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着力点。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然而,占用大量资源、维持低效率运营的僵尸企业无疑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中国政府多次以官方文件的正式形式表明僵尸企业清理处置的紧迫性及具体要求。现阶段僵尸企业市场出清的进程正在加快,清理处置僵尸企业依然是新时期改革的攻坚之战,更需要有关僵尸企业治理的理论指导和创新。

然而,现有理论研究成果主要以西方僵尸企业为背景,中国僵尸企业治理研究大多从技术层面探讨僵尸企业市场出清的具体措施,尚未有文献对中国僵尸企业治理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特别是以僵尸企业治理为研究主题的博士论文更是鲜见。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从企业僵尸化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视角探讨了僵尸企业治理的具体策略,并于2020年6月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回顾5年的博士学习生活,博士论文作为主要的成果和结晶,其中付出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

我的博士论文最初的选题方向是企业财务困境。事实上,博士选题之所以是财务困境,也是基于我硕士论文的研究基础。我的硕士论文研究内容以财务困境的预警模型构建为主题。财务困境是财务管理领域的一个经典问题,但财务困境企业与僵尸企业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

僵尸企业首先是财务困境企业,其生产效率较低,内源性融资功能较弱,偿债风险较高。通常情况下,财务困境企业并不必然成为僵尸企业。财务困境企业在市场环境中不会永续生存。当政府基于GDP、就业、税收等政绩诉求,而对财务困境企业进行银行贷款、财政补贴及其他资源支持时,财务困境企业则可能延续下去,但并没有恢复生机和活力,所以成为僵而不死的企业。僵尸企业能够通过资产重组、减员增效、去杠杆等措施而恢复正常状态,也就是所谓“僵尸企业复活”。因此,僵尸企业是一类特殊的财务困境企业。

然而,地方政府对低效率企业持续不断地“输血”只是导致企业僵尸化的表象。政府需要企业再投资以拉升GDP、承担员工冗余成本以稳定就业、缴纳税费以增加财政收入,从而给企业带来固定资产投资过度、用工成本提高、税费加重等政策性负担。政府行政干预导致的政策性负担才是企业陷入僵尸化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中国僵尸企业形成机制的分析是本书理论框架构建的特色之一。

文献研究能够给予僵尸企业以内涵和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精准认定僵尸企业或者识别僵尸企业却成为难题。理论上僵尸企业指缺乏造血能力、无望恢复生机、依靠债权人支持或政府干预而免于倒闭的企业,但在实际操作评估中如何界定一家企业是不是“僵尸企业”则很复杂。不同研究对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各不相同,但均认为负债累累是僵尸企业的典型特征。僵尸企业偿债能力较差,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在财务上主要表现为营运资本出现赤字或流动比率低于1等方面。本书参照现有文献,以企业流动比率指标修正僵尸企业识别模型,既达到从企业偿债能力角度认定僵尸企业的目标,又有利于判别出偿债风险较高、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僵尸企业。以流动比率修正僵尸企业识别模型是本书理论分析的另一个特色。

本书涵盖了我的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相对于博士论文,本书增加了一些补充内容。第一,根据最新的文献研究成果,补充了文献研究内容。第二,在第三章的理论框架分析中,介绍了僵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造成经济运行风险的具体表征,以阐明僵尸企业治理理论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第三,第五章主要探讨政治关联影响企业僵尸化的作用机制,本书完善了在不同治理环境下政治关联如何影响企业僵尸化的理论分析内容。第四,在僵尸企业微观治理措施方面,根据僵尸化程度,提出分类治理和分类处置的政策建议。第五,在第八章从非国有股东治理的视角对国有僵尸企业处置的探讨进行了展望。国有僵尸企业在僵尸企业整体当中数量最多,治理问题也最严重。由于中国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特殊且举轻若重,国有僵尸企业成为僵尸企业治理的中心环节。但现有文献对如何治理国有僵尸企业没有进行针对性地系统研究,有必要对国有僵尸企业的清理处置进行重点研究。

本书以僵尸企业治理为研究目标,通过解决以下三个研究问题而完成研究目的。在中国制度背景下,僵尸企业形成是行政过度干预的结果。针对行政干预,市场主体应该如何采取应对策略?政治关联是否有利于建立良性的政企关系,缓解甚至消除行政干预的不利冲击,从而抑制企业僵尸化?在微观领域,市场主体高效的投融资活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僵尸企业投融资行为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宏观上,僵尸企业给经济运行造成风险和隐患,但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如何?

针对这些问题,本书从僵尸企业的形成机制(病因)及其应对策略的视角探讨在根源上抑制企业僵尸化的路径和长效机制,从僵尸企业的经济后果(病症)出发针对性地探讨僵尸企业治理的应对措施,试图为僵尸企业治理提供一个标本兼治的解决方案。具体而言,本书以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僵尸企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僵尸企业形成机制,首先,对政治关联如何影响企业僵尸化进行实证探讨;其次,从企业投融资行为视角探讨了僵尸企业的微观效应;最后,从经济增长视角探讨了僵尸企业的宏观效应。

本书研究结论主要有三点。第一,总体上,政治关联对僵尸企业形成和企业僵尸化程度具有抑制作用,但不同治理环境下这种抑制作用有所差别。第二,僵尸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和投资机会约束问题,导致僵尸企业投融资行为的扭曲。第三,僵尸企业对地区GDP增长和经济增长质量具有不同的影响,也即,僵尸企业与地区GDP增长的相关关系不明显;僵尸企业与经济增长质量负相关。

基于研究结论,本书提出由长效机制和具体应对措施构成的僵尸企业治理策略,并阐明其具体内容。僵尸企业治理的长效机制既要加强微观主体的内部治理,又要规范和纳入政治关联等替代制度,同时要规范政府行为,减少行政过度干预。通过对企业、政府及非正式制度三个方面的规范,构建“政府有作为、政商有边界”的政府与企业联动的僵尸企业混合治理模式。僵尸企业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硬化预算约束,提高微观主体的投融资效率;其二,改革和完善官员晋升考核机制,增加优质制度供给。经由长效机制和具体措施,以期达到僵尸企业标本兼治的治理目标。

本书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了僵尸企业相关理论的研究内容,对清理处置僵尸企业的实践工作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预期创新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僵尸企业形成机制及其应对策略视角探讨了政治关联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拓展了僵尸企业影响因素方面的文献,同时具有实践意义。第二,从投融资行为的微观视角实证检验了僵尸企业的负面效应,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僵尸企业经济后果方面的相关文献,也进一步阐释了僵尸企业清理处置工作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第三,从经济增长的宏观视角实证检验了僵尸企业的负面效应,研究结果在丰富僵尸企业宏观效应研究文献的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

当前阶段,僵尸企业治理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僵尸企业清理处置依然是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之一。顺应政策要求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僵尸企业治理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随之不断呈现。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恰逢其时,既可以在百家争鸣之中表达见解和观点,丰富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又可以为僵尸企业清理处置的实践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总体而言,僵尸企业治理领域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研究问题。本书的出版更是对我科研工作的一种激励和督促。前路漫漫,我将以此为契机,勤于思考,秉承僵尸企业治理的研究方向,继续行程。

郭祥
于成都 N9xfwNfYQn5yO1Mw+w8tR1ezw6tkeDYKIb0BDJVQJ4/bEHxUPPfNA7zv4N5tSn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