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阶段性研究成果(2014—2019)

1.梁悦悦:《华语电视在马来西亚:市场竞争与社会整合》(2014a),《东南亚研究》2014年第4期。

2.梁悦悦:《海外华语电视与中国电视“走出去”——以【中国好声音】在马来西亚的“本土化”传播为例》(2014b),《对外传播》2014年第10期。

3.史安斌、王曦:《从“现实政治”到“观念政治”——论国家战略传播的道义感召力》,《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12期。

4.郭镇之、吴玫:《中西文化交汇的起点——澳门地区历史与中外交流》,《全球传媒评论》2015年第9期。

5.张梓轩、曹玉梅:《现代化中国的不同形象呈现——纪录片【建筑奇观】、【超级工程】比较研究》,《中国电视》2015年第2期。

6.梁悦悦:《西方传播学语境下的族裔媒体研究:总结与反思》,《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2期。

7.郭镇之、张咏华:《立足国内,对外传播——王立俊访谈录》,《全球传媒学刊》2015年第3期。

8.郭镇之:《文化认同与国际传播——对话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何舟》,《南方电视学刊》2015年第4期。

9.冯若谷:《“身份互塑”与“关系文化”——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对外传播观》,《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10.李冰、汤嫣、张梓轩:《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新特点——以新华社Twitter两会报道为例》,《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5期。

11.郭镇之、冯若谷:《“软权力”与“巧用力”: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2015a),《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10期。

12.郭镇之、冯若谷:《中国对外传播的巧用力》(2015b),《当代传播》2015年第6期。

13.徐佳:《国际传播研究有多“国际”?——兼评【金砖国家媒体概览】》,《全球传媒学刊》2015年第4期。

14.李习文、郭镇之:《“抗战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盟国的媒体交往与宣传合作》,《新闻与传播评论》2015年。

15.Zhang,Xiaoling,Zhenzhi Guo and Tony Hong,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in a smarter way.ChinaDaily.com.cn.http://www.chinadaily.com.cn/kindle/2015-12/08/content_22661408.htm,2015-12-08.

16.吴玫、梁韵:《对外活动品牌的构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符号聚合与复诵》,胡飞荣《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5年。

17.郭镇之:《国际传播要巧用力》(2016a),《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18.姜可雨、王晓晔、张洋:《不在场的对话:公共外交中的距离建构和话语缺失——以米歇尔访华的新闻报道为例》,《新闻知识》2016年第1期。

19.郭镇之、杨颖、张小玲、杨丽芳:《关于BBC中国主题纪录片的两次国外小型受众调查》,《国际传播》2016年第1期。

20.盛夏:《电视剧【深夜食堂】中日本文化的传播》,《青年记者》2016年第2期。

21.郭镇之:《公共外交、公众外交,还是别的什么?》(2016b),《全球传媒学刊》2016年第2期。

22.郭镇之、张小玲、王珏:《用文化的力量影响世界:试论中国文化中心的海外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

23.赵丽芳、古力米拉·亚力坤:《新疆媒体对中亚的传播策略分析》,《当代传播》2016年第2期。

24.王润泽:《孔子学院功能定位与安全发展的战略思考》,《新闻春秋》2016年第2期。

25.郭镇之、张小玲:《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策略思考——以孔子学院为镜鉴》,《新闻春秋》2016年第2期。

26.万婧:《讲好中国经典故事——【西游记】的改编与海外传播》,《对外传播》2016年第5期。

27.郭镇之:《新型电视:中国网络视频的传播》(2016c),《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28.Chang,Jiang(常江),Hailong Ren(任海龙),How native cultural values influence African journalists' perceptions of China:in-depth interviews with journalists of Baganda descent in Uganda(《本土文化因素对非洲记者关于中国形象认知的影响:基于在东非国家乌干达的深度访谈》),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6,9(2)。

29.田源、汤嫣:《中外合拍纪录片在历史题材领域的创新——基于【金山】的研究》,《对外传播》2016年第9期。

30.郭镇之:《“客观中立”的中国故事更有利于对外传播——对BBC纪录片【中华的故事】的话语分析》(2016d),《对外传播》2016年第12期。

31.杨丽芳、郭镇之、杨颖:《跨宗教纷争的新闻报道:马来西亚中文报纸、英文报纸和马来语报纸的框架设置》,《新闻与传播评论》2016年第1期。

32.杨颖:《旁观中国:波兰教授Bogdan Goralczyk访谈录》(2017a),《对外传播》2017年第2期。

33.郭镇之、梁悦悦、李亚东:《中国影视作品在东非的数字化传播》,《电视研究》2017年第1期。

34.郭镇之:《推进传播创新、讲好中国故事》(2017a),光明网,2017年2月23日,http://wenyi.gmw.cn/2017-02/23/content_23807303.htm。

35.郭镇之、杨颖:《概念作为话语:国际传播中的引进与输出》,《新闻大学》2017年第2期。

36.杨丽芳、丁晓利:《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中文教育和华文报纸扮演的角色》,《国际传播》2017年第2期。

37.梁悦悦:《金砖国家经验与全球媒介研究创新——约瑟夫·斯特劳巴哈教授访谈》,《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3期。

38.郭镇之:《“侨二代”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2017a),《国际传播》2017年第3期。

39.吴玫、朱文博:《符号策略与对外传播——一个基于主题分析法的案例》(2017a),《对外传播》2017年第6期。

40.朱敏、郭镇之:《华文教育 网络传播》,《教育传媒研究》2017年第5期。

41.郭镇之:《旅游服务差,国家形象不会好》(2017c),《环球时报》2017年8月16日。

42.吴玫、朱文博:《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的国际舆论困境》(2017b),《经济导刊》2017年第11期。

43.杨颖:《短视频表达:中国概念对外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创新实践》(2017b),《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11期。

44.Zhang,Xiaoling & Zhenzhi Guo,“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Cultural Centres in China's Public Diplomacy”,In Daya K.Thussu,Hugo de Burgh,and Shi,Anbin(eds.), China's Media Go Global ,NY:Routledge,2017:185-198.

45.郭镇之、李梅:《公众外交与文化交流: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发展趋势》,《对外传播》2018年第2期。

46.郭镇之:《“讲故事”与“讲道理”:中国的新闻报道与话语创新》(2018a),《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2期。

47.张咏华、王立俊、扶黄思宇:《地方对外传播媒体的传播路径研究——以上海外语频道为例》,《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3期。

48.姜可雨:《跨国传播视阈下受众研究的嬗变》,《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49.郭镇之:《多元一体讲好中国故事》(2018b),《对外传播》2018年第9期。

50.郭镇之:《“旅侨”概念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2018c),《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11期。

51.吴玫、赵莹:《世界休闲之都——澳门媒体形象中非博彩元素符号研究》,《澳门研究》2018年第2期。

52.姜可雨:《移情、反思、质疑: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解码分析——基于一项对武汉来华留学生的质性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53.郭镇之:《电视文化交流与亚洲文明共建》(2019a),《对外传播》2019年第4期。

54.刘健、郭丽梅、方汉:《面向东南亚的国际传播思考——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为例》,《传媒》2019年第4期(上)。

55.杨颖:《海外学术视野中的孔子学院形象研究》,《国际传播》2019年第3期。

56.郭镇之:《理论溯源:文化地理学与文化间传播》(2019b),《全球传媒学刊》2019年第2期。

57.郭镇之:《乘机出海》(2019c),《全球传媒学刊》2019年第3期。

58.吴嘉莉、冯若谷:《对外传播中的“策略性叙事”——以中美经贸摩擦媒体系列报道为例》,《对外传播》2019年第7期。 lIws9D8VD/S3XR0Hc/ZkSmKEycLqdaiqPabGHpOLA39eyCn0kb9hS+86oEB/qU0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