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中国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报告(2020)

许峰 谭娟 [1]

2019年是文旅融合发展开局之年,也是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年。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各地不断实现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承、用文化促进旅游提质升级,积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了一批新业态。北京贡献了丰富的文博精品、文化遗产、会议会展等文旅融合产品,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等公共文化设施与研学旅行共同发展,持续提升文化创新氛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高度依赖人群集聚消费的电影、演艺、节庆会展等文化产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且不利影响延续时间较长。然而作为最早报告疫情的城市,武汉转危为安,以全市上下一心的姿态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持续输出生命至上、舍生忘死、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广大文艺工作者更是瞄准抗疫一线,讴歌新时代“最美逆行者”,唱响抗击疫情的时代最强音,扩大武汉文化的影响力。文化、旅游事业实践不仅在表面上代表了诗和远方的结合,而且新技术、新手段、新商业模式的引入也使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成效显著。

本部分主要从文化独特性、文化潜力、文化活力与文化吸引力四个方面对中国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首先,文化独特性是城市树立品牌形象、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资源基础与发展标杆,其细分指标包括文化渊源、文化特色与独特性感知等城市文化特质;其次,作为城市文化成长空间、文化产业开发价值衡量的重要反映,文化潜力下设维度包括文化产业、文化氛围、友善气质等城市文化状态;再次,文化活力反映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涵盖文化影响力、文化创新、创新氛围等城市文化发展性指标;最后,从媒体、学界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构建了舆论关注度、研究关注度、城市文化口碑等文化吸引力测量体系。

一 总体发展态势

(一)总体发展特征

1.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整体偏低,低分段明显增多

由图3-1可知,2020年,在城市品牌发展指数得分相较2019年整体下降0.011的基础上,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得分为0.223,相较2019年降低0.021,在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城市旅游品牌发展指数、城市投资品牌发展指数、城市宜居品牌发展指数、城市品牌传播发展指数这五个指标中排在最后一位,总体偏低,且与整体平均数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图3-1 2019年与2020年城市品牌发展指数及一级指标得分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数据库。

如图3-2所示,2020年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得分在0.1—0.4区间段内最为集中,在该区间内的样本数有222个,占据样本总量的77.1%。与2019年相比,0.1—0.4区间段的样本数量占比有所下降,与2018年相比也有所下降。位于低分段的样本数量有所增加,2020年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得分在0.1以下的城市数量比2019年增加了18个,得分在0.6以上区间段的城市数量比2019年减少了3个,分别是广州、南京、西安。从整体上看,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得分依旧呈中间段集中、两端分散的“梭形分布”,但与2019年相比,集中分段向低分区靠拢,0.6以上高分段的城市数量有所降低,0.1以下低分段的城市数量存在明显增长。

图3-2 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得分频数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数据库。

2.区域间城市文化品牌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华东地区领先,东北地区落后

由表3-1可知,2020年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区域间仍存在较大差距,除香港、澳门外,内地七大区域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区域间排名除了华中地区上升两个位次,华南、西南地区下降一个位次外,其余地区与2019年一致,其中华东地区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平均值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与2019年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相比,东北地区2020年的均值有所提升,除此以外,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地区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较2019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华北地区相较2019年下滑了0.032,是下滑最严重的区域。

从排名位于前20的亮点城市数量来看,东北地区相较2019年增加了一个亮点城市沈阳,西南地区相较2019年减少了一个亮点城市昆明,其余地区与2019年亮点城市数量保持一致。华东地区亮点城市数量遥遥领先其他区域,其中为首的上海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为0.720,位居全国第二,除上海外,还有杭州、南京、苏州、宁波、青岛、济南位居全国前20,这些亮点城市分别属于浙江省、江苏省和山东省。在华北地区,北京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一,达到0.903,但从区域整体上看,华北地区的亮点城市较少,只有北京、天津。华中地区均值位列全国第三,亮点城市有武汉、长沙、郑州,且位次均有上升。华南地区2020年的文化品牌均值并列第三,有广州、深圳两个亮点城市,从地理分布上看,集中于广东省。西南地区的两个亮点城市分别是四川省的成都市和直辖市重庆,两个城市的文化品牌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10,但除了这两个城市外,其他城市的文化品牌发展指数与亮点城市存在很大差距。西北地区2020年的区域均值比2019年有所下降,并且还是只有西安一个亮点城市。东北地区的区域均值虽然仍然位列最后一位,但却是七大区域中唯一上升的,并且,2020年沈阳市再度冲进全国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排名前20。

总体上看,2020年全国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整体下降,区域间差距仍然较大。华东地区无论是从区域均值上看还是从亮点城市数量上看,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域;东北地区在区域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均值上经历了小幅增长,但东北地区与发展其他区域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重点关注;其他地区的区域均值均有所下降,其中华中地区下降幅度最小,且亮点城市位次均有所提升。

表3-1 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的区域表现对比

表3-1 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的区域表现对比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数据库。

3.排名10强城市间发展速度存在差异

2020年,全国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排名前10的城市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武汉,排位顺序依次是北京、上海、香港、杭州、成都、广州、武汉、南京、西安、重庆,其中有3个城市属于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占了两个城市,华中、华北、华南、西北地区分别占了一个城市。从排名位次上看,与2019年相比,武汉的指数排名上升了6个位次,目前位居第7;南京、西安、重庆各下降一位,分别位于第8、第9、第10;其他城市近两年位次均稳定不变,北京、上海的位次近四年都稳定不变,分别排第一、第二位。

从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得分来看,2020年,10强城市除武汉外都比2019年有所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西安,其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下降了0.028;其次是成都,下降了0.027;广州、南京、重庆分别下降了0.026、0.023、0.020,降低量位列第3、第4、第5;北京、杭州、上海、香港位列第6到第9,降低量都在0.020以下;而武汉以0.054的增长量成功跻身10强城市。

从总体上看,2018—2020年,北京、上海的城市文化品牌指数稳居全国第一、第二,武汉的发展势头迅猛,指数排名不断提升,西安的指数排名经历了轻微的波动,南京、重庆的排名则持续下降,其中缘由值得探究。

表3-2 2018-2020年城市文化品牌指数10强城市

表3-2 2018-2020年城市文化品牌指数10强城市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数据库。

(二)区域发展特征

图3-3是我国各城市群2020年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从地域分布上看,东南沿海地区城市指数普遍较高,其中华东、华北地区表现突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山东半岛以及成渝城市群的表现都比较好,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辽中南城市群指数得分较低。

图3-3 2020年各城市群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数据库。

1.华东地区:区域内发展均衡,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军地位

华东地区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无论是从整体上看还是从个体城市看,在全国都居于领先地位,以0.278的地区城市指数均值在七大区域中位列第一。通过表3-3可以看出,在其77个城市样本中,高于全国指数平均值的城市数量达到47个,占据样本总量的61.04%,这项指标也在七大区域中位列第一。除了指数排名位居全国前20的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青岛、济南七大亮点城市外,位居全国前50名的城市也达到23个之多。从整体上看,华东地区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发展水平较为均衡。从省份上看,江浙沪地区的所有样本城市指数均高于全国指数平均值,带动作用明显,而江西、安徽两省的城市稍有落后。

表3-3 2020年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区域均值比较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数据库。

通过表3-4的分项指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华东地区的文化独特性、文化潜力、文化活力、文化吸引力指数均在七大区域中位列第一,城市文化品牌发展十分均衡。其中文化活力部分的表现尤为突出,可见华东地区的文化影响力深远、文化创新氛围浓厚。

表3-4 2020年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分项指标比较

表3-4 2020年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分项指标比较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数据库。

2.华北地区:京津冀城市群表现突出,更多的文化潜力有待挖掘

华北地区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二,其中京津冀城市群的表现优越。在华北地区的33个样本城市中,高于全国指数平均值的城市有13个,占比39.39%。在这13个城市中,除北京、天津外,河北的城市占4个,山西的城市占3个,内蒙古的城市占1个。从总体上看,河北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较为均衡,虽然与北京、天津仍存在差距,但整体水平较好,这可能与北京、天津的带动作用有关。山西的大同和太原在华北地区内指数排名分别第3、第4,但省内的其他城市表现普遍较为落后,省内存在较大发展差距。内蒙古的城市整体表现在华北地区是最落后的,只有呼和浩特高于全国指数平均值,在后续发展中,可以利用内蒙古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挖掘其文化价值。

从分项指标来看,华北地区的文化独特性、文化潜力、文化吸引力位列全国第2,文化活力位于全国第4,总体表现较好。其中,文化活力得分高于该地区文化品牌得分。由此可见,华北地区的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创新氛围较好,在后续的发展中,可以深入挖掘华北地区的文化特色,提升舆论、研究关注度,发挥文化潜力。

3.华中地区:中原、长三角城市群带动作用明显,区域内文化独特性有所欠缺

与2019年相比,华中地区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在七大区域中提升了两个位次,位列第3。在华中地区的42个样本城市中,37个城市的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排名均有所上升。其中,超过全国指数平均值的城市有13个,占据样本总量的30.95%,在七大区域中位列第5。在这13个城市中,河南占据6个,湖北占5个,湖南占2个。华中地区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均值排名第3,但超过全国指数平均值的城市数量位列第5,说明华中地区整体差距较小,但区域内龙头城市不够突出。区域内高于全国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平均值的武汉、长沙、荆州、襄阳、宜昌、岳阳、黄冈均属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而郑州、洛阳、开封、南阳、安阳、商丘则属于中原城市群,可见城市群对文化品牌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

从分项指标来看,华中地区在文化独特性方面有所欠缺,除了武汉、长沙、洛阳三个城市的文化独特性指标大于0.5,其他城市基本表现平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华中地区应重点考虑城市文化特色的培育。

4.华南地区:珠三角城市群持续辐射周边,文化独特性和文化潜力有待提升

与2019年相比,华南地区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在七大区域中下降了一个位次,位列第4。在该地区的37个样本城市中,有16个城市高于全国文化品牌指数平均值,占据样本总量的43.24%,在七大区域中位列第2。在这16个城市中,广东占据10个,广西占4个,海南占2个。珠三角城市群表现突出,其中广州、深圳、佛山、中山在区域内排名靠前,广西的桂林以及北部湾城市群,如南宁、北海的表现也比较优异。海南只有两个样本城市——海口和三亚,其文化品牌指数均大于全国均值以及华南地区均值。从地理上看,华南地区远离珠三角城市群、远离北部湾城市群、远离广西桂林的城市普遍上文化品牌指数低于邻近以上区域的城市。由此可见,文化品牌指数高的城市群对周边城市文化品牌构建的带动作用明显。

从分项指标来看,华南地区在文化独特性方面有所欠缺,得分仅为0.153,在七大区域中排倒数第3。因此,在文化品牌发展方面,文化渊源的深入以及文化特色的挖掘对于华南地区尤显重要。

5.西南地区:区域间存在较大发展差距,文化独特性和文化潜力是短板

西南地区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在七大区域中排名第五,相较2019年降低了一个位次。在该地区的33个样本城市中,仅有9个城市高于全国文化品牌指数平均值,这项指标在七大区域中排倒数第2。除了成都、重庆两个亮点城市,在全国288个样本城市中文化品牌指数排名位居前20外,其他城市的发展并不理想,与区域亮点城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像云南丽江这样文化氛围浓厚的古城,其文化品牌指数只达到0.275,可见其在文化潜力和文化活力方面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从分项指标来看,西南地区的四项指标均在七大区域内处于中游、中下游的位置,文化潜力得分仅为0.165,在七大区域中排名倒数第2。西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地区文化独特性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利用这个优势深入挖掘区域文化潜力、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友善气质、发展文化产业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6.西北地区:西安一枝独秀,区域整体表现相对落后

在西北地区的30个样本城市中,高于全国指数平均值的有10个,占据33.33%。在这10个城市中,陕西的城市占据60%。总体上看,西北地区除了西安的文化品牌发展指数(0.577)遥遥领先之外,大部分城市得分聚集于0.1—0.3。

从分项指标来看,西北地区的四项指标在七大区域中均处于下游,要想促进西北地区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需要整合提升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打造独具西北民族特色以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培育文化电子商务和文化增值服务等新兴业态,进行有效的品牌传播,以优化其文化消费结构,提升丝绸之路品牌价值,提高文化品牌知名度。

7.东北地区:城市文化品牌有所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

2020年东北地区仍然是全国七大区域中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最低的区域,在其34个样本城市中,仅有5个城市的文化品牌指数高于全国平均值,占比14.71%,远远落后于其他六个区域。超过全国平均值的五个城市分别是沈阳、哈尔滨、吉林、大连、长春,这五个城市的得分值基本集中在0.33—0.44。2019年,沈阳在全国288个样本城市中得分值排在第21位;但2020年,沈阳排名第19,跻身前20。此外,东北地区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指数均值是七大区域中唯一有所上升的,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得分上升了0.002。

从分项指标来看,东北地区除文化吸引力在七大区域中位列倒数第2,其他各项指标都位居最后,区域总体文化品牌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

二 数据聚焦发现

(一)活力突出,吸引力平稳,潜力紧随,独特性差异大

由图3-4可知,在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的分项指标中,文化活力相对较高,文化吸引力与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的曲线基本持平,文化潜力紧随文化吸引力,而文化独特性相对较低。

图3-4 2020年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相应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数据库。

2020年,全国城市的文化活力指标平均值达到0.320,远高于其他三项指标,在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的四项指标中排第一位。由图3-4可知,有很大一部分城市的文化活力指标大于其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与2019年相比,文化活力指标降低了0.019。由此可见,过去一年,我国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创新氛围有所退步。全国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排名前100的城市文化活力指标平均值是0.497,与全国288个样本城市的文化活力平均值相比,高出0.177,差距较大。由此可见,我国城市间的文化活力差距正在拉大,一批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城市文化创新氛围的城市正在崛起。文化活力单项排名位于前10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广州、杭州、成都、南京、重庆、天津,从中可以看出,除了北上广深超一线城市外,武汉、杭州、成都、南京、重庆、天津新一线城市的文化活力也在迅速增长。

2020年全国样本城市的文化吸引力指标平均值是0.207,在四项指标中排列第二,也是与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基本持平的一项指标。从前100名城市的平均值和全国样本城市平均值的对比来看,文化吸引力指标相对平稳。288个样本城市的文化吸引力指标分布与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最为贴近,趋势平稳。但与2019年相比,该指数降低了0.043,由此可见,2020年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舆论关注热度、研究关注度有所下降,但依旧维持在一个正常稳健的水平。

文化潜力指数在2020年是0.191,在四项指标中位列第三。由图3-4可知,文化潜力的曲线紧随文化吸引力曲线,表现相对平稳。前100名城市的文化潜力平均值为0.298,普遍较低。该指标排名前10的城市分别是香港、北京、上海、澳门、杭州、西安、成都、深圳、重庆、南京。香港的文化潜力指数是0.829,内地排名第一的城市北京是0.697,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排名前10的城市来看,香港、澳门在文化潜力方面仍有值得内地城市借鉴之处。文化潜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文化氛围、文化产业以及城市的友善气质。在排名前10的内地城市中,比较令人惊喜的是西安、杭州、成都、南京、重庆,其中大多是近年崛起的新一线城市。由此可见,一个城市的崛起不仅需要经济的增长,文化产业的培育与开发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文化独特性是四项指标中较弱的一项,从图3-4可以看出,文化独特性的曲线基本低于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且城市间的文化独特性指标差异较大,前100位城市的平均值与全国城市平均值的差距也十分明显。由此可见,各城市在文化渊源、文化特色的塑造与宣传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该项指标排名前10的城市分别是北京、杭州、上海、成都、苏州、南京、广州、重庆、香港、西安。其中北京的表现尤为突出,达到了满分1分,与位列第二的杭州拉开了将近0.3的差距。从排名前10的城市可以看出,像北京、杭州、成都、苏州、南京、重庆、西安这类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在城市文化品牌的独特性方面占据很大的优势。

表3-5 2020年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分项指标平均值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数据库。

(二)城市文化品牌发展与城市品牌呈正相关

由图3-5可知,2020年我国城市的CBDI走向是一条较为平缓的曲线,只在排名靠前的城市中存在较大的区分度,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品牌指数集中在0.2—0.4。此外,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的曲线走向与CBDI呈现高度的一致性。由此可见,城市文化品牌发展与城市品牌发展之间呈正相关。从数值上看,除了高分段城市,其他城市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均低于城市品牌指数,但大多数集中在0.2—0.4。

图3-5 2020年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与城市品牌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数据库。

由表3-6可知,除深圳外,CBDI得分排名前十城市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也在全国排名前十。由此可见,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与城市品牌建设息息相关,只有充分发展城市文化品牌,丰富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城市独特的文化标识,才能更好地建设城市品牌。

表3-6 2020年CBDI得分前十城市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数据库。

(三)中上游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波动较大

表3-7是2018—2020年全国288个样本城市中,不同排名区间段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均值,经过对比可以发现,与2019年相比,2020年在总体均值下降0.021的情况下,全国排名中上游的城市成为下降幅度最大的群体。排名前十的城市均值下降幅度较小,与2019年相比下降了0.015,远低于全国样本城市总体的均值下降数。排名在后一百位的城市均值下降了0.019,排名在后二十位的城市均值下降了0.01,均值的跌幅都低于全国总体的均值增幅,可以看出后一百名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的下跌已经持续三年了。前五十的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均值在2019年增长了0.048后,2020年下降了0.021;前一百名的城市在2019年增长了0.037后,2020年下降了0.022,且都与全国平均下降值不相上下。

由此可见,在我国288个样本城市中,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均值整体呈现下降走势,中上游城市近两年波动较大,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上还需要下大功夫。

表3-7 2018—2020年不同排名段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数据库。

(四)文化品牌发展指数与独特性、活力关联性较强

表3-8是以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为因变量,文化独特性、文化潜力、文化活力、文化吸引力四维度作为自变量,分别在10强、20强、50强、100强、全国城市间进行线性回归,并选取标准化系数作为指标衡量作用程度所进行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不同排名区间段中,文化独特性的标准化系数值均高于0.3,在四个指标中属于对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影响较大的指标,且该现象在全国城市文化品牌20强以后城市中表现最为突出。在10强之后,文化活力权重增加到0.3以上,且超越文化潜力与文化吸引力成为影响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因素。

表3-8 全国城市文化品牌线性回归方程标准化系数对比

注:***代表p<0.001。

三 中国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区域首名城市点评

(一)华北地区——北京

2020年,华北地区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排名第一的城市是首都北京,北京也是全国范围内指数排名第一的城市,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为0.903,与2019年比,下降了0.019。从分项指标来看,北京的文化独特性(1.000)、文化活力(0.991)、文化吸引力(0.923)均位列全国第一,文化潜力(0.697)排在香港之后,位列第二,其中文化独特性指标达到满分。从地理区域来看,北京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水平在华北地区首屈一指,各项指标远超区域内排名第二的天津。此外,北京在周边地区发挥了明显的区域带动作用。从华北地区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在该区域内的表现最为突出。

北京作为我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其独特的四合院、胡同文化更是为这个具备独特政治地位的城市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可以说,北京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方面自带得天独厚的优势。2019年北京先后在巴拿马、美国、奥地利、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进行北京文化旅游宣传活动,将北京的城市文化品牌推向世界。此外,2020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探讨“文化+”全面连接新模式,让文化联通智能制造多个端口,促进北京城市文化品牌活力新增长。

(二)华东地区——上海

2020年,华东地区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排名第一的城市是上海,指数为0.720,在全国范围内排名第二,与2019年相比,指数下降了0.009。从分项指标来看,上海的文化活力(0.937)、文化吸引力(0.685)在国内仅次于北京,排名第二,文化独特性(0.669)、文化潜力(0.590)在国内排名第三,其中文化独特性、文化吸引力与文化活力与2019年相比有所下降。华东地区的区域表现在国内七大区域中位列第一,且区域内的城市发展水平较为均衡,亮点城市较多。上海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水平与同区域内以杭州为代表的亮点城市间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2020年上海在文化独特性方面略逊于杭州,但在文化潜力、文化活力,尤其是文化吸引力方面在华东地区仍占据领先地位。

上海作为华东地区一个年轻的城市,在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形成其独特的“海派”城市文化特色。2020年的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精确提炼“海派”文化元素,夯实上海文化“码头”“源头”建设,为加速建设“演艺大世界”、全面提升“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亚洲演艺之都”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做出积极贡献。

(三)华南地区——广州

广州是2020年华南地区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排名第一的城市,指数为0.595,在全国范围内排名第六。从分项指标来看,广州的文化活力(0.797)、文化吸引力(0.545)在全国排名第五,文化独特性(0.605)排第七,文化潜力(0.434)排第十三。与2019年相比,广州的文化活力、文化吸引力、文化潜力指标有所下降,文化潜力增长了0.009,小幅提升。在华南地区,广州、深圳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表现最为突出,广州与深圳相比,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其文化独特性。

广州作为中国的“南大门”,素有“羊城”“花城”“华侨之城”之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广州具备鲜明的城市文化独特性。2019年10月广东省委印发《广州市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全力打造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和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为此,广州市创新性地将目标细分为五个城市范例: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城市范例、对外文化交流门户的城市范例、文艺繁荣兴盛的城市范例、文旅融合发展的城市范例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城市范例。《方案》的提出为推进广州建设文化强市提供了指导,也为国际文化中心的打造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四)西南地区——成都

成都是2020年西南地区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排名第一的城市,指数为0.607,在全国范围内排名第五。与2019年相比,指数下降了0.027,但其排名未变。从分项指标来看,成都的文化独特性(0.652)、文化吸引力(0.547)排名全国第四,文化潜力(0.465)、文化活力(0.764)排名全国第七。由此可见,成都在各方面的发展较为均衡,没有明显的短板,但与2019年相比,文化吸引力和文化活力的指标排名有所下降。从区域范围看,西南地区的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是区域内的“领头羊”,且两个城市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十分均衡,其中,成都在各项指标上略高于重庆。

成都是蜀文化的发祥地,天府文化、熊猫文化、古蜀文化都是成都传统的文化符号。2019年10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四川“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大香格里拉、大贡嘎、大竹海、大灌区、大蜀道、大遗址、茶马古道,成都市在此基础上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将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相关规划中,支撑“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的品牌集群和产品线路体系,形成建设系统合力,促使成都文化品牌高质量发展。成都将资源优势转为发展优势,做实、叫响、擦亮品牌形象,协同提升品牌整体竞争力,形成稳定发展趋势。

(五)华中地区——武汉

华中地区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排名第一的城市是武汉,于2020年成功跻身全国10强,位列全国第七,得分为0.585。与2019年相比,指数增长了0.054,整体文化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从各分项指标来看,武汉的文化活力(0.815)排名全国第4,文化吸引力(0.519)排名全国第9,文化独特性(0.568)排名全国第11,文化潜力(0.438)排名全国第12。其中,文化活力相较2019年上升了9个位次,指数增长了0.098,成为带动武汉跻身全国10强的主要因素。就区域范围来看,武汉与全国20强文化城市长沙、郑州共同形成三足鼎立的区域文化驱动格局。

文化活力方面,武汉于2019年10月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先进炫酷的军事装备、各具特色的军人服饰、灵动异彩的舞蹈音乐、不期而遇的体育明星等展现了刚刚走过七十华诞的崭新的中国形象,威武文明的军人风采,呈现了一场精神文化盛宴,而抢抓机遇、创新发展的江城武汉,以全新的风貌呈现在世界面前,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提升武汉的文化影响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使武汉成为全民抗疫中心,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涌现了无数奋斗在抗疫一线的英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处处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武汉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递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造就别样影响力。

(六)西北地区——西安

西北地区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排名第一的城市是西安,位列全国第九,得分为0.577。西安文化呈现“二元分化”发展的整体特色:反映城市文化积淀特性的指标较高,如文化潜力、文化吸引力均排全国第6;反映城市文化创新特色的指标较低,如文化独特性排全国第10,文化活力排全国第12。

作为历经十三个朝代,全国唯一位列“世界十大古都之一”的城市,西安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文化积淀方面,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文化底蕴与文化发展潜力深厚;拥有帝王陵墓72座,有大雁塔、钟鼓楼、古城墙等古建筑700多所,是中国唯一的十三朝古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化活力方面,2020年6月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提出打造“千年古都·常来长安”文旅品牌,策划推出“共长安·万家灯火送吉祥”“乐长安·夜色阑珊送佳音”“享长安·丝路欢歌迎客来”系列主题活动,彰显西安旅游形象,激发市场消费活力,实现“全年有活动、月月有经典、天天都精彩”。不难看出,西安文化品牌发展整体水平较高,但由于强势的文化底蕴特征,其文化积淀、文化创新“二元分化”发展特点不可避免,且随着政府部门提出配套措施,相信在未来几年,西安文化市场会蓄力迸发。

(七)东北地区——沈阳

东北地区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排名第一的城市是沈阳,位列全国第十九,得分为0.439,是唯一的非0.5以上梯队的区域第一名城市,但相较于2019年,全国排名上升了两个位次,跻身全国20强。相对其他区域文化品牌第一名城市,沈阳文化发展水平最低、文化特色突出但成长动力不足:反映城市文化特色品质的指标如文化吸引力、文化独特性得分相对较高,分别为全国第19、第21名;反映城市文化提升空间大小的指标得分较低,如文化活力、文化潜力分别为全国第26、第30名。但这四个分项指标排名相较2019年都有所提升。

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是东北亚著名古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积淀有史前文明“新乐遗址”,古代文明“满族文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工业文明这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并在各种特色文化下保留众多遗迹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城市文化形态具有多元性。沈阳市文化体育事业基础雄厚,演艺事业丰富,“二人转”表演、沈阳京剧、沈阳评剧、沈阳杂技等艺术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冰雪雕塑更是独具特色。但是,沈阳尚未形成强烈聚焦、特色鲜明的城市主题文化,且缺乏城市文化品牌创新意识,始终难以摆脱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发展模式,缺乏对其他产业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因此,沈阳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融合其他产业优势发展文化产业之路上还要下大功夫。

(八)特别行政区——香港

特别行政区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排名第一的城市是香港,位列全国第三,得分为0.675。相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品牌第一名城市,香港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并且呈现分化的趋势:文化潜力最高,为全国第1名;文化吸引力位列全国第3;文化独特性为全国第9名;文化活力排名则被挤出10强,位列全国第14。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共同塑造和丰富大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共建人文大湾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落实,联合广东、澳门跨界做好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这为挖掘香港巨大文化潜力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文化吸引力方面,通过国际影视展、香港书展和设计营商周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汇聚创意人才,巩固创意之都的地位,并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成功提高香港文化舆论关注度、研究关注度,提升城市文化口碑。但是,部分红遍东南亚的香港电影、香港音乐等产品出现“港味淡化”的现象。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香港如何在文化创新方面走出困境,凝聚人心,集聚人才,为香港人文精神增添新内涵,激发文化活性是香港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关注点。

四 中国城市文化品牌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一)城市文化资源长处延续乏力,品牌发展优势尚待转化

通过对比2020年中国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排名可以发现,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的文化大城并未成为特色鲜明、领衔发展的文化强城,例如江苏的苏州、山西的大同、广西的桂林、河北的承德、云南的丽江等,这些城市在体现文化渊源、文化特色资源的文化独特性指标上的排名都优于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排名,可见,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尚未能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发展优势。

分析认为,历史悠久、遗迹遗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的古城存在保护与开发的双重选择困境。继承传统历史文化,弘扬原真艺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局限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因此,如何对接传统的文化资源,延伸文化产品与产业,形成新的创造力是部分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文化吸引力后劲不足,内容创新呈现流星效应

对比2019年与2020年全国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可以发现:从横向对比来看,文化吸引力指数在七大区域中均低于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从纵向对比来看,与2019年相比文化吸引力指数是四个分项指标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指标,而文化吸引力是体现舆论关注度、研究关注度、城市文化口碑的指标。由此可见,城市文化品牌未能形成持续吸引力,一时的舆论热度并未转化为品牌长久发展的动力。

究其原因,在于品牌内容创新上呈现流星效应,文化内涵深化不足。与实践结合来看,近年流行的“网红打卡地”存在生命周期短的弊病,诸多爆款只能延续数月,要想长红,离不开持续的创意创新,更离不开文化内涵的深挖。只有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将本地文化资源、文化特色和文化基因,与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和现代化、艺术化、时尚化的表达方式相结合,形成独有文化基因,才能延续品牌创造力,持续激发游客的消费意愿。

(三)城市文化潜力欠缺,文化品牌产业链开发不足

通过分析2020年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分项指标曲线以及标准化系数发现,文化潜力在四项指标中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并且对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指数的影响力处于较低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多数城市文化潜力未能释放,在文化产业的打造、文化氛围的塑造、友善气质的提升方面存在较大的发挥空间。

联系实际来看,文化产业是绿色环保的产业,例如对于东北地区依靠旧动能的重工业基地发展模式的城市来说,将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契机,深入做好舆论宣传和政策引领工作,强力吸引矿产、钢铁、水泥等行业闲散资金,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的文化产业是可行之举。

五 中国城市文化品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文化创意提升文化品牌的创生能力

针对城市文化资源长处延续乏力,品牌发展优势尚待转化的问题,本书提出以文化创意为手段提升文化品牌的创生能力。品牌打造需要以创意为主,培育和创造文化品牌需要摆脱对文化资源的过度依赖,思考如何通过创意让文化资源向产业项目转换,而不仅仅是依托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

建设文化品牌,创意提升十分关键。本书提出以下培育创新文化的手段和措施:第一,牢牢把握新需求,开发与需求相匹配的新产品。当代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旺盛、多元化,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也逐渐加强,这要求品牌打造需要精准分析大众文化需求,匹配消费者对生活和艺术质感的追求。第二,结合新技术的应用,通过新科技与新需求的对接,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战略技术与文化产业在多方面深层次融合。例如建立以新媒体为依托的文化研究中心,推进构建文化科技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平台,扶持和认定具有潜力的重点实验室,重点规划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前沿技术的发展。第三,挖掘创意元素,通过新创意、新理念与文化消费需求对接,形成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级、转型,推陈出新,用市场化思维创新文化产品。

(二)以深挖文化内涵增强品牌的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城市文化吸引力后劲不足,内容创新呈现流星效应的问题,本书提出以深挖文化内涵的方式增强品牌的持续发展能力。文化作为一座城市内涵的核心元素,可以折射出城市的独特价值,是城市魅力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品牌打造不仅要向外展示创新点,更要向内、向根处深挖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

火爆一时的“网红打卡地”要想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地方在引导“网红打卡地”发展中,应深挖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重视区域的优秀传统文化,关注文化、艺术、时尚与旅游的融合,通过文化内涵、生活美学、艺术特色、时尚气息和旅游功能的结合形成独特而持久的魅力。在追求品牌形象时尚化的同时,注重品牌文化内涵的提炼。这要求精准把握所要构建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而做到准确定位,也只有清晰定位所要构建城市品牌的独特文化价值,才有可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此外,还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切实加强对当地文化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开发利用,围绕地区特色打造文化标签,使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当代需求相融合,打造能够深度体验、感受城市生活的新场景,推动城市文化品牌可持续发展。

(三)以拓展产业链建立多元的文化品牌格局

针对城市文化潜力欠缺、文化品牌产业链开发不足的问题,本书认为,应当以拓展产业链的方式建立多元的文化品牌格局。在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体系中,大而强的文化集团以及具有专业化、特色化的小微文化企业都相对缺乏。因此,本研究建议打造更多、更有竞争力的文化特色企业,组建更大、更强的文化产业集团,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品牌梯队,深入拓展产业链。

具体来说,对于小微文化企业,可以以自身品牌为中心,从媒体网络、主题乐园、影视游戏、特许经营、图书出版、周边产品等主要业务入手,细分市场并打造专业化的品牌团队,实现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多领域发展,促使品牌在产业链滚动中实现价值的提升,并创造更多跨界合作与多元交流的平台,为跨领域产出立下先机。另外,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和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文化品牌,可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资本优势,通过与国内外文化企业共同开发、收购、兼并、入资重组等方式,打通横向、纵向的产业链条,积极尝试跨地域融合,加强海外并购和投资,补足自身的技术、人才、渠道等短板,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产业发展体系,通过合作共赢、发挥品牌集聚效应,进一步调整我国文化品牌的发展结构,提升我国文化品牌整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总的来说,文化品牌需要打破过去彼此之间单一的竞争态势,各企业间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开展不同层面的商业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P7l9jLr6BpYnNARzDLi1FS3T5kpS4YUKdEwnwhs6FhbDAcCOQvOgIZhCo5cNznF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