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经过长期高速发展,产品供给能力非常强大。但是中国企业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新变化,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要求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着力点。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然而,占用大量资源、维持低效率运营的僵尸企业无疑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中国政府多次以官方文件的正式形式表明僵尸企业清理处置的紧迫性及具体要求。基于此,本书致力于僵尸企业治理问题的研究,重点分析企业僵尸化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以期为治理僵尸企业的国家政策提供证据支持和建议。

一 僵尸企业治理现状

2014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对中国金融风险进行总体判断,提出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隐患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对经营难以为继且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和项目,要实施破产或兼并重组”。这是治理僵尸企业的首个官方正式文件。

2015年1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加快改革步伐,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加大支持国有企业解决历史包袱,大力挖潜增效。随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12月3日的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僵尸企业清理处置的重要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退出,促进企业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回升;并提出僵尸企业的界定标准,也就是学术研究参照的僵尸企业定义的官方标准。此次会议把去产能与僵尸企业清退联系起来,僵尸企业清理处置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措施之一。

针对去产能任务,国务院部委接连发布一系列文件。2016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两个文件,即《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2016年5月18日国务院第13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企业深化改革瘦身健体工作方案》;2017年5月国家23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的意见》;2018年4月9日多部委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2019年4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这些文件均强调加快钢铁、煤炭、煤电等重点领域僵尸企业出清,鼓励采用破产重整、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等方式,对长期停工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没有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僵尸企业进行清理处置。

尽管僵尸企业清理处置存在启动难、实施难、人员安置难等问题,但国家一系列治理僵尸企业的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和发布,表明僵尸企业市场出清进程正在加快。为了推动国有僵尸企业破产退出,破解市场主体退出难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最高人民法院等13部门于2019年7月联合印发《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 。改革方案将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作为目标,进一步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降低市场主体退出成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之,自2015年中央政府把僵尸企业清理处置的工作任务提上日程以来,僵尸企业治理的初步成果已经显现。据国资委统计数据 ,2018年末纳入专项工作范围的僵尸特困企业比2017年减亏增利373亿元,比2015年减亏增利2007亿元,有超过1900户的僵尸特困企业完成处置处理的主体任务。这更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存量僵尸企业清理处置的决心。尽快解决困扰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僵尸企业问题,不仅可以缩短中国经济下行的周期,也可以让中国经济“轻装上阵”、转型升级。因此,僵尸企业市场出清依然是新时期改革的攻坚之战,更需要有关僵尸企业清理处置的理论指导和创新,僵尸企业治理的理论研究也迅速成为热点领域。

二 僵尸企业治理理论进展

大体上,僵尸企业理论研究包括僵尸企业形成因素、僵尸企业经济后果及僵尸企业治理的具体措施或清理处置方式等内容。僵尸企业形成因素主要探讨僵尸企业形成的内外部因素;僵尸企业经济后果则重点关注僵尸企业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僵尸企业治理措施则集中于僵尸企业治理的具体路径或方式的探索。僵尸企业形成因素与负面经济后果的研究能够为僵尸企业清理处置工作提供具体措施和建议,因此,本书把僵尸企业相关研究的理论内容冠之于僵尸企业治理理论研究,其中,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是僵尸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部分。

以历史发展视角,僵尸企业带来的经济风险和隐患有目共睹,其中以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典型。大量僵尸企业的存在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失去的“十年”或“二十年”(Sekine et al.,2003;Max,2014),日本政府奋斗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治理僵尸企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效果,国家经济发展却停滞不前(Urionabarrenetxea et al.,2018)。美国经济也曾遭受僵尸企业的拖累,“僵尸”一词就源于美国经济学家Kane(1987)的研究,他认为僵尸银行以争夺市场份额为食,对金融市场造成了严重破坏,从而将竞争对手也变成了僵尸企业。欧盟一些国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期间也产生很多低效率企业,对经济活力造成较大危害(Prada,2010;Papworth,2013;Bingham,2014)。由于僵尸企业的危害性,其理论研究尤其具有实践价值。

僵尸企业形成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据参考文献,西方僵尸企业形成的关键因素在于银行贷款对低效率企业的支持,信贷补贴是理解西方僵尸企业内涵的思想基础(Hoshi,2006;Caballero et al.,2008;Fukuda &.Nakamura,2011;Nakamura & Nakamura,2013;Max,2014;Jaskowski,2015;Imai,2016)。表面上,中国僵尸企业与西方僵尸企业形成的外部因素似乎相同,即银行给予的信贷支持(王万珺、刘小玄,2018)。但在中国制度背景下,银行深受地方政府影响或控制,银行对低效率企业给予贷款支持的背后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张栋等,2016)。地方政府的干预手段除了银行贷款,还包括政府补助、税收补贴、政策优惠等多种形式(Tan et al.,2016;饶静、万良勇,2018;宋建波等,2019)。因此,研究中国僵尸企业的文献大都强调僵尸企业形成的特色制度因素。

僵尸企业的经济后果主要表现在对正常企业资源配置的挤占效应和传染效应,以及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扭曲两个方面。前者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内容。第一,僵尸企业挤占健康企业投资,造成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并抑制企业创新(Caballero et al.,2008;Tan et al.,2016;McGowan et al.,2017;Shen & chen,2017;王永钦等,2018);第二,抑制生产率提高和就业增长(Ahearne & Shinada,2005;Hoshi,2006;Caballero et al.,2008;肖兴志、黄振国,2019);第三,扭曲银行资本配置效率,加剧金融风险(Caballero et al.,2008;Jaskowski,2015;刘莉亚等,2019;王海林、高颖超,2019)。后者主要包括僵尸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短视化、企业投融资行为扭曲等内容(Diamond & Rajan,2000;Kato et al.,2006;Peek,2008;Lin,2011;Imai,2016)。所以,僵尸企业经济后果的研究集中于对宏观效应的关注,对僵尸企业微观效应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

由于僵尸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僵尸企业治理措施在很多国家上升到政府干预的宏观层面,其中以日本的“政府—银行—企业”三方联动的混合策略模式为代表(盛垒,2018)。美国对僵尸企业的治理主要采取分类处置和破产保护的措施(Hoshi & Kashyap,2010)。政府干预的宏观治理是僵尸企业治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僵尸企业的微观治理研究成果不多,主要从管理层激励(Fukuda & Nakamura,2011)、内部控制和股权结构(韩飞、田昆儒,2017;方明月、孙鲲鹏,2019)等方面探讨僵尸企业的治理机制。

综上,僵尸企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负面影响已达成共识。中国僵尸企业是行政过度干预或制度负外部性的产物,但对僵尸企业形成因素的实证研究还明显不足(刘坤甫、茅宁,2016)。僵尸企业的微观效应和宏观效应相互影响,微观主体投融资行为的扭曲必然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必然影响企业微观主体的经营效益,对此中国经验数据又能提供怎样的证据。僵尸企业问题研究的终极目标最后都会归于僵尸企业治理,僵尸企业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其负面效应的研究结果均从不同视角为僵尸企业清理处置政策和工作提供证据支持。

三 研究问题提出

基于僵尸企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僵尸企业相关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对僵尸企业治理的实践还不足以提供理论指导或实证证据的支持,僵尸企业治理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创新。因此,针对僵尸企业治理现状及其理论研究不足,本书提出以下问题:第一,针对僵尸企业形成机制(行政过度干预),市场主体应该如何采取应对策略?政治关联是否有利于建立良性的政企关系,缓解甚至消除行政干预的不利冲击,从而抑制企业僵尸化?第二,市场主体高效的投融资活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僵尸企业投融资行为又具有怎样的特征?第三,僵尸企业给经济运行造成风险和隐患,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如何?

总体而言,本书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从企业僵尸化的影响因素、微观效应及宏观效应三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有针对性地探讨僵尸企业治理问题,并提出治理的具体措施。鉴于僵尸状态的动态性,僵尸企业是一种时点概念,企业僵尸化是对企业僵尸状态变化的一种概念表述。为了行文需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本书交替使用僵尸企业和企业僵尸化两个概念称谓。 /AX3zwJbTGTAcWiaarfImb1Drw3g+VZ9LBYklW46sReATRjf1Baxco7yuYoyKJ0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