六二年自然区划讨论会论文集》出版。为中国地理学家20世纪60年代阐述自然地理区划重要著作。是世界地理学史上以阐述自然地理区划和自然地域分异(规律)为核心的论文集式的最重要的自然地理学理论著作。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动向》出版。

·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新疆综合考察的方法与经验》出版。

·中国施雅风、谢自楚把中国冰川分为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并系统阐述。

·中国胡焕庸阐述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含义。

·中国胡焕庸阐述非地带性因素在中国自然区划中的意义。

·中国高泳源发表“关于我国自然区划等级单位的若干意见”。

·中国竺可桢发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受到毛泽东主席好评。

·中国竺可桢提出中国农业生产潜力研究的理论模型。

·中国周立三发表“试论农业区域形成演变、内部结构及其区划体系”。阐述“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严格的节律性,较长的周期性和生产上的不稳定性。现代化的农业必须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而这种区域化和专业化又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有计划逐步实现”完整的农业地理学和中国农业地理的理论。

·中国黄国璋发表“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中国陈传康阐述“空间地理规律性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中国李治武阐述自然区划中的“类型与区域的关系”。

·中国景贵和阐述“(中国的)自然地带都是区域性(自然)地带”。

·中国陈桥驿发表“水经注的地理学资料与地理学方法”。

·中国施雅风等在希夏邦马峰考察中于5700米处发现上新世高山栎化石,由此推断该地区自上新世以来上升了约3000米。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给出喜马拉雅山地区上升幅度的定量数据。

·中国全国农业区划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物候组。

·苏联出版《世界民族地图集》。

·英国开始出版四卷本的地理学史著作。

·《英国大百科全书》提出和阐述自然资源分类。1973年修改。

·中国李旭旦翻译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海陆的起源》出版。后多次再版印刷。

·中国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景观概念和景观学的一般问题》出版。为苏联贝尔格、波雷诺夫、宋采夫、格里高利耶夫、伊萨钦科、卡列斯尼克等院士专家的论文集。

·国际地理联合会成立农业类型委员会。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设立国际生物学计划。研究全球各类生态系统生产力和人类福利的生物基础,对唤醒科学家注意生物圈所面临的威胁和危险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人地关系实证研究。

·苏联B.A.阿努钦在莫斯科大学进行了长达两天的答辩,通过并获科学博士学位。这是他第三次提交博士论文,前两次因苏联地理学二元论主流意识而被否定。

·苏联苏共中央负责意识形态的发言人到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作报告批判苏联地理学的发展的二元论(即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二元论)。

·世界“七十七国集团”成立。是一个为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被动地位的经济组织,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深远影响世界地理格局和世界地理研究。

公元1965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研究委员会“地理学特设委员会”出版研究报告《地理学的科学》。

·国际区域研究协会(RSA)在英国成立。该协会是研究区域和区域问题的国际学术组织,致力于区域问题的理论发展、经验分析以及政策相关领域的研究,涵盖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管理政策、区域不平等研究主题。主要刊物《区域研究》。2014年中国分会成立。

·苏联A.Γ.伊萨钦科系统阐述自然地理区划可以“自上而下”划分和“自下而上”合并进行、自然地理区划的五个基本特征。

·法国J.L.F.特里卡尔和A.凯勒《气候地貌学导论》出版。标志着气候地貌学的建立。

·苏联А.Е.费季纳《自然地理区划》出版。

·意大利N.布鲁诺提出和阐述旅游地理研究问题。

·美国爱德华·阿克曼提出和阐述“地理学首先从空间的视角处理人—环境系统”。蕴含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思想。

·苏联А.Г.伊萨钦科明确提出和阐述俄国B.B.道库恰耶夫是自然地带学说的创立者。

·一些地理学家提出和阐述,地理学家有时会混淆具有抽象意义的“地理符号”与它所代表的“地理事实”。

·英国D.麦尼西提出和阐述文化区地域空间结构概念,将其划分为核心区、外围区和边缘区等。

·美国D.W.米尼格提出和阐述文化区地域空间结构概念,将其划分为核心区、领地、势力范围和边缘地带。

·中国科学院地理工作会议召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南京地理研究所、广州地理研究所、东北地理研究所、华北地理研究所、新疆地质地理研究所等单位有关同志参加。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作“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工作方向和任务的初步设想”报告。

·作为城市地域概念的城市场概念由弗里德曼和米勒提出和阐述。

·中国竺可桢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作“科学院地理研究工作方向和任务”的报告。阐述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基本性质和地理学基本价值等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区域分异以及生产布局的科学,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同时有明显的实践作用,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部门有极其密切关系”。

·竺可桢定义和阐述“自然综合体”概念。也称“自然地理综合体”“自然地域综合体”等术语。

·苏联А.Г.伊萨钦科提出和定义“表层地圈”概念。

·美国研究和编制着重人的影响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土地利用标准手册》。体现人地关系内涵。

·美国开展对贫困区阿帕拉契亚山区的研究。标志着地理学开始系统研究贫困区或区域贫困。

·中国竺可桢完成“地理学的地位”。其中阐述了赶超世界地理学先进水平有应用和理论两个方面,批判了地缘政治学。

·中国黄秉维提出和使用作为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单位的“温度带”概念,代替自然区划中的“热量带”概念。

·中国黄秉维在中国《新建设》上发表“论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中国编制出版《中国植被图(1∶1000万)》。

·中国林超和李昌文发表“北京山区土地类型及自然区划初步研究”。为中国最早以土地类型为基础、自下而上进行山区自然地理区划的成果。

·中国林超和李昌文从综合自然地理角度系统阐述阴阳坡问题。

·中国张其昀《政治地理学》出版。

·中国钱纪良、林之光发表“关于中国湿润气候区划的初步意见”。

·中国卢其尧、卫林、杜仲朴等发表“中国干湿期与干湿区划的研究”。形成和阐述干湿的地理时空概念和理论认识。

·中国刘栋生《中国的黄土堆积》出版。

·中国沈玉昌等《长江上游河谷地貌》出版。

·中国颁布《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草案)》。

·中国商务印刷馆以内部读物形式出版美国N.S.斯皮克曼的地缘政治学著作《和平地理学》中文版。

·中国商务印书馆以内部读物形式出版英国哈尔福特·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著作《民主的理想与实现》中文版。

·英国授予英国地理学家L.达德利·斯坦普勋爵爵位。以表彰他为国家生存所作出的贡献——主要是始于1931年的英国第一次土地利用调查和始于1939年的土地系列地图方面的工作成就。

·英国彼得·哈格特和R.J.乔莱《地理学教学的边界》出版。系统阐述实证主义地理学。

·英国彼得·哈格特《人文地理学中的区位分析》出版。

·《自然》发表“大洋中脊的形成”。

·中国施雅风在考察云南省禄劝县金沙江支流发生的大型山崩中发现,大型山崩可以形成非常深刻、非常强烈的“擦痕”。这成为他后来否定“庐山冰川说”的重要科学根据之一。

·国际组织“欧洲共同体(EC)”成立。发源于1951年。深远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及其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建立计算机图形与空间分析实验室。开展地理学及多学科研究。

·英国威廉姆森提出和阐述关于区域结构的区域趋同理论。

·中国黄秉维在《新建设》发表“论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创建应用地理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成立。1998年与196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研究室成立。1978年发展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冻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公元1966年

·“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概念提出。

·法国乔治《社会学与地理学》出版。该书认为地理学不存在统一性。

·美国的彼得·哈格特发表《人文地理学中的区位分析》。后来单独出版其中的《区位模型》。

·中国竺可桢完成“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年发表。该文研究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气候变迁规律。

·美国J.R.弗里德曼提出和阐释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边缘论”。主要是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城市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空间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与识别、区域经济类型的划分与识别、核心区和边缘区的相互作用机制等。

·英国卡尔多开始提出和阐述后来被称为“卡尔多定律”的关于经济增长的三个经验规则。强调和重视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之后成为地理特别是经济地理分析工具。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成立。之后陆续出版有关年份的《人类发展报告》。1979年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国际数据委员会(CODATA)成立。原称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2018年改为此名。秘书处设在巴黎。1984年中国加入该委员会并成立国际数据委员会中国委员会。

·美国弗农提出和阐述关于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后被引入区域经济研究中,被发展为关于区域结构的梯度转移理论。

·描述城市人口密度梯度的二次指数函数模型由纽林格提出并阐述。

·苏联格·姆·多勃罗夫《科学的科学——普通科学学导论》出版。多次再版。1984年中国出版该书第二版中译本。影响科学地理学研究。

·国际数据委员会成立。中国科学院1984年加入并成立国际数据委员会中华全国委员会。

·苏联基辅大学《经济地理》开始发行。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立。最初名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1978年曾称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1987年改为现名。

·中国在兰州建立冻土低温实验室。

·德国《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出版。共20卷。1976年出版一卷地图集。

公元1967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等组建以E.J.推夫为首的地理学六人小组。该小组完成的研究报告《地理学》于1970年出版。

·苏联Ю.Г.萨乌什金发现和阐述地理学的“整体化”与“部门化”周期性规律。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内部发行。该地图集有约50家单位参加编纂。该地图集包括序图、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海洋8个图组,222幅彩色地图和36万字的地图说明,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5年地学研究成果。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的组成部分。

·美国R.H.麦克阿瑟和E.D.威尔逊构建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

·苏联H.H.罗佐夫和E.H.伊万诺娃《苏联土壤分类》出版。为土壤发生学分类代表性方案之一。

·英国明歇尔发表《区域地理》,反映“区域地理学术范式”确定。

·美国D.E.索弗《宗教地理学》出版。

·英国R.J.乔莱和P.哈格特《地理学的模型》出版。强调和阐述对地理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地理过程的识别和描述的实证主义方法。

·加拿大出版《加拿大:地理学的解释》。

·美国J.赞姆斯等《美国地理学:总结与展望》出版。

·苏联《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开始陆续出版。至1978年共出版30卷。内容包括丰富的地理学和区域地理知识,条目数量约占条目数量的18%。1973—1982年翻译和出版英文版,2001年出版电子版。

·美国W.J.摩根、D.P.麦肯齐、R.L.帕克和法国X.勒皮雄等根据海底扩张学说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加拿大研发出世界第一个真正投入使用的地理信息系统。他曾于1962年提出地理信息系统思想和方法,但没有提出和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术语。

·美国普雷德《行为与区位》出版。阐述“行为工业区位论”。之后,有学者探讨“战略区位论”和“组织结构区位论”等现当代区位理论。

·美国普雷德提出和使用用于行为区位研究的行为矩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种族宣言》。

·美国建成世界标准地震台网。

·英国明歇尔《区域地理》出版。

·美国克拉伦斯·格拉肯《罗德岛海岸的痕迹》出版。

·法国雅克·德里达《言语与现象》等解构主义著作出版。解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解构主义地理学的基础和核心。

·法国欧·托姆提出“突变论”自组织理论。1969年比利时I.普里高津提出“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1976年德国H.哈肯提出“协同学”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深远影响地理学和地理学家发展。

公元1968年

·第21届国际地理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

·国际地理联合会成立“高山地生态学委员会”。后改称山地生态学委员会。

·英国耶茨提出和阐述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是一种有关解释和预测地球表面各种特征的空间分布和区位的合理发展和实践的学科。

·苏联莫斯科大学地理系完成《苏联自然地理区划》。该区划将苏联划分为19个自然区域、88个自然地带(段)和地区、305个自然地区。

·苏联伊萨钦科、格拉西莫夫等阐述“景观”和“景观科学”。“景观科学”与“区域科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论上近似。

·美国布赖恩·贝里和杜南·马布尔《空间分析》出版。

·瑞典中央银行在成立300年之际设立一项用于资助有关人文环境与人类未来的科学研究的基金,促进瑞典地理学和地理机构的发展。

·英国彼得·哈格特和R.J.乔莱提出和使用地理学网络。

·美国约翰·威尔班克斯等提出“空间系统”概念。

·K.M.克里塞尔提出孟德斯鸠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而是地理环境或然论者的观点。

·中国张镜湖《气候与农业》出版。体现人地关系思想。之后《科学》发表该书书评。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设立环境科学委员会。

·“罗马俱乐部”成立。是关于未来研究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也是一个研讨全球问题的全球智囊组织。宗旨是研究未来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发展的影响,阐明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引起政策制定者和舆论的注意。目前主要从事有关全球性问题的宣传、预测和研究活动。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深远影响地理学和地理研究。

·瑞士让·皮亚杰《结构主义》出版。深远影响地理学哲学和地理学家,是结构主义地理学的直接哲学基础。

·中国开始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口移动约2000万人。对农村和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地关系有一定作用。

·美国国会建立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为世界级智库。

公元1969年

·英国大卫·哈维著《地理学中的解释》出版。1971年出版第二版。1996年根据第二版出版中译本。为实证主义地理学理论著作,系统阐述地理实证研究方法论和方法。

·美国沃尔多·托布勒在国际地理联合会数量方法专业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后来被称为“地理学第一定律”,即“万物皆有联系,但是近者比远者的相关度高”。次年发表在《经济地理》上。之后有人提出和阐述地理学第二定律、第三定律。

·美国D.贾内尔系统提出和阐述地理空间收缩。

·欧亚大陆高山会议在德国美因茨举行。德国C.特罗尔的三向地带性自然地域分异理论受到广泛关注。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诞生。其宗旨为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英国《地理学进展》创刊。1977年分设为《自然地理学进展》《人文地理学进展》。

·美国克拉克大学学生创办《对立面》杂志。成为激进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平台。

·美国俄亥俄大学创办《地理分析》杂志。

·法国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出版。为后现代主义重要著作。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地理学的基础和核心。

·英国罗伯特·迪金森《近代地理学创建人》出版。中译本1980年出版。

·美国莱·J.金《地理学的统计分析》出版。1979年中国台湾地区中译本出版。

·英国哈德森提出和阐释等级扩散理论。

·美国马文·米克赛尔综述很多社会学家和社会公众对地理学认识问题。

·中国竺可桢致函总理周恩来,建议中国声明钓鱼岛地区石油开采权属于中国。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内部出版。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大地图集之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地理集》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香港成立香港地理学会。

·日本柴田武《语言地理学方法》出版。之后再版。

·联合国大学(UNU)成立。中国吴传钧1980—1983年受聘担任该校校长顾问委员。

·联合国通过《社会进步和发展宣言》。深远影响地理学和地理学家。

·比利时伊利亚·普利高津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对地理学和地理学家有深远影响。

20世纪60年代

·世界大多数地理学者开始强调和重视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共生,逐渐形成人地关系论中的人地共生理论特别是人地协调共生理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地理学家开始提出和阐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概念及其理论。

·为了谋求改善人类生存条件,西方地理学出现人本主义思想倾向。主张发展行为地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方法研究和解释人类对环境的反映。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学派开始。20世纪70年代开始具有世界影响。

·苏联地理学的学科二元论开始受到批判。之前,学科二元论即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特别是经济地理学截然分界。

·中国开始在高等学校设置气候学专业,建立专门的气候研究机构。 g+cAXo57kzaQv9S97nWGXX+WYRBx1k821+ck+qpDC5oiIWIvg98t+wejkDP3XO9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