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

一 研究框架

(一)研究数据

本书研究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8)、《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78—2018)、《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1978—2018)历年资料中的相关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78—2018)历年资料中的相关数据。

本书采用的主要数据有:

有关新型城镇化的度量数据,包括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城市人口密度、人均GDP产值、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标台)、天然气用气普及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每万人有公厕(座),城镇医疗保险参保比率、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比率、每万人拥有医师数(人)、平均每万人大学生在校人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8)、《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78—2018)。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年度数据(1978—2018),恩格尔系数的年度数据(1978—2018),城乡可支配收入比的年度数据(1978—2018),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8)。

农民人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年度数据(1978—2018),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78—2018)。

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的年度数据(1978—2018),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78—2018)。

农村消费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村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年度数据(1978—2018),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78—2018)。

(二)研究方法

(1)统计分析法。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统计描述历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态和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状态。利用熵值法计算2000—2018年我国新型城镇化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得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分析其发展过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计算我国农村消费总量的增长率、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并利用ELES扩展性消费线性模型计算农村消费结构中各消费项目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

(2)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外有关城镇化、消费经济以及两者相关性的文献资料,总结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在借鉴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和创新本书课题。

(3)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实证研究为主。本书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以及二者之间在理论及实证方面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借助相关的消费模型(主要包括预防性储蓄理论、流动性约束理论、绝对收入理论、相对收入理论)和城镇化经济理论,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农村消费需求关系的一系列数理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

(4)动态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本书选取较长的时期(1985—2018),采用GMM模型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农村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展开动态研究,揭示其规律性;比较研究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对我国农村居民各消费项目的拉动效应;比较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的城镇化类型对消费拉动作用的绩效。

(三)技术路线

本书是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去研究农村消费问题。研究思路总体是:通过对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和农村消费水平的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拉动效应;分析新型城镇化拉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动力机制,并针对具体动力因子对消费增长的拉动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对城镇化拉动效应的制约性因素;最终提出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综合机制。

具体技术路线图如图1-3所示:

图1-3 具体技术路线

二 基本内容

本书拟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村消费需求的拉动机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拉动效应

1.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测量

本书从四个维度去选取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设计其评价体系,综合度量新型城镇化水平:第一类是人口城镇化类指标,反映的是城镇人口数量在社会总人口数量中的占比逐渐提高的过程;第二类是经济城镇化类指标,主要反映生产要素在城镇集聚,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第三类是基础设施城镇化类指标,主要反映包括公路、交通、煤气、公园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physical infrastructure)的完善进步的过程;第四类是社会服务类指标,主要反映新型城镇化中,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社会福利和保障等社会公共品供给的变化。本书是通过收集与每个维度相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标与历年数据,通过熵值法计算出各个维度及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出综合得分,来度量当年新型城镇化的水平。通过城镇化水平的测量值与发展历程,分析我国城镇化的特点与问题。

2.农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

分析中国农村近二十年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现状。用消费增长率、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去度量消费水平的变化;用农民消费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在农村居民总消费中的占比来度量消费结构的变化;并利用消费结构的扩展线性支出分析模型(ELES)来分析农村八大消费需求类目的边际消费倾向。

3.分析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总量的动态关系

通过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测量值与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数据,定量分析城镇化对农民消费规模的提升。并在具体分析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2000—2018年的统计数据,构建GMM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中不同类型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关系。

4.分析新型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1)把农户消费类目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和比较城镇化水平对这八种消费需求的影响方式和程度;

(2)按消费支出满足居民生活的层次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定量分析城镇化水平下这三种层次消费需求的变化。

(二)新型城镇化对拉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动力机制研究

1.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生产要素的聚集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伴随劳动力转移的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也随之向城镇聚集,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城镇的数量越来越多,进城农民的收入增加,又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城镇转移,留住在农村的农民也因为资源约束的解除,可以进行农业的集约化规模经营,也会增加收入,进而促进生活性消费水平的提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①构建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指标IS(第二、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相关系数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模型;②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指标IS与农村消费结构中八大消费类目的占比进行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和比较。

图1-4 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消费技术路线

2.消费环境优化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消费金融市场的逐渐完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必然会得到优化,从而刺激新市民在住房、汽车、家电、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商业零售、餐饮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具体研究内容包括:①量化在城镇化体系下,包括交通运输、文化体育、医疗教育、水电供应、商业网点、通信技术等在内的城镇服务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构建其与农村消费的关系函数,实证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绩效。②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农村消费的影响。③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服务业的发展给农村消费需求所带来的刺激和影响。

图1-5 消费环境优化拉动农村消费技术路线

3.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打破过去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建设。城镇所具有的相对较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减少农民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将大量预防性储蓄转化为强大的消费能力。

以理性预期模型、预防性储蓄理论模型和流动性约束理论为理论依据,构建城镇化中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下的消费关系函数,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社会保障体制,进行因子分析,实证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绩效。

图1-6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拉动农村消费技术路线

4.消费示范效应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根据杜森贝利(Duesenberry)的观点,居民的消费行为不仅受到自身收入水平的影响,还会受到周围相关群体消费行为的影响,使其接近其他人的消费行为特征。这就是消费的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 [1] 。城市居民的消费示范效应会刺激、引导、进而拉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在杜森贝利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框架下,构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周围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函数,对示范效应所产生的消费拉动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图1-7 城镇消费示范效应拉动农村消费技术路线

(三)新型城镇化对拉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阻力机制研究

从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动力机制研究中会发现,城镇化对农村消费具有潜在的持续拉动效应,但如果同时存在于动力机制中的现实阻力因素成为主流,将会对拉动效应形成明显的阻滞,甚至出现负的相关关系。

1.城镇化方式不合理挤占消费能力

基层政府片面地追求城镇规模的扩张,产业结构调整落后,跟不上城镇化水平,这种粗暴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就会阻碍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拉动效应的影响。

2.农村消费环境落后阻碍消费拉动

在城镇化发展中,农村消费环境的改造没有跟上城镇化扩张的步伐。

3.社会保障不健全弱化消费信心

在城镇化建设中,新市民和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教育、失业等相关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并没有跟上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弱化了城镇化对他们的消费需求带来的正向影响。

4.城乡结构失衡制约消费意愿

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可能的副作用就是让城乡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让城镇化中消费的示范效应不能发挥,阻碍消费拉动效应。

(四)发展新型城镇化,拉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从强化城镇化拉动农村消费的动力机制和消除城镇化拉动农村消费中的阻力因素两个层面,制定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而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

(2)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公共产品服务的供给,并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消费金融市场供给体系,给农村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3)全面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改革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和户籍制度,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强消费信心;

(4)缩小城乡差距,增强消费示范效应;

(5)通过加强小城镇建设,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6)因地制宜,制定与中西部地区具体情况相符的新型城镇化策略。

(五)创新点

(1)研究方法创新。运用消费决策理论和城镇化经济理论,结合相关计量模型,创新搭建新型城镇化对农村消费需求拉动动力机制的计量模型。

(2)学术思想创新。①动态和比较分析城镇化对农村消费的拉动路径,具体分析和比较各动力因子对农村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拉动效应。②将新型城镇化对拉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动力机制和阻力机制结合分析,从而找到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拉动农村消费的综合机制。

(3)学术观点创新。城镇化对消费需求具有潜在的持续拉动效应,但如果同时存在于动力机制中的现实阻力因素成为主流,将阻碍拉动效应。这些阻力机制在我国普遍存在,使一些地区的农村消费水平大大落后于新型城镇化进程。因此,要从强化动力机制和消除阻力机制两个层面,制定完善城镇化方式进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对策。

(六)本书的不足之处

(1)本书分别从理论上和实证上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拉动机制,并在研究基础上对如何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由于本书是基于全国的综合性数据进行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而我国的地理区域非常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并不一致。本书并没有进一步针对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区域分别进行比较和研究,是本书的不足之处之一。

(2)本书在研究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拉动效应分析上,还缺乏与其他国家实证方面的比较分析。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分析,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到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3)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包括很多方面,由于本人时间和能力有限,以及在短期内数据的可得性,本书只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可得性指标进行分析,这样可能给研究带来片面性。在后续研究中,可以选取更多的指标,从更多方面、更全面地研究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拉动机制。


[1] Duesenberry,J.S., Income Saving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9. 0wcH/T5v//llgKWb2fMNcNq8kVYDXNfjmF8hVvjXt/PS564FHUqs5ikVRoeHmjt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