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描述统计、计量模型分析等研究过程,基于僵尸企业治理目标,探讨企业僵尸化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基于僵尸企业形成机制,实证分析政治关联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就中国而言,僵尸企业是行政过度干预的结果,政府对低效率企业“输血”的背后是GDP增长、税收、就业等政绩诉求,也即,“政策性负担”是僵尸企业形成的深层次因素。高管作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决策的核心治理层,其政治背景或政治关系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与政府交流沟通,缓解或消除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能够抑制行政干预或制度负外部性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依据资源依赖理论和替代机制理论,政治关联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良性的政企关系,争取政府“帮助之手”的扶持,抑制“攫取之手”施加的政策性负担,有利于企业突破制度约束和获取资源支持,能够提高竞争优势和经营业绩,进而抑制企业僵尸化。
其次,基于投融资行为视角实证分析僵尸企业微观层面的负面效应。根据预算软约束的政策性负担理论,政策性负担导致僵尸企业存在外生软约束(林毅夫、林志赟,2004)。另外,外部输血降低了僵尸企业破产风险和管理层被解雇的概率,也诱导了僵尸企业管理层道德风险的增加,造成无效率投资。未完工的无效率投资项目诱发政府或银行继续追加投资,从而产生内生软约束(Dewatripont & Maskin,1995)。所以,僵尸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僵尸企业融资行为对资产状况、杠杆率及经营状况不敏感,甚至使管理层产生依赖外界“输血”的心理,消极进行投资行为,导致投资效率下降。同时,僵尸企业存在投资机会约束问题,很难吸引高净现值投资项目,其银行贷款较多配置到盈利较低或无生产力的项目上。预算软约束和投资机会约束导致僵尸企业投融资活动低效或无效。总体上,在预算软约束理论分析框架之下,僵尸企业投融资行为是扭曲的。
最后,基于经济增长视角实证分析僵尸企业宏观层面的负面效应。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僵尸企业经济风险具有传染性。具体而言,僵尸企业由于连年亏损、负债累累,债务风险较大,净资产较低甚至资不抵债,一旦破产,僵尸企业债务风险及亏损将转移给社会。既然僵尸企业给经济发展构成威胁,为什么还会存在?
文献研究认为,制度或政府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基于官员晋升锦标赛假说,地方政府为了保证GDP增长、税收及就业等政治目标的实现,对大量低效率经营企业进行持续资源输入,从而催生了僵尸企业的形成(张栋等,2016;聂辉华等,2016)。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资源支持可能助推企业投资和企业规模的扩张,从而推动GDP增长;另一方面,税收、就业等政策性负担加重了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经济产出,从而也可能抑制GDP的增长。同时由于政治家和僵尸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代理成本增加,从而损害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所以,僵尸企业对GDP增长的作用可能是复杂的,但共识是僵尸企业不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总体而言,本书实证分析企业僵尸化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旨在探讨僵尸企业的治理措施。在研究逻辑安排上,首先,基于僵尸企业形成机制,探讨政治关联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其次,基于投融资行为视角,探讨僵尸企业的微观负面效应;最后,基于经济增长视角探讨僵尸企业的宏观效应。通过对僵尸企业影响因素、微观负面效应及宏观负面效应的实证检验,能够廓清企业僵尸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负面效应的具体内容,进而为僵尸企业清理处置工作提供具体治理措施和政策建议,因而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全书共八章,具体结构和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书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创新等。
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对僵尸企业的界定标准、形成因素、经济后果及治理措施进行文献梳理和评述,阐明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及价值。
第三章,理论分析。在转型经济体,政府行政干预深度参与资源配置活动之中,市场经济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代理问题较突出,部分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进而影响企业自生能力。本章首先介绍了政府干预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替代机制理论及预算软约束理论等基础理论。其次阐明僵尸企业定义和特性,分析僵尸企业形成机制,并提出僵尸企业测度标准。最后建立本书理论分析框架。
第四章,僵尸企业现状。在僵尸企业识别结果的基础上,对僵尸企业的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等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僵尸企业具有鲜明的分布特征和财务特征。上市公司僵尸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僵尸状态转变以恢复为主,长期保持僵尸状态的企业数量极少;僵尸化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其经营活动现金流水平相对较低。
第五章,企业僵尸化的影响因素:基于政治关联。僵尸企业是制度负外部性的产物,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如何应对制度负外部性的不利冲击,从而抑制企业僵尸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章从政治关联视角实证检验了替代机制对企业僵尸化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政治关联对僵尸企业形成和企业僵尸化程度具有抑制作用;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这种抑制作用受到所有权性质、市场化进程及政府竞争等制度环境的影响,政治关联对僵尸企业形成的抑制作用在民营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企业及政治晋升压力较小地区企业更明显;政治关联对僵尸化程度的抑制作用在民营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企业更明显,政府竞争不影响政治关联对僵尸化程度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政治关联能够通过融资便利、固定资产投资控制、员工冗余程度控制等渠道而影响僵尸企业形成。
第六章,企业僵尸化的经济后果:基于投融资行为。鉴于僵尸企业给经济运行造成的风险,如何从不同视角具体分析僵尸企业的负面效应,一直是僵尸企业治理研究努力探索的重要方向。本章基于预算软约束理论,通过建立实证模型探讨僵尸企业投融资行为的特征。实证结果表明,僵尸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问题,僵尸企业新增银行贷款对抵押物价值不敏感;僵尸企业新增银行贷款虽然增加了企业投资,但其银行贷款没有配置到盈利较高或有生产力的项目,僵尸企业并未进行高效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决定僵尸企业融资行为的市场化因素相对不明显,实证结果进一步支持僵尸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的假设,同时,僵尸企业预算软约束不受所有权性质和政府竞争等制度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企业僵尸化的经济后果:基于经济增长。第六章从微观效应视角实证检验了僵尸企业投融资行为的扭曲。本章基于省份层面的资源配置,经汇总省份层面僵尸企业数据,并分别以数量、资产、负债三种加权方式计算省份僵尸企业密度或状况,从宏观效应视角探讨了僵尸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包括GDP增长和经济增长质量两个维度。实证结果表明僵尸企业对地区GDP增长和经济增长质量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总体上,僵尸企业与地区GDP增长的相关关系不明显;僵尸企业与经济增长质量负相关。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规模、区域环境及市场化进程不同,僵尸企业对GDP增长和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也不同。在经济规模较小地区、中西部区域及市场化进程较低地区,僵尸企业与GDP增长正相关;在经济规模较大地区、东部区域及市场化进程较高地区,僵尸企业与GDP增长负相关。同时,僵尸企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抑制作用在经济规模较小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及市场化进程较低的地区更明显。
第八章,研究结论与治理措施。本章对全书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和提出治理措施,并指出进一步探讨的研究方向。
根据研究结论,本书认为僵尸企业治理方案应该包括长效机制和具体治理措施两个部分。基于政治关联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提出僵尸企业治理的长效机制。具体而言,第一,加强企业内部治理,遏制政治关联的寻租动机;第二,规范和纳入政治关联等替代制度,强化非正式制度在僵尸企业治理中的作用;第三,规范政府行为,减少行政干预;其中政治关联是联结企业和政府的重要手段和机制。通过对企业、政府及非正式制度三个方面的规范,构建“政府有作为、政商有边界”的政府与市场联动的僵尸企业混合治理模式。基于企业僵尸化的微观负面效应和宏观负面效应,僵尸企业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硬化预算约束,提高微观主体的投融资效率;第二,改革和完善官员晋升考核机制,增加优质制度供给。通过长效机制和具体措施,以期达到僵尸企业标本兼治的治理目标。
本书整体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本书结构和具体章节安排见图1-2。
图1-1 研究思路
图1-2 本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