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全会审议通过的发展规划《建议》,将建成文化强国作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把满足人民文化需要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起来,体现党中央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党领导人民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和持久动力所在。

一 在满足需要中引导需要

文化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累积的成果,又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世界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发展在满足社会主体日益丰富的精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也在启发和塑造主体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主体的精神动能。因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要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需要与引导人们文化精神建构的内生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文化供给与个体文化消费关系的把握上,做到“供有节、需有度、引得法”,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健康文化生态。

一是“供有节”,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要有品味、格调和气节操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承担着铸魂育人的使命,一方面要通过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丰富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要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享乐文化和利己主义的思想侵蚀,将明大德、立大德作为文化供给的首要标准。

二是“需有度”,即对文化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的需求要有法度支撑和规制,形成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的和谐秩序。一方面要持续加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优质、均衡供给,在满足人们基本文化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注重区域间、城乡间、个体间的服务均衡,让每一个人都享有优质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尤其是互联网文化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监管,保护合法、打击非法,保障社会文化市场及互联网文化空间的清朗有序。

三是“引得法”,即对人们文化需求的引导要注重规律和方法,让文化对心灵的滋养润物无声、大象无形。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精神世界的成长深深植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因而,要从社会生活入手,将对个体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家庭、学校、社会的道德形塑有机结合起来,帮助人们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建构文化的理性精神和道德情感。要引导社会个体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与时代共成长,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才干作为文化内生需求的坐标,不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 在引导需要中树立价值

主体的文化需要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需要,而人的心理意愿的达成则有着诸多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在根本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在维护人的正常心理机制作用基础上,以价值为内在动因的心理活动是影响人们文化需要的关键。因而,在引导人们文化需要中,通过明晰价值理念、树立价值标杆、主导价值传播,可以有效促进个体的价值生成和文化心理建设,进而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生于人们的文化需要之中。

一是促进价值内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理念及其思维作为一种对社会关系的抽象,是随着人们的认知活动的开展和能力水平的提升渐进内化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生于人们心中,需要针对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不同阶层的知识需要,以及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特征等,有的放矢地贯穿于学校教育、生产实践、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是非标准和生活追求。促进个体价值内化的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

二是强化价值激励。在人们信息交流交往日渐扩大的现代社会,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人们生活选择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需要通过强化制度激励、榜样激励等外部激励手段,影响并深入到个体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体验中来,进而转化为主体对价值认同的自我激励。要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激励作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春风化雨、育德成贤之功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三是拓展价值分享。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人的价值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拓展共同体成员的价值分享、形成价值共鸣,是凝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内在文化力量。要善于运用媒体力量,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舆论,尤其要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引导人们自我发声,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作为价值表达和情感表达的方向标、晴雨表。在社会生活中分享价值绝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故事展开,因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身边故事,应当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文化主旋律。

三 在树立价值中建构精神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在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离不开中国人民强大精神力量的推动。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和主体支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主体的价值坐标,在满足人民文化需要中有效引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需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当代建构与代际传承的内在逻辑,也是持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根本路径。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需要将个体精神、集体精神和社会精神的建构过程有机融合,锻造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

一要精心培育个体精神。人是社会实践的能动主体,这种能动性就体现在人的文化价值追求和精神的创造性上。培育个体精神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个体起点,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要从个体的认知需求和时代启迪出发,将精神育成熔铸于知识教育、技能培养、文化体验和行为习惯养成等全过程,既着眼于在个体精神生长方向上的领航把舵,又善于在细致入微处捕捉个体精神生长的契机,精心施教、诚心互助,使个体不断追求精神品格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要大力塑造集体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创造,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题,而且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精神动能。与西方资本主义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的文化本位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需要为文化内核,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内聚力和向心力。在新时代大力塑造集体精神,就是要通过增强个体对集体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优势,增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

三要持续升华社会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延绵不绝的文化创造和传承使中华文明熠熠生辉,蕴育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续写着中华文明的时代篇章,极大丰富了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谱系,使中国精神持续不断地得到升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更好构筑中国价值、持续升华中国精神,既是巩固文化自信的基石,也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

总之,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始终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文化需要,以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的建构集聚强大精神动能,将满足人民文化需要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构筑文化之基、精神之魂、力量之源。 eOmYDSVBHRi3BNi5Sd1YPd+9fkF/ByOrjbjZ7iZ9yAfGluO+o3j8flsTQI+94jz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