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文化精神的建构路径

文化精神既是“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促使人们在认知事物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光明正大之品德;又是实践之道,引导人们将所学之道应用于生活,努力追求完善的人生境界。文化精神主体建构的根本路径在于围绕人生意义,引导人们从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承载“道”的力量。“唯有在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建设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筑牢中国精神,以学道、载道、明道、循道为基本建构路径,将中国特色文化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嵌入媒体传播、融入文学艺术、深入生活方式,不断丰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涵。

一 纳入国民教育

国民教育是国家为本国公民提供的公共教育,由政府制定教育计划并提供经费保障。国民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路径,不仅对受教育者开展各类知识文化的教育,而且将文化精神的培养作为其内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总则中规定,“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文化精神建构作为教育内容已经纳入国民教育之中,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延伸到在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之中。

作为培育公民理性认知基础的国民教育,承担着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重任,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是贯穿教育过程中的一条主线,其首要任务是为国家的巩固发展奠定基石,塑造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最深层基础,文化自信是全球化挑战下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因而,国民教育应当在文化精神的主体建构中发挥好主渠道的作用,将文化认同与精神塑造在各个教育环节上充分体现,以知育人、以德树人、以师正人,形成全方位促进个体文化精神健康成长的条件与环境。

二 嵌入媒体传播

现代媒体传播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海量的信息空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网络空间已经与现实空间相复合,共同作用于人的现实生活。媒体是文化信息的承载者,也是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和文化体验的重要工具,同时,媒体还构建起社会舆论场,反映各种主体的思想观点和意见。媒体传播已经成为文化精神的社会塑造与个体建构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将文化精神建构的价值目标内置于媒体传播的各个方面,进而引导大众的文化实践,体现了媒体传播意识形态属性与主体文化属性的双重要求。因而,将文化价值嵌入媒体传播,使媒体传播生态有利于个体的文化精神建构,不仅强化了共同体精神建构的实践路径,使个体的文化精神建构过程相互激荡,并与共同体的精神坐标形成实时对照;而且在更大范围内汇聚了主体的精神力量,形成共同体文化内聚与开放交流并行的整体效应。

在人人皆媒体的网络传播时代,人的媒介行为本身就具有文化意义。如何将传统上通过大众媒体机构确立价值框架的聚焦传播方式,引入与以个体创建价值框架的共享传播方式相互协调的共振状态,是文化精神得以有效建构的关键所在。在各种文化价值相互交流碰撞的开放传播环境下,个体面对各种文化价值的嵌入,既需要眼力,又需要定力,才能在传播治理的大格局中找准自身追求的目标与方向,将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时代的文化创造熔铸为精神脊梁。

三 融入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是人们在劳动实践基础上创造的、用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以生动的形象展示、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其蕴含的思想哲理,感染和打动人的心灵。文学艺术的审美功能对大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其灵魂则在于通过艺术形式传递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将融入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精神的建构路径,就是要树立好文学艺术的灵魂,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价值引领,赋予每一个文学艺术作品以精神生命。文学艺术“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二是不能混乱” 。创作者应当首先担当起文化精神建构的时代责任,扎根人民、熔炼生活,彰显大道、弘扬正义,以精品良作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民族信仰和创新精神。

个体文化精神的建构过程,离不开对文学艺术的审美实践。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而文学艺术之美高于自然之美,因为它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并引领人们通过心灵体验而得到美的熏陶。无论是语言艺术、表演艺术,还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各种文学艺术形式所呈现的艺术之美,不仅在于表象的生动,能够带给人们感官上的愉悦;而且在于思想的深刻和价值的引领,能够带给人们的精神上的正能量。应当看到,文学艺术本身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阶级性,其作品也总是带有阶级的色彩,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与愿望。因而,只有坚持文学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立场,解决好“为谁服务”的问题,才能真正使个体的文化精神在文学艺术的陶冶中健康成长。

四 深入生活方式

“人作为文化的承载主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并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形成各种社会关系。” 文化精神只有深入人的生活方式中来,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上传》)的遵循之“道”,才能成为沁入心田的精神滋养。千百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精要,就在于将民族文化精神沉浸到日常生活,促进共同体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文化习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习惯养成,是在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等各方面,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一步步在脑海深处扎根、成型的长期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而社会文化习惯一旦形成,则具有很强的惯性,使主体文化精神的代际传承和文明体的持久发展呈现出内聚力强、包容有序、稳步前行的特征。

人的习惯自然有好坏之分,以深入生活的方式建构文化精神,就是要引导和促进个体遵循德之大道,养成良好的文化习惯。从广义上来说,人的生活本身就是文化,文化是精神价值与生活方式的统一,文化精神的主体建构过程就是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因此,个体文化精神的建构自觉应当从一点一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入手,在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领域,在与个体建立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敦信文化理想,笃行核心价值。通过个体生活经验积累和人格引导,创建与民族同心、与祖国同向、与时代同行的集体人格,让中华文明随着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hKnoGzM0HoHmwdS0FIdwxjxIWxwjz9/ID+TdsH8VpETLwQ5+t3uD2zMKLMJEY75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